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产业转移机遇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考研考博>>

考研

>>

抓住产业转移机遇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抓住产业转移机遇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发布:fgq5910 | 分类:考研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摘要: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国外及东部地区某些产业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因此,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如何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四川 ...
扫码加入留学交流群


摘 要: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国外及东部地区某些产业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因此,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如何有选择性地承接产业转移,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文章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将其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作了较详细分析,进而提出承接好产业转移的原则和建议对策。  关键词:产业转移,优势,原则,对策建议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蔓延,人民币汇率升值、出口退税下调、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煤电油运力紧张等一系列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东部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大户”,面临着成本提高、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的局面,悄然加快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
  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产业顺应比较优势的变化,以跨区域直接投资的方式将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相对不发达的区域进行。有研究表明,东部发达地区向外围地区转移的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信息、机械、汽车、石油、化工、纺织、服装、轻工、建材、医药、有色金属等。而这一轮的“产业转移”,对我们中西部省市而言,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城市,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如何抓住机遇,抢占先机,通过发挥自身优势和创造比较优势,选择性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是我们当下必须重视的问题。
  一、成都承接产业转移的客观性
  2008年,在经历了“5.12”特大地震灾害和金融危机双重考验后,成都市国民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据统计,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9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3.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70.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816.7亿元,增长15.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814.2亿元,增长9.9%。一、二、三产业比例关系为6.92:46.57:46.51。
  虽然成都的产业发展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升,但与美国在1997年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2.0:27.0:71.0和日本的1.9:37.9:60.2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同样,与上海相比,也存在差距。上海在2008年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1.8亿元、6235.92亿元、7350.43亿元,其比例为0.82:45.52:53.66,第三产业比重连续9年保持在50%以上。从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较发达地区三次产业的比重关系来看,成都要成为中西部地区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还需进行产业结构升级。虽然从2000年后成都市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然而第三产业比重却有所下降,2008年第三产业比重比2007年下降了1.19。因此,成都市还需在继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壮大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
  产业转移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在产业和区域间的流动,是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可以使成都市的产业结构快速升级,加速发展成都市的二、三产业。这是因为对于封闭的经济体而言,产业结构的升级是一个缓慢而不可逾越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需要每一阶段相应的要素和技术能力的配合。而对于开放的经济体而言,相对落后的地区或国家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在发达地区或国家的经验参照上,通过吸收发达地区或国家的产业,引入发达地区或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资本,迅速建立起现阶段自身没有能力发展的产业,大大缩短产业自然演变这一过程。因此,成都作为一个开放的内陆城市,需要通过承接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而发挥后发优势,不仅可以吸引大量的外部资金、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入,而且还会使本身的各种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推动本地产业结构的升级。
  二、成都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
  在东部地区产业面临土地紧张、劳动力工资上涨、能源不足、消费市场萎缩等的情况下,成都不仅具有产业结构升级的本身诉求,而且也具有承接东部地区较先进产业转移的优势:
  1.低成本优势。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投资的主要目的。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成都及其周边地区具有丰富而价格低廉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有利于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和商务成本。例如,2006年上海浦东地区的单层厂房租金为0.83元/平方米/天,多层厂房租金为0.79元/平方米/天,而成都高新区的厂房的一楼租金大概是0.7元/平方米/天,二楼及其以上一般都在0.5元/平方米/天左右。另外,从劳动力价格来看,成都劳动力人均工资只是上海、浙江和广东的三分之二左右。这种优势无疑是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最大吸引力。
  2.交通运输优势。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的岷江中游地段,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是全国45个公路主枢纽城市之一,率先在西部地区实现了市域范围内公路“三通”;拥有的双流国际机场是我国规划建设的全国区域性枢纽机场之一,是我国西部最大的机场。另外,成都也正在按照“一网两平台”(物流网络、信息平台、交通运输平台)、“三园区四中心”(3个物流园区、4个物流中心)和物流服务结点的现代物流发展框架,全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货运站场建设。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不仅提供了畅通的货运和信息通道,还为进入西部地区市场提供了较好的硬件基础。
