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有机构成第六大谬误-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考研考博>>

考研

>>

资本有机构成第六大谬误

资本有机构成第六大谬误

发布:陈才天 | 分类:考研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资本有机构成第六大谬误----湖北省黄冈市陈才天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的工业部门需要攫取、瓜分手工业部门的利润才能生存和发展关于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谬误,我们已经在谬误21~25中讨论。这里,需要对马克 ...
扫码加入金融交流群


资本有机构成第六大谬误

----湖北省黄冈市陈才天

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的工业部门需要攫取、瓜分手工业部门的利润才能生存和发展

关于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的谬误,我们已经在谬误21~25中讨论。这里,需要对马克思建立在资本有机构成理论上的所谓平均利润率并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谬误,做出的讨论。

马克思说:“第一,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并不关心它所生产的商品具有什么样的使用价值,不关心它所生产的商品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性质。在每个生产部门中,它所关心的只是生产剩余价值,在劳动产品中占有一定量的无酬劳动。……。

“第二,一个生产部门和另一个生产部门一样好或一样坏。每个生产部门都提供同样的利润,而且,如果它所生产的商品不去满足某种社会需要,它就是无用的。

“但是,如果商品都按照它们的价值出售,那就象已经说过的那样,不同生产部门由于投入其中的资本量的有机构成不同,会产生极不相同的利润。但是资本会从利润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较高的其他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入,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的升降进行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资本论》第三卷,第218~219页。)马克思这段话语的谬误可划分四个层次:

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并不关心它所生产的商品具有什么样的使用价值,资本所关心的“只是生产剩余价值”和所占无酬劳动的比例。显然,这是不符合事实逻辑,也不符合思维逻辑。既然“资本主义生产本身”是人格化的主体,却说这个主体(资本家)不关心生产商品使用价值,只关心生产剩余价值,这是荒谬的,没有逻辑的思维。因为没有商品使用价值生产,那里来的剩余价值生产呢?资本家只有选择生产那些产销适用的商品,才能适应市场需要,才有剩余价值可言。马克思这种所谓辩证思维带来荒谬结论,实在令人震惊,这不过是一种刻意丑化资本生产的谬说而已。

其次,关于所谓“每个生产部门都提供同样的利润”,这纯属无稽之谈。这个谬误主要由马克思所谓“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引申出来。关于资本有机构的谬误已经在谬误21~25中简要讨论。中国马克思经济学家就是根据不同资本有机构成的生产部门在等量资本投入情况下,列出“三个生产部门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表”来阐明马克思所谓“平均利润”思想。(宋涛主编《政治经济学教程》,第111页。)

三个生产部门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表

生产部门

预付资本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每年资本周转次数

年剩余价值量

年利润率(﹪)

年平均利润率(﹪)

年平均利润量

年平均利润量与年剩余价值量之差

机械工业

90C+10V

100

10

1

10

10

30

30

+20

纺织工业

80C+20V

100

20

1.5

30

30

30

30

0

食品工业

70C+30V

100

30

1.2/3

50

50

30

30

—20

显而易见,这个平均利润的形成,是建立在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的工业部门需要向手工业(虽然食品工业不一定是手工业)部门攫取、侵占利润,才能维持其生存和发展。这是何等的荒谬呵!如果按照马克思这种资本有机构成形成的平均利润理论,人类还需要发展科学技术应用于社会生产吗?这种平均利润率的形成理论,是典型的反科学技术理论的表现,它严重地违背资本主义生产实际情况。中国教育界竟然还是如此公然不讲事实,不讲科学,的确是太不应该了,这是在误人子弟,也是在误党误国呵!

