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到底怎么了?(中)-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考研考博>>

考研

>>

美国到底怎么了?(中)

美国到底怎么了?(中)

发布:杨明凡 | 分类:考研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二是全球化产业转移。当技术红利逐渐消失,落后的产业会转移到后发国家,先发国家“腾笼换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例如,19世纪中期,英国将棉纺织产能转移到美洲;20世纪初,英国、美国将铁路产能转移到欧洲大陆、 ...
扫码加入金融交流群


  • 二是全球化产业转移。


当技术红利逐渐消失,落后的产业会转移到后发国家,先发国家“腾笼换鸟”,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例如,19世纪中期,英国将棉纺织产能转移到美洲;20世纪初,英国、美国将铁路产能转移到欧洲大陆、俄罗斯。

二战后,美国将纺织、钢铁产能转移到日本,而后转移到中国台湾、香港、韩国及东南亚国家。八九十年后,产业转移梯度延伸到中国内地。

产业转移带来投资与技术。日本、韩国的芯片、汽车,承接了美国产业转移的技术红利。中国的空调、电视、手机、汽车、个人计算机等亦如此。

核心技术,如发动机、通用芯片、操作系统、精密机床、光刻机依然掌握在先发国家。

这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市场行为。

  • 三是技术及知识的外部性。


除了专利及知识产权外,大量知识、通用性技术、基础科学都具有公共性、外部性。后发国家,可以短时间内学习、改进制造技术、流水线、设计工艺、股票制度、公司制度、银行制度等。

全球化人才的交流及信息化的传播,大大缩短了技术及知识获取的成本。

复制、模仿、微创新的速度,要远远快于技术革命,尤其是底层技术变革。因此,享受技术外溢红利的后发国家增速要高于先发国家。

当先发国家技术红利消失,经济进入低增区,处于技术爬坡、积累的阶段时,后发国家快步逼近,二者就爆发冲突。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一直到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增速都要高于英国。1894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超过英国。

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红利消失,经济逐渐衰退。先发国英国与后发国美国爆发贸易冲突。

1905年,英国ZF大臣张伯伦对美国发动了贸易战,谴责美国的高关税保护,以及低廉产品对英国的冲击。英国ZF构建英联邦贸易圈围剿美国。这对长期奉行自由贸易的英国来说实属罕见。

不过,美国在二次工业革命中实际上居于主导地位,而非承接英国的外溢技术。

二战后,德国、日本的增速要快于美国。日本纺织、钢铁享受了外溢性技术红利,对美国构成了挑战。美国遂即在这两个领域对日本发起贸易战。

同样的逻辑,此后的日本化工、汽车、半导体、电子也遭遇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打击。

如今,第三次技术革命红利消失,西方世界进入低增长。欧洲国家半个世纪没有发生太大变化,除了信息领域,建筑、交通、能源、机械制造基本上在吃工业时代的老本。

作为先发国家的领头羊,美国处于技术爬坡期。如今,人工智能、新能源、基因技术、新材料等处于“叫好不叫座”的阶段,技术成熟度不够,没能大规模商用。

中国、印度获得了欧美国家几百年的工业技术及知识积累,同时叠加信息技术红利,经济增速远远大于美国及西方国家。

前有高山,后有追兵,差距越来越小。计算机、电视、汽车制造的大部分技术已外溢到了后发国家,逐渐逼近先发国家的技术高地。先发国家着急地对后发国家发动贸易战,试图修正贸易规则削弱后发国家的价格优势。

当双方经济快速增长时,互利共赢掩盖了分歧及矛盾。当技术红利消失,先发国家开始“计较”,盘算每一分得失,在规则上、技术上给后发国家找麻烦。

根本上说,只有下一次技术革命,才能将中美及世界带出“马尔萨斯陷阱”——冲突区。技术革命将先发国家的边际收益率大幅度提高,距离短时间内拉开,矛盾自然缓解,问题被增长遮蔽。

按照第一次、第二次技术革命的时间间隔,下次技术革命是否还得等待几十年?

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有一种观点是,第三次技术革命应该始于二战后,军用技术包括航空航天、核电、计算机、生物技术的民用化、市场化。这是第三次技术革命的1.0。

个人计算机、通用软件及互联网属于2.0。未来,人工智能、大数据及物联网应该属于3.0。当然,不排除氢能源、基因技术等底层技术革命。

在下一次技术突破之前,世界将进入“至暗时刻”,经历近代第三次“马尔萨斯陷阱”,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或不可避免。


2、货币周期

实体低增长 | 金融大牛市

世界是否进入理性预期的计划经济?

技术周期属于长周期,每次技术周期之下,又有很多次投资周期,典型的是10年左右的朱格拉周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投资屡屡触发铁路、电力、钢铁泡沫危机。19世纪下半叶,世界经济呈现明显的朱格拉周期(10年左右)。

1857年,爆发了历史上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

1866年,大量信贷资金从工业部门抽离进入金融投机市场,引发金融危机。

1873年,铁路投机过热引发金融危机,重创西方世界的工业制造。

1882年,再次因美国铁路投资泡沫而引发经济危机。

1890年,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的铁路投资过热再次发生世界性危机,重创欧美主要国家的工业部门和金融体系。

1900年,因俄国铁路投资狂热引发世界性经济危机。

1907年,这是一次著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大量资金投注在高风险的铁路股市和债券上,引发金融危机。

接下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1920年代,经济出现短期的高增长,在股市泡沫中迎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及大萧条。


图:技术与资本低增长叠加,智本社

当技术红利逐渐消失时,投资收益率持续递减,大量资本脱实向虚,投入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引发金融泡沫危机。

技术红利越消退,越多富余资本追逐投机性市场,金融危机愈加频发,且越演越烈。

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红利逐渐消退,铁路等投资收益率下降,大量的资金从实业中大肆炒作铁路股票及债券。金融危机越演越烈,泡沫一次比一次大,1907年金融危机可谓空前。

1920年代,一战技术民用化,美国出现“柯立芝繁荣”,但技术红利快速消退,经济增长率逐渐走低,收入增速下降,股票价格却越来越高。

最终,实体经济无法支撑虚高的股价引发大危机,进而导致大萧条。

所以,当技术-增长率衰退时,资金容易脱实向虚,追逐投机性市场,获取短期利益,频频诱发金融危机,一次比一次严重。持续堆积的高泡沫(如1929年、1990年、2008年)一旦崩盘,经济将彻底跌入低增长区。

二战后,尤其是1970年代信用货币时代开始,资本周期演变为货币周期。

资本周期属于市场行为导向,受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支配,刺激金融短期过度繁荣。

货币周期属于货币政策导向,受国家货币紧松政策的干预,制造低增长下的大泡沫。

当技术红利或外溢性技术红利消失,经济增速下降,不少国家会启动逆周期调节,扩张财政及货币,大肆举债,增加投资,刺激经济增长。

阿根廷、墨西哥、土耳其、南非、巴西等新兴国家,都曾经大量举债维持高增长。但货币危机、债务危机爆发后,经济陷入低增长。

1980年代,日本经济增速放缓,日本央行下调利率,帮助制造业抵御汇率风险,支持企业海外扩张,但在1990年引发了严重的泡沫危机。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7209597-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