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论文--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逆转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对策-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论文>>

政治论文

>>

参加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论文--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逆转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对策

参加全国政治经济学研讨会论文--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逆转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对策

发布:hhj | 分类:政治论文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逆转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对策黄焕金  【提要】在当今企业素质不太优化的经济结构下,1998-2004年实施的积极财政与扩张货币政策是导致"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逆转的关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 ...
扫码加入金融交流群


"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逆转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对策
黄焕金

  【提要】在当今企业素质不太优化的经济结构下,1998-2004年实施的积极财政与扩张货币政策是导致"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逆转的关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关键是优化提高企业的素质,同时控制社会需求以达到抑制素质低劣企业兴起的作用。
【关键词】粗放型增长,需求,经济结构,低价贷款


一 政策要求与实际现实的反差,问题的提出
今天,以科学发展观思想为指导而提出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已经成为上下一致的全社会共识,在面临越来越大资源、环境的压力之下,经济增长方式不能再走过去那种粗放型、依靠大量投资来拉动的增长发展之路。事实上,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各个时期,特别在改革开放后的这段时期,一直强调要优化经济增长与发展,杜绝粗放型增长方式。但为什么仍然难有理想结果呢?胡鞍钢、王亚华、鄢一龙《"十五"计划实施情况评估报告》中,指出了这样的问题:"从自然资产损失的变化来看,1985-1998年,各类自然资产损失占GDP比重呈大幅度下降,从近20%降至4.5%,而后出现回升趋势,到2001年上升为6.5%,估计2003年这一比重进一步上升为7.5%……'十五'期间,特别是2003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出现逆转,突出表现为:过度工业化,即工业化占GDP比重过高,'六五'时期为39.4%,'九五'时期已经高达43.1%,2003年达到45.3%……过度重工业化,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1998年以后不断上升,2003年达到64.3%,与大跃进时期工业发展模式相似:资源密集、能源密集、资本密集、污染密集的行业(如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等)发展过快。" 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在2004年底也指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新开工项目过多,在建规模过大,一些行业和地区投资过度扩张。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5万亿元,增长26.7%,今年一季度又增长43%。尤其是部分行业投资增势强劲,结构矛盾突出。去年钢铁、水泥投资分别增长92.6%和121.9%,今年一季度又分别增长了107.2%和101.4%。更为严重的是,在总量扩张的同时,结构并没有改善。不仅已经关闭的小钢厂恢复生产,而且又新上了一批资源消耗大、技术水平低、污染严重的项目。水泥、电解铝等行业的情况,与钢铁行业的情况类似。" 为什么在国家再三强调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转变与优化经济增长方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的粗放型模式不仅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更加严重化呢?这个重大问题应该受到认真对待,探讨其中存在的某种客观规律性与事情发展变化的内在机理。

