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真凶:掠夺性借贷 而非次贷-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考研考博>>

考研

>>

金融危机的真凶:掠夺性借贷 而非次贷

金融危机的真凶:掠夺性借贷 而非次贷

发布:gzgdlyj | 分类:考研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其实,次贷并非危机真正的“元凶”,掠夺性借贷才是此次危机的“真凶”,而联邦[url=]管制[/url]机构的纵容和不作为助长了掠夺性借贷的嚣张气焰,成为危机的“帮凶”。  2007年以美国新世纪金融[url=]公司[/url]濒 ...
扫码加入财会交流群


其实,次贷并非危机真正的“元凶”,掠夺性借贷才是此次危机的“真凶”,而联邦[url=]管制[/url]机构的纵容和不作为助长了掠夺性借贷的嚣张气焰,成为危机的“帮凶”。  2007年以美国新世纪金融[url=]公司[/url]濒临破产为导火索引发了美国次贷危机,在这场百年难遇的危机中,不少人丢掉了工作,失去了住房。仅今年1月就有近60万美国人[url=]失业[/url],为34年来美国单月裁员人数之最,1~3月约180万人失去工作。另据美国可靠贷款中心(2008)估计,今年将有240万人失去自己的房子,未来四年,这一数字将扩大至800万。如此严峻形势下,次贷“责无旁贷”成为此次次贷危机的“罪魁祸首”,成为人们纷纷攻击的靶子。其实,次贷并非危机真正的“元凶”,掠夺性借贷才是此次危机的“真凶”,而联邦管制机构的纵容和不作为助长了掠夺性借贷的嚣张气焰,成为危机的“帮凶”。
  一、次贷与掠夺性借贷
  在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中,“次贷”一时间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一个词语,它是指给那些有着不良信用记录的人的贷款。美国的信用评级公司将个人信用分为五等:优、良、一般、差和不确定。据此,住房贷款被划分为三个类别:优质贷款市场、近优质贷款市场和次贷市场。由于次贷面临的是违约[url=]风险[/url]相对较高的群体,因此[url=]利率[/url]通常高于一般的银行贷款利率。在优质贷款市场上,有些人申请被拒绝,或者[url=]预期[/url]被拒绝,转而求助于次贷,希望借助这一平台以改善自身的信用记录,最终能回到优质贷款市场。从这一点来说,次贷完善了抵押市场,并且是福利增进的,因为它为更多人提供了拥有住房的机会。据房地美(1996)的研究,10%~35%的次贷是优质贷款,这些贷款即使在优质贷款市场上也能低成本融资。可见,次贷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样具有极大的风险性和破坏性,它本身不足以对金融系统产生能量巨大的破坏性。
  掠夺性借贷是次贷的子集,是一种过分的带有欺骗性的借贷行为。不过遗憾的是,目前尚无一个统一的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掠夺性借贷的定义。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其界定为:不公正的贷款条款和一些限制借贷者可得信息与[url=]信贷[/url]选择权的具有强制性和欺骗性的策略组合。典型的掠夺性借贷通常具有以下特征:
  (1)欺骗性的目标营销。掠夺性借贷者使用目标营销并不是去满足顾客的需求,而是捕获那些对掠夺性借贷行为更易受伤的居民。老年人往往成为掠夺性借贷捕获的对象,因为老年人居住在更需要修缮的房子里,并且不能单独承担这笔费用;当他们上门销售或者电话销售时,老年人更可能在家。掠夺性借贷也针对那些智力上有缺陷,不能理解他们设计的抵押贷款条款的房产主。
  (2)滥用贷款条款。通常的策略是提供一个短期贷款,报出一个看似合理的利率(但一旦转化为年百分率时则是一个令人吃惊的水平),并且不向借款者说明年百分率的真实水平。滥用贷款条款的另一策略是向借者提供过分的或不必要的条款,如分期付款中最后一笔较大金额的付款,一次性收付清的信用人寿[url=]保险[/url],大的预付赔偿金等。(3)欺骗性的借贷行为。包括:提供模糊信息,不解释贷款条款;使用高压策略,强迫借者继续申请贷款,防止其中止交易;阻止借者利用低成本融资选择权等。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说明掠夺性借贷。美国ABC广播电台1997年4月报道了一个不能读和写的身体不健康的老人遭受掠夺性借贷的故事。该老人本来是为买食物而向贷者申请小额贷款,但贷款者最终给他提供了5万美元的住房贷款。合同签订后仅17天,连第一期支付都还未到期,利率就上涨一次,在不到4年的时间内,利率上涨11次,每次上涨都要加上10%的融资费。最后老人因到期不能支付其不断上涨的贷款,贷者取消了他的抵押房屋的赎回权。
  掠夺性借贷通常发生在次贷市场中,次贷市场为掠夺性借贷提供了生存繁衍的沃土,二者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也有显著区别,主要有:(1)法律性质不同。次贷是合法的,而掠夺性借贷是非法的。(2)目的不同。次贷的目的是通过帮助信用低的居民改善住房条件或者获得住房而赢得[url=]利润[/url];而掠夺性借贷的目的是剥夺房产者的抵押房屋的赎回权。(3)手段不同。次贷是通过正常的营销手段,而掠夺性借贷则是通过欺骗性的营销手段。(4)考虑因素不同。次贷主要考虑居民的收入、性别、信用记录、偿还能力等因素,而掠夺性借贷并不考虑借者的偿还能力,他们主要考虑借者是否更容易受到掠夺性借贷的伤害。
