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发布】港股70年代风起云涌的「并购风潮」-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考研考博>>

考研

>>

【独家发布】港股70年代风起云涌的「并购风潮」

【独家发布】港股70年代风起云涌的「并购风潮」

发布:zishengzheqiang | 分类:考研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港股70年代风起云涌的「并购风潮」2015-12-21雪球导语:这个周末,投资圈最热门的话题非“万宝大战”莫属了,从媒体大鳄到韭菜小散都能绘声绘色地说道一翻,支持万科的与支持宝能的也成了鲜明的两派,网上更是充斥着 ...
扫码加入金融交流群


港股70年代风起云涌的「并购风潮」


2015-12-21 雪球


导语:
这个周末,投资圈最热门的话题非“万宝大战”莫属了,从媒体大鳄到韭菜小散都能绘声绘色地说道一翻,支持万科的与支持宝能的也成了鲜明的两派,网上更是充斥着各种阴谋论、花边版本解读……难怪连老曹都吐槽说:
“总结周末各种讨论,可以看出,其实,万科不是王石和华润的,也不是宝能系的,更不是小股东的,是评论家和段子手们的。决定这场商战走向的,不是市场规则和资本,也不是情怀,而是评论家和段子手的各种鸿篇巨制。”
博远认为,无论是善意的资产重组,还是带有狙击性质的股权并购,都是资本市场本身的重要功能,参与参与方既然选择了在这个舞台公平竞技,无论背景有多深厚,情怀有多深远,都必须遵守市场的游戏规则,也只能接受在这种游戏规则下产生的结果。
“万宝之争”之所以成为大众焦点,除了万科体量庞大,宝能霸气十足,还归因于双方掌门都是实业与资本界大咖,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难免引发媒体与舆论大加解读,其实,在一关之隔的东方明珠HK,这样的戏码早已上演数十年,精彩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尤其上世纪七十年代,港股市场上的“并购大战”更是风起云涌,很多当今知名的跨国企业集团,都是从那个年代的大浪淘沙中脱颖而出,走向世界的。那么本期“史实远胜干货”系列,就让我们穿越历史,追溯一下港股70年代的“并购风潮”吧!
--------------------------------------------------------------------------------
注:以下内容摘录自《香港股史1841-1997》(实体书已绝版,需要的朋友可在网上找到电子书,另一本可参考的读物是《香港商战风云录》,亦同样只有电子书版本)
港股70年代风起云涌的「并购风潮」
作者:雪球ID:博远投资
如果说20世纪6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时股票市场因过度封闭而未能发挥应有功能的话,那么说70年代初的市场因过度开放缺乏监察而引来巨大灾难似乎又颇令人惆怅。自经历过1973年的股灾和石油危机后,股票市场一片沉寂自然不在话下,但连带香港经济也显得疲不能兴的情况,则令人有点意想不到。在短短的一两年间,一些实力较弱的企业,股价下挫超过六七成,有些甚至多达八九成。就算是某些实力雄厚的企业,也因早前扩张过度或投资失误而陷入财政困窘,一时无法自拔。
虽然大市气氛差强人意,甚至有公司被逼关门大吉,但企业并购、重组的行动,则此起彼落、一浪接一浪。从1975年至1978年这短短的三四年间,据我们较为保守的估计,合共有超过35家企业卷入了不同形式的收购合并浪潮中,牵涉的资金数以百亿元,这是香港股票市场发展以来少见的“盛事”。通过这种企业间的合并与收购,香港的公司及金融制度日渐成熟,而股票市场也逐步从整固中恢复元气。
股市疲弱与并购风起
1973年,一场股灾不但令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企业因经营环境逆转而连年亏损的情况,也极为普遍。风暴虽然逼使个别经营欠佳的企业关门大吉,但对那些管理得当、经营有法的企业而言,却未尝不是另一种挑战。所谓“趁着雨大洗屋顶”,某些企业不但利用这个机会来精简架构、减低成本,更挑选一些股价低残而资产(尤其物业)丰厚的公司,伺机吸纳和收购,藉以优化自己的企业。
事实上,股票市场不但是企业筹集资金的重要渠道,同时也是企业合并、收购和重组的舞台,很多企业家便是藉着这个重要的金融平台,开疆辟土、扩张自己的企业王国。股灾过后,股市虽然一片沉寂,但是,那些目光如炬而实力雄厚的企业家们,已趁市道低迷、股价低残之时不动声色地吸纳具潜质的股份,为日后连串收购合并行动铺路。
