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分析-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考研考博>>

考研

>>

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分析

发布:fgq5910 | 分类:考研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摘要: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除分析出口总量外,还将服务贸易出口、货物贸易出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品出口以及按照《联合国国际货物标准分类》得到的10个大类产品出 ...
扫码加入金融交流群


摘要: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除分析出口总量外,还将服务贸易出口、货物贸易出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品出口以及按照《联合国国际货物标准分类》得到的10个大类产品出口作为变量,分别研究其与GDP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出口增长能直接带动GDP的增加,并且就业、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也受其影响,从而出口间接刺激经济增长。此外,出口还通过外汇储备、规模经济、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关键词:外贸出口,经济增长,Granger因果检验,协整检验
一、引言
对外贸易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争论的话题,在我国一直把对外贸易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之一。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不断增加,贸易依存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国经济保持高位增长,这两者之间有没有关系呢?如果有关系,究竟谁是因,谁是果?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早期的经济学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所带来的静态利益和动态利益。如亚当·斯密(1776)的“绝对成本理论”学说、大卫·李嘉图(1817)的“比较成本理论”、约翰·穆勒的贸易动态利益论、赫克歇尔与俄林的要素禀赋学说、凯恩斯的“对外贸易乘数理论”、D.H·罗伯特逊的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engine for growth)命题、纳克斯的“中心-外围论”及马克斯·科登提出的贸易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效应理论等。
20世纪6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发展了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学说,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快速增长会带来以下重要的动态效应:(1)较高的出口水平意味着这个国家有了提高其进口水平的手段;(2)出口的增长也趋向于使有关国家的投资领域发生变化,使它们把资金投向国民经济中最有效的领域,亦即它们各自享有比较优势的领域;(3)出口使得一国得到规模经济的利益;(4)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会给一国的出口工业造成压力,以降低成本,改良出口产品的质量,并淘汰那些效率低下的出口工业;(5)日益发展的出口部门还会鼓励国内外的投资,并刺激加工工业或所属工业以及交通运输、动力等部门的发展,同时促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知识引进。
20世纪70年代,克拉维斯提出了对外贸易不是增长的“发动机”,“贸易只是增长的侍女(Trade as a Handmaiden of Growth)”的见解。但自20世纪70末期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那些对外贸易发展较快,实行外向型战略的国家和地区,同时实现了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出口导向经济增长理论由此产生。出口导向经济增长(ELG)假说(Balassa,1978)认为出口扩张是推动经济长期增长的关键因素。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E·哈根为代表的经济学家从出口贸易对技术进步的促进来寻找其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E·哈根认为出口需求扩大,往往是一个刺激技术创新的信号,从而导致新技术和新管理方法的采用,结果不仅是出口数量,更重要的是出口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这就不仅增加了国民收入,出口产业新技术的外溢效应,也会在其他非出口产业产生连锁反应,最后使整个国民经济实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罗默、卢卡斯和斯文森等人为代表的新增长理论,把技术变动作为推动生产率增长的核心因素。这一理论通过对增长因素的计量分析,指出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大部分应归功于生产率的提高。基于这一事实,新增长理论构造了一系列模型,将技术变动内生化,来研究国际贸易与技术进步及经济增长的关系。
以赫尔普曼(HelPman)和克鲁格曼(Krugman)等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强调规模递增是贸易的基础,将以规模递增为基础的劳动分工与以比较利益为基础的劳动分工相区别。
国内外经济学者利用我国的经济数据,对外贸出口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以及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实证分析。赖明勇等(1998)利用1980-1995的数据,采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出口额增长率、出口贸易依存度、外汇可得率作为变量,运用最小二乘法,得出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很小的。孙焱林(2000)利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出口额、产业结构和资源结构作为变量,发现经济增长与出口基本没有关系。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都没有发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明显促进作用,Jordan Shan and Fiona Sun(1998)以出口、工业产量、能量消耗、劳动力、进口和资本支出作为变量,却发现中国的出口与实际工业产量之间有一种双向的因果关系,而许多研究也证实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沈程翔(1999)以扣除出口后的产出、出口、进口、投资和政府开支作为变量,发现中国的出口增长率与产出增长率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但出口与产出之间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许和连、赖民勇(2002)对国内生产总值、出口总额和贸易条件进行协整检验发现出口总额增加能带动GDP的增长,林毅夫、李永军(2003)利用出口、消费、投资、进口作为变量,用国民收入恒等式、投资函数、消费函数、进口函数建立模型,将其量化,发现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贸出口每增长10%,基本上能够推动GDP增长1%。