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与中国的国家概念(1)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毕业论文>>

历史毕业论文

>>

朝代与中国的国家概念(1)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朝代与中国的国家概念(1)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经管之家 | 分类:历史毕业论文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朝代与中国的国家概念(1)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数不清的国家。数不清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多」,而是由于头绪的繁复,演化的纷乱,再加上国家的概念本身也是变化的,有时是模糊不清的,无法进行精确 ...
免费学术公开课,扫码加入


朝代与中国的国家概念(1)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人类历史上,曾有过数不清的国家。数不清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多」,而是由于头绪的繁复,演化的纷乱,再加上国家的概念本身也是变化的,有时是模糊不清的,无法进行精确的分析与统计。西周初年,有国一千余个;进入春秋时,只剩下差不多十分之一,但仍有一百多个;到战国时代,大国只有「七雄」,在七雄的夹缝和边缘地区还缀有寥若晨星的若干小国;最后,秦横扫六合而统一,建立了一个国家:大秦帝国。

 
 
这还只是「中国」建国以前的一段历史,局限在中原一带及周边地区的范围内。周以前呢?留下的史料太少,是所谓半信史时代和传说时代,那就更说不清楚了。至于世界其他地方,应该由他们的历史学家去统计。可惜的是,也没有统计出来。如日本,在卑弥呼女王的邪马台国以前,曾有过「百余国」。具体「余」多少?一向精细不马虎的日本人,也拿不出一个数字,只好笼而统之。
 
 
翻开中国历史地图集,那些远古时的国家,甚至连疆域也无法界定,只有一个个像城市标志一样的据点,冠以国名,——其实就是封号。汉字「国」与「国家」相近的含义最初有三:一曰「邦国」,二曰「国都」,三曰「封地」。我以为,其基本含义为封地。有封地才有邦国,有邦国才有国都。领受封地的贵族,即为各邦国之主;国主居住及政权所在地,即为国都。封地以前有没有过国家?可能也有,但那时国的概念、形态更加模糊,「国」这个字词也没造出来。「国」字的出现,就是从封地开始。
 
 
事物都有个起源,国家也不例外。早期的「国」,大多是部落和城邦,是一些相对独立、互不隶属、彼此间没有明确界线的群落。一个部落的首领特别优秀,经济发达,军事强大,能够一呼百应,号召其他部落协同征战、开发,于是成为各部族的共同首领。中国远古传说时代的三皇五帝,大抵属于这一类。那时的「皇」和「帝」,绝不是后来秦始皇所定义的「皇帝」,没有无上的权威,地位也不稳定,职务更不能世袭,顶多只相当于「酋长联席会议主席」。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第一王朝——夏的建立。
 
 
夏向比较像样的国家形态迈进了一大步,如果它确实存在过的话。它在率领各部族治水的过程中赢得了崇高威望和地位,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行政权力系统,有了分工管理及不同部门之间的协作。再也不象从前,一个首领既要开发农业,又要设计房屋,还得发明医药,能文能武,整个一百事通。夏的首领称为「王」,按照现在的词义理解,王比帝要低。但事实上,夏王朝的王,比以前的任何一位「皇」和「帝」地位高多了。他再也不需要下田耕作,只顾发号施令,聚敛和享受财富,大量使用奴隶。更重要的是,王位是可以世袭的。
 
 
夏的边界已很明确,而且所占的地盘相对于各部落也很大。它是先于各部落第一个成型的国家,故称为中华第一王朝。但夏与其他各部落的关系,仍不是行政上的隶属关系,没有超出「大盟主」的地位。后来的商与周也是如此,只是大盟主的易位,与一般我们所说的「改朝换代」有本质的不同。商取夏而代之,周取商而代之,都没有将前面的大盟主彻底消灭,只是放逐,另外安排一处方国,允其延续部族的香火。
 
 
夏商周三代,本质上讲,都不是一个统一的大王朝,不过为诸侯部族的首领而已。各部族接受册封,军事上听从「中央」王朝的号召,定期或不定期朝贡,是基于一种会盟的信约,而非严格意义的直属关系,基本上不受王朝的掌控。所谓「尊王攘夷」,是要求诸侯们遵守这种信诺,共同起兵勤王,不能只图自身的利益,置大盟主的安危于不顾。褒姒一笑倾城,再笑倾国,就是因为周幽王轻率地拿诸侯们之间的信约当儿戏以取悦美人,到后来真的大难临头,烽火连天都没人理了。如果诸侯是天子的直接部属关系,天子贵为全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他下道命令就行了,还怕你各路人马不听从调遣?这个典故像极了民间流传的「狼来了」的寓言,都是信约被破坏造成了悲剧。不同的只是,放羊的孩子破坏的是社会信约,天子破坏的是会盟信约。
 
