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为菊:硕士破格进高校 一个“学渣”的华丽逆袭-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考研考博>>

考研

>>

天下为菊:硕士破格进高校 一个“学渣”的华丽逆袭

天下为菊:硕士破格进高校 一个“学渣”的华丽逆袭

发布:论坛微信精选 | 分类:考研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论坛君:怎么样才能做到在硕士期间发表36篇论文,而且其中26篇是CSSCI期刊?能够发表一篇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篇文章的主人翁就做到了,很多人简直算不出来他的时间安排,两年36篇,怎么可能呢?因此 ...
扫码加入考研学习群


论坛君:怎么样才能做到在硕士期间发表36篇论文,而且其中26篇是CSSCI期刊?能够发表一篇都是神一样的存在!接下来我们要说的这篇文章的主人翁就做到了,很多人简直算不出来他的时间安排,两年36篇,怎么可能呢?因此他成为很多人眼中“神一样的存在”。他就是天下为菊,本名叫汤二子,之后他在大连理工读了两年半博士,却因“专业不适合”而忍痛放弃了这所985高校的名牌专业,退学并重新规划新的人生。2015年,作为“高层次人才”加盟南审。下面是南审的一篇采访,让我们一窥天下为菊的学术历程和人生感悟。



汤二子在家里排名老二,小名“二子”。小时候派出所到家里登记姓名,没人在家,他的小名就被写到了户口本上。
“两年26篇C刊!这家伙会九阳神功吗?!”
在经管之家论坛(原人大经济论坛)上,“天下为菊”是一个“神一样的存在”。
他硕士期间发表36篇论文,其中26篇CSSCI期刊。
有人在论坛里感叹:“这绝对是个人才,还是个超级版本的。”还有人吐槽:“受不了了,受不了了,这还是人吗?我两年还没写出一篇呀!”
没错,“天下为菊”就是汤二子。在一场重要的PK中,有人发帖:“我今年也申请了,没中,本来很是不服啊,不过仔细一看,竞争对手里面有汤二子我就释然了。省了不少路费。”
连他的网名都被追逐,“天卞为菊、天上为菊、夭下为菊、天下为苟……大家都太有才了,夫下为菊我自愧不如!”
很多人简直算不出来他的时间安排,两年36篇,怎么可能呢?“这家伙会九阳神功吧?”
异于常人的收获,常常源于异于常人的努力。
一篇论文写成,往往要用数倍的时间,在心中筹谋勾画。直到框架已成、雏形初现,扎进去一气呵成。“无形的过程远远超过有形。”
这种“筹谋勾画”,其实特别让人疲惫。汤二子说,一天下来筋疲力尽话都不想说。可那些论文数据还非要往梦里钻,挡都挡不住。
硕导引他入门,无微不至,“入门伊始,有些优秀的文献资料,老师都下载好了给我们。”让他们接触前沿模型,晚上常常讨论至深夜。
那时,汤二子对自己要求极为严苛。他经常每天从早上八点到晚上十一点半,中午就吃个阿Q桶饭。十几个小时,一头栽进去,一天一天连轴转,直到写完这一篇。
然后就是每天十几个小时的下一篇。
有一天寒冬深夜回宿舍,他带着一脑袋的数据去冲澡,一脚凉拖,一脚棉拖——棉拖吸饱了水沉得不得了,他却洗完才发现。
他几乎没有自己,也关注不到其它所有的事情。那时候他偏执地认为,“除了学习其他时间都是浪费”。
后来,他在室友的建议下开始打篮球,才发现“劳逸结合”,好像也并没有什么不好。他现在惊叹“锻炼身体,可是对自己未来一种重要的投资,而且回报率很高!”
从那时起,他就开始坚持每周至少一次的锻炼,直到现在。
“学霸”特质让他吸引不少膜拜,也引来不少争议。有人质疑他只顾数量,没有厚度。他也有觉醒,认真回应:“您的批评与建议,我会认真听取的。”
“自己的路,要努力往前走”
读博后有段时间,他深陷一种焦虑,“反复地思考自己过去的论文,反复地磨合过去的思路,反复地投稿并被反复地退稿,反复地再投稿并且反复地茫然等待……”
常常一觉醒来,枕头边落满头发。
也许是自己给自己的压力太大。博士,他读了两年半,终于还是因为“专业不适合”,放弃了。他称之为“年轻的成本”。
第一次深刻感受“年轻的成本”是在高考那年,那是,他还是一个三本都没考上的“学渣”。
2005年,“退无可退”的汤二子只能转身走进复读班的教室。每天第一个到,最后一个离开。
家在农村,教室外头就是菜地。暑假补习的时候,“虫子落了一地,密密麻麻,地板的颜色都看不见。”
天气闷热,身上黏黏的汗,也粘着不知道多少只小虫子。“那种难受劲儿”让他深刻意识到,再不敢浪费时间,“一分一秒,好像只有用在学习上才心安。”
考入安徽大学后,他就一个目标:考研。备考冲刺的最后阶段,他每天早上到大教室门口背单词。对面就是招聘会,每天各种正装身影匆匆、熙熙攘攘。
他从来没投过一个简历。
12月底,很冷。下着雪,他戴着手套不好翻书,手常常冻得像胡萝卜。
英语曾经是他的短板。为了克服这个短板,他买了《微观经济学》的英文原著,“从前到后仔仔细细看了一遍,旁边摆着一部大词典,一个一个地抠。”
他就不缺这股子勤奋劲儿。“自己的路,就要努力往前走。”
他说自己“智力平平,实在不够聪明”,但“喜欢专注做一件事”。
比如一本《现代观点》,“第一遍读觉得一般,第二遍觉得作者的思想真的很深,第三遍感觉有种拍案叫绝的冲动,第四遍让我觉得——这个世界原来是如此运行的!”
酣畅淋漓。
做学术的过程中,读书其实是更大的享受。“百思不得其解,回去看书,豁然开朗,那种感觉太好了。”
现在,他转型主攻“政府审计”,作为审计的“门外汉”,他还是拿当年“转型”的学习劲儿。
他喜欢规律作息。每天早上七点起床,八点来校,十一点半吃饭,中午一个小时,会看看自己喜欢的书。
下午一点半,继续科研时间。比上班还准时。晚上,一般是备课时间。
他的案头,还会放几本散文或者诗集,冰心啊徐志摩啊,科研累了的时候就翻一翻——高中的时候,他也是在当地报纸上发表过小散文的文艺小青年呢。


