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_文化毕业论文-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毕业论文>>

文化毕业论文

>>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_文化毕业论文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_文化毕业论文

发布:经管之家 | 分类:文化毕业论文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_文化毕业论文提要:本文仔細分析了朱子視經典為「聖人之書」,讀經典是為了學聖人並認識恆常的天理這兩個基本前提;並將朱子的思路與當代的存有詮釋學做一比較,指 ...
免费学术公开课,扫码加入


聖人之書與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的經典詮釋之前提假設_文化毕业论文

提要:本文仔細分析了朱子視經典為「聖人之書」,讀經典是為了學聖人並認識恆常的天理這兩個基本前提;並將朱子的思路與當代的存有詮釋學做一比較,指出兩者間的一些基本差異。對於朱子而言,經典的核心價值,在於他們是聖人之書;而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則在於他們徹底體現了大公無私的天理。在朱子看來,讀者有可能瞭解經典的「本意」,其原因在於作者與讀者分享了共同的宇宙與人生道理。相較於存有詮釋學從此有出發,強調人類知識與理解不可避免的有限性與主觀性,朱子則一方面強調人的有限性,一方面卻提出大公無私的聖人境界,以為道理與做人的極則。他認為聖人從一種無執無我,亦即無私的心境所自然流出或照見的道理,極其深刻、平實、精密、普遍、周延,而能夠成為人們所共同分享與認知的最高道理。這種以心性修養為基礎的聖人之學,並不在存有詮釋學的視域之中。二者的基本差異,應在於對無我之境與有我之境的看法。朱子以無我之境界為最高的追求,所以更重視那具有「恆常性」意義的天理人性;而存有詮釋學則特別強調並探討人類存有與知見的主觀性及限制性。

關鍵詞:朱子 經典詮釋 前提 天理 聖人 恆常性 長存 存有詮釋學 海德格 迦德默

一、前言

二、經典內涵的恆常性

三、有我與無我

四、天理的恆常性

五、結語

一、前言

朱子讀經與解經時的基本目標是「合符於聖人之心」。[1]他對經典的解釋,則建立在經典是「聖人之書」這一基本前提之上。這個前提乍看十分平常,平常到早已被現代國人所忘卻或忽視,然而對於古代的解經傳統而言,此事卻如空氣與水一般重要,其內涵亦十分深邃。在中國學術思想史的傳統中,一位作者在說明何謂「聖人」,以及那些作品或事務最能代表聖人時,其實就是在定義他們心目中最高的道理、學術以及生命的方向。不認識這些思想脈絡,勢必無法契入作者的根本追求。因此,從一個思想史的角度來說,要瞭解前人的解經態度,就不能不仔細研究他心目中的聖人與聖人之書的意涵。

本文的主旨在於說明朱子解經時所持的前提假設之基本內容與理路。文章首先將指出朱子視經典為「聖人之書」這一關鍵性前提,而後仔細分析此前提的基本性質、內涵與思想脈絡。為了表現朱子思想的特色,也為了澄清許多學者對於朱子的經典解釋之誤會,本文特別將朱子的思路與當代的存有詮釋學做一比較,指出其中的一些基本差異。至於朱子的觀點是否正確,則不在本文討論的範圍。

當代學人對於朱子的經典詮釋,已作了許多有價值的研究。然而對於古人視經典為聖人之書,則往往忽略或視為當然,而未能深入探索其意涵。因此對於朱子解經的基本態度、前提假設及其詮釋學上的意義之認識有所不足。其中如鄭宗義先生的〈論朱子對經典解釋的看法〉,分從「考證」、「經世」、「為己功夫」三方面分析朱子如何融合了解經傳統中這幾個重要面向。並進一步從存有詮釋學(ontological hermeneutic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的角度,對朱子解經方法的意義詳作發揮。該文頗多精闢的見解,然而對於經典是「聖人之書」,讀經典是學做聖人並認識恆常的天理這個基本前提,卻未曾深入探討。因而未能充分認識朱子如何解經,及其經典詮釋與西方存有詮釋學的根本差異。[2]