  3.消费市场优势。2008年,在受到地震灾害冲击的情况下,成都的消费品市场增长势头良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21.9亿元,增长19.5%,增速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可见,成都的消费市场有着广阔的前景。同时,再加上成都周边地区以及面向西部地区的消费市场,无疑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拉动力,是吸引东部产业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4.产业基础优势。改革开放后,成都工业逐步进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1479.4亿元,增长19.9%,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8.5%,拉动经济增长7.1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77.9亿元,增长24%。而且,成都周边地区的产业基础也十分雄厚。德阳拥有二重、东电、东汽等国家重点大型装备企业,已形成了较大规模的重型装备产业集群。绵阳、眉山、资阳等地,也形成了以电子信息、高新技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家具、轻纺工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区。产业转移往往是技术构成相似性和价值构成相异性所导致的,因此,成都现有的这种产业基础优势为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使其有肥沃的土壤生根发芽。
  5.政策和服务优势。成都于2007年6月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无疑会在城乡生产要素和产业资源合理配置方面有更大的突破,这也会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机遇。同时,成都市政府近年来一直不断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成都市投资软环境调查测评综合得分83.21分。这犹如春天的雨露,为企业的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条件,让其茁壮成长。
  6.人才优势。成都是中国重要的教育、科研中心和西部重要的人才集散地。每年不仅培养出大批的高层次科研人员,而且还吸引了大量的海外留学人员和市外大学毕业生来蓉工作,并保持了较高的人才稳定性。截至2008年底,成都地区共有各类人才196.79万人,其中:党政人才7.52万人,占3.82%;专业技术人才79.86万人,占40.58%;经营管理人才14.32万人,占7.28%;技能人才57.07万人,占29.00%;农村实用人才38.02万人,占19.32%。可见,成都不仅为产业结构升级储备了一定的人力资本,而且还具备了承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良好基础。
  三、成都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及建议
  1.更新发展观念,夯实承接产业转移的思想基础。要用发展的观念去认识承接产业转移给成都市经济跨越式发展带来的重要机遇。要敢为人先、开拓创新,只要是国家法律政策没有明确禁止或没有在国家限制政策之内的,只要是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都可以对外开放,以大开放促进成都的发展。
  2.结合灾后重建,找准承接产业转移的切入点。要立足于成都市的自身优势,按照“一区一主业”、“一区一特色”的原则,大力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强力打造IT制造、汽车、航天航空、生物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石化、鞋业、家具九大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电信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完善产业链,有针对性地引进缺失链条、补强薄弱链条、提升关键链条,注重产业关联度,从而使联动效应充分发挥。由于灾后重建项目的陆续开工建设,冶金、建材、化工等建设物资需求量大,从外地进入的运输成本高,因此,我市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注重引进冶金、建材、化工等相关产业,扩大本地生产能力,为灾后重建工作提供必要的产业支持。
  3.完善园区建设,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平台。工业园区可谓是产业转移的“吸铁石”。为此,要大力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园区管理体制,改善园区发展环境,积极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园区开发机制,鼓励社会各界投资者参与园区建设,推进园区公共设施项目的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还要推进公交、商贸、邮政等生活服务设施向园区延伸。另外,也可以吸引东部发达地区各类投资主体来成都兴办产业园区,建立“飞地经济”,从而为成都与发达地区搭建起联系更加紧密的桥梁。
  4.创新招商方式,形成承接产业转移的高效对接。通过不断创新招商的方式方法,如利用会展招商、产业招商、专业队招商、以商招商、务工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招商形式,精心组织实施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招商引资活动,提高招商成效。各相关单位部门要主动与东部地区加强沟通和联系,建立“一对一”、“点到点”的联系机制,全方位实现对接。加强跟踪服务,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对已签约项目建立跟踪服务档案,及时协调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项目按期开工。最重要的是,要注重引进产业项目的质量,主动引进高附加值、高利税、高成长性项目。
  5.优化发展环境,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氛围。首先,充分利用试验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对不合理的制度和机制进行改革,为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创造更优条件,例如农地承包经营权可以在城乡居民间流转,从而增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其次,进一步推进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推行行政综合审批,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现有政务中心的工作效率和水平。第三,对已出台的政策要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同时加强监督,确保已出台的各项政策逐一落实到位。还要针对现实情况出台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新政策,强化政策支持。
  6.加强组织领导,提供承接产业转移的组织保障。政府可以组织人员成立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作领导小组,站在“全域成都”的战略高度上,按照成都市产业发展规划,结合灾后重建工作,对产业承接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引导、实施和负责,避免重复、低水平引进,消除各区(市)县恶性竞争。建立部门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制订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措施,及时协商解决承接产业转移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形成推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强大动力。另外,还要重视宣传,通过集中宣传、系列宣传、专题宣传等形式,通过电视台、互联网等途径,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对成都的宣传力度。

作者:成都市社会科学院 余梦秋 来源:《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第2期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726216-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