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交易论”及资本主义的走向ZT-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考研考博>>

考研

>>

第九章 “交易论”及资本主义的走向ZT

第九章 “交易论”及资本主义的走向ZT

发布:胡馬依北風 | 分类:考研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这是杜车别那个儒学思想整理贴子里的第九章,与前面的思想分析不同,这一章是经济理论分析,这一章更新前他消失了两个月,我怀疑这一章是新加的。我前几天转的时候没有通过审核,可能是排版比较乱,我原来是从他博客 ...
扫码加入经济学习群


这是杜车别那个儒学思想整理贴子里的第九章,与前面的思想分析不同,这一章是经济理论分析,这一章更新前他消失了两个月,我怀疑这一章是新加的。我前几天转的时候没有通过审核,可能是排版比较乱,我原来是从他博客里直接复制的。现在从天涯贴子里复制试试,他在天涯贴了两节,在博客里贴了四节,要是还不行,就要考虑贴图了:
  第九章 “交易论”及资本主义的走向
  作者 杜车别
  目录
  第一节 交易论
  一、对交易的经济学分析的缺失
  二、交易与暴力
  三、交易成本的跃迁增长规律
  四、交易的依赖度与控制度:揭穿自由贸易互利论的神话
  五、交易纯粹度概念和基于此的社会演化理论
  第二节、 市场经济演化规律
  一、市场经济演化公式
  二、对经济危机和世界大战的解释
  三、经济史角度对市场经济演化公式的验证
  四、资本主义的未来走向
  一、对“交易”的经济学分析的缺失
  交易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活动,是理解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根本。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翻开任何一本西方经济学的教科书,你都看不到对“交易”追根究底的分析。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成为了既定前提,交易的互利性成了某种理所当然的结果。它们谈资源的稀缺性、谈成本收益、谈需求供给、谈消费者偏好选择、谈价格机制如何发挥作用、谈比较优势和自由贸易之意义等等,但就是不会把各种包装外衣剥掉后的“交易”放到手术台上解剖一下。
  不仅基本的经济教科书如此,整个西方经济学体系里,对交易的分析都呈现含糊不清的状态。甚至不仅西方经济学,就连马克思对“交易”都缺乏透彻的分析,马克思的《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开始,然而所谓商品本身就已经是某种既定约束条件下交易的产物了。
  甚至交易这个活动本身的成本概念,引入的时间都相当晚。根据所谓新制度经济学创始人科斯的说法:
  “新制度经济学的诞生是以我那篇《企业的性质》论文发表为准,该文明确把交易成本的概念引入到经济分析之中” [1]
  《企业的性质》1937年发表,从亚当斯密1776年出版《国富论》算起,相隔了161年,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在近两百年的时间里,资本主义经济学家用经济学的逻辑(成本收益)研究一切东西,唯独不将这个逻辑用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学最基础的基石“交易”本身。而事实上, “交易成本”的术语还是1960年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才使用的。更进一步说,科斯所谓的交易成本仍把既定约束下的交易当做前提,如迪屈奇概括的科斯所谓交易成本就是指“(a)发现价格的成本以及(b)谈判与签订合同的成本” [2] 。有人尝试过跳出这个格局,比如曼森.奥尔森的《独裁、民主和发展》 [3] ,然而其分析仍旧含糊鄙陋乃至自相矛盾。
  即便在所谓新制度经济学派那里,甚至都并不存在统一明确的交易成本的定义 [4] 。这种分析的含糊性,不透彻性也导致交易成本的概念仍旧被张五常之流用来论证所谓私有产权的优越,论证市场自发作用的合理,政府干预的弊端等等。
  许多资本主义经济学家对纯粹的、自发的、不受政府干预的自由市场,有着近于宗教的狂热信仰,尽管这种所谓的自由市场从来不曾存在。他们的这种信仰就建立在对“交易”一厢情愿的假设之上。“互利”,仅仅是交易可能达成的众多状态之一。他们直接把可能性当成了必然,由此所衍生出的经济学理论也就成了纸上谈兵,一碰到实际经济现象,缺乏基本的解释能力。
  这种一厢情愿在托马斯.索维尔写的《被掩盖的经济真相:辨识最平常经济现象的真实与谬误》一书最开头的一节“零和性谬误”的一段话里体现得很充分:
