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等学校职称评审的科学性_职称论文范文-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毕业论文>>

职称论文

>>

浅谈高等学校职称评审的科学性_职称论文范文

浅谈高等学校职称评审的科学性_职称论文范文

发布:经管之家 | 分类:职称论文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浅谈高等学校职称评审的科学性_职称论文范文一、评聘要分开目前很多高校是评聘合一。上级主管部门一般都是根据学校所处的层次规定各校不同职称的名额比例,而学校只能是有多少名额就评多少人。即使你在学术上达到了教 ...
扫码加入经济学习群


浅谈高等学校职称评审的科学性_职称论文范文

一、评聘要分开

目前很多高校是评聘合一。上级主管部门一般都是根据学校所处的层次规定各校不同职称的名额比例,而学校只能是有多少名额就评多少人。

即使你在学术上达到了教授水平,如果学校没有名额指标,你也当不了教授水平。这显然是不合理的。有的学校还根据各系教师人数将名额指标分到各系。这样就会出现各系的教授、副教授之间的水平差异,也会出现各高校之间教授、副教授的水平差异。代表一个教师或学者学术水平等级的职称 从理论上讲不应该有单位(或部门)的差异、学校的差异,甚至是地域的差异。而只能根据学术水平本身的等级来评。而且评聘合一,评职称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常常是立杆见影,易受不良因素干扰。所以评聘应该分开。评职称不应该有名额限制,应根据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对统一的标准,谁够条件谁评,多多益善。当然,各校在聘不同职称的教师时应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比例,这不仅涉及财政拨款的问题,还涉及到学校内部的人才结构问题,也有利于人才的合理流动。如果某校教授的岗位有空缺,而本校教师又无人够资格应聘,则可以从校外招聘;如果某校教授过多,不能全部被聘,未聘者可以到外校谋职,也可以成为本校的特聘教授。在高校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的今天,特聘教授权应交给学校。学校为了留住人才,可将未正式聘为教授的教授聘为特聘教授;学校为了网罗社会上的特殊人才,也可以特聘一定比例(如不超过教授定额的10%)的没有任职资格(未参聘或虽参聘但未通过评审)的特殊人才(如梁漱溟、侯宝林之类的人才)为特聘教授(不同于荣誉教授)。其待遇应与正式聘请的教授一样。

在评聘分开后,评是聘的依据和前提,但评与聘没有必然的联系,这有利于维护学术的尊严和教师人格的尊严。因为不少学校为了留住人才,不在其他方面下工夫,而是在评职称时卡教师。要想评教授,先得签五年的服务期合同,否则,你水平再高也不评你这些做学问的知识分子要想搞得职称,先得出一纸卖身契,再谈能不能评上。似乎你评职称不是靠自己的努力,而是靠学校(领导)的施舍,岂不残酷!所以,评聘分开, 评独立出来,是使高校评职称走向科学化的第一步。同时应看到,评职称是评教师的教学与学术等级,它是相对的。职称处在同一等级者,其水平是有差异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一般来说,评的过程要细致,仔细研究被评者的学术水平,但评出的结果是粗线条的。如甲的学术水平明显比乙高(通过专家认真评估确认),但评出的结果属同一学术等级 教授。如果评聘分开,招聘者不仅要看应聘者的职称等级,更要看他的详细资料。因此,甲就很可能被聘为重点大学的教授,而乙只能到第三流的学校当教授,甚至很可能高职低聘。这样,既合情又合理。它不仅有利于适应市场机制而且更有利于激励人不断进取。

二、评审指标要科学

职称评审指标是评审的依据,同时对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起着导向作用,更是教师学习、进修的指路明灯 。所以,它科学与否不仅直接影响职称评审的科学性与公正性,更间接而深刻地影响着教师学习和工作的价值取向以及学校的管理工作。而现行的评审指标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硬指标教条化。所谓硬指标就是上级主管部门根据不同的职称等级所规定的申报职称者必须具备的硬性条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规定工作年限(一般是五年)。只要你达到规定的工作年限,完成额定的工作量就可申报。有的规定五年满四年的工作量即可。同时规定如果工作年限不到,只要你完成了三年的额定教学工作量,就可以申报破格,但在科研上的要求要高得多。

