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经管之家官网!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 收藏本站
您当前的位置> 文献>>

文献库

>>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文献综述

发布:fgq5910 | 分类:文献库

关于本站

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分享大学、考研、论文、会计、留学、数据、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统计学、博弈论、统计年鉴、行业分析包括等相关资源。
经管之家是国内活跃的在线教育咨询平台!

经管之家新媒体交易平台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提供微信号、微博、抖音、快手、头条、小红书、百家号、企鹅号、UC号、一点资讯等虚拟账号交易,真正实现买卖双方的共赢。【请点击这里访问】

 摘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 ...
扫码加入金融交流群


 摘要: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文献。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文献也表明,如果金融发展有利于穷人进行融资,那么金融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反之,金融发展则会扩大收入不平等。  关键词:金融发展,收入分配,经济增长
  一、前言
  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一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外生的经济技术进步率(Solow,1956,Swan,1956)。在新古典模型中,技术进步是一个黑箱,人们不确切知道哪些因素影响技术进步,从而影响经济增长。因此,一代代的经济学家尝试打开技术进步的黑箱。在20世纪80年代,对技术进步的黑箱的研究取得了进展,Romer(1986)和Lucas(1988)认为技术进步是内生的,是经济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结果,从而开启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时代。在经济增长理论取得突破之前,在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对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Diamond and Dybvig,1983,Diamond, 1984,Gale and Hellwig, 1985,Townsend,1979)。也正是由于这些突破性的进展,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大部分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与经济增长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在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上,经济学家的观点不尽相同。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是因,即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例如,Hicks,1969);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是果,即经济增长带来了金融发展(例如,Lucas,1988)。①在20世纪90年代,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与金融中介和金融契约理论,经济学家构建理论模型来研究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些理论模型中,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是相辅相成的,也即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增长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发展。②
  收入分配的状况会影响经济增长。例如,Todaro(1997)指出,不平等阻碍经济增长,其主要原因为:由于富人的非生产性投资(例如大量消费奢侈品),不平等不利于社会生产性投资的增加;不平等不利于穷人的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健康和营养);不平等影响产品的需求模式,使得需求偏向于地方性产品(local goods);不平等还会引起社会的不稳定。③因此,经济学家也关心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在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上,不同经济学家持不同的观点,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金融发展可以减少不平等,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例如,Galor and Zeira,1993,Banerjee and Newman,1993);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认为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是非线性的(例如,Greendwood and Jovanovic,1990)。
  本文的目的就是想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文献。本文以下部分的安排如下:第二节简要评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文献;④第三节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文献;第四节是结论部分。
