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日记|我的家乡过去产煤,但如今煤已被挖空了-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考研考博>>

考研

>>

返乡日记|我的家乡过去产煤,但如今煤已被挖空了

返乡日记|我的家乡过去产煤,但如今煤已被挖空了

发布:你好girl | 分类:考研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编者按:过去因资源而兴的乡镇,在资源枯竭之后,都难免经历各式的痛楚。一位来自湖南省曾经的产煤重镇的青年,在近期返乡后,记录下了家乡衰败。这个现实的样本显示,被掏空的不只是资源。http://image.sike.news.c ...
扫码加入留学交流群


编者按:过去因资源而兴的乡镇,在资源枯竭之后,都难免经历各式的痛楚。一位来自湖南省曾经的产煤重镇的青年,在近期返乡后,记录下了家乡衰败。这个现实的样本显示,被掏空的不只是资源。

http://image.sike.news.cn/uploads/2015/11/1448525356-1597.jpeg

资源枯竭之后,被掏空的不止是资源。


  我叫欧阳志强,我的家乡在湖南省郴州市宜章县麻田镇,那里曾以盛产煤炭而闻名。曾经繁荣富裕,如今凋零贫穷。

  少数有能耐的人挣到钱都住在城里了,而事业却还留在农村,等到煤炭资源被榨干榨净,他们便在城里转型做其他投资。绝大多数剩下的农村人则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外地讨生活,成为万千农民工中的一员。

  看到这样的现状后,我在思考:过去我们总是向家乡索取煤炭资源,等资源枯竭后,却不顾一切地远走他乡,留下一个被掏空的家乡,为何没有人去想为家乡发展做点事情?当我把这话告诉一个在外地打工的朋友时,他反驳我道:“难道回到麻田耕田种菜?会饿死的!”

  我无言以对。现实确实如此,有什么理由放弃在外打工,回到家乡后又靠什么生存?

  时代真的变了,我的家乡人啊,该何去何从?

http://image.sike.news.cn/uploads/2015/11/1448522451-5599.jpeg

麻田镇以前的火车站,很早以前就撤了


“梅麻浆”曾遍地都是“黑珍珠”

  除了麻田镇,在宜章县,还有两个类似的地方——梅田镇和浆水乡,这三个地方的人在县城被统称为“梅麻浆”人。

  由于产业和语言的相近,梅麻浆人通常很团结。从经济条件上来说,其他乡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不如梅麻浆,因此,在县城里的人看来,梅麻浆除了能代表一块盛产煤炭的区域,还代表着某种能量的存在,如“煤老板”、“暴发户”。

  当我还在梅田读初中时,犹记得英语老师在课堂谈及的一段故事,她老公是外地人,谈及来到梅麻浆地区的第一感受就是:哪里都是黑乎乎的,到处都是“黑珍珠”,挖下来的鼻屎都是黑的,可以当做煤炭卖钱。

  尽管三地都产煤,但富人只是极少数,他们在当地知名度都非常高,人们在茶前饭后很喜欢谈他们的故事,无外乎两点:一是猜测他们多有钱,有哪些产业,讲述他们的发家故事,流露出羡慕的眼神;二是炫耀同他们的交情,讲述与他们一起时的故事,给自己脸上贴光。

  普遍来说,梅麻浆人的学历是偏低的,这与当地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因为有煤炭资源,大部分家庭都不认可“知识改变命运”,而对于那些混得不错的“混混”,有的家庭会以此为傲。

  不过,也有重视教育的家乡人,他们大多是不从事煤炭生意的,或很早就从中退出来的,往往会这样激励孩子——以后你读不出书来,就只有回家挖煤!