杜江、刘用明(2004)使用出口、进口、总产出作为变量,采用哈罗德的贸易乘数模型以及塞尔沃的对外贸易乘数扩展模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和协整检验法,发现出口促进了经济发展,且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但经济的发展对出口的作用并不显著。周阳(2006)以GDP总值、最终消费总额(包括居民消费与政府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与存货增加)、外贸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的作为变量,采用线性回归方程、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法、方差分解方法,发现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且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一定的时滞。王博(2007)利用扣除出口后的调整GDP、出口额、进口额、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作为变量,采用Granger因果检验以及修正的因果关系检验模型,发现实际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具有单向影响。李占风、袁知英(2009)以国民收入、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投资、净出口作为变量,采用二阶最小乘法,利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发现短期内,消费、投资、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但长期来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逐渐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大,且经济增长会带来净出口的增加。
以上学者讨论了外贸出口总量对经济增长总量的影响,但在出口商品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却很少。许和连(2003)从事了这方面的研究,发现工业制成品出口对国内非出口部门有很好的技术外溢效应以此来促进经济增长,而初级产品出口则没有较好的技术外溢效应。
本文除了在总量上研究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还将服务贸易出口、货物贸易出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品出口作为变量,分别研究其与GDP的关系。并按照《联合国国际货物标准分类》(SITC),将货物贸易出口分为10个大类,将这10大类产品出口作为变量(如机械及交通运输设备出口、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出口),分别研究其与GDP的关系。文章其余部分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分析外贸出口的经济效应;第三部分,探讨不同类型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第四部分,对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进行实证分析;最后部分是结论性评述。
二、外贸出口的经济效应
外贸出口的经济效应表现在四个方面:出口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出口与外汇储备、出口与技术进步、出口和规模经济增长效应。
(一)出口的直接和间接作用
作为总需求的一部分,出口增加能够直接带动GDP的增加,并且消费、投资、政府支出、进口也受其影响,从而出口间接刺激经济增长。
出口对就业的促进作用,除了因销量增加,要求产量增加,从而需要大量人才的外销为主的企业外,还集中表现在加工贸易型企业对就业的促进作用上。加工贸易一定程度上属于劳务输出。在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按贸易方式分类,加工贸易的比重几乎和一般贸易的比重持平,如2008年1月的贸易数据,出口总值1096.4亿美元,其中,一般贸易518.9亿美元,加工贸易518.5亿美元,其他贸易59.0亿美元。截止2006年,全国加工贸易对中国贸易的贡献率超过50%,拉动GDP增长的同时,加工贸易还带来新产品、新技术,推动对外贸易发展,而且还大量吸纳就业,有效解决中国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我国最紧迫、最长期、最困难的问题,仅城镇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100万人,而2006年港资加工贸易企业就吸收就业1300万人。我国加工出口的快速增长得益于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带来的低劳动力成本,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实施的出口导向战略,解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
在外贸行业这个产业链条中,不仅是外贸中介、出口加工型企业,同时涉及了制造业、物流、运输、港口等行业。出口不仅促进了外贸公司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以外贸加工为主的企业特别是服装、玩具、鞋业、食品、家具类的制造企业也大量产生。除了普通制造业工人外,还包括报关、翻译、设计、营销、印染、纺织、物流管理、项目管理等专业人才。
总之,出口增加了国民收入,促进了就业及与之相关的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可支配收人增加,从而促进国内消费,消费的需求增长又带动投资的增长。作为社会的总需求,为了扩大再生产以及为相关的行业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又促进了政府的消费和投资。出口从消费和投资这两方面间接促进经济增长。
(二)出口与外汇储备
从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国际收支顺差主要来自经常项目下的货物贸易以及资本和金融项目下的金融项目。其中,货物贸易的贡献比重很大,接近资本和金融项目顺差总额的两倍。由于货物贸易项下的持续顺差,截止2009年9月,我国外汇储备达到22700亿美元。
外汇储备是国际储备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际储备是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大量的外汇储备,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使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进一步加快。在政府转移上,可以为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提供经济和技术上的援助,并且在必要时为其他国家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中,能够有能力承担更多的义务,为我国赢得政治大国的地位。
(三)出口与技术进步
出口是我国外汇收支的主要来源,为进口提供了资金支持。通过进口获得所需的先进技术和服务,促进技术进步,从而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提供动力。