“课堂,是我在漫漫科研中不曾感受过的乐趣”
《道德经与日常经济决策》,这是汤二子进行“跨学科”融合的尝试。第一次站上讲台,虽然是公选课,他还是紧张得“饭都吃不下”。
他给自己立下规矩,不带手机进课堂。他两块钱买了个电子表,放在讲台上看时间。
他把自己的PPT都打印下来,在右下角标注了讲到每一页的大概时间,以此控制上课进度。
汤二子农村出身,嗓门大。课间,楼下教室的女老师上楼来,委婉地提醒,“其实话筒声音是可以调小的”。
他很不好意思,再上课的时候说,提议后面的同学咱们把门关一下。
梁志艳是汤二子《道德经与日常经济决策》班上的学生。她读财政,今年大一。
她本以为,有关“道德经”的授课者应该是一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 不过很快,她就喜欢上了这个善于搞笑和自嘲,也真正可以和学生打成一片的二子老师。
“汤老师给我们的感觉更多是真诚。”梁志艳说,“这种真诚,体现在课堂前后的各种细节。相信这种真诚的力量,会让老师的课越来越有影响。”
这段时间真正站上讲台,让汤二子觉得“既不容易、又有意思”。那是一种“在漫漫科研中永远感受不到的乐趣”。
第一节课,他说,上课可以看手机,只限于:看时间、回信息、查资料。
他自己设计了一整套平时分计分体系:基准分80,总共三次点名,都会提前告知,没来扣十分,来的话,可以另外加5分。可以请假,第一次告知即可,第二次需要辅导员签字,第三次需要书院领导签字。
备课时的学习,可比平时自己看书更仔细、更认真,旁边摆着一部《古汉语词典》,一个字不敢放过。
他明白,如果一个学生“想听”而老师没有备好课,这是对学生最大的“不好”。
这份“想听”,他多珍惜啊!
下学期,汤二子想再申请开一门《中庸之道与行为优化》,“哪怕只有20个人愿意选,哪怕稍微能给学生一点点启发,我也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

