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1)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毕业论文>>

历史毕业论文

>>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1)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1)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经管之家 | 分类:历史毕业论文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1)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摘要: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城乡市场网络体系三个方面考察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和特点。从整体上看,云南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与市场 ...
免费学术公开课,扫码加入


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1)_历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城乡市场网络体系三个方面考察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和特点。从整体上看,云南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与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经济结构变化重组的过程。

云南是人类最早的栖息地之一,地形复杂,山地众多。除滇池、洱海附近以外的广大周边地区,四处丛山密布,峡谷纵横,交通状况十分不便,社会生产的发展颇受限制,直至17世纪的康熙年间,云南还是一个半开发地区,大片可耕地尚未开垦。但随着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实行,清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调整统治政策以适应生产关系变化的需要,使农业、手工业、商业等得到长足发展,云南经济发展在清代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一、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乾、嘉、道三朝期间,云南的人口数量空前增加。号称“盛世”的乾隆五十一年(1786),云南人口为341.3万人,嘉庆二十四年(1819)首次突破600万,而咸丰元年(1851)就达到了740.3万人。在外来的汉族移民和当地各族人民的辛勤劳动下,山区土地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雍正二年(1724)全省有农屯田地72,176顷,雍正十年增至88,389顷,乾隆元年增至90,638顷,乾隆三十一年又增进到92,537顷,嘉庆十七年达到全省田地最高额,即93,151顷。嘉庆十七年全省田地数额是雍正二年的1.3倍,是明万历六年(1578)田地数17,993顷的5倍多。从明万历六年到清嘉庆十七年的200多年间,共增加田地将近8万顷。从这一个方面,我们也可以窥见云南农业在量上的进步。

(一)粮食作物种植的变化
明代在云南实施屯田,大量汉族移民迁入,他们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耕作技术,使明清云南的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生产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在耕作方法上由原来的“二牛三夫”改为一牛或二牛牵引,由一人或二人驱犁耕作。此后,内地农作物的优良品种在云南被推广种植,内地的先进工具也被广泛应用,根据季节实行小春、大春两季轮种,每年可收小春旱季作物和大春水稻两熟,这种生产技术已和中原无异。
云南省传统的农作物种类很多,这在各地方志中都有记载,如云南府以稻、麦、粱、稷为主,包谷、黑豆、红豆、菜豆、蚕豆、豌豆等次之,“谷凡百余种,以香糯稻为最;蚕豆熟最早,滇人尤重以为粉,豌豆亦洗粉,并食其蔓,名豌豆菜。”永北直隶厅有“香谷米、白粘谷、红粘谷、玉谷米、乌脚粘、麻粘谷、半边粘等”,糯米有“鱼眼糯、虎皮糯、鼠牙糯、柳条糯”,豆类有“蚕豆、黄豆、青豆、白豆、黑豆、绿豆、扁豆、豌豆、架豆、饭豆、四季豆”等十八种。昆明冬吊米、广南八宝米、西双版纳紫米、景东香稻都是有名的品种。尽管稻谷种类多,但由于云南是一个山地面积占总面积84%的省份,因此总产量很低,不能满足全省几百万人口食用,在这种情况下,玉米和马铃薯的广泛引种就显得意义重大。
玉米和马铃薯都属高产作物,耐旱耐涝,性喜沙土,最适宜于山区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在明代由美洲传入我国,先在沿海地区引种,以后传入内地各省。明末清初,又由内地的汉民传入了西南地区,康熙时在云南各地得到普遍种植,并逐渐取代了低产的山地传统粮食作物燕麦、荞子等,而成为偏僻山区农民的“终岁之粮”。玉米、马铃薯的引种使得“云南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云南农业经济史上的一次大飞跃。”
粮食种植结构的上述变化,适应了清代人口急剧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使口粮紧张程度得以缓解,同时由于玉米、马铃薯的传入,使原来不适宜种植稻麦等作物的山区、沙地,能够得到开发利用,山区农业生产由此进入一个新台阶。