  “许多经济谬误通常建立在一种比较隐蔽的错误假设上,经济交易是一种零和博弈的过程,一方得到的必然是另一方失去。但实际上,无论在雇主和雇员之间,还是在房东和租户之间,或国际贸易各方之间,他们自愿进行经济交易的前提是:各方进行交易比交易之前能得到更多的利益。尽管这一道理很容易理解,但是那些通过政策手段去帮助交易一方的人,不见得就能认识到这一点” [5]
  “自愿”是个很有趣的词汇,某种程度上被抢劫也是自愿,在要么被杀要么破财中进行自愿选择。至于诈骗,当然更是自愿的交易。任何所谓“自愿”其实都是在一定约束条件下进行的选择,问题是这个约束条件是谁在主导和控制?认为自愿进行交易,就必然是互利,这个推理是不成立的。
  交易可以不是零和博弈,但不是零和博弈,并不意味着就必然是互利的博弈,完全有可能一方获得暴利,而另一方受到巨大损失。而实际交易也完全可以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也即参与博弈者的收益总和都是负的),甚至是互损博弈(双方都受损失)。如果撇开金钱收入的障眼法,那么交易中一方控制权的增加,必然导致另一方控制权的减少,从控制权的角度看,所有的交易都可以归约成零和博弈。索维尔所谓的“零和性谬误”恰恰是他自己的谬误。
  西方经济学一贯标榜自己不从事道德说教,从每个人的私利出发,论证“看不见的手”神奇作用。但他们先验赋予交易的互利性,恰恰是凌驾于交易双方之上,把某种对双方似乎都有利的特定状态指定给交易双方的结果。这其实是用反市场的逻辑分析市场,反交易的逻辑分析交易。道德说教成了他们所有论证的一个前提背景,当背景已经默认到不需要特地说明的时候,似乎就可以把它当不存在了。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们所谓的自由市场,无论自由到什么程度,其实都已经是政府精心保护干预下的产物,是温室里的花朵。回避了对交易的赤裸形态的分析,可以更方便地诱导人们相信这带着层层约束的交易是市场自发作用的伟大结果,让人对“自由市场”产生类似宗教感情的神圣信仰。
  甚至“市场失灵”这样一个似乎能体现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理性中立客观的态度——承认市场不足的概念,就带有本质性的误导作用。它暗示自发运作的市场默认情况下都是灵的,特殊情况下才失灵,才需要政府出来帮忙。而实质上呢,这不过是一种精心营造的幻觉,市场的灵从一开始就是政府不断设计各种人为制度,补丁撂补丁的加以修补弥缝其弊端的结果。
  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撕开市场漂亮的画皮,从最赤裸形态的“交易”开始解剖。
  二、交易与暴力
  一般人假定交易是用有利于对方的某个东西来换取某种有利于自己的东西,但这个假定其实是不成立的。交易发生的必要条件仅仅是,在异己对象身上有某种自己需要的东西,用一定手段夺取过来,夺取的成本越低越好。
  交易具备两个特征。第一个是目的的自私性:交易的参与者不关心对方的利益,交易的结果给对方的影响是好是坏,对方是死是活,是痛苦是快活,和自己无关。第二个是手段的异化性:用来获取异己对象物品的手段本身不是目的,是可替代的,假如有成本更低的手段,那交易的参与者应该毫不犹豫的替换原先的手段。假如某手段变得无助于获取所需的物品,那么这种手段就应该被终止。
  市场化本质上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交易化,哪怕是有层层法律和道德约束下的市场化,也必然如此。明白了交易的这两个特征,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发生在市场经济中的许多现象。
  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交易,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的关系是交易。既然是交易,无论生产也好,服务也好,都不过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个目的就是如何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多的金钱收益。这个手段只要符合既定约束下的最优化即可。如果需要,一种手段完全可以替换成另外的手段,只要成本更小,收益更大。至于对方在这个过程中受益还是受害,则不是交易者关心的问题。
  也正因为如此,交易的双方本质上是敌对关系,是控制与反控制的关系。谁能更好的控制对方,谁就能获取更大的利益。在一个市场上,真正成功的交易者或资本家,不是把顾客当上帝(但这句话用来进行忽悠和操纵是有价值的),而是让顾客把自己当上帝。只有这样,他才能在交易中用尽可能小的成本谋取尽可能多的利益。
  市场经济下,一个交易者如果把自己的利益寄托在对方的人品、道德、承诺、善意上面,那只能说这个交易者是不合格的。
  比如中国股市暴跌,或者人民币汇率下跌。官方机构就出来谴责有人进行恶意投机,恶意做空。这是很可笑的。如果是善意的,他来交易干什么?需要市场干什么?任何交易的参与者,当然是自己谋利,对阻碍他谋利的对象都只有恶意。这点道理不明白,你还鼓吹什么市场经济?