邵東方先生的近作〈朱子讀書解經之詮釋學分析──與伽達默爾之比較〉,亦主要從存有詮釋學的角度來分析朱子解經的態度。邵先生指出朱子解經所追求的是「本文原意」,而存有詮釋學則認為作者的原意並不可得,兩者的基本假設大為不同。與此同時,他也指出朱子與伽達默的認識觀點有許多可相呼應之處。然而邵文主要在發揮存有詮釋學的觀點,對於朱子的立場之說明似嫌單薄。所以該文最後雖然並不否定朱子「追求原意」與建立方法論的努力,對其意義卻較缺乏深入的闡釋。[3]另外楊儒賓先生的〈水月與記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對於朱子與陸王一派學者對經典的本質之看法及其間的基本差異,亦做了深入的探討。[4]然而他對於聖人之書之所以為聖人之書,以及孔孟、程朱乃至陸王所言道理的「連續性」的分析亦似乎有所不足,使其所論偏向於批判朱子與理學家解經的主觀性與「斷裂性」。對於朱子所繼承於孔孟之處,及朱子解經的方式似乎欠缺同情的理解。[5]

整體而言,當代有關朱子與其經典詮釋的研究,都受到西方當代存有詮釋學所強調的「歷史性」(historicality)、「主觀性」與「差異性」的影響。從而對於朱子解經時所重視的「本文原意」、「聖人本意」與天理的一貫性採取批判的態度。這種新看法的確有助於我們認識古人解經時所受到各自的存有處境、世界觀及認知方式的限制,然而卻也使我們對於傳統上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的連續性與恆常性內涵這一方面的認識有所不足。本文對於經典之所以為聖人之書的分析,希望能夠補充這方面的不足。而朱子對於經典的態度及其對經典所具有的恆常價值之發揮,也正可以讓我們認識中國的經典詮釋傳統的基本特質,及其與西方當代存有詮釋學的差別。

二、經典內涵的恆常性

對於朱子而言,經典的核心價值,在於他們是聖人之書。而聖人之所以為聖人,則在於他們大公無私、心地清明廣大而能徹底認識並體現天理。四書六經,或直接是聖人所言的紀錄,或是經過聖人整理的文獻,因而是天理的紀錄與展現。至於其內涵的恆常性,則立基於天理的恆常性。朱子相信禮有因革,是聖之時者,易道依時位而應物。所以此處所謂天理的恆常性,並非一套固定而不變的教條,而是指天地與人生的道理有其經常的軌轍及不易的本源。該源頭或所謂「道體」(太極、理一)雖恆常,展現在萬事萬物中的理路卻變化多姿,有如造化自然,難以一律。然而萬事萬物雖變化多姿,其中卻依然有其一貫經常的軌道,即所謂「理一分殊」。這道理常在,卻不能決定、要求事物一定遵循之,此所謂「理氣不離不雜」、「氣強而理弱」。然而事物一旦偏離這個道理,卻必然出問題,此所謂恆常。[6]朱子說:

論天地之性,則專指理言;論氣質之性,則以理與氣雜而言之。未有此氣,已有此性。氣有不存,而性卻常在。雖其方在氣中,然氣自是氣,性自是性,亦不相夾雜。至論其遍體於物,無處不在,則又不論氣之精粗,莫不有是理。[7]

這「不離不雜」、「一而分殊」、「一而多姿」的恆常天理,唯有大公無私、心地清明廣大的聖人才能充分而正確地認識。一般人為個人的缺陷與執著所障蔽,通常只能認識到天理的部分:

凡所謂聖者,以其渾然天理,無一毫私意。若所謂「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者,皆不為也」,這便是聖人同處,便是無私意處。[8]

聖人與理為一,是恰好。其它以心處這理,卻是未熟,要將此心處理。[9]

六經是三代以上之書,曾經聖人手,全是天理。[10]

對於朱子而言,解經最重要的還不僅是認識聖經文本的原意,而是去認識那恆常的天理。他認為即使聖人未曾闡明那些道理,這天理也常在天地之間。而聖人與經典在歷史上的意義,正在於發明那道理:

今之學者自是不知為學之要。只要窮得這道理,便是天理。雖聖人不作,這天理自在天地間。「天高地下,萬物散殊;流而不息,而化」,天地間只是這箇道理流行周遍。不應說道聖人不言,這道理便不在。這道理自是長在天地間,只借聖人來說一遍過。且如《易》,只是一箇陰陽之理而已。伏羲始畫,只是畫此理;文王孔子皆是發明此理。吉凶悔吝,亦是從此推出。及孔子言之,則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里之外應之;出其言不善,則千里之外違之。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