正如上一章所谈,1975年的股票市场虽然扭转了1973年大崩溃后软弱无力的局面,但买卖仍不太活跃,成交量更屡创新低,显示投资信心并没完全恢复。虽然整体投资气氛差强人意,但个别先知先觉的企业家,已先人一步地部署各项收购合并行动,引来了市场人士的注意。最先揭起收购风气的是老牌英资大行——太古洋行。1975年1月中,太古洋行(Swire Pacific)率先发行280万股新股,换取大昌地产(Tai Cheung Properties)附属公司太古昌发展(Swire Cheung Development)1050万股股权,然后将该批股份转让太古地产(Swire Properties),而太古昌又发行新股1210万股与太古地产,换取太古船坞第一期发展计划(即后来的太古城)50.0%股权,至于太古昌则将爱秩序湾(Aldrich Bay)东部的土地,以低价让与太古洋行。通过这种配股、换股及发行新股的游戏,小股东的股权自然被“摊薄”,而企业的实力则迅速地壮大起来。
同年5月,太古洋行又以港币11377万元向太古轮船公司购入国泰投资(Cathy Holdings)31.25%股权。其次,该公司还向太古实业(Swire Industries)承购25.25%国泰投资的股权,这样左手交右手的策略性收购,令太古洋行变成国泰投资的控股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国泰投资控有国泰航空(Cathy Pacific Airways)和香港飞机工程(Hong Kong Aircrafts Engineering)的大部分股权,这项收购行动变相将这两家公司转为太古洋行的附属公司(《香港年鉴》,1976年《金银证券月报》,1976年3月)。
到了12月中,太古洋行再宣布与太古实业合并,条件为每4股面值1元之太古实业A股换9股面值0.6元新发行之太古洋行A股,另每股太古实业A股附加现金0.5元;B股方面,每4股面值0.2元之太古实业B股换9股面值0.12元新发行之太古洋行B股,另每股太古实业B股附加现金0.1元。通过以上连串收购、合并行动,史怀雅家族(Swire family)对太古洋行的控制权更为巩固,而集团的实力也进一步膨胀起来。
作为英资集团龙头的怡和公司,当然也不会错过任何有利可图的机会。早在1972年,集团旗下置地公司吞并牛奶公司一役,已使一众投资者大开眼界(详见第一章)。到了1975年4月底,怡和公司宣布以每117股面值6元之怡和公司股票,换取1000股面值1元仁孚行股票另加现金150元的价值,收购该汽车代理公司75.0%的股权,令仁孚行变成怡公司的附属公司。
俟后(5月5日),该公司又宣布以每9股面值6元之怡和公司股票,换取10股面值5元金门建筑股票的方式,收购金门建筑,并将该公司私有化。
在此,我们必须指出,仁孚行和金门建筑均有十分可观的营利前景和物业资产。举例说,金门建筑拥有的中环金门大厦(即现在的美国银行中心位置),后来便以7.15亿元转售与旗下的置地公司,使怡和公司获利不菲。通过这些环环相扣的收购行动,怡和公司不但可以分散投资风险,也大大改善了集团的盈利前景。
正当太古集团和怡和公司南征北讨地扩张势力之时,同样为英资大行的和记企业,则因早前扩张过急而显得有点斯人独憔悴。该公司不但失去了攻城略地的战斗力,更因财政危机而被逼“贱价”出卖资产,直接削弱了本身的实力。事实上,面对沉重的财政危机,该公司除了在1974年出售其中一家附属公司——船务投资公司(Shipping & General Investments Limited)——的71.4%股权外,又将另一家附属公司——亚洲投资公司(Asia Investment Limited)——的75.0%股权转售西德财团。其次,集团另一附属公司——和记国际(Hutchison International Limited ) 的35.6% 股权, 又宣布售与南丰纺织联合(Nan Fung Textiles Consolidated)的建丰制衣投资(Kin Fung Garments & Investments),让建丰制衣全权控制了和丰企业。除此之外,和记企业本身又在无可奈何之下以1.5亿元出让33.7%股权与汇丰银行,为集团日后的主权易手埋下了伏线。
华商精英迅速崛起
看到英资大行精骑四出地开疆辟土,一些新崛起而实力雄厚的华商精英同样磨刀霍霍,希望一展所长、分一杯羹。1975年5月,以冯景禧为首的新鸿基证券(Sun Hung Kai Securities),宣布以换股形式收购华昌建业(Wah Cheong Development)。俟后,新鸿基证券更借介绍形式在交易所迅速上市,避开了烦琐复杂的上市审批程序。再过数月,该公司又以换股形式,收购中同企业(Central Associated Investments),通过连串收购、上市、再收购的行动,新鸿基证券的实力也迅速地壮大起来。
太古集团、怡和公司和新鸿基证券等的不断征战,自然吸引了其他公司的仿效,其中又以一家与新鸿基证券有深厚渊源的企业,最为成功,这家公司便是新鸿基地产(Sun Hung Kai Holdings)。同年7月,新鸿基地产宣布以每股现金1.4元的价值,全面收购威胜发展(Wayson Development),使威胜发展变成新鸿基地产的全资附属公司,壮大集团的力量。
在此,我们必须指出,除了上述个案外,当时还有其他不同规模的并购行动。但是,由于某些事件发生在香港境外(如英国、美国、新加坡和菲律宾等国家),另一些则因条件谈不拢而失败告终(如香港电灯建议收购中华煤气),我们不作深入讨论了。其次,我们还注意到,在收购合并风潮初起之时,证监处曾在1975年8月18日宣布通过《公司收购及合并守则》(The Code on Takeovers and Mergers),希望为企业并购立下基本守则。根据守则,一家公司计划收购另一公司时,需要刊发收购建议书之类的文件,并将文件送呈双方公司的股东,以备省览。其次,如果收购超过五成股权时,必须向其他股东提出全面收购。可惜,由于该套守则不具法律效力,多少给人“无牙老虎”的感觉。