二 一定经济结构下需求对经济增长方式的决定作用
在许多时候,市场供求关系总是显得比国家政策强有力,因此,当市场形成巨大的需求力量时,国家政策就难以抵挡这样的力量。当国家政策提倡新型工业化时,由于存在市场需求的巨大拉动,所以政策的决策与实行就显得缺乏足够的力量。所以,国家政策也要因势利导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宜单纯地采取与市场趋向相反的逆向策略。比如,当旅客增多、火车票紧张,从而出现倒卖火车票非法谋利的行为时,我们不应只单纯执行"坚决打击"的措施,而是要增加车票以至列车运力的有效供给程度,这样才是因势利导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我们知道,从经济学来说,需求上的扩大,在一定时期内会使优质生产要素的生产力不足,从而使现存比较差的生产要素、陈旧落后的生产力得到重新启动,而这些陈旧落后的生产力所具有的生产方式是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这样,整个国民经济就倾向于粗放的而不是集约的生产方式了。比如,对钢铁产品特别是一般建筑用材的需求扩大,会使现有的优质钢铁生产力显得不足,这样,低劣的生产方式,甚至大跃进时代"全民办钢铁"的生产方式,就会承势而起,以填补需求缺口的空间。钢材价格上涨形成的盈利前景不仅吸引更多民营资本,而且使众多原已关闭的小钢铁厂死灰复燃。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现实优质生产能力越少,被拉起来的低劣生产能力就越大,对社会总体生产方式走向低劣化粗放化就越具有决定作用。反过来,如果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那么容易走向这种粗放型,那么它一定包含着很大程度的低劣生产能力。比如,今天的中国经济仍然难以摆脱这种粗放形态,那么就说明今天中国的社会经济中仍然存在很大程度的低劣生产能力,存在大量生产方式低劣的企业,这些企业处于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生产状态中。
我们假设在任一个行业(比如钢铁或者煤碳行业)P中存在A(高)、B(中)、C(低)三类素质不同(其生产与发展的优化程度不同)的企业,其中A类所具有的产能为a,B类所具有的产能为b,C类的产能为c。这些产能之和Σ=a+b+c;这也是行业P的总产能。所谓素质不同的企业,主要意义是企业的投入产出比不同的企业,如高素质企业即指那些一定投入可以获得很高效率与效果的企业,它能够生产出性能价格比很高的产品(或者具有相同使用价值但更低成本优势的产品),其中每个(每单位)产品都体现了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生产方式。造就高素质的企业需要大量投入,因此抽象地说"低投入"并不正确;关键在于这些投入是否会形成更大的产出,从而使每单位产量所包含的投入成本更低;所以在此用"每个"、"每单位"产品来说明,而不是用整个企业的情况来说明。另外,"性能价格比高"既包含了产品成本价格上的优势,又包含产品品种品质方面的优势,单纯具有价格优势而没有品种品质优势,与单纯具有品种品质优势而没有价格优势一样,都不算是高素质的企业。需求所针对的总是这样的产品,即"性能价格比"高的产品。