试想工作年限相同的两个教师,一个每周8节课(满工作量),一个每周16节课(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后者不影响他的科研吗?比如一个讲师用三年时间完成了五年的额定工作量,照理,从教学工作量这个角度看,他已具备申报副教授的资格。若按现行评审指标,他只能破格,但在科研上也同样按破格的标准来要求,这不公平。

如果他没有完成额定工作量,要求提前申报,那在科研上的要求高一些是自然的。所以,现行评审指标容易导致教师轻教学(尤其是工作量)重科研的局面。规定论文篇数与级别。论文篇数姑且不论。就论文级别而言,主要是由省级主管部门圈定的哪些刊物是国家重点级、哪些刊物是一般国家级。如有的省规定,评副教授至少要有一篇在一般国家级上发表的论文,评正教授至少两篇国家重点级的文章。但是不同的学科所划定的同一级别刊物的数量大不相同。有的学科国家重点级的刊物达八种以上,有的学科只有一种,这岂能公平!所以,很多人为了评职称就瞄准这几份刊物,不惜一切代价,或找人拉关系,或出钱买版面,甚至代笔,拿钱买文章。只要搞上两篇国家重点级 的文章,就可以当正教授了。级别高的刊物发出的文章就一定水平高吗?非国家级刊物就没有高质量的文章吗?规定要通过外语和计算机考试。这纯属劳命伤财,折腾教师。

不管你是哪个专业,也不管对你有用没用都得考,且统一水平。试问一个搞古汉语的教授学外语有什么用?用不上计算机,通过了计算机水平考试又怎么样?有了计算机,用不着你操心他也能熟练掌握。费了教师很大的精力去学外语和计算机,考过之后,职称评上了,也就扳掉了。甚至出现找人替考、考场打pass等作弊行为。

试问何以为人师表?高校考风建设应从何抓起?为了保证评审指标的科学性,使之有利于优化高校育人环境,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并考虑到便于操作,特建议作如下改革:

首先,要改革不同层次职称评审指标中的主体条件。高校教师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评职称就是评他们的教学与科研的素养及其已取得的成果。所以评审指标中的主体条件应是对教学、科研方面的素质要求。但不同层次的教师在教学、科研上的要求是不同的。

讲师,也就是主讲教师,应该以教学为主,主要是能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知识和技能。所以评讲师应是100%地考评其教学素养。这不是说讲师不要搞科研,而是因为评讲师是评当助教时的工作实绩。大家知道,新教师第一年为见习期,一般不承担教学任务,从第二年开始自然成为助教。一般是当了五年的助教(可称试讲教师)之后,才有资格评讲师。所以应引导助教专注于教学,先站稳讲台,然后才是引导其搞科研的问题。而评讲师的指标恰恰是在指导助教的工作,因此,它不宜强调科研,否则要影响教师的教学,不利于教学基本功的形成。应着重考评其学习笔记、教案或讲稿、工作量以及课堂教学的技能和效果。如要求满四年的额定工作量,累计五学期教学效果良好以上(其中优秀不少于两次)等。

评副教授,实际上是评讲师的工作实绩,其评审指标就是讲师工作的指挥棒。因为讲师是主讲教师,教学工作是其主要任务,但由于已是主讲教师,在教学能力方面已没有什么问题。因此应加强科研,一方面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水平上台阶;另一方面通过科研为社会创造新的知识(主要强调在某一领域或某几领域零星地创造新的知识,如发表了几篇有创见的论文或获得了几项小的专利等);同时通过自己的科研来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能力。所以,在副教授的评审指标中,教学与科研应各占50% 。教学考评基本上与讲师相同,但可以对其教学效果达到优秀的次数要求多一点。在科研上,要求每年至少写出一篇论文(一共五篇) ,公开发表的至少四篇,其中有创见的不少于两篇。不必考虑文章发表在哪一级别的刊物上。