◆◆◆◆


在经管之家,坛友对天下为菊并不陌生,坛友都亲切的称呼他为“二哥”,甚至讨教学术论文发表经验,以下摘取“二哥”几年前的发表在论坛的文章,关于论文投稿以及两篇简论。因为发表时间相对久远,作者现在可能对以前的文章会有新的感想,所以,仅供大家参考学习。

论文写作及投稿的一点经验


各位学术朋友们:
您们好,今天拿到了《国际贸易问题》第九期杂志,这是我自己写的第一篇C刊,2月份录用,9月份发表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特别是前几天大家对我的质疑,我觉得大家的批评与指导对我的成长与进步是有重要意义的!所以,在此,我写一些论文写作的拙见,只是我自己写作论文时的一些感想而已。
首先,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计量的世界,当然,没有计量的论文,包含了前沿与创新的思想,也可以发表的,如《经济学动态》、《外国经济与管理》以及《经济纵横》等杂志,基本上都是文字性的。但是,专注以及重视计量的杂志还是多的,国内的四大中有两个(《经济研究》、《管理世界》)大量的刊发纯计量的论文,《季刊》和《世界经济》虽然重视模型,但是,计量也是越来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总之,这些牛刊给其它期刊带来了风向标,就是计量世界的建立!
其实,计量的流行也是有好处的。把写论文当做是一种快乐的时候只有那些已经功成名就的人,包括我在内,绝大部分人为了生存而投身到论文的写作中,评职称、赶毕业以及求入学等因素激发了我们去创作。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在有一定数量后,才能真正把论文写作当做是人生一部分,当做是一种快乐!而求论文数量,计量就是一个好方式。只要我们有强大的数据库作为支撑,很快的写出一篇论文那是有希望的。
尽管有些人质疑,但我依然会说,我是在一周内完成一篇论文,而且任何两篇论文之间的行文结构绝对是不同,相似度也绝不会超过10%。我也绝不会做那些复制与粘贴的傻事!我之所以能够快速写出论文,是因为我自我感觉我的文字功底还是不错的,我一个上午完成引言,一个下午完成文献综述,一天完成一个模型,两天处理数据以及做计量结果。说实话,我用的是微观数据,面板是刚学会,以前写的都是用截面数据,所以数据处理以及计量工作就很快。我用的计量模型都是多元线性回归,但是我慢慢地在改进自己的计量工作,力求让自己的计量结论更为可信。
计量,技术的复杂的确能够让人对你的论文有一种崇拜之情,但是我始终觉得,计量真正的精华是如何让自己得出的结论更为可信。如果能够得出一致性的估计量,为何多做工作呢!但是,我过去写的论文,计量做得的确很差,那些解释变量真是在乱引,这些都是在慢慢的论文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认识与改进。
我每一篇论文用的是同一个数据库,这大大减少了我数据收集以及数据处理的时间。拥有一个数据库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不要把计量看做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认为单纯的做计量而会被鄙视。在目前国内的大环境下,计量成为自己论文写作的必须,让自己符合这个趋势,利用这个趋势,成功的写出计量论文,达到自己的理想。
当然,在计量文章中,引入一个模型也是必须地,最好是在计量前加上一个对论文结论有意义的数理模型!这样的模型可以从很多种途径得到,诚然,自己创新一个模型,既耗费时间,又耗费体力,而且风险很大,我觉得最好的方式还是对现有同一方面的模型进行扩展,但是要有实质性的扩展,不能直接抄袭的。真正弄模型的解决问题,我觉得还是要到论文数量可以保底的时候在着手吧。
总之,用一个经过自己扩展的数理模型,拥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做出尽量令人可信的计量,这样,论文的水平达到C刊的程度已经不远了。
关于投稿经验,我反对一稿多投,更反对一稿多发。但是,我有一个原则,我喜欢打电话咨询审稿结果,及时了解审稿信息,一旦得知稿件没有被录用,立即选择改投,这样也就大大减少了自己不必要的等待时间。还有,只要期刊达到了自己的审稿时限,我也会立即改投。因为我们投稿人虽然属于弱势群体,但也不能太被人认为是弱势了。
寻找一个符合刊物风味进行投稿也是必须的!有些期刊就是喜欢长文,但也有期刊喜欢短文,如《国际经贸探索》,如果论文达到了12页以上,可能就要悲剧了,《世界经济研究》就提出论文字数在8000字以下,希望不要论文字数卡住了自己。
还有,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那些编辑每天收到的稿子不下十篇,他们是决定你稿子的关键人物,即使再认真的编辑,也会被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而感到枯燥,他们对稿子的第一印象我觉得太关键了。所以稿件排版一定要多花费些功夫,任何人拿到两分同样地稿子,一份排版工整、另一份乱糟糟的,绝对对审稿结果有影响的!被要让自己的稿子倒在了第一个大关,而大部分稿子其实就是倒在了第一关。
说到稿件字数,我还想说几句,我觉得论文不要太短。想想看,整个5000字5页左右的论文,编辑拿在手里是什么感觉,我觉得应该会有一种颤颤抖抖的感觉吧!最好将自己的论文字数达到8000字以上。我写的每一篇,字数都在12000左右,有三篇达到了16000。
就总结这么多,希望该论坛多一些经验交流。
谢谢各位学术朋友!

