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唐绝句大家——杜牧——谈杜牧绝句“清新俊逸”的风格(1)_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毕业论文>>

文学毕业论文

>>

晚唐绝句大家——杜牧——谈杜牧绝句“清新俊逸”的风格(1)_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晚唐绝句大家——杜牧——谈杜牧绝句“清新俊逸”的风格(1)_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经管之家 | 分类:文学毕业论文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晚唐绝句大家——杜牧——谈杜牧绝句“清新俊逸”的风格(1)_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从唐文宗太和、开成之后到唐亡,文学史上将这七、八十年称之为晚唐,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俗称“小李杜”。杜牧, ...
免费学术公开课,扫码加入


晚唐绝句大家——杜牧——谈杜牧绝句“清新俊逸”的风格(1)_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从唐文宗太和、开成之后到唐亡,文学史上将这七、八十年称之为晚唐,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俗称“小李杜”。

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今陕西西安)生于803年,死于853年,二十六岁中进士,先在江西、淮南等节度使手下为幕僚,十年后内迁为京官,又受人排挤,出为黄州、池州等地刺史,后又一度内调,官终中书舍人。

杜牧原有恩济苍生的大志,他的政治理想是恢复盛唐洽世,他希望国家能安定统一,他反对藩镇拥兵作乱,反对吐番、回纥入侵,反对统治阶级的苟且偷安,为此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他的《阿房宫赋》用赋体形式对秦亡的历史教训做了深刻总结,并提醒人们要牢牢吸取这一前车之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这显然是对当时摇摇欲坠的唐王朝提出当头棒喝。同时杜牧尤喜论兵,有《战论》、《守论》等篇,并为《孙子》作注。但是,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又给他带来深沉的苦闷,他晚年离别长安赴池州任刺史时曾说“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深刻地揭示了他将要到遥远的地方去任职之前登上乐游原,凭吊唐太宗陵墓时,向往贞观之治而又无法实现时的苦闷心情。又因为他出身于世家大族,久经宦海浮沉,所以也有借酒浇愁放浪形骇,纵情声色的一面,“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悻名,”是说自己一事无成,只在歌妓生活的青楼之中留下一个薄情负心的名声,这话虽为自我解嘲,但也不难看出这正是他放纵沉沦的写照。

杜牧既有政治才干,又懂兵法,只是因为晚唐主昏政乱,致使他徒具“相才”(《唐诗谈丛》)而未能大用,只能把满怀抱负和一腔愁绪倾注于文学作品之中。他在文学创作中是个多面手,“有唐一代,诗文兼擅者,唯韩、柳、小杜三家。”(《北江诗话》卷二)他与韩愈、柳宗元一样,既善赋诗,又工为文。不仅如此,杜牧还精于绘画书法,曾临摩过顾恺之的维摩像,米芾称赞其画“精彩照人”;其《张好好诗》行书真迹流传至今,后人认为“深得六朝人气韵”(《渔洋诗话》引董其昌语)。

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他用毕生的精力写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绝句不但占有相当数量,而且艺术成就最高,也最为后人所欣赏。清人吴乔说:“杜牧诗,惟绝句最多风调,余不能。”(《围炉诗话》)杜牧的五七言古风和七律多叙事述怀之作,有较强的现实性和艺术性。如《感怀》长诗,谴责朝廷对藩镇的姑息政策,同情人民所受的苦难,自抒报国胸怀,有深刻的思想意义。但是,杜牧的七言绝句最为人所称道,他的绝句反映面较广,有表现人民疾苦的如《题村舍》;有抒写怀才不遇的如《赠渔父》;有讽刺帝王淫奢生活的如《宫人塚》;有向往自由和爱情的如《秋夕》等。

杜牧的绝句,无论是借景写情,还是吊古抒怀,其风格都可用“清新俊逸”来概括。写景和咏史这两类绝句,诗人都写得十分出色,工巧精致,风格俊爽,文笔流转,词彩清新,蕴藉有味;在语言运用上尤见工力,清新流畅,自然凝练,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这些诗表现了他才气的俊逸,思致的活泼。当然,诗人也有消极颓废之作,反映他郁闷失意,流连酒色的生活情调。

一、抒情写景诗。

他不但能写出眼前的优美景色,往往还能即景生情、流露出对时事的忧伤。诗人的写景绝句,大都画面鲜活,情意浓深。有如技术高超的摄影能手,以鲜明的形象表现出大自然的蓬勃生机,给人以美的启迪和享受。