  二、掠夺性借贷与次贷危机
  掠夺性借贷特定的目的与对象,决定了掠夺性借贷有更大的风险与违约可能。一家银行从事掠夺性借贷实践,明知这种贷款有很大的违约可能,但由于它可以将这些贷款打包设计成抵押贷款[url=]证券[/url](MBS)的形式卖给投资银行,而且即使违约,它可以获得借款者的房产作为补偿,只要房产的价值高于贷款总额,它总是有利可图的,所以,[url=]商业银行[/url]可以肆无忌惮地大量从事掠夺性借贷实践。投资银行虽然也或多或少了解这些抵押贷款证券的风险,但由于其内在的风险投资文化,以及当时房产市场过高的房价和过低的利率,刺激了其内在投资冲动。投资银行通过成立一些空壳公司,包括特别目的实体(SPE)或者特别目的媒介(SPV),通过不同会计手法使这些公司不在他们的[url=]资产[/url][url=]负债[/url]表内,形成所谓的结构性金融空壳公司。然后,通过这些金融空壳公司到[url=]货币[/url]市场融得短期资金,购买商业银行的MBS。
  为了通过标准普尔和穆迪的评级,投资银行把这些购买来的MBS,按照债务违约风险分割成不同级别的债务抵押凭证(CDO)。CDO是指创始银行通过SPE或SPV将缺乏流动性且具有违约可能的债权组合风险予以分散,并重新包装成各种等级,再发行给一般投资者。其中,CDO中风险最低的占80%;中等的占10%;最高的占10%。投资银行为了稳定投资者的信心,往往也会持有一部分CDO产品,对这些产品,投资银行为了做到物尽其用,进一步开发新的衍生品。因为投资银行已经意识到这些CDO产品具有很大的违约性,他们需要为其购买一份保险,以免除大量的损失,因此信用违约互换(CDS)被开发出来。CDS的主要内容是,如果有投资人愿意承担CDO违约风险,那么,他将得到投资银行分期支付的违约保险金。这些衍生产品表面上的目的是信用增级和风险转移,实际上是创始银行想尽快甩包袱。当市场形势转变,特别是市场利率提高,房地产价格下跌,就会使得金融衍生品价格下跌,借款者违约大量涌现,由单个金融机构倒闭演化成系统性的金融危机不可避免。
  三、掠夺性借贷与反[url=]垄断[/url]
  掠夺性借贷是银行反垄断的一个方面,其所固有的欺骗性和危害性,理应受到反垄断规制机构的严厉制裁,但鉴别掠夺性借贷是有困难的。虽然如此,管制掠夺性借贷仍是可行和必要的,通常有三种方法管制和打击掠夺性借贷:(1)通过立法约束贷者的条款和实践;(2)增加借者可得的信息,加强[url=]消费[/url]者教育;(3)鼓励传统的贷者和政府掌握的企业进入次贷市场。在美国,一些州如马塞诸萨、新泽西、新墨西哥、纽约、北卡罗尼那、西佛吉尼亚州制定了非常严厉的法律,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与那些没有制定反掠夺性借贷法律的州相比,这些州降低了30%的掠夺性借贷。但令人遗憾的是,联邦管制者面对越来越猖狂的掠夺性借贷行为,却采取了袖手旁观、熟视无睹的姿态。联邦管制者和国会成员在房地产泡沫开始初期被警告掠夺性借贷的增长,公共利益提倡者恳求他们采取行动,但联邦管制者和国会拒绝制定恰当的管制规则去遏制掠夺性借贷,也没有采取行动打击它。当房地产泡沫破灭,次贷危机产生后,联邦管制者才在2008年制定新规则限制掠夺性借贷。
  从2003~2007年初,美联储仅采取了三项形式上的政策去阻止掠夺性借贷;[url=]通货[/url]监理署从2004~2006年也仅采取了三个公开的措施管制掠夺性借贷,但这些政策或措施并不具有很强的约束力,仅是一种非约束力的指南,不能强有力地遏制掠夺性借贷实践。因此,在2004~2006年间,住房抵押贷款中掠夺性借贷占比达到1/6~1/5。管制者没有发出恰当的行为信号和清晰的规则给其他借款者,也没能提供信息给受害者。更糟的是,当一些州制定法律试图制裁掠夺性借贷实践时,通货监理署插手[url=]干预[/url],阻止他们这样做。前纽约地区司法部部长Spitzer说道:“事实上,当我们的部门开展调查银行在抵押贷款中的掠夺性借贷行为时,通货监理署向联邦法庭提交了一份诉讼文件,阻止了这场调查。”联邦管制机构的纵容和不作为,助长了掠夺性借贷行为,恶化了次贷危机程度。
  美国掠夺性借贷引发的次贷危机,给中国银行业反垄断敲响了警钟。虽然中国目前还没有掠夺性借贷的相关报道,但并不能说明中国不会产生掠夺性借贷,更不能表明中国不需要管制掠夺性借贷。恰恰相反,银行反垄断是中国金融管制的一个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加强银行反垄断规制体系的构建,正如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委员Rosch(2009)所言:“加强银行反垄断规制是解决全球金融危机的措施之一。”因此,中国正好可以借此次次贷之机,加强银行反垄断研究,构建中国自身的银行反垄断规制体系。
(来源:金融界)(王国红)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478828-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