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gch2003
15222 76

[其他] 关于张维迎现象与张维迎学术的讨论(原创) [推广有奖]

  • 6关注
  • 23粉丝

贵宾

草民经济学教授

院士

6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9
论坛币
1016207 个
通用积分
66.6065
学术水平
62 点
热心指数
79 点
信用等级
46 点
经验
42034 点
帖子
546
精华
16
在线时间
73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4-14
最后登录
2024-5-10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p>        </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自从</font>6<font face="宋体">月初<st1:personname productid="邹恒甫" w:st="on">邹恒甫</st1:personname>老师在其博客宣布自己被北大开除的事件之后,在学术界和媒体间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舆论的反应来看,好像比较普遍站在打抱不平一方,张维迎继</font>97<font face="宋体">年张林之争,</font>03<font face="宋体">年北大校改,</font>05<font face="宋体">年国企改革大讨论之后,又一次站在了浪尖上。</font>03<font face="宋体">年的争论促使他出版了《大学的逻辑》这本集子,</font>05<font face="宋体">年的时候媒体和学界关于他的“既得利益补偿论”(需要说明,对于学者发表的学术结论或者政策建议,我们应该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学者完整的学术思想来看,万不可断章取义,引起误解。)等学术观点进行讨论的结果是他出版了《竞争力和企业成长》《价格、市场与企业家》等论文集,似乎是一种无声的辩护。这次争论到目前为止,张维迎只给出了八个字“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解释。我们不明白张维迎为什么没有回应,“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用在这里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多么的不适合,要知道,事情发展到这种程度,由于当事人双方在中国经济学界的巨大影响,由于事情发生在中国内地的最高学府,由于遭到解聘是知名大学的正教授,那么它就不再是一起简单的高校人事合同问题了,而是一件公共事件,这件事情对以后中国的教育界定会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我们老百姓拥有对这件事情的知情权。张维迎有必要站出来把这件事情讲清楚,对群众和网友提出的主要疑问做出合理的解释,他有义务让老百姓以知情。但结果令我们感到遗憾,个中原委我们不得而知。一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就把我们打发了,这是不能让人理解和原谅的。个人认为至少在这件事情的处理上,张维迎是需要改进和修正的。而同时媒体和网络上对张维迎是骂声一片,争论的热点主要涉及到了张维迎的人品、学术和制度问题,公开批评张维迎的明显占了多数。<o:p></o:p></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st1:personname productid="邹恒甫" w:st="on">    邹恒甫</st1:personname>老师<st1:personname productid="和张维迎" w:st="on">和张维迎</st1:personname>老师都对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学教育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st1:personname productid="邹恒甫" w:st="on">邹恒甫</st1:personname>老师,我原来在武汉念书的时候,一直对</font>IAS<font face="宋体"><st1:personname productid="和邹" w:st="on">和邹</st1:personname>老师崇拜有加,他主编出版的那几套丛书我一直珍爱有加,读三遍不为多,想想他在武汉大学对经济学教育的改革,用自己的钱替学生买资料、办教育;想想他培养的学生,<st1:personname productid="龚六堂" w:st="on">龚六堂</st1:personname>老师年纪轻轻就成了国内动态宏观的权威,</font>34<font face="宋体">岁的时候就评上了光<st1:personname productid="华的正" w:st="on">华的正</st1:personname>教授,<st1:personname productid="龚关" w:st="on">龚关</st1:personname>老师也成了<st1:personname productid="田国强" w:st="on">田国强</st1:personname>老师的好帮手,<st1:personname productid="林毅夫" w:st="on">林毅夫</st1:personname>老<st1:personname productid="师曾说邹" w:st="on">师曾说邹</st1:personname>老师是中国进行现代经济学教育的第一人,也是贡献最大的一位。