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职能演变-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考研考博>>

考研

>>

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职能演变

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职能演变

发布:accumulation | 分类:考研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来源:盛松成与翟春所著的《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一书的第“第九章公开市场操作与货币供给”的“第二节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实践及其有效性”的第一部分“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职能演变”(一)上世纪30年代前:公开市场 ...
扫码加入金融交流群


来源:盛松成与翟春所著的《中央银行与货币供给》一书的第“

第九章 公开市场操作与货币供给”的“第二节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实践及其有效性”的第一部分“美联储公开市场操作职能演变”


(一)上世纪30年代前:公开市场操作是联储银行获利的手段


1913年通过的《联邦储备法》14节规定[1],联邦储备银行可以在联邦储备委员会制订的规则范围内,在国内外的公开市场与本国或外国的银行、企业、公司、个人进行资产买卖交易,买卖标的可以是:(1)金币和金块。(2)美国国债、汇票、票据、收益偿付债券(Revenue Bonds)和各级地方ZF、市政机构以预期税收及其他收入为保证发行的权证(Warrants)。(3)外汇汇票。


在美联储成立之初,公开市场操作并不是联储的货币政策工具。各个联储银行出于运用盈余资金的动机,即为维持收支平衡,在公开市场买卖证券等资产。买卖过程中,联储委员会逐渐意识到,联储银行的公开市场交易行为会影响利率和信贷扩张。在《1923年联储年度报告》中,联储第一次明确指出,公开市场操作与再贴现对总体信贷政策具有同等重要性;同时,报告认为应该对单个储备银行以获利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交易行为进行协调。该报告为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的成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1921年10月到1922年5月,各联邦储备银行总计购买了约4亿美元的ZF债券以获取收益。显然,他们未考虑这些购买行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这种各自为政的操作扰乱了ZF债券市场。1922年5月,东部地区的5家储备银行的总裁组成一个委员会,负责共同买进和卖出ZF债券,以避免与财政部账户指令冲突。


1923年春季,联储委员会授权成立“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它取代了原部分储备银行总裁组成的委员会,之前的5名委员得到联储委员会的任命继续在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任职[2]。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代表所有储备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从而实现了联储体系在公开市场操作上的自主协调。联储委员会由此将公开市场操作置于自身监督之下。1923年11月,联邦储备体系建立了交易账户。各储备银行仍保留其单独操作,但由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代为执行,且总体规模很小。1928年公开市场投资委员会的委员扩大到所有12家储备银行的总裁。


(二)大危机期间:大规模公开市场操作的开端,公开市场操作成为货币政策调控手段


大危机初期,纽约联储银行主张进行扩张性的公开市场操作。这一建议逐渐得到联储委员会主席、其他董事会成员和一些储备银行总裁的支持,但大部分储备银行总裁反对这一主张。1932年4月,在国会的压力下,并且新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也明确赋予联储体系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权力,大规模的公开市场操作才得以批准。到6月末,联储共购买了10亿美元债券,但同期联储的黄金储备减少5亿美元、再贴现和票据购买减少4亿美元,因而公开市场操作仅仅阻止了信贷紧缩,而远未达到刺激信贷扩张的目的。7月份后,由于联储体系的内部分歧,债券购买行动未能继续进行。


1933年,国会通过了《1933 年银行法》。《联邦储备法》也得以修订,新增12(A)节,正式建立公开市场委员会(the Federal Open-Market Committee,FOMC),以负责协调和指导公开市场操作。该法案认为,公开市场操作可用来改善信贷环境,以调节商业、贸易活动。由此,公开市场操作明确成为联储的货币政策调控工具。12(A)节还规定,公开市场委员会由12名委员组成,各储备银行分别任命1名委员。公开市场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4次会议。联储委员会的委员也可以参加公开市场委员会的会议。各储备银行不再参与公开市场操作,除非联储委员会有特殊规定[3]。


1935年国会通过的《1935年银行法》赋予联储委员会委员更长的任期和更高的薪酬。根据该法,1936年2月联储委员会进行了改组,新的联储委员会由7名任命委员组成,而之前委员会是由6名任命委员、财政部部长和货币监理官(Comptroller of Currency)作为当然委员(Ex-officio Member)组成。该法案也改组了FOMC。1936年3月,新的FOMC成立。新的FOMC由联储委员会的7名委员加上5名储备银行的代表组成。联储委员会在FOMC的地位也得以加强。这些调整,加上对联储委员会的其他一些授权,使联储委员会有了更多的制定货币政策的职能和权力[4]。


(三)上世纪40-50年代初: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盯住低利率政策


尽管大危机之后,公开市场操作的作用得到联储体系的认同,但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联储并未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主动调控货币供应量,而是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实施其支持ZF债券价格的政策。


二战期间及之后一段时间,美联储为帮助财政部发债筹资,采取盯住利率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维持长期低利率。1942年4月,FOMC宣布,把国库券(大部分的期限为90天)的年利率固定在0.375%,并承诺会购买或出售任意数量的国库券来维持该利率水平。同时,FOMC还为其他期限的ZF债券建立了有效的价格体系——1年期国债的年利率约为0.875%,13个月国债的年利率约为0.9%,4.5年期国债的年利率约为1.5%,长期国债的年利率约为2.5%。


这一政策一直延续到1950 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国内货币供应扩张,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1951 年美联储和财政部达成协议,开始取消盯住低利率政策。同时,美联储正式脱离财政部,美联储独立制定货币政策的时代从此开启。


(四)上世纪50年代后:公开市场操作转变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上世纪50年代初美联储完全独立后,联储的货币政策框架逐步完善,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和功能都发生了转变。在盯住低利率政策期间,联储公开市场操作的对象主要是短期国库券,功能是维持长期低利率。之后,公开市场操作的重点从国库券利率转向联邦基金利率,联邦基金利率逐渐成为美联储调控的主要对象;公开市场操作转变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


50年代以来,美联储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货币政策框架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但公开市场操作始终是联储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尤其是90年代后法定准备金率大幅降低,联储实质上已经不把它作为一项货币政策工具来使用。同时,再贴现政策也已演变为调节利率的一种辅助性手段。因而,公开市场操作在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成为联储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1]《1914年联储年度报告》,35-36页。

[2]米尔顿·弗里德曼、安娜·J·施瓦兹:《1867-1960年的美国货币史》,中文版,144-145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

[3]《1933年联储年度报告》,276页。

[4]《1935年联储年度报告》,6页。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3803204-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