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发展 _工商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5-07-22 来源:人大经济论坛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发展 _工商管理论文

我国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发展
摘要对政府的宏观调控的特性、作用、范围及其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政府 宏观调控 经济结构调整
从经济学形成一支到现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之一。不同学派的经济理论围绕这一议题,都进行了极为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古典经济理论对市场机制过于理想化,否定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而现代经济理论则逐步认识到,市场本身尽管有自行调节的功能,但是市场的调节往往伴随着经济的巨大波动和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社会经济活动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如何发挥作用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国家,都在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研讨本国政府的行为和职能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时期,政府如何作出有效的调控才能既顺利地完成这一过度并适应新的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又正确地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社会的关系,这是我国现实社会需要加紧理论上研究、急需解决的焦点问题,也是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前沿问题。因此,对政府宏观调控的特性、作用、范围及其方式等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搞好宏观调控,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建立和完善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政府宏观调控的一般特征
政府宏观调控就是指政府根据宪法和法律,通过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事务进行组织、管理和控制的活动,是国家权力的运用和实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开了市场的力量来谈政府的干预和控制,只能是原有体制复旧,或者是天真的幻想;也正是因为市场的巨大力量,才更需要政府的引导和适当的宏观调控,需要人文社会因素的参与和制约,我们才能在市场经济的汪洋大海里趋利弊害,不迷失方向。从政府概念的分析中,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政府的特性:公共性即社会性、强制性、普遍性和非营利性。
二、政府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失灵中的作用
市场失灵,所谓“市场失灵”,其意是指,维持“合乎需要的”活动或停止“不合需要的”活动的市场价格系统的失灵。也就是说,当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低效率的时候,就出现了市场失灵。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主要有不完全竞争、外部效应、信息非均衡、其他缺漏的市场等。市场失灵将导致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平、外部负效应问题、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失业问题、区域经济部协调问题、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公共资源的过渡使用等严重后果。在这种情况下要矫正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宏观调控的干预。一般来说,政府在市场失灵领域的作用主要有以下方面:
1、抑制垄断势力。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规模大会带来效率,但它也会带来市场权势和免于竞争的压力。竞争的自由可能蜕变为串通的自由或吞并竞争对手的自由。所以,政府需要采取措施来抑制垄断势力。政府常常控制垄断企业的价格和利润,如对地方公用事业的控制,禁止合谋定价和禁止价格歧视。此外,西方政府颁布的反托拉斯法还禁止这样的行为,如非法兼并、价格固定、独家交易、搭卖安排、分割市场、地区性垄断等。
当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尽管已经制定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最近又经国务院批准,有国家计委颁布执行《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可是大大小小、这样那样的垄断势力并没有根本的抑制住。对济主体的约束,必须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决克服以言代法,以权压法。
2、控制外部效应。当我们的社会人口更加稠密时,而且当能源、化学制品和其他原材料的生产量更快增长时,负数溢出效应(或负外部效应)就由微不足道的损害而增长成为重大威胁。这就是政府所具有的意义。政府必须制定法规来控制外部效应,如空气和水的污染,不安全药品和食品、以及放射性的原材料。
当前,我国正在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市场机制引起的各种外部效应(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我们必须认真的加以研究,提出妥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对策,特别是面对一些较大的负外部效应问题,政府更必须进行管理和控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使之能有效实施,从而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提供公共物品。经济管理学家认为:通过政府强制性法规来阻止厂商倾销商品,这是可能的;鼓励公共品的上产,就政府来说,则是更加困难的。提供公共物品是不能有效地留给私营企业的经济活动。
一般来说公共品的生产和提供必需由政府参与,这毫无疑问的,提别是社会公用基础设施,如邮政、通讯、交通、大型水利工程等,早我国基本上只能由政府和国有企业承担。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某些公共品的生产提供大量的采取“私营”方式,可是它们还是离不开政府管理指导和政策支持。我国人口众多,各个地区差异较大,因此,公共品的生产和提供也不可能全由公共部门承担,我们应区别不同情况和不同类别公共品,允许或委托非国有企业承担。对于那些由于会随正外部效应的物品和劳务提供而造成过少生产或那些由于会随负外部效应的物品和劳务的提供而造成过多生产的产品,政府势必采取适当政策措施予以调控,保证公共品的有效生产和提供。
4、保持社会分配的相对公平。市场经济虽然可以相对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却无法保证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性。因此,现实社会需要确定一种更加公平分配原则的资源配置方式,但是市场做不了这样的选择,所以政府出面发挥作用理所当然。
三、政府在开放型经济中的作用