  从前,大部分梅麻浆人都是从事煤炭生产工作,也有些人专门做小卖部、饭店、木匠,或者开煤矿所需品的生意,如贩卖铁轨、木头,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很少有人以农业生产为生,以前大多数家庭还会养猪,后来富起来了就不养了,年前都是去猪场买只猪回来宰杀,但多少会种点菜供自家人吃。

  宜章县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是知名的“煤炭之乡”,位于湖南的南端,与广东省乐昌市坪石镇挨着,由于坪石镇有火车站,通常梅麻浆人直接把原煤运往坪石镇,再由火车把煤矿运到珠三角地区。从某种程度上,坪石镇的繁荣有梅麻浆人的功劳。上世纪80、90年代中期的最兴盛时期,因煤而盛的梅麻浆地区到处车流不息、人流如织,一派繁荣。据长辈说,广东曾经想把梅麻浆三地划归乐昌市,但湖南没同意。 

http://image.sike.news.cn/uploads/2015/11/1448522381-061.jpeg

曾经运煤的铁路轨道,如今很少再有火车通过。


  在梅麻浆地区,除了通过挖煤来获得财富,还有一帮人做运输,这是一个产业链。通常他们把煤炭运到坪石或者宜章,相对而言,他们更喜欢运到坪石,因为坪石老板给的价格高。在2003年运一车煤能挣到上千元,如果煤源广,基本上可以做到1-2天1趟,甚至1天2趟,一月下来的收入相当可观。   

  当时,县城的房价只有几百元一平方米。县城房地产开发商也很偏爱来自梅麻浆地区的人,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三地的人不差钱,又偏爱县城的商品房,通常一个小区里住的全都是梅麻浆人。这些能够住在县城里的人都会购置一台越野车,少有买轿车的,因为他们的事业还在农村矿区,而从县城通往矿区的道路很长一段时间都是破破烂烂的。

  从事煤矿工作的人,一旦有了钱,不少人都会高调地炫富,买金项链、金手链、金手表或一辆豪华汽车等。“穷的富不得,富了就了不得”是家乡人常用来警示那些通过煤炭富起来却挥霍无度的人,有钱就到处显摆,难免会重新返贫。那时候,一到过春节,都在比谁家买的烟花多、谁家开财门用的鞭炮大,除夕夜从天黑开始,烟花连续放到晚上11点,那样的“盛景”自从煤窑关停后,再也没看到过。  


产煤重“症”


  村子里,通常有些地方会是村民的聚集地,午饭后大家都聚在这里闲聊,你说张家长,我说李家短,各谈见闻。最常谈的是哪个村谁家的房子又陷进地里去了,谁家的人在煤矿里瓦斯爆炸遇难了或者受伤了,煤老板赔了多少钱,等等。其实,在煤矿上班是个风险很大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错,但无异于拿生命去挣钱。犹记得,年纪轻轻的邻居因煤矿事故离世后,留下了襁褓之中的孩子,他们一家惊天动地的哀悼声传遍全村。

  从上初中开始,我对家乡的未来就有深深的担忧。当时,广东梅田矿务局已全面退出,但梅麻浆三地的煤炭生意还算可以。但是,“父辈挖完了煤矿后,我们这一代人还有煤矿可挖吗?”这样的担忧传遍了梅麻浆地区,人人深知煤炭越挖越少,后代前途堪忧,但面对利益的巨大诱惑,谁又会去管下一代呢?

  我查询了相关文件得知:梅麻浆地区从1950年探明煤炭储量12800万吨开采至今,最肥厚的煤层都基本采完。目前,剩下的都是些零星煤层、瓦斯突出的煤炭了,预计可开采时间不足10年。

  随着矿务局的全面撤离,梅麻浆地区由大繁荣转入衰退。全县下大力气进行整治,关闭整合了大量小煤矿,煤矿企业从2006年的86家整合到2014年的17家,其中,梅麻浆地区剩11家。

  小煤窑遍地生花的情况已不复存在,一批人开始南下打工,而梅麻浆三地也成了老幼妇孺聚集之地,年轻人不再选择留在家乡,觉得那是没有出息的地方。

  现在的梅麻浆地区只有零星几家煤矿还在苟延残喘,以前的“黑珍珠”成了家乡人难以言说的痛。稀稀落落的行人,四处倒闭的店铺,随处可见的是前往惠州市、深圳市等地的直达大巴宣传单。如今,梅麻浆不再是几大产煤重镇,而是患有产煤重“症”之地。

  当煤炭行业开始出现危机时,那些路子广的煤老板早早选好了出路,比如某村的富人在县城搞房地产开发,专门向梅麻浆人出售;同时,还开了一间大型酒店。据我了解,煤老板中转型做房地产商的最多。当然,也有一些富人则把希望全部寄托给了下一代,送其到海外留学,不做其他投资。

