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与提升农民素质问题研究-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考研考博>>

考研

>>

农民增收与提升农民素质问题研究

农民增收与提升农民素质问题研究

发布:fgq5910 | 分类:考研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摘要:笔者在分析了当前农民增收主流理论预期与现实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的观点。并从农民投入动机入手,反思主流理论和政府政策的不足,从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 ...
扫码加入金融交流群


摘 要:笔者在分析了当前农民增收主流理论预期与现实差异的基础上,提出了破解农民收入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的观点。并从农民投入动机入手,反思主流理论和政府政策的不足,从如何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取向、完善农村各级各类教育制度、建立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摊机制和发挥学校、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作用等方面,提出了切实提升农民素质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三农问题,农民素质,农民增收,教育投入
  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既包括农民收入数量和水平、收入来源及构成,也包括城乡收入比较和差距、农民收入增长及增幅等问题。农民收入问题事关国计民生,事关国民经济持续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然而,农民收入问题特别是城乡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民增收困难等现实窘况却无情的告诉我们: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还任重道远,农民收入增速缓慢,尤其是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以粮食种植为主业的农民收入增长更慢!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终有赖于农民创收能力提高和创收路径拓展以及大量农业人口的消化和转移。
  一、对于现有主流理论的追问
  用投入产出理论分析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不外乎两个方面,即减轻负担和拓展增收渠道。目前,我国已基本取消了长达2600年的农业税,意味着减负空间几乎为零。因此,对于农民增收的路径选择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拓展增收渠道方面。主流代表理论主要有:针对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方式过于分散,提出的规模经营思路,其中农业产业化经营被认为是20世纪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具全局性和长远战略意义的突破和创新”;针对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过慢,城市化率不高,提出了城市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要求,也是有效解除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瓶颈”,保障中国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和健康发展的重大举措;针对我国现阶段农业经营机械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及加工品科技附加值普遍偏低,提出了以农业技术研发、推广、普及为核心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理论;针对我国农业内外部产业层级过低,有的学者主张调整农业结构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针对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农户和龙头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和农民自主创新的各种新型合作社快速发展的实际,有的学者基于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加快推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选择”。还有学者从农村经营资金不足而主张改革农村金融体制;还有学者从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而强调发展农村公共产品的重要性;也有学者从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需要而阐释了发展农村市场的重要性。这些理论确实解决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的不少问题,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然而,随着农业生产经营进一步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育成熟,“三农问题”尤其是农民增收问题显得更为突出:农民收入增速减慢、农产连年增产不增收、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等。这说明,上述理论及其支撑的农村经济发展决策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究其原因,这些理论都是假定农民素质能满足改革需要,更多地希望通过外部机制转变和制度创新谋求解决三农问题。特别是过于重视外在机制和要素配置的作用,忽视农民自身应当作为农村经济发展主体和农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和发挥,引致了大多数农民不适应或不完全适应整个市场经济发展节奏和要求,缺少必要的创业精神和能力,缺乏以提高自身素质谋求持续增加收入的内在动力和愿望。