  再比如,中国搞了几十年医疗市场化改革,就是把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变成交易关系。
  在真正的交易中,对医生来说,患者是其谋利的工具,如何从患者身上榨取出更多利润,这才是一个合格的交易者应有的思维方式。对患者来说,医生是满足其治病需要的工具,如何以最小的成本来满足治病的需要,才是合格的交易者。
  但合格的交易者还不仅如此,合格的交易者不能把自己利益寄托在对方的道德人品上面,必须随时提防对方损害自己的利益,必须设想对方最坏的可能性,并提前预备这种可能性发生。所以一个病人,就应该设想医生是唯利是图的,医生是尽可能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从他身上赚钱的,他应该尽可能防止医生这种图谋的实现。而医生就应该设想病人是希望逃掉医疗费用的,没有收到足够的钱,就绝不能给对方治病。
  双方互不信任,互相猜忌,这才是合格的交易者的表现,才是市场经济的逻辑。如果双方对于交易过程的信息掌控能力对等,这种交易关系的对立矛盾是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的。但是如果双方在交易中是不对称的,一方的信息掌控能力绝对的高于另一方。对一方来说,另一方的操作完全是黑箱,自己无法把握理解,那矛盾激化的概率就会激增。
  病人按照市场交易的正常逻辑去猜疑医生利用知识优势,损害自己利益赚取更多钱,这是完全合理的。这种猜疑,不放心,被催化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演变成激烈的医患矛盾,乃至发生暴力事件。
  可是医生很委屈啊,我明明是抱着悬壶济世的高尚道德来给人看病的,我真心实意的同情病人的痛苦,想帮他看好病,病人为什么要这么猜疑自己?该做的检查不做,出了事情又怪自己。但问题是参与交易者的主观意愿,是代替不了交易关系本身具有的冷酷性。
  既然是市场,既然是交易,病人从自己利益角度考虑,只能从交易的逻辑出发考虑问题。医生作为占据控制权和主导权的一方,纵然认为自己再善良,也是代替不了病人的现实考虑的。医生与其怪病人对自己不信任,不如怪市场机制本身把人与人的关系敌对化。而在现实里,在市场机制的逼迫下,也并非所有的医生都能抵御谋利的诱惑,为了谋利而损害病人的利益的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不低的。这种情形之下,病人的防备猜疑就更有其现实性了。
  医患关系是如此。新闻里经常看见导游痛骂旅游团员,甚至有殴打致死的,其实也是交易关系的结果。旅游公司,一方面和其他公司存在竞争关系,必须尽可能用低价来吸引顾客参加其组织的旅游团;另一方面又需要赚钱,所以必须设法让旅游团员购物,拿回扣。导游目的是赚钱,而不是义务带人欣赏祖国大好河山。游客目的是满足自身游览需求,而非给景区的商贩和导游送钱。双方的对立矛盾从交易的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旅游公司可以声明这是购物团,但不敢说得太死,否则就吸引不到人参加。游客也可表示同意购物后参加,但他们完全可以到了景区,就不买东西,其奈我何?任何不能对违背承诺的行为进行有效惩罚威慑的合同,都是毫无意义的。
