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1)_艺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毕业论文>>

艺术毕业论文

>>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1)_艺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1)_艺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发布:经管之家 | 分类:艺术毕业论文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1)_艺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摘要】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困境,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而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使得中国电影内部充满了矛盾,矛盾的焦点则集 ...
免费学术公开课,扫码加入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电影产业(1)_艺术专业毕业论文范文

【摘要】世纪之交的中国电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困境,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而强烈的意识形态性使得中国电影内部充满了矛盾,矛盾的焦点则集中于中国电影的体制问题,涉及到制作、营销、发行、审查等各个相关环节。《英雄》在商业运作上提供了一个成功的个案,这个个案对于中国电影来说也许不具有普遍意义,但它为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全球化电影产业电影体制
曾经有人以艺术电影、商业电影和意识形态电影来概括描述欧洲电影、美国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的不同特点。事实上,任何一种概括其实都是对所描述对象的一种抽象,因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削损其对象的丰富性、鲜活性,但这种概括还是有着它一定的合理性。确实,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构成了中国电影的最大特点之一。
从新中国成立至“文革”结束之初的三十年间,中国电影从未真正面临过市场的考验。在那个文化相对贫乏的年代里,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最突出的并不是商业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不是艺术问题,而是政治/意识形态问题。或者说,那个年代的电影根本无需考虑是否卖座,无需考虑商业回报。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全社会商业化进程的加剧、电视的普及和民众文化生活的日益丰富,中国电影开始真正面临着市场的压力,而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好莱坞进口大片在中国大陆的登陆、盗版碟片的泛滥、电视频道的丰富,更使得困境中的中国电影雪上加霜。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一种对于电影市场(本土以及本土之外的)的忽略和放弃行为都会使民族电影走上末路。
《英雄》:一个成功的商业运作个案
如果要在中国当代电影界寻找一位不止一次地创造了神话的人,恐怕非张艺谋莫属。这位在短短几年间以《一个和八个》、《黄土地》、《大阅兵》等摄影作品,《老井》、《古今大战秦俑情》等表演作品,《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有话好好说》、《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等导演作品成功地完成了从摄影、表演到导演“三级跳”的传奇人物,又以执导歌剧《图兰朵》、《大红灯笼高高挂》、《刘三姐》,拍摄申奥宣传片等一系列行为一次次让人震惊。2002年,张艺谋再次成为媒体,也成为观众关注的焦点,关注的原因是因为一部名为《英雄》的电影。
已经无法统计《英雄》到底为中国电影创下了多少个纪录,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纪录大都与商业与票房有关。对于连年处于低靡的国产电影市场来说,《英雄》简直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一个无法复制和重现的神话。《英雄》上映仅仅两个月,国内票房即达到2.4亿人民币;北美等地发行费2000万美元;日本800万美元;香港票房2670万港币;韩国票房1000万美元;台湾和东南亚地区票房700多万美元;国内贴片广告2000万人民币,音像制品版权费1780万人民币。①在世纪之交,张艺谋再一次为中国电影创造了一个近乎天方夜谭般的神话。