1、在市场对P行业产品的正常需求M0情况下,A类的产能首先得到开发,然后由于此类产能所提供的供给不足,因此拉动了B类产能开发至一定程度。此时,C类产能受到抑制,至多略有供给,不会是大量供给。此时,正常需求M0<Σ,甚至有M0=a+b而完全将C类产能排除出去的情况。此时,行业P的增长方式取决于A与B的生产方式,不会受到素质低劣的C类的影响。
  2、现在假设对行业P的产品的需求增大,由M0达到Mn,有Mn=Σ甚至Mn>Σ,那么,C类的产能就会被拉动开发。而C类产能的加入,就会使行业P的增长方式低劣化。如果在各类产能的比例中,c>b>a,那么,增长方式的问题就会更严重,相反,如果a>b>c,那么,问题就会得到缓解。因此,如果行业P中A类产能a占大多数,那么就算Mn很大,也不会使行业P的增长方式走向低劣化,相反,如果P中C类产能c占大多数,则在Mn的情况下,P的增长方式必定会走向低劣化甚至"黑色增长方式"。
3、相反,我们假设对行业P的产品需求缩小,由Mn变成为M-n,那么M-n<a+b,此时只有A类的产能得到完全开发,B类则有一部分产能得到开发,C类则完全被排除在外。此时,行业P的生产方式完全不再受低劣的C的影响,完全取决于A和部分B,这样,P的生产方式就会得到优化。但这是以行业收缩的代价换来的。
所以,提升各个企业的素质,使原C类企业改造成B类甚至A类企业,是解决经济增长方式问题的根本之道。
因此,在行业现有经济结构(A、B、C三类企业比例)不变的情况下,问题的关键在于市场中需求力量的大小,如果需求拉动的力量小,那么,那些陈旧低劣的生产能力就被抑制,不能得到启用,只有优质的生产力才能有足够的市场优势而生存。相反,就会出现以上所说的情况。而中国经济这几十年来所经历的市场需求扩张、衰退、再扩张的波动,使得经济运行难以具有一个优化的发展模式。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物资供不应求,此时谈不上优化的发展模式,改革开放后,供给与需求渐渐获得了平衡,许多方面甚至形成了供过于求的局面,此时,经济上的"数量"型渐渐被"质量"型所取代,于是我们就可以在市场中看到越来越多价廉物美的商品。可见,供给上"量"的解决为供给走向"质"的提高创造了必要条件,没有这个条件,根本谈不上优化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方式。
但今天的中国经济仍有少数重要方面(尤其是房地产方面)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这是中国经济在目前的结构下仍然容易落入低劣增长方式的基本原因,因为经济在这些方面还没有解决"量"的扩张问题,还没有为"质"的提高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些供不应求中,最典型的就是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的住房与经商用房的需求,城市扩张所引起的需求,至今仍没有获得供求平衡。这使得中国经济的房地产方面兴盛繁荣,需求旺盛,价格上涨。这同时又拉动了与房地产行业有关的其它方面的增长,而这些方面所涉及到的重工业行业更多,使经济倾向于重工业性质。比如,它会拉动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碳、玻璃及其它建筑材料商品生产的增长,这些方面对资源的消耗又非常重大,这样自然会使相应的陈旧生产力"死灰复燃",原始的炼钢手法、原始的挖煤方式都使用上了。通过这些行业的增长,又带动了更多行业的增长,从而使整个宏观经济呈现出粗放型、重工业化的发展模式。

