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CDA数据分析师证书
谁适合考CDA证书?年龄18-40周岁,专业是计算机、工商管理、统计学、管理科学类,学历本科及以上,行业是金融、信息技术、电信等,岗位是数据、产品、运营等。
期刊
- 期刊库 | 马上cssci就要更新 ...
- 期刊库 | 【独家发布】《财 ...
- 期刊库 | 【独家发布】“我 ...
- 期刊库 | 【独家发布】“我 ...
- 期刊库 | 【独家发布】国家 ...
- 期刊库 | 请问Management S ...
- 期刊库 | 英文期刊库
- 核心期刊 | 歧路彷徨:核心期 ...
TOP热门关键词
扫码加入财会交流群 |
严格说来,广义的信息技术发展史应该包括语言的使用,文字的创造,印刷技术的发明,以及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及应用。
然而我在本书中提及的信息技术革命,范畴相对集中,主要指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第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在这次革命中,电子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融合演进,缔造了无数神奇的发明,催生了许多新兴的产业,更为许多传统行业插上了腾飞的双翼。
信息技术进步也为金融行业嫁接了一股强大的嬗变力。事实上,我一直认为信息行业和金融行业本质上是“同源”的,它们有着相同的基因,那就是“数字”。正是看似不起眼的数字,将这两个最有生机和活力的行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
比如,在信息行业中,存储和传输的本质内容都是转化为二进制1和0的数字化的信息。而在金融领域,人们交换和流通的货币以及财富也是以数字和度量衡单位来代表。所以,即便它们表达和呈现的方式有所不同,这两个行业都在围绕着“数字”运转。
硅谷教父杰弗里· 摩尔说,“金融业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生产设备,不断存贮、处理、识别和传输关于财富的承诺和许可的所有信息,实现财富与个人生活和商务活动的同步化。”所以,如果看到“数字”这个共同的基因,我们就不会对“比特“和“金元”的这场联姻感到意外。
信息技术革命推进了金融电子化的历程。而在信息技术的惊人跃迁背后,实际上矗立着一条被业界奉为经典的“摩尔定律”。IT巨擘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戈登· 摩尔在1965 年提出了这条神奇的规律——“在至多10年之内,集成电路将以每两年翻一番的水平提高集成程度”。
事实上,后来人们根据产业演进的实际情况又将摩尔当时提出的“两年”修正到18个月。另有一种说法提出,摩尔定律虽然以戈登· 摩尔的名字命名,但最早提出“摩尔定律”相关内容的却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卡弗· 米德教授。米德最早关注到,“摩尔定律”所提出的晶体管之类的产量增加,会引起其价格下降的现象,并指出,“如果给定价格的电脑处理能力每两年提高一倍,那么原价位的电脑处理装置同期就会降价一半。”
几十年来,IT行业好像在一种未知力量的作用下,严格遵循着“摩尔定律”的脚本,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向前演进:每18 个月,平均存储、平均带宽、平均处理频率等关键性指标就会增长接近或者超过一倍;与此同时,每18 个月,同样性能的IT产品,价格将下降至少一半。虽然,“摩尔定律”的陈述本身具有一定的武断性,然而至少在数量级上,“摩尔定律”还从没有失效过。
在“摩尔定律”的作用下,容量和速度对于梦想的限制将越来越小。如果真有水晶球,我期待能通过它,和大家一起窥视一下10年后,人类将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工作和沟通。
早在20世纪70年代,当计算机技术对许多行业来说还非常陌生的时候,发达国家就已经引入数字技术来提高金融行业的支付和数据处理的效率了。甚至可以认为,金融业是众多产业中最早践行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先锋。
郭士纳先生正是带领IBM完成了从计算机产品提供商向企业(尤其是商业银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供商的转型,一举让IBM在破产的边缘起死回生。IBM在郭士纳的带领下,借助金融行业电子化的过程进行自我涅槃,恰是我们从侧面见证金融行业和信息行业这种天然联系的良好作证。
关于“金融电子化”的范畴,业界和学界流传着许多不同的观点。我个人认为,如果从全球范围内信息技术和金融产业的结合过程来看,“金融电子化”至少应该包含三个范畴,或者说,“金融电子化”至少跨越了三个大阶段:金融系统的电子化建设、金融业务的电子化受理以及电子化金融商业模式的建立。其中,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为“金融电子化”创造了充分条件,而信息技术的推陈出新,以及和金融产业的融合演进,使得金融电子化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得以强化。