 
非但如此,各诸侯之间还进行频繁、残酷的战争,相互征伐、吞并。如果它们与王朝同为一个国家,岂不全部是在打内仗?「中央政府」怎么从来都不管一管?任凭这种不合理的高成本的内耗延续了两千年?这是说不过去的。事实上,诸侯之间的战争,就是国际战争。经过战争,一些部族被兼并了,一些国家被消灭了,胜利者越来越强大,当强大到一定的地步,就会起兵讨伐身为大盟主的王国。如果讨伐成功,则自己成为大盟主。商伐夏,周伐商,都是这样。商汤伐夏之前,先攻灭韦、顾、昆吾诸国,然后正式讨伐夏王朝。周在伐商之前,已经完成了内部的部族国家化,晋升为王国。周文王是其第一代国王,他伐犬戎、密须、邘国,灭崇国、黎国,于是诸侯归者日众,「三分天下有其二」。周武王即位,发兵征讨殷商纣王。
 
 
西周是一个制度更为完善的王国,其国王始称「天子」,封诸侯国无数。诸侯与天子之间有明显的等级差别,礼仪规格都不得僭越。如果周王朝实施严格的中央集权制,不这样大肆分封,或者极力削弱各属国的权力、文化差异,完全可以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中国」。可惜它没有做到,甚至连试都没试过。诸侯各国低于「天子之国」这是肯定的,但诸侯们仍然自立门户,各自为政,内政、外交、军事、经济、文化、习俗,……皆由自己当家作主。周王朝所能做的,仅仅是收取进贡(还常常收不到)、号召出兵(会盟性质)、册封诸侯(以名副其实)等等。这样,一当有些国家在相互征战兼并中势力大增,必不将天子放在眼里,甚至重演伐夏、伐商的故事,直接出兵攻打王朝。西周的覆灭就是如此。
 
 
东周仍是「天子之国」,国王代代相传,历数百年,然而与西周王朝不能等同而语。其地域极为狭窄,仅有一个「王畿之地」,一个越来越徒有其名的朝廷,一座供放着九鼎亦即「社稷」象征的庙宇。这个王畿之地,还是诸侯们恩赐给它的一块保留地。究竟多大呢?——当它末年向秦国大军投降的时候,仅有邑三十六,人口三万。周制「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其统辖的区域竟远不足一个县。有「中央」而无地方,有「天子」而无子民,就象民国初年逊位的清室,皇帝尊号不废,但权力范围仅限于小小的一个紫禁城。东周王朝习惯上被称为「周室」,因为从国家的意义上说,周王国在西周灭亡之后已经不存在了。东汉末年的汉王朝,也因其有名无实被称为「汉室」。
 
 
反倒是迅速发展起来的诸侯各国,渐渐符合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家」概念。尤其几个较大的王国,各自都有明确的疆域、国王、国民、政府、军队、外交、法律、纪年、文字、货币、财政、度量衡制式、民族风俗、服饰制度。这些国家之间还修筑了长城,划定边界,就连战争、条约都有一定的国际规范。可以说,东周列国的格局,与中世纪以来的欧洲几乎没有什么两样。东周王朝的地位,也与历史上的罗马教廷十分相似,其权威性、影响力往往还不如教廷。因为周室之外,常常还有第二「中央」,那就是霸主,相当于现在多国军事集团的首领国。春秋轮流坐庄的号称「五霸」,而史家们数来数去,发现前后并不止五个,他们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春秋》载,二百四十二年间,诸侯朝聘齐、晋、楚者共三十三次,朝周仅有三次。可见霸主的实际地位,高于周室远矣。话说回来,不管是第一还是第二,都不能算真正的「中央」,好几年才朝聘一次,到的人又稀稀拉拉不全,想不去的还不去,比联合国会议都不如。如秦穆公,借口「辟远」,便「不与中国会盟」。(《史记·齐太公世家》)后来他自己当霸主,却不怕别国「辟远」了。
 
 
霸主的形式,在春秋战国结束后,还曾或隐或现地存在过。如秦朝覆灭后,楚霸王项羽;东汉末年,各路豪强争霸中原。项羽新推翻暴秦,欲恢复先秦时分封各国并存的制度,却只愿当霸王,不愿做「天子」,就是怕当上天子反而无国,成为诸侯各国的傀儡。曹操大权总揽,统一北方,却只愿做魏王,不愿做皇帝,收到各方送来的劝进书,他说:「你们是要把我放在火上烤哇!」曹丕篡汉是220年,但史家眼里的「三国」往往从赤壁之战算起,因为自此三国鼎立之势已经完成,所谓大汉帝国,早坠落为一个玩弄于诸侯股掌、「放在火上烤」的小小汉室了。
 