而评正教授自然是评副教授任职期间的工作实绩。我认为评正教授要特别慎重,他反映一个国家、一个学校的学术水平。因为通过评讲师和副教授两轮的对教学水平的考评,教学应该是没有问题了。所以应100% 地考评其科研能力和水平。要求正教授在某一知识或学科领域有较系统地创造,有自己的知识体系。首先要求写出的论文不少于十篇,公开发表的论文不少于八篇,其中发表于国家核心期刊(含重点大学学报)或全国有影响资料中心全文复印的论文不少于四篇。

而且要求同一知识系统或相关论题的论文不五篇(不一定都发表。因为发表文章要有周期,未发表的文章不一定无创见),其中创见的不少于三篇。另外,专着应该是五万字算一篇论文,一本专着最多能抵四篇论文。若专着被评为创见 ,十万字以下的算一篇创见,十万字以上的算两篇创见。这样,有利于造就具有学术专长的正教授,使正教授真正达到专家的水平。

其次,要改革职称评审指标中附带的必要条件。职称评审指标中附带的必要条件,就是教学、科研之外的,但与之有一定关系的政治思想、外语水平、普通话水平和计算机操作水平等。我认为,在评聘分开的情况下,评的时候不要将政治思想作为必要条件之一。改革开放后,我们不是请了不少资本主义社会的教授来华讲学吗?实际上这一条在操作中也只是一个形式,与其形式主义不如去掉。当然,聘的时候是要考虑的,学校也有权随时解聘那些有害于现行社会政治制度的教授。评讲师只要通过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水平测试即可。评副教授应具有硕士学位;或修完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并通过省教委职评办组织的相应专业的综合考试(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术动态);或修完硕士研究生主要课程并通过职称外语考试。评正教授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写出五万字左右的有关自己所研究的学科领域的历史与现状的述评(要有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被省职称评审委员会的专家评为合格),有十万字以上的专着(并被同行专家评为有创见)者此项可免;或通过国家组织的职称外语考试(达到能阅读和交流的水平)。

三、评审过程要合理

目前,高校评职称有不少问题是出在评审过程中。由于评审过程的不科学,使多少人在不合理但合法、 不公平但符合程序的说辞面前忍气吞声,甚至悲愤欲绝。任何法 、程序都是人制订的。易产生不合理、不公平 的法和程序 ,本身就说明它还不完善、不科学,为什么不可以改进呢?根据目前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建立三级评审机构。现在高校评职称一般是分二级评审,即校级评审和省级评审,而且是一年评一次。有很多是重复工作,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效果也不一定好。所以应根据不同层次职称的特点建立三级评审机构,即系、校、省三级。讲师由基层单位(系)评。由于评讲师主要是评教学成果,最了解教师教学情况的是基层教学单位。各系应成立讲师评审委员会(可与现在的职称评审推荐小组合二为一)。副教授由各校自己评。由于评副教授既考评科研成果又考评教学成果,若是由省评委评,难以对其教学成果进行直接地考评,一般只能是根据上报的书面材料或学校的评审意见进行评审。而且因人多、工作量大、时间紧,一般也难以细评,容易导致脱离实际,叫八不服。所以,副教授由学校自己评更合乎情理。省职称评审委员会集中精力评审正教授。应组织有学术造诣、有名望的省内外专家、学者进行认真细致地评审。通过评正教授,向世人展示本省的学术水平,引导本省的学术研究。所以,领导要十分重视,对评审的过程和结果要大力宣传和报道,并应举行一定的仪式向获得教授职称者颁发教授证书(象颁发博士学位证书那样),使教授们有一种自豪感,从而更有效地激励后生致力于学术研究。

(二)、建立评审过程的公开制度。任何好的制度的实施,若缺少有效监督就难以保证公正。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