  对导游来说,打官司成本是太高了。直接开骂,就是一种廉价的惩罚或者逼迫手段。你不购物,就骂你,骂得你狗血喷头,给你添堵,让你旅游获得效用大大降低,不能让你白占了便宜。更有甚者,就出现了去香港的游客被打伤至死的局面。可以说这也是市场机制自发作用下,看不见的手的神奇调控之下,自然形成的制衡手段。通过这种机制,可以增加游客的违约成本,增加他们购物的概率。不得不赞叹市场机制的伟大和神奇。
  以上是从交易的两个特征自私性与异化性出发做的一点简单分析。但这还是既定约束下的情形,若去掉法律等人为的非市场约束,则进一步可以说抢劫、偷盗、诈骗、战争都是交易。
  假如甲方看见乙方手里有自己需要的东西,而同时甲方的武力远高于乙方,那么对他来说,获得该物品成本最低的办法就是直接抢劫。为抢劫耗费的体力和搏斗所冒的风险,就是交易的成本;抢劫来的物品就是收益;对被抢劫者而言,所受精神和肉体伤害是交易成本,被抢走的物品是支付成本,也可以认为是负的收益。
  如果乙方的武力高于甲方,那么甲方可以搜寻其他更为弱小的对象。这种搜寻过程是交易成本的一部分,只要搜寻成本加上搏斗成本小于抢劫获得的预期收益,仍旧是有利可图的,这个过程可以不断进行下去。
  偷窃和诈骗的道理相似。如果一个人更擅长于信息的扭曲和误导,诈骗对他来说是利润更大的交易。有些人易骗,有些人不易骗。所以也存在一个通过试探的方式不断搜寻交易对象的过程。这种搜寻成本,以及在提高行骗技巧上的花费,都是交易成本的体现。
  对真正纯粹的市场——也就是不受任何非市场因素干扰的自发市场来说,是不承认任何先验的私有产权。任何物品都是可以抢劫,可以掠夺的对象。假如说某个东西是某人私有的,那仅仅是意味着着抢劫这个东西的成本要高于这个东西本身所能带来的收益。私有产权不可侵犯的概念本身恰恰是非市场的力量作用下的结果。
  当抢劫和掠夺在更大规模的尺度上进行,这就是战争。和许多人理解的历史观念相反,不是无法进行和平交易才导致战争,而是只有当战争成本过高的时候,才有可能转而进行和平交易。比如中国历史上,华夏政权用直接的军事反击,或者用长城防御体系加大周边野蛮部族的抢劫成本,在这个前提之下,才可能有和平贸易。从经济的角度分析,只有当抢劫受到惩罚,被打得头破血流,用事实让抢劫者明白这么做的成本太过高昂时,他们才会转向。
  人类发展的历史特别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一再表明,市场是不承认任何脱离暴力保护的所谓私有产权的,一部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就是在世界各地到处抢劫的历史。用最小成本获取最大的收益这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的最高原则。
  美国发家史最生动的说明了当今中国那些虔诚且无知的资本信徒对所谓私有产权的信仰从来就建立在一厢情愿的基础上。在修斯、凯恩所著《美国经济史》第7版中有这么一段自供:
  “我们在前面提过,欧洲人认为,只要是从非基督徒手中夺取土地,他们的征服活动就是合法地将土地所有权纳入基督教范围内。如果那片土地找不到非基督徒的所有者,那么仅仅是发现就足以让他们拥有土地。这对英格兰和所有其他欧洲国家都适用。”
  “至于那时居住在纽约的印第安人,要么从英格兰人那里接收土地,要么就只能被驱逐或者杀害。” [6]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4507454-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