综观1976年的股市,除年初承接1975年的升势而略有表现外,其他时间可谓乏善足陈,股价全年均是“打横行”的整固格局,上落不大。1月份,受英、美等国减息影响,投资者曾一度雄心万丈,恒生指数也由年头的350.00点上升至423.50点。2月份,股市基调仍好,并反复上升至3月17日的465.33点。3月17日过后,恒生指数又掉头向下,一直跌至5月24日的低点(364.64点)。6月份,股市虽略为回升,但升幅不大。月底,恒生指数报收412.08点。
下半年,股市气氛更显沉闷呆滞,整整6个月内,恒生指数上下波幅不出40点,股市淡静情况,可想而知。该年,恒生指数以447.67点收市,四会总成交量为131.56亿元(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 1977;《香港年鉴》,1977年)。
虽然股市气氛十分疲弱,但收购合并之声始终不绝于耳,而一向熟知股市运作的英资财团,则仍是市场的焦点。年初,市场已预测怡和公司仍会保持去年进取的策略,四出收购一些潜质优厚的企业。事实也是如此,该年年初,怡和公司宣布以每股1元之价值收购印华轮船有限公司(Indo China Navigation),并将该轮船公司私有化。其次,怡和公司又宣布以现金每股100元的价值,全面收购隆德保险,借以壮大集团的力量。除此以外,公司旗下的置地公司,又筹划收购会德丰,可惜行动因双方没法达成协议而告吹。
仍受债务缠扰的和记公司,在新任大班韦理(B. Wyllie)的统领下,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革。除了精简公司架构、减少多余开支外,韦理又不惜动用剩余的财政实力,收购一些盈利前景理想的企业,借以巩固企业的发展前景。举例说,在9月24日,和记企业便宣布以每股0.65元的价格收购6040000股模汉置地(Monhan Properties),使公司的持股量由原初的15.0%增加至27.98%。其次,韦理又宣布以每股3.3元的价格收购附属的和记金融,并将和记金融私有化。除此以外,和记企业又在10月底宣布正与会德丰商讨合并,希望进一步壮大公司的实力。可惜,由于当时的会德丰与置地公司之间又有收购商讨,合并计划最后无疾而终。
会德丰的合并计划虽然泡汤,但一直有“公司医生”称号的韦理,却一点不松懈,至于他那积极进取,并想借收购、合并的金融财技摆脱和记企业弱势的意图,则十分明显。事实上,韦理这种以战养战的市场策略,正是日后和记黄埔诞生的重要原因所在。
除了怡和公司及和记公司外,太古洋行也不示弱。4月份,史怀雅家族宣布向铁行公司(P & O Steam Navigation)收购该公司拥有的15656股国泰投资股票,使太古洋行持有的国泰投资股权增加至87.5%。而另一家名不经传的英资公司——宝获得(Bowater Hong Kong Limited)——也在6月份宣布两项收购行动。其一是以每股1.95元全面收购国泰证券(Cathy Securities)股权,其二是以每股0.88元的价格收购印尼联合企业。到了12月份,另一家老牌公司于仁企业(Union Holdings)也宣布以每股1.63元现金价格,收购International Consolidated Investment。英资大行趁股票市场气氛低低沉沉之时大举扩张、提升实力的情况,十分明显。
逐渐掌握股票市场运作的华资企业,这时也特别活跃,除了积极重整自己的业务外,也迅速加入了收购合并的行列。1月中,华人置业(Chinese Estate)宣布收购中华娱乐50.0%股权,将后者变成前者的附属公司。6月,维达航业(Grand Marine Holdings)以每2000股保荣航业(Godown Marine & Industries)获派现金5200元(即每股2.6元)的价格,收购保荣航业。
到了下半年,华资企业的收购风气仍盛。7月中,新昌集团(Hsin Chong Holdings)宣布以每900股(面值1元)新昌股份换取2000股同样面值的高富置业(Goldfield Realty),全面收购高富。9月初,新鸿基地产宣布以每股现金0.68元的价值,收购国大地产(Nationwide Properties)。到了10月份,新世界发展宣布收购启德置业(Kai Tai Land)47.43%股权,双方协议1股启德置业换取1股新世界股份,或换取现金,价格则为每股1.50元。其次,南联实业(Winsor Industrial Corporation)也宣布以每9股南联实业股票换取10股南联和记(Hilwin Holdings)的方式收购南联和记。11月中,庄士集团也宣布合并庄士发展,整合家族的实力。
可以这样说,这年是1973年股灾后收购合并最活跃的一年。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4149764-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