三 以房地产为主的"刺激需求"政策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负面作用
近几年来房地产等基础建设行业的扩张与供不应求状况致使城市楼房价格迅猛上涨。这种价格上涨招引各路资本(甚至境外资本)对楼房产品的投机炒作,投机又反过来促进楼房产品价格更加迅速地上涨。这样势必使钢铁、水泥、煤碳、电解铝等重工业更加受到刺激,更加迅速地增长。这种迅速增长使最陈旧的生产力也得到了运用,最终使近年来的中国经济走进了高能耗、高污染的"黑色发展模式"。同时,这种因需求扩张而导致的问题,还不仅仅是这种黑色发展模式,而且还因投机泡沫的兴起而潜藏着巨大的金融与经济危机风险。
统计资料表明:"从2002年下半年开始居民消费结构由衣食用提升为以汽车、住房为主的新型消费。消费结构升级,带动了钢铁、汽车、房地产和建材等相关行业的较快发展。与此同时,我国城市化建设需要修机场、建地铁、铺道路等,均需要电力、钢铁、水泥、建材和冶金等重工业的大力发展。今年1-8月我国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3.9%和18.3%,重工业高于轻工业4.4个百分点,这是多年没有的现象。" 而在2003年的房地产行业,由于"低价贷款"现象没有得到金融当局的及时纠正,致使房地产产品需求旺盛,价格迅速上涨,投资迅速扩张。2003年"1至6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3817亿元,同比增长34.0%,高于同期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2个百分点,成为带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重要力量……今年一季度,中国所获总投资中有近40%流入房地产业和地产服务行业。" 可见,需求的变化与扩张,使当前的中国经济走向了以重工业为主的道路。造成这样大的需求增长的具体原因,是由于国家执行一种凯因斯主义"刺激需求"政策。这个政策主要体现在ZF赤字财政性扩张与"低价贷款"的货币扩张上。而货币扩张又主要体现在对房地产商品的优惠性"按揭贷款"上。据有关资料,中国的住房按揭贷款(即住房抵押贷款)历史自1998年开始,以"把住宅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根据而得到ZF与银行的大力鼓励,标志性的文件是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4月7日颁布实施的《加大住房信贷投入,支持住房建设与消费的通知》。 此后,住房抵押贷款量迅速增长,"1997年末,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仅为190亿元,2002年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就达到了近8000亿元,而到2004年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就达到了15922.3亿元,2005年一季度末,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则达到了16743.7亿元。" 这样的房地产投资增长量,对相关需求的强大拉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当然,这种凯因斯主义政策对纠正中国自1995年始(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所引起)的经济衰退曾经起到积极作用。 问题在于当经济景气回升后没有及时调整政策,减弱凯因斯主义手法,将经济引导向健康平稳的道路,致使需求过旺、景气过度,低劣生产方式的低劣企业"沉渣泛起",使中国经济走向粗放型增长之路。
这种因"刺激需求"而引起的粗放型增长,反映在能源利用效率与能源弹性系数 中,就具有非常明显的特征。这从下表中可以看出:
时期 GDP增长(%) 能源消耗增长(%) 系数
1981-1990 143 64 0.44
1991-2000 162 32 0.2
1996-2000 48.8 0 0
2001-2004 39.6 51.2 1.29
2004 9.5 15.2 1.6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由上表可以明显发现,在积极财政政策与扩张性货币政策实施的中后期2001-2004年间,能源弹性系数大幅上升,尤其在2004年,达到了1.6。这说明,1998年始的这轮凯因斯主义"刺激需求"政策对特定需求(重工业相关程度高的需求)的大幅拉动,使中国经济的粗放发展型更加严重起来,是中国"十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发生逆转的关键。
"低价贷款"直接反映的是资本价格的低廉性,间接反映的则是生产要素与资源的低成本性,而这种低成本性又是违背资源的实际稀缺程度的,因而是不合理的。关于生产要素扭曲性低成本对投资的扩张作用,因而对粗放型生产方式的"促进"作用,许多人都特别关注到了。国家决策部门近来特别关注长期以来对资源价格的控制所引起的负面影响与引起的矛盾:由于国家控制资源价格的自由浮动,使资源价格未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资源既因价格低而浪费重重,得不到有效率的利用,又因价格低而使国家不得不花费大量财政力量去补贴低价资源的生产;这样,国家实际上是在"补贴"粗放浪费型的资源利用方式,"补贴"与助长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比如最近ZF所做的两件事情就反映了这个问题,一个是向中石化集团注资100亿元以弥补石油产品因政策性低价所造成的损失; 另外一个是打算恢复石化产品的出口退税政策。 这两件事情反映了资源使用上实际存在的计划经济手法所形成的矛盾局面。它是计划经济体制残余仍然留存至今的体现,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仍然没有完成的体现,中国仍然面临着资源产品价格市场化的重大课题。"价格闯关"仍然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大挑战!
张卓元《深化改革,推进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一文就从生产要素与资源实际存在的低成本上考虑中国的粗放型经济增长问题及其解决之道。他指出:"长期以来我国资源产品因为受到ZF管制明显偏低,以及可以不支付环境成本,鼓励人们对资源的低效滥用和浪费。[这些因受ZF管制而价格明显偏低的产品]表现在:…地价低…水价低…能源价包括煤价、油价、天然气价、电价低…矿产品价格低。" 解决之道,自然是要续步解除ZF的这种非市场性的价格管制行为,让各种资源与生产要素的价格能够充分市场化,以最大的灵活性反映它们的稀缺程度。同时监督管理好各级ZF各种"预算外资金"的使用,不能让这些资金扰乱市场,造成需求冲击。