在我国,通常通过从国外引进技术或设备,然后经过消化、吸收和创新,从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我国2008年1-6月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在服务贸易上处于逆差,在服务贸易项下,运输、通讯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是造成逆差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出口规模制约着我国对先进技术的进口规模,进而影响我国经济建设的规模和进程。
出口通过进口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同时又由于国际市场需求扩大,以及国际市场的残酷竞争,迫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设备、工艺、产品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获得核心竞争力。根据国际市场的需求建立生产体系,不断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有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优化。出口部门为应对国际市场的压力和挑战,练就的过硬本领也会向非出口部门传递,出口产业新技术的外溢效应,也会在其他非出口产业产生连锁反应,最后使整个国民经济实现数量和质量的提高。
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只有以促进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增长才是唯一有效的长期战略,靠本国的闲置资源或利用国外市场获得规模经济效益来促进经济增长都是有限的。一旦本国的闲置资源被充分利用或不可再生资源被耗尽,出口的继续扩大就会反过来阻碍本国工业的发展。
(四)出口与规模经济效应
规模经济指随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的趋势,即长期费用曲线呈下降趋势。通常将规模经济分为两类,即工厂规模经济和企业规模经济。
工厂规模经济是从设备、生产线、工艺过程等角度提出的。其形成的原因有:①采用先进工艺,设备大型化、专业化,实行大批量生产,可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设备投资;②实行大批量生产方式,有利于实现产品标准化、专业化和通用化(通常称产品的“三化”),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和原材料消耗等各种物耗,促进技术进步,取得显著的经济效果。在我国出口部门的生产企业中,小作坊占很小一部分,以大型企业为主。因为规模越大的企业,其分工也更详细,可以提高效率;随着产量的增加,工人可以使熟练程度增加,提供效率;在运输、采购原材料等方面存在的经济性以及价格谈判上的强势地位都让大型企业趋向于扩大规模。在发展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型企业通过拓展国际市场,扩大自己的销量,实行大批量生产,获得规模经济。
企业规模经济是指若干工厂通过水平和垂直联合组成的经营实体。不仅可带来单位产品成本、物耗降低,取得“全产品生产线”的效益,降低销售费用,节省大量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还可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制与开发,使其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在我国出口导向型企业聚集的浙江广州,不同行业垂直联合形成直线型的出口产业链。除制造型、出口加工型企业外,外贸中介、物流、报关报检企业、船务公司等也相对集中。这样的专业分工减少了企业办理出口业务的人力物力成本,同时也节约了时间成本,从而能专注于生产获得专业化分工的利益。
以规模经济为理论基础的新贸易理论指出大量的市场需求是企业实现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国内需求不足时,国际市场就发挥着重要作用。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学说也指出“把规模经济和比较利益相结合,作为贸易产生和贸易利益的主要原因。
三、不同类型产品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按照交易对象的性质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有形贸易又称为货物贸易,是以实物形态表现出的商品交易活动。《联合国国际货物标准分类》(SITC分类)将有形商品分为10类,0-4类为初级产品,5-8类为制成品,第9类为其他商品。无形贸易又称为服务贸易,指以非实物形态表现出的服务交易活动。WTO《服务贸易总协定》(GATES协定)将国际服务贸易分为4类: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自然人流动。有形贸易商品的进出口经过海关,其贸易额体现在一国海关统计表中,所以这里根据海关统计得出的出口数据均不包含服务贸易出口部分。服务贸易的相关数据纪录在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BOP)之中。
(一)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对经济增长
从各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连续多年处于逆差状态,与发达国家相比,在数量上我国的服务贸易处于弱势地位,且在近期内不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因为国内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改变,所以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从结构上看,一样处于弱势,目前国际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险服务、咨询服务、信息服务、通讯服务、计算机软件服务等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方面,而我国在这些方面基本处于净进口。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优势,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集中在对外经济合作中的对外工程承包和对外劳务合作、远洋运输、旅游等劳动密集型领域和资源禀赋优越的领域,旅游更是成为中国服务贸易最主要的部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的数据,2007年,国内旅游收入7770.6亿元,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19.2亿美元,对外经济合作合同金额853.4亿美元。
服务贸易出口不仅直接带来外汇收入,还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其一,由于服务贸易出口部门与国内第三产业联系广泛而紧密,服务贸易出口增加直接促进第三产业发展。这里以旅游业为例。旅游产业的产业链较长,关联度较大,其相关产业包括交通、通讯、娱乐、购物、住宿、金融等,辅助产业则包括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基础产业等。旅游业从业人员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就业率,对于人员的需求,又带动国内教育、培训机构的发展。在我国第三产业并不发达的时候,大力施行引进来与走进去相结合的战略,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有利于增强和加深世界对我国的了解,从而吸引更多外资流入。第三产业正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体,从就业方面看,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491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2.4%,高于第二产业(26.8%)。从产业对GDP的贡献来看,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49529.9亿元,其中,第三产业产值100053.5亿元。