  事实上,在农业生产内部不管是推广农业技术、提高农民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还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速城镇化进程,都有赖于农业内部生产力提高,都必须以农民能接受和可以接受为前提和基础。如果没有农业内部生产力特别是生产力能动要素农民素质的全面提高,外部环境改善、制度安排以及外部力量介入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也不可能完全改变农民群体的弱势地位和现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更不可能实现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因为外因虽然很重要但最终都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而农业生产力提高的关键在于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只有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农民就业和创业能力,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真正转化和转移,才能真正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及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才能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基于内生增长理论的思考
  农业经济系统要实现持续增长,不断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克服要素报酬递减理论的约束,找到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如何选择和培育这种“发动机”,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内生增长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概括国外最近10多年来蓬勃兴起的内生增长理论,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需求外溢模型”,主张依靠政府干预和需求外溢加快资本积累进程,尽快摆脱低水平循环陷阱。第二种是“边干边学和技术扩散模型”,认为自身经验积累或技术和知识积累既可通过自身过去生产经验总结和完善,又可通过外部学习完成。第三种是“内生技术进步和报酬递增模型”,既包括Romer的生产要素外溢理论,也包括Lucas的人力资本积累理论,还包括Grossman和Helpman的垄断竞争理论与R&D理论。这些理论与传统经济理论比较最大的差别在于他们不再假定“规模经济不变”去研究生产要素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而是从经济内部结构关系,从制度安排、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等不同侧面探讨和研究他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经济发展内部探求培植和完善二种“新型发动机”。这种“新型发动机”的核心在于创新,既包括制度创新,也包括技术创新;既追求发展思路和战略创新,也讲求发展模式和方法创新;既从稳态研究创新,也从动态研究创新。从阿罗“边干边学”到熊彼特“创造性毁灭”再到卢卡斯的“人力资本积累”等都说明:创新不是一种自然禀赋,而是由人类创造并在正常能力范围内被广泛使用;创新既源自于经验学习和持续改进的需要,也源自于社会和生产实践的需要,还源自于满足人们好奇心和不安分守己的心理偏好的需要,更源自于新科技革命时代经济增长方式的突变——资源主导型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向知识主宰型的集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新既是一种依赖个体进步的私人行为,更是一个依托群体发展的社会过程;既影响人们从新知识中获得租金和相互经验学习,还影响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融资、生活习俗等社会经济诸方面。然而,创新最终要取决于大批杰出人才的造就以及造就人才的良好环境。创新理论探索、创新活动实施、创新成果利用及创新价值实现,都以人才培养和人口素质提升为基础和前提。社会制度安排、伦理道德、法律法规、风俗习惯都只能是作用和影响创新强度和方向,并不曾改变创新的内在动因。
  从规范分析看,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新型发动机,同样在于创新。其范围涵盖农业生产技术和工艺、经营管理方法和模式、组织和治理结构诸方面。既有垂直的生产工艺、作物品种和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也包括水平的新产业的拓展和新产品的开发利用。而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培养的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具体到农业生产领域就是要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换言之,只有农民具有足够的能力和素质保证他们能接受技术和制度创新并自觉融入这种创新之中,才能把创新这种理论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实践的、现实的生产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问题。
  从实证分析看,农民素质与农民收入具有正相关关系。1998—1999年,周逸先和崔玉平对河北、湖北、江苏等12个省的12个县所做的“农村劳动力受教育与就业及家庭收入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就业层次越高,收入也越多。2003年,林美卿和代金平分析了农民文化程度与农民收入的关系,结果显示:除小学外,其他文化层次均与农民收入都具有极显著相关。2006年,夏永祥和卢晓计算出了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民综合素质得分及排名、农民收入排名结果。他们的研究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论:即农民文化层次或受教育程度与农民收入具有较强正相关关系。
  三、关于农民素质及成因分析
  农民素质是一个综合概念。既指显性的现实素质状况,如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等;也包括潜性的自身素质基础,如自身属性、先天特点等。因此,要准确把握当代农民素质就必须结合农民自身本质属性和时代特征,从素质基础和素质水平两个方面来分析。
  1.素质基础的不公平性