我们不妨先从全球视角来简要回顾这段激动人心的演进。
20世纪50~60年代:银行电算化
有一种共识是,全球范围内的金融电子化建设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前后。工业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当仁不让地成为这股浪潮中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世界进入大规模的恢复性增长。一方面,商品生产的数量和流通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更新促进了战后生产率的提高。受此影响,全国性和跨国性的贸易规模急速发展,商品流动和货币流动的规模也随即加强。
然而,当时高度依赖手工作业的银行体系还无法支持如此庞大的资金流动,社会结算需求沉重地滞留在堆积于银行柜面的纸票、凭证、现金当中,银行家们一筹莫展。不难想见当年银行柜台前拥挤的客户,嘈杂的环境,不时响起的抱怨,奔走的柜员,堆积如山的纸质票据……这大约就是半个世纪以前,绝大部分商业银行分理处的写照。
事实上,这种景象在中国并不遥远。仍然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刚到招商银行分管招商证券时,就亲眼见到营业部柜台的办公桌上,经常堆满了手工来不及处理的股票交易单据。往往要等到交易所收市后,员工们才逐笔汇总对账结算,常常要忙到午夜才能完成清算。
电子计算机恰是在这个阶段走向商用。在纸质票据和手工账本之间焦头烂额的银行家们忽然意识到,电子计算机将是银行业突破人力瓶颈的不二出路。于是,刚刚诞生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被引进到传统的银行业。这是信息行业和金融行业的第一次联姻。
当时,初生的信息技术还停留在实现最基本的计算和通信功能,但这对于旨在改善会计系统、提高作业效率的银行业来说已经足够。在电子计算机、通信线路和磁盘介质的帮助下,千千万万的银行职员从繁重的手工作业中解放出来,作业效率也得以成倍提高。比如,一笔原本需要几个银行员工聚精会神坐在一起、手工计算几个小时才能得出结果的业务,电子计算机在几秒钟内就能给出准确答案。一批原本需要通过汇集在一起才能进行核对的账本,联网的计算机在指令下达后一分钟内即可完成比对。更重要的是,电子计算机的介入显著降低了由于人工失误带来的损失,受到了银行职员们发自内心的欢迎。
以美国为例,美国商业银行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规模推进电算化。这场演进的目标主要就是为“石器时代”般的银行业务手工记账加速,同时减少经营成本。当时,美国的商业银行不但陆续引入电子计算机,而且自主开发了一系列应用软件用以模拟手工的纸张和支票结算。在磁墨字符识别技术的帮助下,商业银行处理票据的效率和准确度有了大幅提升。为了匹配业务发展的需要,美国商业银行在20世纪60年代一举扩大了技术开发人员的编制。
我们不妨把这个阶段称作“后台电子化”。与后面我们要提到的“前台电子化”相比,在这个阶段,计算机仍是手工会计作业的辅助手段,但已经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20世纪70年代:电子资金转账系统的诞生
20世纪70年代前后,已经实现了数据通信和电子计算的商业银行开始进一步关注资金转移的速度和准确性,并适时推出了联机柜员系统,这也是最早的电子资金转账系统(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简称“EFT”)。比如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是在这个阶段开始一哄而上地实施“EFT”,推进“前台电子化”。
我们都知道,商业银行的基础业务就是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汇款结算。任何一笔基础业务,本质上都离不开资金的转移和归集。联机柜员系统将分布在不同受理处的柜面终端通过通信技术手段连接到一起,任何一台终端输入的业务指令全部通过网络发送到中央主机上,由主机统一计算、存储、传输。这种以中央主机处理为中心的终端连接方式为实时交易、实时结算、一致呈现提供了技术基础,保障了资金转移的实时性和准确性。可以说,联机柜员系统的出现,使商业银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电子化”,我们称之为“前台电子化”。
至此,我们也可以人为地画上一个标记——以电子指令方式处理客户的业务需求,这标志着商业银行以崭新的姿态走出了手工作业的“石器时代”。“电子化”成就了一个脱胎换骨的商业银行业务处理系统。
20世纪80年代:从自助银行到银行互联
与此同时,改造世界的另一股力量仍在不断壮大。到了20世纪80年代,第四代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已经可以在芯片上容纳几十万乃至上百万个元件。可以在硬币大小的芯片上容纳如此数量的元件使得计算机的体积和价格不断下降,而功能和可靠性则不断增强。