第三,根据马克思所说:“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的升降进行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中国人民大学根据马克思这一理论制作出机械工业、纺织工业和食品工业等三个生产部门的“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表格(宋涛,第112页。),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

生产部门

资本有机构成

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

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

价值

生产价格

生产价格与价值之差

机械

90C+10V

100

10

20

20

110

120

+10

纺织

80C+20V

100

20

20

20

120

120

0

食品

70C+30V

100

30

20

20

130

120

-10

这种生产价格形成的过程,仍是遵循上面“平均利润率”同样理论逻辑,即科技含量高企业攫取、瓜分、侵占手工业企业创造的价值:前者生产商品价格大于价值,后者生产商品价格小于价值。这是一种不符合资本主义生产实际的荒谬逻辑,如果这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事实,怎么会有科学技术的发展呢?因此,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即这个“表格”的内容数据是完全不可能被实证的。而且,马克思这种价格形成理论,也是与其主张的超额剩余价值理论背道而驰的。超额剩余价值理论认为,由于使用机器生产降低了商品价值,但通过提高单位劳动时间增加了商品数量,然后在市场上以平均价格或低于平均价格出售而大获其利,但这种现象只发生在同种类商品生产和销售中。然而,在这里却成为不同的生产部门生产的不同类别的商品市场竞争并达成平均价格,并使资本有机构成比率高的机械工业获得比其生产的商品价值高的价格,这就违背了超额剩余价值“规律”(商品销售价格低于社会平均价值)。而且更加不可能形成所谓“每个生产部门都提供同样的利润”,恰恰相反,每个生产部门提供的利润永远是不相同的。因此,《资本论》这种由剩余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逻辑是根本不能成立的,这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

第四,所谓“资本会从利润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较高的其他部门。”它粗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只要深入到它的理论内部分析,这也是一种谬误。马克思所说利润低的生产部门是指机械工业,利润高的生产部门是指食品工业。然而,马克思一方面说,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可以通过市场竞争获得平均利润,如上文已经看到的;另一方面又说“资本会从利润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较高的其他部门。”这是自相矛盾的。实际上,不同的生产部门产能是由社会需求决定的。如果按照马克思资本有机构理论,是不会有资本家投入到机械工业的(详见谬误22)。而且机械工业产品可以通过提高销售价格,实现的剩余价值率可能高于食品工业10倍即提高剩余价值率,而不是仅仅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比率作为标准来判断。况且,机械工业不变资本投入量大,很难抽走资本投入到食品工业中去;由于机械工业需要投资规模大,食品工业很难抽出资本投资机械工业。所以,这里以一种幻想推导出关于“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是一种虚构的竞争假象。比如,食品工业与机械工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它们之间根本不可能形成竞争。所谓使一部分剩余价值,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食品工业转移到资本有机构成高的机械工业中来,更是一种幻想而不是科学。众所周知,经济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的学科。

马克思所谓:全社会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商品价值总额也必然和生产价格总额相等的理论,是为了达到他的政治目的服务的,即“它要揭示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宋涛,第113页。)但实际上,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工人罢工,主要形式是行业性罢工较为常见。再说,机械工业资本家是怎么样“获取”食品工业利润据为己有,该如何操作实现,人们不得而知。这纯属一种幻想。

最后,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的升降进行分配(请问:谁来搞乳制品工业与汽车工业之间的所谓“利润的升降”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是什么供求?如果是指不同部门产品供求关系,则是不可能的。因为瓶装牛奶供求关系与汽车工业产品供求是不沾边的。),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难道乳制品工业与汽车工业能够形成平均利润?除了幻觉外,没有人会相信。),因而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这就是说,机械工业的产品即一台挖掘机数十万元的价格形成,与食品工业乳制品如一听4元瓶装牛奶有关联,这岂不是天方夜潭。)。马克思这种剩余价值在不同的生产部门进行“平均分配”的观点,是非常滑稽可笑的,除非“剩余价值”像油像水等液体一样向着它们认为应当流去地方流淌。

根据“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的升降进行分配”理论逻辑,机械工业是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食品工业是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前者必须向后者攫取利润,否则就难以生存下去。详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政治经济学教程》列出“三个生产部门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表(宋涛,第111页。),换句话说,科技含量高、自动化程度高的工业部门,需要向科技含量低、自动化程度低的食品工业部门或是手工业部门提供利润,否则前者就无法生存下去。这是非常荒谬的,反科学的理论观点,它也是劳动价值论的必然归宿。

综上所述,《资本论》描述的这种“资本有机构成,或是平均利润率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是根本不可能的。根据英国经济学家斯拉法的框架分析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根本就没有完成由商品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过渡、转换、桥结。而且,暴露了马克思由资本有机构成的平均利润率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理论,是一种反科学的理论。(作于2013/5/7/)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3363179-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