《英雄》狂飚突进式的票房,同时也伴随着各种各样批评的声音。与以往不同的是,来自媒体的批评之声并没有影响观众继续一拨一拨地走进电影院享受视觉盛筵,其中包括许多已经很多年没有走进电影院看电影的观众。多年来习惯于在电视机前伴随着电视连续剧打发时光的人们,终于回到久违的电影院,寻求另一种视听体验,而观众的口碑相传更为影片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一个媒体不断批量制造泡沫的年代里,观众的口碑弥足珍贵,也更加具有可信度。
在围绕着《英雄》的声音渐渐平息下来的时候,一些相对偏重理论和学术的电影杂志开始刊发更具文化思考性质的文字,似乎是在以一种惯常的方式为一部影片,为由一部影片引发的一个电影现象作结。《当代电影》2003年第2期推出了“电影《英雄》现象分析专题”。胡克的《观众启示录——英雄现象的一种观察角度》是其中最具睿智的文字,文章试图“通过探讨观众的观赏乐趣认识社会意识中容易被人忽略的因素。”“卖座电影可以看做是社会铭文,是多种意识形态综合作用的产物,依据意识形态理论和文化分析,可以从中揭示出社会权力结构及其表达方式。《英雄》体现出当前社会对于权力的基本认识:崇拜权力与梦想对抗强权并存,而影片试图调和这种矛盾,依靠的是崇尚义气。”在这部影片中,反映了导演矛盾的英雄观和美学观。就英雄观而言,“把巩固权力与向权力挑战这两种对立的要求并列地组织到故事中,是这部影片的独特创意。作者提供了两个位置供观众认同时选择:有权者与无权的挑战者。”“作者用各种电影手段极力在道德上平衡这两种人的关系。这反映了作者自相矛盾的英雄观,他试图把两者都打扮成英雄。正是这种看似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了两者实质上的互相消解,使两类人物都不符合传统观念中的英雄。”就美学观而言,“作者的矛盾在于,要利用暴力吸引观众,而又要基本否定暴力观念,把暴力从一种社会学的宣扬,转化为一种艺术的表现,因此形成一种特殊的暴力美学。”这种暴力美学的特点是,依靠张扬画面美感掩饰暴力的残酷性,把武打意念化。文章还分析了崇拜者、批评者和跟随潮流者三种观众的心理。②王一川的《中国电影的后情感时代——英雄启示录》则认为影片票房成功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视觉流”的打造和“视觉凸现性美学的惨胜”;二是与这种视觉凸现性美学相匹配的后情感主义的全面出场。所谓后情感,指的是“一种被重新包装以供观赏的构拟情感”。它是一种附丽于视觉冲击的情感,是一种不必依史实根据而构拟的情感,是一种非个人的情感,是根据当今审美时尚潮而再度包装的情感。“张艺谋在《英雄》中的后情感战略是,为了展示超常视觉冲击力而精心包装出如下几种有序而互动的情感:男女之情如何让位于家国之情,家国之情如何让位于天下之情,天下之情如何成为新的中国视觉流时尚的附丽物。”③同期杂志还登载了张颐武的《英雄:新世纪的隐喻》、黄式宪的《英雄的市场凯旋及其文化悖论》、林洪桐的《英雄与“明星制”》以及《电影英雄相关资料链接》等,从各个角度来接近《英雄》,接近由《英雄》所引发的中国电影文化现象。
确实,《英雄》的成功借助了许多电影及电影之外的因素。其实,在80年代以来的卖座片中,有不少就是借助了电影之外的因素。在中国当代电影导演中,张艺谋是并不多见的具有明星般号召力的导演之一。张艺谋个人富有传奇色彩的电影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十分好看的情节剧。而他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将奖杯揽于怀中的场景,几乎已经成为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经典定格,张艺谋事实上也成为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能够在世界电影整体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的标志性人物。而对于那些做着电影梦的人们来说,张艺谋似乎有着点石成金般的能力。他与巩俐在《红高粱》、《代号“美洲豹”》、《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等影片中的一次次合作,不仅成功地使中国电影“走向世界”,而且同样成功地几乎依靠本土力量塑造了一位当今中国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女明星,其在欧美的号召力至今无人能够取代,威尼斯、柏林两大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更让国内电影人望尘莫及;继巩俐淡出张艺谋电影之后,章子怡在《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出镜,为其后来与徐克、成龙、李安等国际名导演、名演员的合作奠定了基础;董洁借助《幸福时光》,成为新生代女演员中非常引人注目的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孩子,似乎只要经过张艺谋的点拨,就能够成为耀眼的明星。即使是只有未经考据的小小绯闻,也能够使演员人气飙升、身家暴涨。具有如此“造星”能力的导演,张艺谋是最突出的一位。与一般导演不同的是,张艺谋在其电影创作中有着比那些明星演员更大的号召力。