  然而,在梅麻浆地区,大多数人生活条件还是很一般,甚至有的很贫困。当煤炭行业式微后,那些靠煤炭生存但没挣到钱的人慌了手脚,坐吃山空后,不得不前往外地打工,成为农民工。男的通常是去珠三角的建筑工地,因为那里工资高,据说每天能有200到350元;而女的则在饭店里当服务员;年轻点的人由于文化水平低,大多选择去工厂里当流水线工人或保安;而以前开过煤炭车的司机则选择继续做老本行,到外地帮人开货车,收入不菲但很辛苦。不少爷爷辈的50后、60后也拖着年迈的身子出来打工,他们想趁着身体还行时挣点钱。

  其实,在外打工也有风险,尤其是在工地上干活的,经常会遇到老板拖欠工资的情况,由于缺乏经验,往往束手无策。我的儿伴欧阳统军1991年出生,是一个勤劳又有孝心的人,家庭条件差,父母有重疾。小时候统军从高楼摔下来,脑袋被撞开,医生特别强调他今后要少去高地。后来统军到广州在高地做焊工,因为这个危险的工作报酬高。去年在白云区一座大桥施工中,他不幸摔落身亡。他的父母得到了一笔赔偿款,但丧子之痛至今难以抚平。

  通常去外地打工都是抱团出去帮人干活,然后,再拉一些家乡人来。比如在广州某连锁饭店里,干活的大多是梅麻浆三地的妇女,她们都是一个带一个出来的;还有惠州某生产电子产品的工厂也类似,每到过年就会有专门的大巴接送梅麻浆的人。

  而留在家乡的也有一些年轻人,他们大多都是做手艺活,很少一部分还在煤矿里干活,比如我们村里的某个80后男青年,他从事的工作就是帮人家建房砌砖,日子过得还可以。不过,大多数剩下来的是老幼病残和妇女。梅麻浆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但由于主要劳动力出去了,很少家庭会从事该项工作,现在,我们村的土地大多都以低价承包给了一个80后煤二代。

  就在我坐车回家的路上,碰到一位父亲的朋友,聊起梅麻浆的未来,他叹息道:“梅麻浆以后将会是最穷的地方!”

  如今,梅麻浆三地的辉煌和繁荣已不在,曾经的湖南省经济强县,也沦落成省级贫困县。

http://image.sike.news.cn/uploads/2015/11/1448522271-9732.jpeg

麻田镇还在运营的煤矿的工作人员


转向何方?

  现在的梅麻浆地区是一片片被挖空了的山地,杂草丛生。它的荒芜自有家乡人的看法:搞农业辛苦又不挣钱,来钱慢,挣惯了搞煤矿的快钱,不太愿意搞农业。

  一个个难团圆的家庭,各奔天涯去谋生,亲戚朋友彼此分离,只有在特殊的节日才能聚首一两次,各叙天涯忧与乐。那些剩在农村的人,天真无邪的孩子、渴望颐享天年的老人、留在后方照料老人和孩子的妇女,都有一个强烈的愿望——能够和父亲、儿子、丈夫常见,那样的家才像个样。然而,这样的愿望却不得不在生存的压力下低头。“没了煤矿,在家乡我能靠什么生存?怎么让我的孩子、父母、妻子过上好的日子?我也不想离开家乡,没办法!”一个在深圳工厂打工的家乡人曾向我这样抱怨。他抽着烟凝重地望着向北的方向,沉默……

  时代真的变了。梅麻浆人,我的家乡人,该何去何从?

  就此事,我查阅了一些文件,并在家乡走访了解了一下。文件显示:2014年,宜章县委、县政府积极落实“落后小煤矿关闭退出”的战略部署,转型方向是发展农业项目。

  同时,据我了解,在当地政府积极探索转型中,不少煤老板及其儿子看到了机遇,开始转型做起了农业,如麻田镇、梅田镇的煤老板养猪、麻田的煤二代租了几百亩地养牛、浆水乡的开了个油茶基地等。

  在走访中,一位梅田镇官员告诉我,梅麻浆地区要转型还是存在着许多困惑,不过,要实现从“地下”走向“地上”、从“黑色”变成“绿色”,已经有了一些思路。

  (作者:欧阳志强)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4107049-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