同样,<st1:personname productid="张维迎" w:st="on">张维迎</st1:personname>老师很年轻20多岁的时候也在国内的经济学界崭露头角,有人曾评价他是中国经济学直觉最好的经济学家,他的学术结论对ZF政策的制定有很大的影响力,例如他<st1:personname productid="和盛洪" w:st="on">和盛洪</st1:personname>老师97年合作在《改革》上发的文章《从电信业看中国的反垄断问题》,实际上后来我们国家进行电信改革基本上就是沿他们的思路进行的。所以说两位老师都是我们经济学界的佼佼者。<o:p></o:p></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关于他们之间非学术性的争论,社会各界都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和评论。为什么每次都是张维迎站在浪尖上,我想原因可能不在张维迎个人身上,他可能只是一个符号,一个靶子,群众反对的、抗议的应该不是他本人,而是制度安排中的不合理因素,是对现行的某些制度的不满意。为什么大家选择的他呢?可能是因为他的身份,他是中国最高学府的管理学院光的院长、牛津大学诺奖获得者的博士,特别是对于有着浓厚诺奖情节的中国人来说,这个光环很耀眼,因为他的身份、他的位置,使他的一言一行对公众的影响比国内一般的经济学家大多了,容易引起我们的关注。</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可能因为他研究的领域,他研究的是企业理论,在我们国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的浪潮中,客观上会把他推到浪尖上去,2004年7月,中国社科院陆学艺教授为组长的“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结构研究”课题组推出了《当代中国社会流动》。“干部的子女当干部的几率要比一般人高2.1倍”……网络和纸质媒体纷纷以类似的标题来概括这份报告。人们很容易回想起2001年课题组出版《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时,提出的“中国社会已经分化成十大社会阶层”所引发的热烈争论。在工业化早期,在社会转轨过程中,社会中出现的官员特权,贪污腐败现象,劝钱交易现象,利益的重新划分,社会弱势群体的增加,就业、住房、看病、上学等尖锐的问题,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引起大家的不满,社会需要一个出气筒,需要一个民众发泄的对象,而张维迎适时的充当了这个角色,他研究的是企业理论,他发表了不少对国有企业改革的观点。他对国企改革提出的建议被理解成是把“国有企业卖给私人”,“私有化”,“MBO”,“富人的最后的宴会”,特别是郎咸平老师把这种思想传递给我们大家更引起了整个社会的愤慨;郎咸平老师的分析,毫无疑问是非常正确的,有理有据的,国有资产确实有廉价贱卖的现象,而且是相当严重,我们普通人的权益受到损失。对于这个问题我有2点看法:1为什么10年前的时候整个社会对于当时社会的不满没有今天这么强烈呢?因为当时的企业的改制只涉及到存量问题,没有涉及到增量问题,在当时改革的过程中,体制内的人的收入没有减少,体制外的群体的收入在增加,当时的社会的改革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而现在的改革中,部分社会群体的利益受到损失,以上大学学生收费来看,96年以前上大学是基本上不收费,即使收,数量也很少,而且会以奖学金的形式反还给学生,80年代的大学生一个月基本上有20多块的补助,基本够一个月的生活费,我有一个同事,他93年上的本科,当时的一年的费用总共为630元,但国家和学校给的补助一个月有60块,12个月的补助加起来就够所交纳的费用,但是97年之后特别是2000年之后上学的费用激增,“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没有考虑吃饭、穿衣、医疗、养老等费用。”,这自然让很多人没有办法接受,矛盾和社会落差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同是大学生,为啥差别就这么大呢?2 企业改革的过程中产生的这些矛盾,是很现实的问题,处理不好会影响我们社会的稳定。这些矛盾的形成是长时间逐步积累的,有历史的原因,有制度和体制不合理的原因,是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矛盾的化解也需要时间和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不奢望包括张维迎在内的学者为我们开一剂良药,一夜之间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同样我们也没有理由把问题产生的根源归到张维迎身上,认为是他张维迎一个人造成的。事实上,这些社会问题不可能是张维迎一个人造成的,他也没有这么大的影响力,更没有那么大的权利。也许他的观点对改革过程中的某些具体问题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对于整个改革,他的影响肯定不是第一位的,因为他仅仅只是一个学者,他只能提出自己的看法,除此以外的事情都不是他可以控制的。因此把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强加到他身上是不合适也是不应该的。</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可能因为他的著作、学术观点和眼光的犀利,他的《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出版十年来,成为了国内最好的普及博弈论知识的教材,《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几乎是每个研究中国企业的学者都看过的,他的《从现代企业理论看国有企业改革》等论文也频频被他人引用,大家看看他著作的较高的引用率就更明白了;对于他的学术观点,举一个例子,“改革过程中,官员的损失是最大的”,  似乎是个伪命题。