用群星璀璨来形容张艺谋的创作班底,恐怕并不为过。事实上,在张艺谋的电影创作中,明星也是其惯用的策略之一,与巩俐配戏的姜文、李保田、葛优、刘佩琦、何赛飞以及在其它影片中出镜的李雪健、赵本山等都是当今中国演艺界炙手可热的明星。更重要的是,他的幕后创作班底同样强大,从编剧、摄影,到美术、作曲等等。《英雄》更不例外。李连杰是当今世界影坛上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武打明星之一;梁朝伟、张曼玉属于那种在港台并不多见的既具有超强的演技实力,又具有偶像风采,并具有票房保证的明星;章子怡的演技在国内备受争议,在这部影片中同样显示出弱势,特别是与张曼玉演对手戏的时候,但她在海外市场的号召力却是不容忽视的。杜可风的摄影、谭盾的作曲、和田惠美的服装设计、程小东的武打设计,在影片的创作中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事实上,对于中国电影来说,特别是对于中国电影产业来说,《英雄》最重要的意义并不是这部影片的创作本身,而是它严密细致、成功有效的营销策略。在一个盗版猖獗的年代能够成功地抵制盗版,几乎可以称得上一个奇迹。陈凯歌、冯小刚等在中国本土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导演都曾经饱受盗版之苦,抵制盗版的声音往往只具有宣传上的意义而并不具有实际功能。口碑相传中,观众普遍认为只有走进电影院才能充分领略《英雄》的妙处,客观上为反盗版起到了实质性的作用。
也许,《英雄》无论在创作上,还是在营销上,都是一个无法复制的个案。但《英雄》在票房上的成功,确实可以给今后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面对这样一个在商业运作上取得成功的个案,在影片中挑出毛病是容易的——事实上,影片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裂隙反而起到了吸引观众的作用——但并不是有太多意义的。《英雄》不是《黄土地》,也不是《红高粱》。无数观众掏钱买票走进电影院,这,就是《英雄》的胜利。
票房排行榜的启示
由于电影与生俱来的商业品性,由于这种商业品性在现代社会的被强化,由于电影作为文化产业的观念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从电影本体衍生出来的对于相关产业的开发也已经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经济现象。可以说,电影是20世纪最为庞大的娱乐产业。2000年3月30日的《中国电影报》上发布了一条题为《电影出口居美国出口之首》的信息:“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最近发表的1999年版人类开发报告书显示,当今美国最大的出口,不是飞机,不是计算机,也不是汽车,而是娱乐业的电影和电视节目。”“报告书指出,在人类文化趋向全球化的进程中,美国娱乐业向国外扩张的势头咄咄逼人。好莱坞电影的出口收入占美国出口总收入的比例,由1980年的30%增长至现在的50%多,在许多国家的电影业处于萧条之际,美国的电影业却向国外大举进攻。美国电影在国外电影市场的占有率,欧洲为70%,中南美为80%,日本达50%。相反,外国电影在美国电影市场的占有率还不到3%。”美国好莱坞电影在世界各国的大规模登陆,不但获取了令人咋舌的高额票房,无情地冲击着其它国家的民族电影,同时也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产品,实施着“美国精神”的文化渗透。在电影市场的意义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可以与美国好莱坞电影相抗衡。
事实上,在这个庞大的娱乐产业中,所谓电影的商业价值不仅包含了电影的票房,即传统意义上的电影院的常规门票收入,还包括录像带、CD、LD、VCD、DVD乃至主题公园、玩具、文化衫等电影相关产业的开发。1998年,在《泰坦尼克》红遍全球的时候,印有男女主角头像的文化衫更是满世界流行,成为那个夏天一道独特的风景。这道风景不但与“文化”相关,它的直接效应则是巨大的经济效益。
商品化潮流的冲击,同样改变了以往中国电影“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局面。制作成本上涨,电影市场萎缩,观众人数锐减,使中国当代电影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而在电影市场一方,以赢利为目的的适应观众期求的短期行为的电影创作又使电影文化陷入更深的窘境之中,中国当代电影不但中止了8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化反思的热情,也被抛出了艺术的沙龙,落到了混乱纷杂的电影市场。这是一种发展,甚至或许是一种进步。适者生存,中国电影别无选择。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