其二,我国服务贸易出口正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大,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在动力。我国服务贸易出口处于弱势,在夹缝中生存,迫使服务贸易出口部门开动自己的脑筋,想方设法增强自身的吸引力和抵抗力,促进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增强,同时为国内各部门提供了更好的基础设施、更好的服务和更好的环境,为经济的起飞创造了硬件和软件条件。这个巨大市场的存在,因为需求的存在,必然导致供给的出现,从而为经济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根据世贸组织划分的143个服务行业来看,我国商业化的税务服务、民意测验服务、安全调查服务、信用查询与分析服务等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
(二)货物贸易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按照SITC分类,出口商品构成表中将进出口商品分成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个大类,九个小类。初级产品又包括0类-食品及活动物,1类-饮料及烟类,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工业制品包括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轻纺产品、橡胶制品、矿冶产品及其制品),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8类-杂项制品,9类-未分类的商品。
现在分析各大类出口商品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这里以各大类出口商品所占的比重为选择依据和顺序。1986年,工业制品出口总额首次超过初级产品出口额,其后所占比重不断增加,近年来工业制品出口占货物贸易出口总额的95%左右以上。
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近年来未发生大的变化,所以选取了2008年1月的数据做简要分析。在我国初级产品出口商品构成中,主要以食品及活动物(51%)、矿物燃料及有关原料(32%)、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15%)为主。在我国工业制品出口中,主要以机械及运输设备(49%)、杂项制品(2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19%)、化学成品及有关制品(6%)为主。
1.工业制品出口对我国经济的促进作用工业制品出口涉及的行业是我国第二产业的主体,而第二产业是我国现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产业对GDP的贡献来看,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249529.9亿元,其中,第二产业产值121381.3亿元,比重在50%左右。第二产业从业人员达到20629万人。
工业制品进出口是我国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内容,“中国制造”产品占据了国外市场大量份额。通过产业内贸易,能将我国在劳动力和科学技术上的比较优势更多的体现出来。产业内贸易在我国很大一部分是加工贸易,且现在主要以进料加工为主。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加工贸易出口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不仅解决了就业问题,而且能够切实的从中获利。
工业制品出口有利于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为经济增长提供长远动力。有研究者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工业制品出口部门具有很好的技术外溢效应,而初级产品出口部门则技术外溢效果弱。一方面,因为工业制品行业具有技术的通用性和易复制性,而初级产业往往受先天的资源禀赋的约束。另一方面,各国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初级产业不同的是,工业制品涉及更多的行业,且更易制定出各种标准,易检验,易量化也更易施行,这也导致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大量存在。出口部门为应对其他国家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如在技术标准、卫生检疫、商品包装盒标签等方面要求各种复杂苛刻的条件,就会加大投入,从而创造出符合进口国规定的商品。这样对经济的增长来说,不仅增加了短期的需求——投入科技研发当中的人力、物力,随后这些技术将传递到国内非出口部门,这样为经济的长期增长提供源动力。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开来,带动经济增长。中国统计年鉴(2008)的数据显示,大中型工业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情况(2007年)中,初级产品涉及的行业共拥有专利1983件,专利申请数1054件;而工业制品涉及的行业拥有专利数为41669,专利申请数35020件。可见,工业制品涉及的行业在中国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里选取了比重很大的第7类和第6类商品进行详细分析。
①首先分析比重最大的第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从1980年到2008年10月,该大类产品累计出口金额为20907.63亿美元,与我国当前的外汇储备规模相当。可见,机械及运输设备对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性。
机械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许正良等人(2000)通过研究机械工业与国民经济相关发展的动态关系,指出机械产品出口增加→机械产品需求量增加→机械工业投资增加→机械工业生产规模扩大→机械工业增加值增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机械工业下游产业(如工业、农业、建筑、商业、交通运输等)和上游产业的发展(如冶金、钢铁、化学、电力、橡胶、原材料等)产业得到发展→国民经济进一步增长。交通运输设备出口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机制与机械产品类似。
②第6类出口产品主要集中在轻工产品上。轻工工艺行业是我国出口主要行业之一,为解决劳动就业、保持外贸顺差和国际收支平衡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国轻3232艺品以其较高的国际市场占有率,确立了我国日用消费品出口大国的地位。从目前我国的生产能力可以推测在未来若干年内,中国轻工工艺品还会有出口增长空间,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轻工工艺品是我国的传统出口商品,其劳动密集型产业性质决定这些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出口前5位的轻工工艺类商品是鞋类、家具、塑料制品、玩具和箱包。并且经过多年发展,越来越好的产品质量受到国外消费者的认可,在国际市场上已经培育出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其出口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化影响相对较小。这种比较优势在短时期内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替代。另一方面是我国的轻工工艺品生产能力巨大,产量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而且有充足的货源可供出口,不像石油、矿产品需要大量进口。因此能够保持长期顺差,为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的动力也是必然的。