但是,如果我们否认了改革过程中官员的损失是最大的,否认了官员是社会改革最大的阻力,实际上是否认了“在当前的社会中官员是利益的最大既得者”这个命题。因为,如果官员的既得利益不是最大的,那怎么会出现改变这种利益分配方式,他们的损失是最大的呢?他们现在有,我们要拿掉他们不应该有的这部分利益,他们就损失了。实际上我们看见的事实使我们没有办法否认“在当前的社会中官员是利益的最大既得者”。举个例子,比如某官员A现在一个月拿2000元,某普通员工B拿200元,现在如果我们通过改革改变收入的分配方式:改革后A拿1000元,B拿500元,这是不是可以说明“改革过程中,官员的损失是最大的”呢?至于说这个利益有多大,A收入中的2000元其中有多少不合法、不合情,用“损失”这个词语是否准确等等问题,都不是最主要的。可以肯定的是A会阻绕改革的。也许有朋友说凭什么说A可以拿2000,B只能拿200?改革要反过来,A拿200,B拿2000。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做主嘛!前面的问题我没有办法回答,但它是既定事实;而后面的这种情况我想发生的概率很小,任何的改革都是不同利益群体相互交易、博弈、妥协的结果。可能有朋友会反驳说,改革的过程中官员的收益没有减少啊,也许同企业家等社会群体相比,他们的收益相对的减少了,但是他们的实际收入的绝对值却是增加的,并且和社会弱势群体群体相比,他们的收入是超高的。这个问题是很普遍存在。本来改革的目的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从一种理想的角度看,每个社会成员拿自己应该拿的,官员的收入应该减少。但是为什么他们没有减少呢?为什么理想的改革措施不能实行呢?这实际上是官员阻绕改革的结果,他们担心自己的利益减少,利用自己掌握的行政权利瓜分社会资源。如果没有这种阻绕,那他们的利益是会减少的。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术观点和实际情况的偏离,个人觉得张维迎的,“改革过程中,官员的损失是最大的”的观点应该是指理想的改革推行成功 之后,官员的损失是最大的。这个理解在学术上没有什么问题,但在操作上阻力太大,而最大的阻力就是这些既得利益者。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学者的张维迎,他提出的这种学术结论是正确的,但是这个结论要变成现实,难度太大太大。这也说明了学者的学术研究和政治家的政治活动有着天然的区别。 </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再如<font face="宋体">“</font>企业的生存环境包括商业环境、政治环境以及舆论环境。前两种环境越来越好,而舆论环境已经到了1992年以来最不好的时候。最近在社会上、舆论界兴起了一股妖魔化、丑化整个中国企业家队伍之风。<font face="宋体">”</font>  ,<font face="宋体">“</font>我还要特别指出这样的舆论环境,是由学者、教授与大众媒体结合在一起的,这些教授打着保护国有资产,保护少数股东权益,保护小股东权益的旗号,不遗余力地否定过去十年国有企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我们不能低估这种舆论对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危害性<font face="宋体">”</font> ,而这些话语让很多人恍若隔世,以为回到了几十年前的中国。但千真万确的是,这是发生在2004年的一场争论。上面这段接近“棍子”的讨伐文字让我们很难想象不是出自一位老式的意识形态专家之口,而是出自张维迎这样受过现代经济学训练的人,这样过于情绪化的带有文革遗风的话语伤害了不少人的感情。<o:p></o:p></font></font></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font></font><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可能因为他的性格,张维迎是一个理想化的人,也是一个有着强烈责任心的人,更是一个精英意识过于浓厚的人,大家可以从他的演讲中去发现,“你们当中也许有人会去“卖猪肉”,但即便卖猪肉,那也是北大人在卖猪肉,一定与众不同!”、“但我必须向你们强调,北大是培养精英的大学,光华是培养精英的学院。这是历史赋予北大的使命,是中华民族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全人类进步事业赋予我们的义不容辞的使命。”、“你们都能按照精英人才的标准要求自己,塑造自己”、“你们要做君子不做小人,当精英不当乌合之众”、““北大人”、“光华人”不仅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是对自己的责任,对你们所在家庭的责任,对你们工作的机构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你们必须时时刻刻以精英标准要求自己,做个一个对社会有价值的人”。从他的讲话中,从他在北大课堂上的授课,从他在一些论坛的演讲,我们可以看出,他那种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精英意识是很浓厚的,治理国家是不是需要精英?这个问题不是我们在这里应该讨论的,老实说我没有能力解答这个问题。但是,张维迎过于浓厚的精英意识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错觉:漠视民意,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他的那句“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无疑向我们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我们承认,学者、思想家看问题可能和我们普通老百姓不一样。