  由于我国农民从业的自然地域特性、资产专用性、国家宏观政策差异性、制度安排不公平性以及人们思想意识倾向的普遍歧视性,决定了农民在地域分布(即使在城市也处于边缘和底层)、国民待遇(即使享有与市民相同的待遇也需要制度安排和扶持)、社会地位等各方面始终处于弱势地位。随着我国经济起飞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农民所享有与其从事产业不相符合的社会待遇,其弱势地位进一步强化。事实上,他们从事的产业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他们生产的产品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他们对职业的熟练(对天气、土壤及养分、降水、气候温度、日照时间和耕作栽培技术的熟悉),丝毫不亚于产业工人对生产流水作业程序的熟练,也绝不逊色于高新技术人员对技术前沿领域的了解。这种政策导向和制度安排的不合理性、生存和发展外部约束性、政治经济地位和社会认同的不公平性,固然造就了他们胆小怕事、逆来顺受的心理特点,但更锻造了他们坚忍不拔、勤劳俭朴、吃苦耐劳的个性特征。换言之,当代农民素质基础或禀赋相对于农业职业要求而言有其独到的优势,只不过是由于制度安排和人们的思想认识扭曲了其本来属性,使其享受不到应有的国民待遇而已。
  2.素质要求的不适应性
  一是传统思想观念与市场经济观念的冲突。由于长期儒家文化影响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模式,加之建国后较长时期实施的以严格的户籍管理为标志的城乡分治,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强调以农户为主体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消极影响,使以封闭保守、自由散漫、安于现状、乐于接受、民主法制意识淡薄等为特征的传统思想观念在我国当代农民群体中的影响根深蒂固,很难适应以公平开放、自由竞争、积极进取为灵魂的市场经济观念要求。
二是经验式生产技能与产业化经营的矛盾。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于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以至于成为加速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组织方式。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方面以产供销一体化实现了城市和乡村的最佳耦合,有效延伸了农民收入链条;另一方面以其简约结构——“公司+农户”的组织方式实现了农户和市场的有效链接,为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创设了良好平台。但现阶段我国绝大多数农户生产呈现经营规模小、产品市场率低、经验式生产技能为主的特点,整体上仍停留在传统农业经营水平,既难满足龙头企业规模经营需要,也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形势。
  三是科技文化素质与现代农业发展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科技文化素质,才能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农村教育体制和发展水平远落后于城市和城镇发展水平,加上向城市倾斜的现行人才选拔机制,使得农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远低于城市和城镇水平,明显不满足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需要。
  四是民主法制观念不能适应现代民主建设需要。由于长期城乡分治体制和农民政治经济地位事实不平等,使我国农民并没有真正享受到宪法和法律赋予他们的各项民主管理权利。加之法制宣传不够和基层组织以党代法、以政代法现象普遍,特别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不正常司法现象,一方面破坏了法律在农民心目中的庄严和神圣感,另一方面农民在处理问题时大多首先是千方百计托关系、找门路,而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按照司法程序办理;以至于他们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是要么忍气吞声要么铤而走险;以至于他们在基层民主选举时要么漠不关心、放弃民主权利,要么容易贿选;以至于他们在处理利益关系时只重眼前既得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等。这些显然不能适应农村民主政治建设需要。
  3.素质水平的不平衡性
  一是由于生长的时代背景、思想认识以及文化差异等原因,代际之间素质水平表现出差异性。从个体看,父辈基于自身经历和长期务农的切身体会,殷切希望子女“跳出农门”,而不惜省吃俭用加大对子女教育投入;子女基于同龄人之间的比较和社会环境变化,更容易产生提升自身素质的愿望和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同时,父子之间、婆媳之间由于社会教育供给不同、社会要求各异。从群体可分为老、中、青三代,30岁以下的农村青年大多受过较长时期的教育,平均素质最高,主要在城镇就业。30-60岁之间中壮年农村人口曾接受过一定教育,素质水平居中,他们或常年在外打工,或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乡务农。60岁以上农村老年人大多只接受过小学教育,有的甚至没有接受过教育,是目前农村常住人口和主要从业者。
  二是农民素质因从事职业不同而表现出群体差异。一部分主要从事传统农业生产,他们大多是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经济状况较差、发展潜力不大、文化素质较低;一部分主要从事工商业或现代农业生产,他们大多思维方式比较活、市场观念比较强,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文化素质较高;一部分是转移到城市就业的打工族,他们大多渴望改善自身环境,而创业资本不足,期求以自己的劳动完成创业积累或改善生活条件。
  三是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教育条件、社会风俗、文化底蕴等原因,各地农民素质也不尽一样。首先,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东部沿海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之间的差异。2006年,夏永祥和卢晓根据2004年有关统计数据计算出了农民综合素质得分及排名、农民收入排名,综合素质得分排在前十位、农民收入前十位全部是东部沿海省市;综合素质得分排在最后十位除广西、江西外,其他全部是西部地区省、市、自治区,农民收入最后十位除广西、安徽外,其他全部是西部省、市、自治区。其次,由于自然区位、文化底蕴、教育条件等差异,各省市区之间除了有整体素质差异,还有素质结构的差异和不平衡。
  四、提升农民素质的几点建议
  改造传统农业,加速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关键在于提升农民素质和加大人力资本开发,这已毋庸置疑。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在分析传统农业基本特征和批判“零值劳动”学说基础上,基于“收入流价格较高的假说”,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如何引进技术和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等改造传统农业的措施和思路,对于我们建设现代农业仍具有指导意义。笔者认为,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在当前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的措施是发展农村教育和加强农民培训。因为人力资本最核心的要素是表现在人身上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智力、经验和阅历,这些要素既是先天禀赋的张扬,更是后天教育的结果。