2.初级产品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1980-2000年这段时间内,中国外贸出口的产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初级产品的比重不断下降,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由1980年的49.7%上升至2000年的89.78%。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略农产品出口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张立辉(2009)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农产品出口额与中国农业生产总值二者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稳定均衡关系,即农产品出口额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根据实证分析,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额与我国农业生产总值之间在长期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初级产品出口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2007年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为31444万人,远远超出第二、三产业。而第一产业创造的产值(2007年底,08095亿元)却远远低于第二产业(121381.3亿元)、第三产业(100053.5亿元),这说明第一产业的优势并未发挥出来。我国经济增长近年来主要依靠城市化、工业化,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大多以牺牲环境、减少耕地为代价,这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发展埋下隐患。总体来说,中国经济还不发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农业人口庞大(乡村人口占总人口的55.1%),贫富差距大,很多地方还极为贫困。尽管“三农”问题提出后,情况开始有所好转,但是从根本上还未解决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
如果初级产品出口量能增加,使这部分额外需求增加,同时使出口的初级产品附加值增高,对我国的就业问题以及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将会有重要意义。同时,我国也具有这样的比较优势。首先农村人口庞大,劳动力资源丰富。其次,我国在某些农产品出口上具有基于资源禀赋的绝对优势,如茶叶的出口等。屈小博和霍学喜(2007)经过实证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充分体现了我国农业资源的禀赋和比较优势特征,主要集中在具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如水产品、蔬菜水果、肉类产品及加工品等。为了继续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规模,应进一步发挥我国农村劳动力丰裕的优势,继续扩大水产品、蔬菜水果等园艺类产品、畜产品、饮料、烟草类等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
同时,通过增加初级产品的出口,不仅促进了GDP的直接增长,还增加农民收入,使占中国人口主体的八亿农民具有更高的消费能力,从而扩大我国内需,进而间接的促进经济增长。
四、外贸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1978-2007年这3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在进行分析时,删掉某些数据缺失的年份。考虑到通过对数化以后数据序列容易得到平稳序列,但并不改变变量的特征,所以对变量取对数纳入模型进行分析。
本文采用GDP来衡量总产出,选取出口总额(EX)来衡量出口额。在对出口总额(EX)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之后,本文还分大类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以EXs(Export of Service)表示服务贸易总额,以EXc(Export of Commodity)表示货物贸易出口总额。
用EXp(Export of Primary Commodity)来表示初级产品出口总额,EXi(Export of Industrial Product)表示工业制品出口总额。以Exp0表示初级产品中0类-食品及活动物,以此类推,EXp1表示初级产品中1类-饮料及烟类;EXp2表示初级产品中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EXp3表示初级产品中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EXp4表示初级产品中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EXi5表示工业制品中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EXi6表示工业制品下的6类-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EXi7表示工业制品下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EXi8表示工业制品下8类-杂项制品;EXi9表示工业制品下9类-未分类的商品。变量前加L表示对变量取自然对数。以前大多数的研究者采用简单的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由于此方法存在众多的缺陷,OLS回归方法只能说明变量之间存在关系,却不能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通常将出口作为解释变量,将GDP作为被解释变量,而未考虑到由于在我国支出法统计GDP时,出口作为GDP的一部分,存在着由于变量的内生性所导致的“联立性偏差”。
本文采用近年来广泛应用的Granger因果检验法。Granger因果检验通常用于检验双变量系统中的因果关系。其优势在于不仅通过统计分析,确定了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且没有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的区分。对小样本,Granger因果检验通常是较有效的检验方法。
(一)单位根检验
本文对多个变量进行了ADF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检验结果保留3位小数。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50

通过上述检验发现,这里所涉及到的变量水平序列均存在单位根,为非平稳时间序列。而一阶差分序列均为平稳序列,所以这些序列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分别检验了出口总额、服务贸易出口总额、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初级产品出口额、工业制品出口总额、以及10大类产品与GDP之间的因果关系。由于各变量为一阶单整序列,所以这里在ECM模型框架下来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检验结果均保留三位小数。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54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55