但是历史已经无数次的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以也没有权利蔑视民意。老百姓的观点是朴素的,但是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熟悉中国历史的朋友知道,这种精英意识不是张一个人特有的,也不是今天才有的;至于说这种性格和思维方式是好是坏,不是我们讨论的论题。</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我不是想为张维迎辩护,只是想谈谈自己的看法。因此在这里我不想把话题引往非学术性的讨论上,因为非学术性问题的讨论和它的评判标准远远比学术性问题的评判标准复杂,比如“制度安排中的不合理”这个命题中涉及到了“合理”的价值判断,这就相当的复杂的,也超出了我的分析能力和学术视野。对一些非学术性的问题,对一些似乎是属于个人恩怨的事情,个人觉得我们当然需要了解和关注,但是不应该花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一些无谓的争论,因为这样的讨论无助于我们能力提升和视野的开阔,争论到最后,大多数的结果是50步笑100步,意义不大。同时我想进入本论坛的朋友大多数是对经济学比较感兴趣的,同时对于经济理论和经济现实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思考。</font></font><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这两天看见论坛有朋友谈到张维迎的学术问题,也由于上面的原因。在这里我想把话题引向学术研究和学术批判的问题上来,而不是张维迎个人的品质问题。想同大家一起了<st1:personname productid="解张" w:st="on">解张</st1:personname>老师的学术观点,观点是否正确,我想每个朋友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这个帖子的定位是进行学术上的讨论,同时谈谈自己对批判问题的一点认识。<o:p></o:p></font></font></p>
<p><font size="3"><font face="宋体">    经济学是严谨的,逻辑性很强的科学。在经济学的世界里,需要的强极其明确的前提假设和环境刻化,需要的是极其严密的逻辑推理,需要的是对结论仔细的检验。经济学学术问题不等于真实世界的经济问题,虽然大部分的经济学问题是从现实经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经济学的发展始终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逐渐流行起来,我们要注意的是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更多的是对经济学基础和前提假设的夯实和部分的修正,而不是彻底的加以否定。我们需要的是理性思考,而不是</font>“<font face="宋体">情绪发泄多于理性思考,直觉判断压过逻辑分析</font>”<font face="宋体">。在讨论现实经济问题时,我们尤其需要注意它的约束条件,针对约束条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或者建议,而不是情绪化、理想化的想当然,否则得出的结论是没有可行性的或者可行的概率可能比较低。也许会有朋友指出实际问题的解决更多的是靠勇气而不是靠理性和智慧,这句话本身没有问题,但是它转移了话题,偏离了我们讨论的问题。</font>  <o:p></o:p></font></p>
<p><font size="3">       <font face="宋体">如果我们批判某个学者,那么批判者的批判出发点应该是被批判者的学术论文或专著,应该在他(她)的文章或者专著前提假设,变量确定,模型构造,逻辑推理,假设检验上多下功夫,找出他的缺陷,而不应该也不必要对他(她)的为人做一些漫无边际的评价(除非批判者真的有确凿证据并且了解被批判者),实际上我们大多数人都不了解,甚至于很多人连被批判者的著作都没有认真研究过,思考过,对被批判者的学术观点断章取义的加以发挥,就和到人群中去了。事实上,退一步讲,即使某个学者的为人有问题,我们也不可以就直接推出这个学者的学术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一个学者自身的品行和他(她)的学术观点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批判者认为两者之间一定有必然联系,那实际上就是暗含着批判者认为这个学者得出学术结论的环境刻画和前提假设不严密,或者说是错误的。如果是这样,我们还是应该回到他(她)的著作本身,而不是这个学者个人本身。我们再退一步,即使被批判者的某个学术结论有问题,批判者也不可以得出被批判者所有的学术观点都是错误的结论。</font>  <o:p></o:p></font></p>
<p><font size="3">        <font face="宋体">同时选择性的上传了张老师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基本上可以代表他这段时间的研究成果,希望和大家讨论共同进步。</font></font><o:p></o:p></p><br> 145361.rar (4.38 MB) <br>
<p align="right"><font color="#000066">[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8-12 1:09:53编辑过]</font></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张维迎现象 张维迎 国有企业改革 社会主义国家 企业的企业家 竞争力 学术界 博客 大学 张林