(二)经济作物种植的发展
清代云南商业性农业的发展颇为引人注目,这突出表现在茶叶、蔬菜、水果、棉花、鸦片等经济作物的种植经营上。
云南种植、生产茶叶的历史年代久远,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尤其是现今思茅、西双版纳一带具备了茶树生长的良好生长自然环境,有树龄达一千七百多年以上的野生的“茶王树”和树龄达八百多年栽培茶树,产“普洱茶”的六大茶山,即“攸乐、蟒支、革登、蛮砖、倚邦、漫撒”就出在这里。除上述六大茶山外,勐海县的南糯山、布朗山、西定山、巴达山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茶山。进入清代,种茶的种植技术越来越发展了,从最初不事耕作的野生茶发展到了除草、施肥、剪枝,精心护理的茶园。这些茶叶大都运往下关经过加工精制成下关沱茶、饼茶,远销川、藏各地。江城在清代也是云南优良产茶区,江城居民十之八九种茶,茶叶成为当地居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章青琴:清代云南经济的发展随着城镇的大发展,清代非农业人口日益增多,对蔬菜等作物的需求日渐扩大。于是在各大中小城市附近,开始出现许多专门种植蔬菜、瓜果以及花卉的农户。
不少地方也种植靛,据康熙《新兴州志》载:“青靛课税,染布靛缸课银,无定额,按季汇解”。由此可知,清代新兴种植靛,加工成染料。棉花种植这时也得到推广,因为“种棉之利,较种植他项利更加倍。而其地择干阜,又不侵碍水田”,永北一带,“该府悉心董劝,及此五月内外,倘可种植棉花,亟令广购棉子,先于金沙江畔,给民种植,收成以后,仍纳棉子作课,再行散给民间。有自行购棉种植者,如其广播,亦照上农之例恩与嘉奖。”烟草在清代也有种植, “滇省土黄丝烟,产量以通海为最,次为永昌、新兴。……”。
清末最受人瞩目的经济作物种植是鸦片,“滇中之地土与气候,适合于栽种鸦片,故产出烟土,其质素实较他省所产者为强,远出省,极易销售。因此,云土之声誉与价格,能日高一日,农人以有利可图,遂尽力栽种。本来一亩地能产烟至百两上下,售于市,得八、九两银,较种豆麦,获利倍屣,谁又何乐而不为。……是则,农人方面,每年当能有六、七百万两银之共同收入也。故尔,在光绪末叶,滇中农民,凡有田耕种者,经济无不充裕。”
同粮食作物相比,经济作物的商品性往往大于自给性。绝大部分经济作物都需要通过商业渠道出售,因此与市场的联系较密切。从经济效益而言,经济作物一般都要高出粮食作物几倍。之所以大量种植茶叶、果类等,一方面固然是受山区地理条件所限,另一方面则是在高额的商业利益下的一种必然选择。随着商品性农业的发展,这些作物也更多地脱离了自然经济的领域,开始走向商业化发展的道路。

二、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清代,云南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其中以纺织业,食品、矿物等的加工最为普遍。
清前中期,云南的纺织业比内地要落后一大步,但随着内地人口的大量涌入,纺织业受到普遍重视。如罗次最初“民风浑朴,逐末者少,耕凿而外,别无他业,仰事府育,俱取给田间。……不知织纺”,康熙五十年(1711),“署县梁衍祚捐资教民织纺,今亦稍有成效。”通海坝子的纺织业,据《续河西县志》载:“河西向以出产土布著称,过去海禁未开,缅甸棉花输入,家庭妇女大半以纺纱织布为业。……平均每户至少有木制纺车、织机各一架,多者四五架。在农村中每一住宅上下堂屋,几乎摆满织机。……河西布成为出产之大宗,全县妇女有百分之七十以纺织为业。” 石屏“妇人习女红,勤纺织,每深夜犹闻机杼之声。”大理政权也非常重视手工业特别是纺织手工业的发展。它把大批的石磺运往缅甸,换回棉花,从保山聘来汉族技师,教民织布。因而,不仅大理城的手工纺织业盛极一时,十分之七八的人民从事这项手工业,九街十八巷都可听到机杼之声,就是城外各村,手工纺织也很发达。到1900年前后,云南的纺织行业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本规模已达到300 ——350万海关两以上的水平。
清代云南的食品加工业也有很大改进,酿酒业进一步发展,《道光云南通志•食货志》上载的酒类就有烧酒、白酒、黄酒数种。楚雄的滴酒(后称吕合酒)、鹤庆的干酒、蒙自的高粱陈酒都非常有名。光绪十三年(1887)蒙自私营酒坊所产高粱酒就达50吨。通海的酱油,“每年销十余万斤”,可见其销量之大。火腿则以迤东之宣威,迤西之鹤庆最为著名,“每年销数甚多。”此外,制糖业、榨油业等行业在清代都有发展,为市场提供了众多的生活用品。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章青琴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