由表2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出口总额(EX)、服务贸易出口总额(EXs)、货物贸易出口总额(EXc)、初级产品出口总额(EXp)、工业制品出口总额(EXi)对GDP存在着单向影响。从表3可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10大类产品出口与GDP的因果关系,如表4所示。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57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58

(三)协整检验

通过单位根检验(表1),发现所有变量序列都是一阶单整的,因此可以进行协整分析。下面进行GDP与各个变量的协整关系检验。
基本思路为:建立双对数线性模型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60,然后运用Eview软件进行最小二乘法(0LS)回归,得出回归方程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61,然后由回归方程得出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62,再对残差序列进行ADF检验。如果残差序列为平稳的,则说明LnY与Ln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并得出协整向量(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63);如果残差序列存在单位根,不是平稳的,则Y与X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协整检验结果及分析如下:
1.大类总体分析结果(1)出口总额分析对LGDP和LEX进行OLS回归,得出结果为公式(1):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64
回归系数0.6488表明出口每增加1%,会使GDP增加0.6488%,验证了出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对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65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N.N.1),ADF统计值为-2.5764,5%临界值为-1.9556,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66为平稳序列。说明LGDP和LEX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向量为(4.3228,0.6488)。
(2)服务贸易出口分析对LGDP和LEXs进行OLS回归,得出结果为公式(2):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73
对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74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N.N.1),ADF统计值为-2.3596,5%临界值为-1.9557,p=0.0206,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75,说明LGDP和LEXs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向量为(5.8871,0.6162)。
回归系数0.616表明服务贸易出口每增加1%,会使GDP增加0.616%。验证了服务贸易出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
(3)货物贸易出口分析对LCDP和LEXc进行OLS回归,得出结果为公式(3):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76
对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N.N.1),ADF统计值为-2.591,5%临界值为-1.9557,p=0.0119,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为平稳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77,说明LCDP和LEXc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两者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向量为(4.3787,0.6522)。
回归系数0.652表明,货物贸易出口每增加1%,会使GDP增加0.652%,验证了货物贸易出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
(4)初级产品、工业制品出口分析对LGD和LEXp、LEXi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公式(4):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83
回归系数0.458表明初级产品出口每增加1%,会使GDP增加0.458%,验证了初级产品贸易出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回归系数0.356表明货物贸易出口每增加1%,会使GDP增加0.356%,验证了货物贸易出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初级产品出口的回归系数大于工业制品的出口回归系数,这可能与早期我国初级产品出口占比重较大有关。
对残差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84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N.N.1),ADF统计值为-2.0536,5%临界值为-1.9544,p=0.0405,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85为平稳序列,说明LGDP和LEXp、LEX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向量为(4.054,0.458,0.356)。
2.对LGDP和10大类产品出口进行回归分析
(1)对LGDP和LEXp0进行回归,结果如公式(5):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87
回归系数1.063验证了初级产品中0类-食品及活动物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对残差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91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C.N.2),ADF统计值为-1.7452,10%临界值为-1.6095,所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址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93为平稳序列,说明LGDP和第0大类产品出口之间存在协整关系,两者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2)对LGDP和LEXp1进行回归,结果如公式(6):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96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04
回归系数0.604验证了初级产品中1类-饮料及烟类出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对变量数据进行平滑性处理后,再进行回归,然后对残差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598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N.N.7),ADF统计值为-2.6857,5%临界值为-1.9591,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01为平稳序列,说明LGDP和第1大类产品出口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3)对LGDP和LEXp2进行回归,结果如公式(7):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03