 
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中国的历史从秦始皇建立的大秦帝国开始。这以前有没有一个中国?可以果断地回答:没有。秦以前的「中国」,只是一个不带政治含义的地理名词。西周时为京师附近,相对于东西南北四方而有此称。春秋战国时泛指黄河中下游一带,又叫中原一带。故有些国家属于「中国」,如晋(韩、魏)、鲁、宋、郑;有些国家属于四方蛮夷,如秦、楚、吴、越、燕、中山、巴、蜀;有些国家则地跨「中国」与夷狄,如赵、齐。这情况有些类似美国,1776年美国建国前,只有美洲大陆而无美国。我们不能把以前诸多的印第安人部落说成是一个国家;也不能把英国人、西班牙人、法国人建立的政权,不能把得克萨斯共和国、夏威夷王国、沙俄手中的阿拉斯加说成是美国。美国是由五十个州组成的联邦,加入联邦之间,州(state )相当于一个国家,然而任何一个州,不论它面积大小、人口多寡、经济强弱,都不能代表美国。「联邦」一词的汉译也很微妙,《周礼·注》:「大曰邦,小曰国。」既然国中有国,于是把「合众」而成定译名为「联邦」。拉丁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维尔曾设想将各小国合建成一个联邦国,那样的话就会有一个类似美国的西语合众国,可惜他失败了。除了美国,与之相似的联邦还有英联邦,联邦德国,前苏联,前南斯拉夫,乃至印度。中国的建立,乃集七大王国及若干小国而成为帝国大邦,只是统一时经历残酷的征战、兼并,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拆毁各国之间的长城、夷灭原有的边界,各国已不复存在,只有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俗称中国。
 
 
我曾在《百年功罪》一书中,提出「两个中国」的概念,以说明中国疆域的建立与变迁。一个是现在的中国,一个是历史进程中不断变化着的中国。这里说的「中国」,指的是「国家」概念的中国,而非模糊的、自然地理概念的中国。许多学者,包括一些专门的历史学家,在说「中国」时常犯糊涂,将这个词的原意与国家两个不同的概念混为一谈。「两个中国」的概念,有助于叙述的清晰。我们讨论中华文明史,当然要从神话中的三皇五帝说起,也不能遗漏现今这片土地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但如果说的是作为一个国家的中国历史,只能从秦灭六国建立帝国开始。我们讨论美洲文明史,也要从上千年古老的印第安文化说起,不能遗漏早期欧洲移民带来的文化因子。但如果说的是作为一个国家的美国历史,只能从独立战争结束、脱离英国统治时开始。其实不光中国和美国,其他国家的历史也大都是这样。
 
 
秦朝建立的「中国」,不但统辖了原来狭小的地理中国,还囊括了周边几乎所有的原诸侯国。作为国家的「中国」,其历史是无法往秦以前追溯的;但作为一个国家的来源,它可以往以前任意遥远的时代追溯。由于「两个中国」基本上都覆盖了五帝三朝的活动领域,所以夏、商、周也应该被算为「中国历史上的王朝」,三皇五帝也成了中国远古时代的神话和传说。但夏、商、周任何一朝,都不能唯一代表和说成就是「中国」。
 
 
夏朝的版图有多大?战国时名将吴起曾对魏国首任国王魏斯说:「东有济水(发源于太行山,注入渤海),西有华山,南有伊阙(洛阳南郊),北有羊阳阪(山西平顺东)。」其疆域大约在现今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一带。
 
 
商朝的版图,据吴起说,「东有泰山,西有孟门(河南辉县西太行山关隘),南有黄河,北有恒山。」其疆域大约在现今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交界一带。
 
 
西周的疆域,大约在现今西安(宗周)至洛阳(成周)一带。
 
 
东周时,周室已无疆域可言,在地图上只剩下成周(洛阳)一座孤城。而各大诸侯国极力扩张,争相称霸,收服周边弱小国家、部族。其中以南方的楚国所占面积为最,超过北方六国之总和。
 
 
秦帝国将战国七雄的领土尽收版图,还进一步扩张,形成中国历代传统疆域的基础。这个传统疆域,大致为长城以南,西边包括现今陕西、四川、云南、贵州之一部或全部,后来又加进甘肃等地的一部分。其领土面积约在三百万至四百万平方公里之间,远不能跟今日中国的巨大版图相比。在这个传统疆域范围内,形成了汉民族及南方众多的少数民族。尤其汉民族,直至清代中期大量向关外移民以前,基本上都在这个范围内生息繁衍。
 
 
历史上的中国,与现今的中国,不是一回事。中国的传统疆域,与清代至今形成的巨大的版图,不是一回事。这道理太简单了,简单到许多人都不愿意去陈述它,宁肯想出各种复杂的办法去绕开它、回避它。历史上,本来有些地方不属于中国,现在成为中国的领土;有些地方曾经是中国的一部分,后来却划给了别的国家,甚至单独立国。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由于事关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于是就讲不清了,或者不愿意讲清了。不断地修补历史,不承认历史的记载,结果必然是破绽百出。其实不单是中国,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它们各自的起源、发展和成形过程,有的历史悠久,有的历史短暂,但这并不影响它们在世界上立足。像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这样面积与中国相近的国家,其立国时间甚至还不如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有的名义上还属于「英联邦国家」,然而并不动摇它们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事实是,历史的悠久与否,与主权和领土没有什么关系。面对历史,完全可以而且有必要做到心平气和。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