1981年,IBM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个人计算机应用于家庭、办公室和学校。与其竞争的个人终端Apple Macintosh (苹果公司出品的一款个人电脑)系列也于1984年推出,它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界面,用户可以用鼠标方便地操作。这个时候,网络传输速度也得到极大提升,以可用、易用的方式,通过网络申请业务的技术条件基本成熟。
金融电子化也催生金融电子制造产业的繁荣。且不说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是计算机中央处理系统和柜员PC机(个人计算机)最大的用户行业,美国的安讯公司(NCR)、德国的迪堡等一批ATM现金取款机、收款机、POS刷卡机等金融机具制造商,也伴随着金融电子化的迅速推广而得以迅猛发展。
于是,借助新兴的传输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友善的人机交互系统,商业银行开始投入资源开发网络。电子网络不仅联结网点、分行和后台处理中心,而且联结起不同银行的业务处理中心和银行外部的商业企业的财会部门和超级市场。在联机柜员系统和电子网络大发展的基础上,商业银行开发了一系列自助银行业务处理系统。其代表就是自动柜员机ATM网络系统和支付卡受理终端POS受理系统。
ATM机和POS机之于今天的商业社会已经是不可或缺的事物,对于其使用方式,我们无须展开赘述。简单来说,自助银行服务就是由客户自主发起交易,信息流通过电子传输和计算机处理,产生适当的借、贷和控制信息,以完成对客户的服务。自助银行服务模式无须柜员参与,是完全依赖于计算机、通信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全新金融服务形态。这些广泛布放于购物中心、商店、旅馆、酒吧、工厂等公共场所的自助银行终端,为银行客户提供查询、取款、存款、转账、缴费等大量日常基础金融服务,从功能上看已经可以替代一个小型的银行办事处。
大面积的业务电子化使海量的银行业务信息通过数据形式加以存储,这让商业银行看到了通过业务数据挖掘商业信息,进而提供增值服务的可能性。于是,商业银行开始借助信息技术从各种金融交易数据中提取、转化有用的商业信息,为客户提供信息增值服务,如投资咨询、代客理财、辅助决策等。银行从单纯的基础服务提供商,转变为既提供基础服务,也提供信息增值业务的提供者,这是从传统银行向电子银行转变的另一个重要特征。相关内容我们会在后续章节继续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后:网络银行崛起
最早的网上银行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这个时候,互联网和其他数据网络的高速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球性的商务革命和经营革命。电子商务成为了引领全球的新趋势。由于每笔电子交易都要经过资金的支付和结算才能完成,作为资金流的载体——银行支付工具的创新至关重要,网上支付服务也因此蓬勃发展起来。
网上支付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网上银行服务的发展。网上银行不仅为电子商务的参与者提供网上支付服务,还为银行客户提供广泛的金融服务。网上银行迅速成为商业银行新的竞争手段。而电子商务的发展也给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一次大好机会。银行因此需要建立银行产品内容和销售渠道的概念,开发新市场,争夺新用户,以使银行能够获得新的收入源,能对市场做出更迅速的反应,降低成本。
按照出现的时序,对于网上银行实际上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我们指传统银行通过互联网渠道开展的原有家庭银行业务和企业银行业务(如查询、汇款、转账、支付等),这种网上银行事实上是互联网渠道对传统银行网点渠道的补充。第二种,我们指完全通过互联网开展业务的虚拟银行。由于彻底脱离了实体网点,这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网上银行”。
与此同时,电话银行、呼叫中心、移动银行等其他形式的虚拟银行服务也蓬勃发展,依赖于网点的传统银行业务开始转向更多渠道、更多载体,银行的竞争力也不再以分行数量、网点数量和人员数量来衡量,信息化能力、智能化能力和虚拟化的程度成为了决定银行综合竞争力的新指标。
应该指出的是,到了这个阶段,信息技术的作用已不仅是单纯的处理业务交易,而更多地表现为信息技术对传统银行的改造。在之前的阶段,商业银行信息技术的实施并不重视银行内部业务活动和业务流程,而只重视交易处理和输入输出格式。20 世纪90年代之后,随着商界“企业再造”潮流的涌动,用信息技术改造银行业务流程快速兴起。银行的技术部门不再对行内技术演进大包大揽,越来越多的咨询服务商、集成服务厂商和通信厂商加入到银行信息技术更新的队伍中来,目标只有一个--借助技术优势从根本上改进银行的业务活动和业务流程。
借助信息技术的演进,一个不一样的金融时代正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推荐的文章
人气文章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