回归结果验证了初级产品中2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出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对残差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07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N.N.3),ADF统计值为-2.0257,5%临界值为-1.9556,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05为平稳序列,说明LGDP和第2大类产品出口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3.3361,1.561)。
(4)对LGDP和LEXp3进行回归,结果如公式(8):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09
回归结果表明了初级产品中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出口与GDP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对残差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11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N.N.1),ADF统计值为3.4682,5%临界值为-1.9550,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13为平稳序列,说明LGDP和第3大类产品出口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5)对LGDP和LEXp4进行回归,结果如公式(9):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15
回归结果验证了初级产品中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出口与GDP增长的正相关关系。对残差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16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C.N.1),ADF统计值为-0.3907,5%临界值为-2.9810,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18为非平稳序列,说明LGDP和第4大类产品出口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6)对LGDP和址LEXi5进行回归,结果如公式(10):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20
回归结果验证了工业制品中5类-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出口对GDP增长的促进作用。对残差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22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N.N.1),ADF统计值为-1.9564,5%临界值为-1.9544,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24为平稳序列,说明LGDP和第5大类产品出口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协整向量为(6.2704,0.6375)。
(7)对LGDP和LEXi6进行回归,结果如公式(11):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26
回归系数为0.633,表示第6类产品出口与GDP的正相关的关系。对残差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29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N.N.1),ADF统计值为-2.163,5%临界值为-1.9544,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30为平稳序列,说明LGDP和第6大类产品出口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向量为(5.4917,0.633)。
(8)对LGDP和LEXi7进行回归,结果如公式(12):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31
回归结果验证了工业制品下7类-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残差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33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N.N.5),ADF统计值为-1.8335,10%临界值为-1.6082,所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35为平稳序列,说明LGDP和第7大类产品出口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协整向量为(7.0968,0.3488)。
(9)对LGDP和LEXi8进行回归,结果如公式(13):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36
回归结果验证了工业制品下8类-杂项制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对残差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37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C.N.1),ADF统计值为-0.4714,5%临界值为-2.9810,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38为非平稳序列,说明LGDP和第8大类产品出口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10)对LGDP和LEXi9进行回归,结果如公式(14):
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39
回归结果表明工业制品下9类-未分类的商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负相关关系,对残差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40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形式为(C.N.1),ADF统计值为2.5697,5%临界值为-2.9810,所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残差序列http://58.40.126.49:2186/DRCnet.common.web/docimage.aspx?ImageID=1334641为非平稳序列,说明LGDP和第9大类产品出口之间不存在协整关系。
(四)实证检验结论