1、政府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应注意的因素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经济将在更为开放的条件下发展,长期以来的经济法理论研究以单纯的现行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国内经济法与国际经济法“老死不相往来”以及经济法理论本土资源缺乏的传统是不能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要求。从经济意义上来讲开放型经济的概念有两种涵义:第一,古典经济学中原指存在对外贸易的经济,现代的开放经济不仅指贸易自由化的经济,还包括资本、劳务和人员实行比较自由的流动。在此意义上,开放型经济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的概念。在开放型经济中,要素、商品、服务等等可以较自由地跨国界流动,从而实现最优资源配置和最高经济效率。第二,开放型经济还指一种经济制度与外部世界联系的倾向,在此意义上,对于对外经济联系政府干预较少或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即为开放经济。开放型经济使政府经济行为来至整个经济法研究在WTO规则下必须实现自主创新,在开放经济中要使经济更好地发展,必须考虑很多因素:
(1) 开放型经济中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作用,其渠道包括贸易、资本流动等。这样,一个国家面临的是整个国际市场,从而需要国家制定相应的贸易或汇率政策,以减少来自国外竞争者的威胁。
(2) 由于在开放型经济的环境下,一国的经济发展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因素,因而国内消费和生产这两个环节可以实现一定程度的分离:一方面通过贸易,消费者福利可以比封闭经济时更高(当然也不排除恶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国内生产者也可以突破国内消费的限制而扩大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对于国内市场相对狭小的国家而言,主导产业更容易建立起来。
(3) 开放经济同时使各国生产者面临更多的竞争,国内产业更容易受到冲击,因此各国政府面对机会和竞争的新环境必须做出新的决策,无论是产业政策还是对市场的调节上,这对于经济发展既有利又不利。
(4) 国家在选择主导产业等经济发展战略时,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样,国家的宏观调控即如何合理地选择干预和保护等问题就将变得更为复杂。
(5) 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市场的结构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原先在封闭条件下趋于垄断的一些产业,由于面临国际竞争使垄断弱化甚至消失。
(6) 后进国家在建立主导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难度将会加大。众所周知,在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中,世界福利是毫无意义的,各国更关心的是本国的福利,其相应措施则是尽可能扩大本国的福利考虑到以规模经济为相对优势的产业,由于先进入者占据先发优势,而后发者需要付出高额成本才能逆转劣势,因此,国家对于这种产业的支持显得相当重要。
(7) 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是经济复杂程度提高。
(8)对外开放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既可以促进后进国家的市场深化,又可以推动后进国家的经济结构转换,因而它对于后进国家经济发展是有深远影响的。因此,对后进国家来说,重要的是如何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有效地利用本国的要素,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分工,在市场深化与结构转化中实现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2、我国政府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与许多正在进行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国家一样,中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我国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建立、完善和管理上,在社会环境的改善方面有许多特殊的工作要完成,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推动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的市场经济市无法完全靠自然、自发的力量,不花任何代价就能在短期内实现的。当市场体系尚未建立和完善的时候,政府必须发挥积极地作用,否则将会导致更多的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因此,政府不仅要积极推动社会变革,而且还要尽快促进市场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促进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经济转型国家中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往往不健全。尤其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原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基础比较薄弱,依靠的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微薄力量来维持就业和基本生活保障。而大量国有企业经营效率低下,在改革中企业破产、兼并、重组的进行必然会出现人员裁减,剩余劳动力大量流向社会,造成失业队伍迅速扩大,这就向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挑战。不解决好这些问题,不能够保证社会的稳定,就会影响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建立和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筹集和合理分配养老金、失业金、医疗保险金等,单靠企业和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做到,政府在其中有着任何其他社会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
(3)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要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中,国有资产都有相当大的规模,国有经济一般占据着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如何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提高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尽管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可能会将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的管理职能相对分开,但是,国有资产的管理仍属政府的作用范畴。
(4)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治理。环境是一种公共物品。在许
多国家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像中国这样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自然环境和社会黄精都有不同程度的恶化。这实际是对未来的一种“透支”。人们现在不但忍受化境污染和社会秩序恶化所带来的种种短期后果,还将在未来为此付出更高的代价。因此,从长远和全面的角度来看,政府应该责无旁贷的对此采取积极地管理措施。