四 以优化提高企业素质为核心转变宏观调控模式
中国经济历来是国家主导性很强的经济体系,在当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这种国家主导性表现在:在经济不景气时ZF出台刺激需求的政策,在经济过热时出台收缩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而当整个经济的素质不是太好、多数企业的生产方式不是很优化的情况下,景气不好的时候所刺激起来的经济,就是这些粗放型企业生产力的"复兴"。因此,每当市场需求兴起的时候,就是粗放型发展模式盛行的时候。但是,如果不采取这种刺激需求的策略,又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整个经济形势滑下去。因此,提高每个企业的内在素质,优化它们的生产方式,历来是最关键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忽视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对策,都是难有成效的。当微观层面的素质不好时,宏观经济方面就会面临更大的两难局面。象目前的境况,到底宏观经济对策走向何方?是扩张型还是收缩型?或者中性型?扩张就会使增长方式的优化努力面临更大困难,而收缩则会使经济景气惨淡,民众生活更加穷困。
因此,提高每个企业的内在素质,使其自觉主动地走上一条优化发展之路,就是中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变革与进步的关键与核心。这也是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提出科学发展观思想所要达到的目的。科学发展观思想所包含的意义,实际上就是想要摆脱对经济"兴衰循环"的被动调控,不想再通过过去那种单纯的扩张与收缩的宏观调控来调节经济运行。这种单纯的扩张与收缩政策,只能使现有各个企业一时兴旺、一时衰落,使各个企业固守现有生产模式,消极眼望市场的好坏,"靠天下雨"地进行生产经营,陈旧落后的生产方式没有得到改进与淘汰。而此时的ZF则往往要担当起营造"降雨"的责任,花费巨大力气(赤字财政与货币膨胀)要将市场景气拉升起来,以营造一个适合于各个企业得以生存、运行下去的市场环境。而科学发展观的侧重点在于优化提高企业的素质,提高整体经济的运行质量。它同样包含着宏观调控策略,但这是一种力求做到"区别对待"的宏观调控,它希望通过新的宏观调控方式使优化企业与优化型经济得到发展,促进经济的转型进步。如在当今新一轮宏观调控中,就努力建立起一种新的调控方式,对此,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说:"从这次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来看,中央从一开始就强调,以后又反复强调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要求在实施总量控制的同时,注重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区别情况,分类指导,做到松紧适度,不'急刹车',不'一刀切'……从行业来看,即便是对钢铁、水泥等过度投资的行业,也不搞'一刀切'。抑制的是那些生产能力过剩、附加值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产品,淘汰的是落后的工艺设备。对那些市场供不应求、技术含量高、环保设施好、能够推动产品结构升级的产品,不但不控制,而且大力支持。调控期间,国家批准上海宝钢、湖北武钢等新上了优质钢铁项目;去年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由16%提高到25%,今年有望进一步上升到35%;不少技术先进、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民营企业也新上了一批项目。" 可见,ZF宏观调控的功能正在由单纯的兴衰调控型转向对优化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品质的引导功能。不过,调控手段与形式由宏观总量深入到产业与行业这些"亚宏观"层次,这样的经济治理方式是否仍是"宏观调控"?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但无论如何,这是应该做的事情。
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它们只有在市场的要求之下,才会自觉主动地走上新的发展道路,因此,如果ZF倡导不与市场要求结合起来,那是没有什么效果的。而这正是ZF"新型工业化"策略长期以来收效不大的原因。市场机制虽然具有一种优胜劣汰的无情性,但这却是促进企业优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从经验来看,除开这条道路,还没有哪一条路可以更有效地迫使企业优化提高自己,那些未能优化提高自己的企业,会自然地遭到淘汰,从而不让其粗放生产方式破坏经济发展环境。"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会自动地追求质量和效益型的经济增长", 因此,对市场机制的适当利用,以促进企业的优化发展,就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这样,在对待市场景气的问题上,就应该坚持稳健的宏观经济策略,不能使市场太过景气而虚火旺盛,从而使劣质企业有机会"沉碴泛起";另一方面,也不能让市场太过萧条,而使得企业连优化发展的机会都没有。实际上,中国改革开放的市场化取向,其目的就是让各个企业能够在市场条件下自主生存与发展,经受优胜劣汰的"洗礼"。经过近30年的改革历程,中国企业的自主发展能力已经大大增强。但它们有太多自主创新的路要走;如果大多数企业不再需要依靠国家的凯因斯主义扩张手段就能够生存发展下去,这样的企业才是优化与优质的,在此同时,国家对经济景气所背负的责任才会减轻下来,不再需要耗费大量财力、背负巨大财政赤字去刺激市场需求,以抬高市场景气程度来为各个企业的生存创造条件了。因此,国家宏观调控的着眼点应该是促进各个企业增强素质,而不单纯是刺激与调节需求,不单纯是对市场的控制;调节市场需求只是手段,目的是由此而达到增强企业素质的目的。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92894-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
经管之家 人大经济论坛 大学 专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