1.出口总额与GDP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检验,发现出口总额(EX)对GDP的单向影响,并且二者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2.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与GDP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服务贸易出口总额(EXs)、货物贸易出口总额对GDP的单向影响。而且在协整检验中,发现服务贸易出口回归系数大于货物贸易出口回归系数,说明服务贸易出口对GDP的促进作用更大,这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服务贸易出口,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结构。
通过协整检验,发现说明货物贸易出口与服务贸易出口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品出口与GDP通过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工业制品出口对GDP的单向影响。初级产品出口与GDP之间存在着单向因果关系,并且二者与GDP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在协整检验中,发现初级产品出口回归系数大于工业制品出口回归系数,这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应注重工业制品出口的结论有些出入。不过这也有可能与1986年以前,我国主要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有关。
4.10大类产品出口与GDP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除第1类-饮料及烟类、第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第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产品出口外,各大类出口产品对GDP有单向影响。此时GDP对第1类-饮料及烟类、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出口(EXp3)及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出口(EXp4)具有单向影响。在协整分析中,除第4类-动植物油、脂及蜡出口、第8类-杂项制品出口和第9类-未分类的商品出口与GDP不存在协整关系外,其他类产品的出口均与CDP存在协整关系,而这三类产品在出口总额当中的比重很小,几乎可以忽略。值得注意的是第9类-未分类的商品的出口居然显示出与GDP的负向关系,可能的原因为从1992年海关统计改用新商品目录,原未分类的其他商品已包含在各大类中,使得未分类商品的出口额急剧下降,后逐渐上升,但总额仍然很小。
五、结论
性评述本文利用理论和实证方法分析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通过使用Cranger因果检验和协整分析,基本上验证了理论分析。在出口总额、服务贸易出口、货物贸易出口、初级产品出口、工业制品出口与GDP的关系分析中,对CDP增长都具有促进作用。这说明,总体上我国注重出口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的政策是正确的,并且应该采取措施进一步增强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但是,在更进一步分析货物贸易项下的10大类出口产品时,却发现不同类的产品出口与GDP的关系很复杂,具体情况前面内容已做详细阐述,这里不再赘述。这说明我们在研究出口或者制定出口政策时,不仅应该注重总体,而应更加细化,注重出口商品结构、注重具体的产品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再根据这些局部的研究,对相应的产品出口做出相应的决策,应该增加还是减少出口退税,应该鼓励还是应该限制该出口部门。
参考文献:
[1]薛荣久.国际贸易(新编本)[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35-277.
[2]Paul R.Krugman and Maurice Obstfeld.International Economics theory and Policy[M].海闻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1-79.
[3]陈柳钦,张谊浩.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学说连线网站,http://[url=http://www.xslx.com/]www.xslx.com/htm/jjlc/hgjj/2004-03-01-16232.htm[/url].
[4]许和连.出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D].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3.
[5]赖明勇,雷京,徐亚娟.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预测,1998,(4):9-12.
[6]孙焱林.我国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0,(2):38-42.
[7]许和连,赖民勇.出口贸易带动经济增长假设在中国的进一步检验[J].湖南大学学报,2002,29(3):125-128.
[8]沈程翔.中国出口贸易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1999,(12):26-30.
[9]林毅夫,李永军.出口与中国的经济增长:需求导向的分析[J].经济学(季刊),2003,2(4):780-793.
[10]杜江,刘用明.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25(2):245-247.
[11]周阳.我国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5):42-45.
[12]王博.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1978-2004[D].2007年山东大学“海佑”博士生学术论坛参会论文,444-454.
[13]李占风,袁知英.我国消费、投资、净出口与经济增长[J].统计研究,2009,26(2):40-42.
[14]钟良.加工贸易有限解决就业问题.http://business.sohu.com/20080624/n257688765.shtml.
[15]沈明其.我国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弱的成因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8,(369).
[16]董小麟,庞小霞.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国际贸易问题,2007,(2).
[17]许正良,徐颖,赵英才.机械工业与国民经济相关发展动态模拟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0,(9):107-111.
[18]张立辉.中国农产品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8,(5):62-65.
[19]屈小博,霍学喜.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与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7,(3):9-15.
[20]李钊,李国平,王舒健.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J].财贸经济,2005,(11):95-98.
作者简介:李玲慧(1986-),女,四川简阳人,世界经济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国际经济研究中心 李玲慧 来源:《科学决策》2010年第3期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821071-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