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丰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这首诗写山行所见之景。首句说:“远上寒山石径斜”。“远上”见出山路的高远。“寒山”暗点秋光,为下文枫叶红作铺垫。“石径”是人工铺治的栈道,为下文的“人家”伏笔。次句说:“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生处正是山之深处,几户人家便生活在那云遮雾掩的僻静地方。这对一个在官场中不甚得意的人来说,自然有很大的吸引力。诗以“斜径”、“人家”作为淡淡出现的背景,使得整个画面错落有致,远近配合,浓淡相间。然而更为迷人的还在后面。第二句的“生”字特别传神,仿佛让人看到白云在冉冉升起浮动。有的本子又作“深”字,把动词换成形容词,顿使全诗黯然失色,因为“深”字只不过写出了白云的浓密幽深,却难以描绘出白云的动态,更不能唤起人们的遐想。“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日枫林,红叶覆山,又恰在晚霞辉映之下,更增一层红润的光泽,所以赛过二月鲜艳的“红花”,引得诗人停车驻足把玩。诗人所写的秋景与春色具有同样的魅力,把经霜枫叶与二月春花巧妙地连在一起,唤起了人们对春光的丰富联想。这首诗写秋景不仅没有衰飒之气,而且是一片红火热烈景象,这也正体现着杜牧诗风的“俊朗”、清快流转。“坐”是因为的意思,因爱枫林晚景而停车。一说“坐”为坐赏,“晚”指观赏之久而至晚暮。这首诗虽然只是即景写景,没有什么更深的寄托,但它写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趣,这是对秋光的一种赞美,通过赞美深秋红叶,表现了诗人高洁兀傲,不同凡俗的情怀。

再如《齐安郡后池绝句》:“菱透浮萍绿锦池,夏莺千啭弄蔷薇。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画面上有“菱”和“浮萍”编织成的“绿锦”,又有鸳鸯身披的“红衣”,色彩是多么绚烂;菱叶“透”浮萍,夏莺“弄”蔷薇,鸳鸯“浴”红衣,动作是多么鲜明;“尽日无人”,环境又是多么清幽。诗人赞赏夏日生趣图的形象油然而生。

杜牧的写景绝句中更多的是寓有感慨,蕴藉有思致,耐人寻味。

如著名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此诗以清新秀丽的笔调,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春景图:树茂花美,娇莺长啼,水村山城,酒旗斜矗、庙宇楼台、烟雨凄蒙,这都是典型的江南春色。而在莺啼之前冠以“千里”更写出春色无边的气势。明人杨慎认为“千里”不合情理,妄改为“十里”,实在是不懂艺术真实的荒唐之论,而在寺前冠以“四百八十”,字样,更突出了江南寺庙之多。这种描写还有一种暗示作用,南朝的寺庙虽然留下来了,但是南朝政权不是早已化为乌有了么,它灭亡的原因是什么呢?也许正是它太崇奉佛,建的寺庙太多了的缘故吧。细玩结尾一句,从“多少”二字还是能体会到诗人的感慨的,意思是当年建造寺院者是何等显赫,而今又在何处?诗人面对江南的春光,自然会有今昔盛衰之感。诗人另有《杭州新造南亭子记》一文,对那些巧取豪夺者为了“买福卖罪”而大兴寺院奉佛表示愤慨,对武宗朝禁佛毁寺之举表示赞赏,对南朝梁武帝“舍身为僧奴,至国灭饿死不闻悟”的愚昧表示谴责。把诗与文联系起来看,诗人感慨兴亡的微意便不难体味了。所以这首绝句表面写景,但暗喻咏史,借暗写南朝诸政权因为崇佛而纷纷灭亡的事,来暗喻唐王朝当今崇尚佛老的弊政,使这首诗情画意的绝句更富有弦外之音。

如果说这首写景绝句命意十分隐蔽,那么《泊秦淮》这首写景绝句的命意就十分明显了。“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全诗只有第一句是着意写景,寒水和岸沙被烟雾和月光笼罩着,这不但是秦淮河景色的真实写照,而且还透露出作者的惆怅心情,而“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虽也是眼前之景,但作者将它放在诗中,显然为了抒发自己忧国伤时的情怀,听到这些歌女仍在麻木不仁地吟唱陈后主所作的亡国之曲“玉树后庭花”不禁感慨万分,他的矛头显然是指向那些醉生梦死,贪欢买唱不顾国家命运的当权者,借景抒情的倾向十分明显的。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