什么样的论文不是垃圾文章!


我经常在想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才有用?这么多垃圾文章(当然我自己的文章基本都可归为垃圾)到底有没有用?其实,从个体来说科研应该要实现效用最大化,效用的实现有两方面:其一是文章发表所产生的收益;其二是自己的兴趣与想法通过文章实现后所获得的精神享受。科研的成本是时间与疲劳,投入科研的时间越大,效用损失越大,并且是边际递增的。由此可以看出存在最优的科研付出时间。在这个付出时间下如何尽可能的提高效用,反过来就是其一看文章能否发表,其二看写的文章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常,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己思考的会越多,写出来的文章发表的机会也就会越大,所以一个科研人员的最优选择理应是写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国外学术研究人员追求自己的兴趣是首要的,但是在国内却被大大扭曲了,科研已经背离了自我兴趣,大部分是为了数量而制造论文(比如我自己),这种扭曲的深层次原因谁也说不清,总之是被扭曲了。
至于文章到底有没有社会价值,考虑这个问题有种纸上谈兵的感觉,特别是对于社会科学领域而言。我觉得写一些自己感兴趣并且真正去思考过的问题,这就是自我价值,提高自我价值也就提高了社会价值(帕累托改进)。
我目前写作只追求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已经很少很少写实证文章了,因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是难以用实证文章这个载体进行研究的。的确,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跑一跑,两三天写一篇C刊不成问题,但是那已经不是我的追求了。
总的一句话,学术研究还是要以自我兴趣为主(这是理性选择),但是国内却被扭曲了,原因是多方面的。以自我兴趣为出发点而写的文章就不是垃圾文章,尽管别人依然会以创新点低,社会作用小而嘲笑甚至辱骂自己的文章,但是自己却问心无愧,并且觉得很自豪,因为这是自我价值的体现!

学术研究的乐趣在于读书而非写作


阅读国外经济学者的经典教材,真的是一种享受啊!每读一本都能感觉到作者所倾注的心血,每一本经典教材都是一部知识的海洋,读起来是那么的回味无穷,真的令人心往神怡。对于一些更专业的教材,读完后再读读相关的学术论文,才能真正感受到经济学的神秘。
其实对于教材来说,就能发现我国学术研究的弊端。国外的经典教材,从头至尾一气呵成,读起来就能感觉到是作者一个人创作完成。而国内呢,教材比论文存在的问题还要大,因为对教材的监督不力,甚至没有监督,而且教材出版基本没有什么门槛,从而出版教材成为了很多人的捷径。看国内教材,时刻体现着一个字,“吐”!很多教材怎么来滴,大家都一目了然。
教材是研究者特别是初涉科研的人提高知识储备的重要途径,国内的大部分教材并没有发挥着这些作用,甚至起到了副作用。国内教材能像山大陈强老师出的《stata》这样的优秀教材真是太少太少!
2013年还剩7个多月,开始读书,这是真正的享受过程。多读经典教材,为以后学术研究储备能量!
本文整合自南京审计大学公众号和经管之家。
(关注微信+10个论坛币)
链接地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2192087-1-1.html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4640407-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数据分析师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