77
coveychen 发表于 2011-12-20 20:43:4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茶余饭后的谈资
宠辱不惊 看庭前花开花落
去留无意 望天上云卷云舒

使用道具

76
任我飞飞 发表于 2007-8-25 08: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邹恒甫是教授,他做学术正是符合了他的社会分工,不知道何罪之有?至于教学,如果您认为教学就是坐在课堂里讲胡话,那么,邹可能是没达到您的要求。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需要用那种小学式的坐在课堂里打瞌睡方式学习。但如果教学是指教育学生,让学生学到真东西,连您自己都承认邹恒甫在推广中国经济学教育上功劳很大,那么,教学这个目标,他也是做得不错了。”

强烈支持这段话

使用道具

75
esr999 发表于 2007-8-23 21:0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上传的这几篇文章不错,值得一读!

使用道具

74
mog2005 发表于 2007-8-15 01: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esr999在2007-8-14 14:57:00的发言:

张是领导,领导就应该去做人的工作!做领导的首要条件就是要EQ高,事实证明,邹的EQ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问题.

本着对其他教师,学生负责的态度,为了日后工作的进一步展开,适当的"杀鸡给猴看"的非常规手段不仅要用,而且要经常用.

张极其团队在对邹这件事上,不仅没做错,而且还树立了新的榜样!这是一次跨越式的进步!

ers999,您还是没有回答我张维迎是否北大的正教授?如果是,那么作为一个国内最高级别的学术机构的正教授,他的成绩是靠他的EQ来评判么?如果是按学术来评判,好像连您自己都承认,他的学术水平不行呀。难道您定出了一个新标准,凭正教授是根据您的什么EQ,而不是靠学术水平么?那看来,以后能喝酒,能玩小姐,能讲笑话的x子,戏子,吹鼓手都可以做北大教授了。他们EQ多高呀,把谁都能逗乐。这样看,您也能做北大教授了!

如果说张维迎不是北大的正教授,而只是一个领导(不好意思,我第一次听说世界上还有领导这样一个职业。不干活,专整人,专拿剪刀剪比自己长的,这个职业真不错),那么,这次事件正好说明,张维迎的领导能力也不行。窝里反了,领导还不引咎辞职?这种领导还叫EQ高?