四、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
一直以来,很多关于经济管理的文献或参考书籍都将政府行为在经济中的作用与宏观经济管理作用分开进行论述,实际从政府经济行为与宏观经济管理的各个特性和共性来讲,宏观经济管理实际是一种政府行为,所以在论述政府行为在经济中的作用时我们不得不涉及到宏观经济管理的作用,我们从一下的论述中可以看出:
所谓宏观经济管理,就是指国家各级政府为了实现预定的目标,保证国民经济在市场调节的基础上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并取得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对一定范围内的经济总体及其运行进行计划、调节、监督、决策和服务的过程。所以宏观经济管理仍是一种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的行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首要内容。从我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目前的国情出发,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总的概括应是:在有利于发挥市场基础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增强活力的情况下,通过正确发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以达到不断取得较好宏观效益、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1、经济稳定目标   (1)经济总量平衡   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主要结构上的基本平衡。其中,总量平衡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外商品、劳务输入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平衡。结构平衡主要是指投资品与投资需求、消费品与消费需求的平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总量能否平衡是一个主要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把总量控制住,就不会造成大的经济波动,以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为微观经济创造一个合理顺畅、公平竞争的宏观经济。从我国近些年的经验数据分析,我国社会总供需差率一般要控制在5%左右。根据政府的宏观调控,我国经济结构也在相对调整,以免造成经济总量的不平衡。  (2)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持平或略有顺差或逆差。货币往来是指经济交易。国际经济交易按其性质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我国经济对外联系日益扩大,使对外经济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国内经济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内经济可以把不平衡的矛盾适度转移到国际收支环节,以利于维持国内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增长。例如,当国内供给不足出现通货膨胀时,从国外增加输入商品和劳务,扩大进口,可在短期内通过国际收支渠道缓解国内经济供不应求不平衡的状况。国际收支矛盾也会反过来给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带来影响。例如,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国家外汇储备减少,出现赤字,必须大力缩减进口;国际收支出现较大盈余,国家持有的外国货币过多,会使本国货币、汇价有上涨趋势,从而影响国内产品的出口,对国内经济产生不利影响。这样就会给我国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怎样使国内和国外收支平衡一直是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3)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二是指主要商品特别是某些主要消费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三是指物价上升水平稳定地低于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的水平。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其衡量的主要指标是物价总指数。我国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决不是政府对价格撒手不管。物价总指数的上升趋势,使各种商品的比价在动态中变化,有利于价格体系的改革,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但价格改革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以防引起通货膨胀。只要物价上涨的幅度是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不超过3%-5%的年率,即认为物价稳定。但是随着物价上涨,人们需求的也变得多起来,但是平均收入还是没办法把自己想买的东西买到,这是现在人们所面临的难题。 2、经济增长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不仅要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更重要的还要促进其不断发展。
(1)适度投资规模   这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所谓适度,就是既能满足一定的经济增长需要,又充分考虑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不要看到有利可图,就大量投资,那样会影响自己的判断,容易出现错误。   (2)合理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经济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提高;反之,经济运行阻滞,经济效益下降。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调整投资结构,通过增减对某种产业的投资而影响其发展速度;二是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促使一些企业转产。要把企业的发展方向弄好,合理的把产业结构弄好,这样才会提高经济。   (3)科学技术进步   要促使经济增长,必须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不要麻痹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应该把科学技术用到实际中来,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4)资源合理配置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管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一定社会中人们可以利用的资源总是有限的,要求人们必须合理利用所拥有的资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的配置采取两种方法:市场和计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也存在某些缺陷。首先,许多社会公共需要不是经过市场来满足的,其次,市场调节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盈利少或亏损的部门和行业就无法通过市场机制导入必要的资源。政府参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实现主要由财政进行分配和调节。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就尤为重要,因为只有把资源合理配置,这样才会让我国经济增长起来。 转贴于 中心 http:
/3、宏观效益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所追求的效益是指宏观效益。   (1)宏观经济效益   宏观经济效益既表现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又表现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微观经济的综合。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是统一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矛盾。因为有些经济活动在局部看来是合理的,但在全局看来是不合理的,因此其局部经济效益的提高就不会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政府就要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引导其行为,使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尽量达到统一。 所以政府的宏观调控才可以让经济变得好起来,但是我们要好好引导才可以,我国经济增长才会让人们生活提高。  (2)社会效益   指在经济发展中,某些经济行为如产品的生产、利润的增加、技术的采用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如果某些经济行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和影响,称为正社会效益,否则就是负社会效益。宏观经济管理不仅要追求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而且也要追求较好的社会效益。政府只有调控好才能让我国经济提高上来,否则还是不会进步。   (3)生态效益   指经济发展对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现代化生产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创造了条件,但是也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提供了可能。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关系资源再生和人类生存的大事,因此在宏观经济发展中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技术的采用和劳动效率的提高,而且要注意生态效益,使经济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只有生态平衡,才会让经济更高的发展,这需要我国自己去努力。   4、生活水平目标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高目标。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提高都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前提条件。只有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才会让我国经济更上一层。   (1)提高民族素质,适度控制人口   要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须要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民族素质。否则,如果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那就意味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下降,意味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降低。政府的调控,可以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更好的发展,但是需要人民的素质提高,也要让人口控制下来,如果人口太多也会影响人们的素质,这样对政府的调控会造成阻碍,而使经济上不去。   (2)充分就业   通常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一般把失业率低于3%-5%看作该社会能够充分就业。市场经济下可以有失业,可以有下岗,优胜劣汰。但是,下岗不是目的,政府通过再就业工程,通过培训,使下岗职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使其有竞争压力。我国劳动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必须认真对待,它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实现社会安定的重要一环。只有每行每业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才会让经济更好的发展,才不会造成失业,这是我国现在所面临的问题,   (3)公平分配   市场机制不可能自动实现社会公平,它只能在等价交换意义上实现机会均等的平等精神。我们一方面是利用市场机制,把利益得失作为竞争的动力,鼓励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推动社会进步;同时也要重视我国目前还处于低收入水平阶段,必须把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要通过税收等政策手段消除由于客观条件所造成的苦乐不均现象,防止地方、企业及个人收入之间差距悬殊,并通过社会保障体系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基本生活。但是公平分配并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它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也许在以后我们会把它实现的。   (4)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保障。前财政部部长项怀诚同志讲:解决了子女教育问题,解决了老有所养问题,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一半了。只有建立和完善生活保障体系,才会让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这需要我们的努力,只要我们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政府的宏观调控影响着我国经济的调整,我们要努力进步,这样才会让我国经济变得更好,让人们生活的更美好。
参考文献
1、斯蒂格里兹:《政府经济学》,中文版,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2、斯蒂格里茨:《政府为什么干预经济》,中文版,北京,中国物资
出版社,1998
3、曾国安:《政府经济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史世鹏、许正中:《经济管理原理》,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11
5、杜玉章:《经济管理原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7
6、李春方,《经济管理原理》,吉林,东北大学出版社, 1999年1

经管之家“学道会”小程序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笔记群”
推荐阅读
经济学相关文章
标签云
经管之家精彩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