  1.树立科学人本教育目的观
  教育要优先发展首先要以科学的教育目的作为指导,它直接影响教育价值取向和教育发展决策。近年来,教育目的功利性倾向过于明显,甚至有人提出了“教育产业”、“教育产业化”等观点,而忽视了教育最根本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促进入的全面发展。这在高等学校尤为明显,“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功能因其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受到普遍重视和尊重,强调得过多;而人才培养这一根本功能却没有或实际没有受到足够重视,高校领导和教师精力投入以及办学经费投入等并没有真正保证教学中心地位,教学质量明显下降。人本教育目的论应该成为教育发展和教育决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以学生为办学根本,一切为了学生成才;另一方面要以教师为办学主体,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的劳动和成果得到尊重和认可。
  2.巩固农村基础教育成果
  基础教育对于提高农民素质具有奠基作用,农民科学文化、思想政治素质首先得益于基础教育发展。发展和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的基本条件。首先,认真落实《义务教育法》和“两免一补”等国家政策,确保基础教育公平。其次,要加大中西部地区扶贫力度,改善农村义务教育条件。再次,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着力解决农村失学辍学现象。最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既是解决好义务教育后和高中教育后的学生分流问题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农民素质的主要形式。一是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切实办好职业中学,使之成为培养农民职业技能、、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渠道。二是办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使之成为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主阵地,成为农村高中毕业生分流的主渠道。
  4.完善农村继续教育体制
  学校教育是培养农民素质的基础,继续教育是持续提高农民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渠道。目前,我国农村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75%,76.4%的农民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文化科技素质低下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建立和完善农村继续教育和农民培训体制成为破解“三农问题”,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一是政府要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夜校、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和远程教育等为主体的劳动技能培训网络。二是农村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要建立职业培训制度,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三是建立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鼓励高等学校文化科技下乡。四是建立科学激励机制,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特别是要合理利用高校离退休老教师这支队伍,鼓励他们到农村参与农民教育和培训活动。
  5.建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
  农民素质现状之所以与现代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不相适应,重要原因在于现行教育成本分摊机制和农民教育投资出现了偏差。首先,农民教育投资特别是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投资欲望不强。农民基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城乡之间差异和就业门槛与教育程度脱节等不健康认识,对教育投资做出了现实选择——偏好于鼓励和扶持子女参与“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以实现“跳出农门”改变命运,而对自身和回乡子女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普遍投资欲望不强。一方面是农民现实就业渠道单一,行业准入门槛不高;另一方面是现行分配机制没有充分体现教育成本与就业收益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脑体倒挂”现象普遍存在,进一步约束了农民教育投资欲望。因此,建立政府为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农民自筹相结合的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是解决农民教育投资不足,全面提升农民素质的有效制度选择。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特别是农村基础教育、农民职业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龙头企业和乡镇企业要建立培训基金,加大员工培训投入,改变现行普遍存在的只用不育的不合理人才使用和培养体制;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加入农村继续教育和农村职业培训;敦促农民承担合理的培训费用和教育投入成本。

作者:朱强 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8期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933194-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