邹恒甫是教授,他做学术正是符合了他的社会分工,不知道何罪之有?至于教学,如果您认为教学就是坐在课堂里讲胡话,那么,邹可能是没达到您的要求。我也不知道有多少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需要用那种小学式的坐在课堂里打瞌睡方式学习。但如果教学是指教育学生,让学生学到真东西,连您自己都承认邹恒甫在推广中国经济学教育上功劳很大,那么,教学这个目标,他也是做得不错了。

战争既和平奴役既自由无知既力量

使用道具

73
fwl720 发表于 2007-8-14 21:5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程大师告诫我们,在批判马克思之前先要看看他的著作,他的资本论

对于张,邹也是一样的

使用道具

72
awayne 发表于 2007-8-14 21:5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lz言之有理,关心教育!!!是我辈学习与效颦的楷模!!!

使用道具

71
esr999 发表于 2007-8-14 14:5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mog2005在2007-8-14 12:44:00的发言:

说得非常好!社会分工不同!

请问张维迎是不是北大的教授?如果是,那么,作为一个国内最著名的学术机构的教授,他的社会分工是什么呢?难道不是做学问么?esr999兄弟似乎越来越喜欢说胡话了。呵呵!

当然,要是您拿出证据证明张维迎不是北大的教授,而是什么公关部,外联部的主任,那我们当然不能用学术研究来评判他,估计要用酒量大小来评判他。不知道ers999兄弟能否拿出这个证据来。

张是领导,领导就应该去做人的工作!做领导的首要条件就是要EQ高,事实证明,邹的EQ一定程度上存在很大问题.

本着对其他教师,学生负责的态度,为了日后工作的进一步展开,适当的"杀鸡给猴看"的非常规手段不仅要用,而且要经常用.

张极其团队在对邹这件事上,不仅没做错,而且还树立了新的榜样!这是一次跨越式的进步!

使用道具

70
mog2005 发表于 2007-8-14 12: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esr999在2007-8-12 21:42:00的发言:

社会分工不同,全国人民都去做学问去了,那不是乱套了么?

就象兄弟你,在家里总不可能把洗衣,做饭,拖地,带小孩都样样全做完了吧?

说得非常好!社会分工不同!

请问张维迎是不是北大的教授?如果是,那么,作为一个国内最著名的学术机构的教授,他的社会分工是什么呢?难道不是做学问么?esr999兄弟似乎越来越喜欢说胡话了。呵呵!

当然,要是您拿出证据证明张维迎不是北大的教授,而是什么公关部,外联部的主任,那我们当然不能用学术研究来评判他,估计要用酒量大小来评判他。不知道ers999兄弟能否拿出这个证据来。

战争既和平奴役既自由无知既力量

使用道具

69
viking1111 发表于 2007-8-14 11:51: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gch2003在2007-8-13 18:12:00的发言:

张老师在国内发的文章的数量不国外的多,影响力也比发在国外杂志的要大一些,从现在已知的评价来看,下面两篇应该具有代表性:

Zhang, Weiying, 2001,“Optimal Assignment of Principalship in Teams (with Shuhe Li),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Vol. 44: 105-127.

Zhang, Weiying, 2000, “The Road to Capitalism: Competi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 in China” (with Shaomin Li and Shuhe Li),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Vol. 28 (No.2): 269-292.

PS:个人觉得在我们这样的改革过程中,需要AER JPE RES JLE QJ上面发表的比较前沿的文章和一些纯学术论文,学习它有助于我们在经济学教育和经济学纯学术研究上和国际接轨。但是似乎不应该以在国际学术上发表文章来作为评价学者学术水平的唯一指标。实际上即使在国际上,最好的学术论文也未必是在最好的杂志上发表的,我们都知道AER目前是国际上最好的综合类经济杂志,但是GeorgeAkerlof的关于lemon market的经典论文就被AER和JPE拒绝了若干次。我想表达的意思是说我们需要AER,也需要经济研究,不能因为AER而看不起经济研究,也不能因为觉得AER离中国实际比较远,就固步自封的一味拒绝它。

这就是 国内一级教授/北大学术顶尖精英 的"代表作":a. 2篇?

b. 合著?

c. 杂志档次!

我估计,北大/清华 土Bie博士 中,达到以上标准的,应该也 不是个别 吧.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好友,备注ddjd
拉您入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8 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