  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在理论模型中,金融是否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取决于金融是否可以增加(物质资本或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或金融是否可以优化投资结构。⑤Jappeli and Pagano (1994) 指出,金融发展缓解了人们所面临的消费信贷约束,增加人们的消费,这会减少物质资本。因为物质资本具有外部性,所以物质资本的减少会降低经济增长率。因此,在Jappeli和Pagano的模型中,金融发展会降低经济增长率。他们的经验研究也支持了他们的这一结论。⑥相似地,Devereux and Smith (1994) 认为,在一个开放的经济中,金融发展有利于各国居民降低其收入的不确定性,因此,金融发展会增加消费,从而减少投资总量和降低经济增长率。Marcet et al (2007) 指出,如果考虑劳动力的内生供给,那么尽管金融发展会降低物质资本总量,但它会增加人们的劳动力供给,因此,金融发展还是会提高经济增长率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在他们的模型中,投入劳动力进行生产具有不确定性,因此,金融发展可以使得人们获得保险,从而增加劳动力供给。⑦
  Bencivenga and Smith (1993) 假设社会中有高能力和低能力的企业家,因此,在他们的模型中,低能力企业家可以获得信贷,但信息不对称会导致对高能力企业家的信贷配给,从而减少投资总量和降低经济增长率。他们模型的一个结论是,如果金融发展能够减少信贷配给,那么金融发展可以增加投资总量和促进经济增长。⑧实际上,Boyd and Smith (1992)的结论表明,金融发展确实可以减少信贷配给和增加投资总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Bose and Cothern (1997)指出,当资本不是非常充裕时,金融发展会减少信贷配给和增加投资总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当资本比较充裕时,金融发展会增加金融中介甄别企业家类型的激励,从而进一步增加投资总量和促进经济增长。Deidda and Fattouh (2008)指出银行由于具有监督和甄别投资项目的作用,因此,银行的建立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金融市场的建立会使得企业到市场融资,这会减少银行的贷款数量。因为银行的监督和甄别具有规模效应,所以金融市场的建立会减少银行监督和甄别的积极性,从而不利于经济增长。
  Angeletos and Calvet (2006)假设个人的生产都可能遇到独立的外生冲击且产出是私人信息,因此,金融发展可以使得人们进行风险分散化,从而增加投资总量和促进经济增长。⑨相仿地,Chakraborty and Lahiri (2007) 指出,因为个人的生产都可能遇到独立的外生冲击且产出是私人信息,所以在昂贵状态验证模型中,借款者需要承担高利率。因此,金融发展可以降低借款利率,从而增加投资总量和促进经济增长。在一个开放经济的模型中,Aghion et al (2005)指出,金融发展会减少发展中国家企业家的信贷约束,从而促进其技术引进和向发达国家收敛。⑩
  与这些模型不同,另一些模型则从人力资本角度出发来研究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投资总量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例如,De Gregorio (1996) 指出,如果金融发展缓解的是人们所面临的人力资本投资信贷约束而不是消费信贷约束,那么金融发展可以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总量,从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Krebs (2003) 假设个人投资人力资本是有风险的(例如可能失业而得不到工资收入),因此,金融发展可以分散风险,增加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和社会福利水平。⑪
  在一些模型中,金融发展会影响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金融机构最优的贷款规模,从而影响经济增长。King and Levine (1993) 指出,金融中介需要耗费成本去筛选企业家,因此,金融发展可以降低筛选成本,这样金融中介会因为可以把好的企业家挑选出来而增加投资总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De la Fuente and Maríne(1996) 假设由于信息不对称,技术发明活动会存在道德风险,因此,金融中介需要去监督技术发明,而这一行为需要耗费一定的成本。在他们的模型中,金融发展会降低金融中介的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水平,这会使得金融中介增加总量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⑫Blackburn and Hung (1998) 在开放的经济中说了一个和De la Fuente and Maríne (1996)相似的故事。⑬Khan (2001)假设只有一部分企业家可以在金融市场借到资金,且投资者需要花费成本才可以知道生产状况。因此,金融发展使得更多企业家可以借到资金,从而降低单位资本的状态验证成本和提高投资回报率,这会增加投资总量和促进经济增长。
  Morales (2003) 则在一个创造性破坏的模型中考虑金融发展对投资总量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在Morales的模型中,金融发展会提高金融中介的监督水平和增加投资总量,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投资总量的增加会提高老技术被新技术替代的可能性,也即金融发展会通过创造性破坏来降低经济增长率。Morales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强于阻碍经济增长的效应,因此,金融发展会增加投资总量和促进经济增长。
  在一些模型中,金融发展会影响投资结构(即高收益的投资和低收益投资的比例),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⑭Greenwood and Jovanovic (1990) 假设在经济中有两种生产技术,一种是高收益和高风险,另一种是低收益和低风险。金融发展可以分散风险,从而促使人们选择投资高收益的生产技术和提高经济增长率。相似地,Acemoglu and Zilibotti (1997) 也假设收益和风险相伴。在他们的文章中,金融发展也可以分散风险,从而增加对高收益项目的投资和促进增长。Obstfeld (1994)则在开放经济的模型中指出,金融发展可以使人们在跨国上分散风险,从而增加对高收益项目的投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
  Bencivenga and Smith (1991) 假设在经济中有两种投资:流动性投资和非流动性资本投资,前一种投资的收益率低,后一种投资收益率高。同时,他们指出,由于未来需求的不确定性,人们需要投资流动性以备随时之用。由于金融发展可以使人们相互分担风险,降低不确定带来的危害,因此,金融发展会增加整个社会在高收益非流动性资本上的投资,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率。Buera et al (2009)假设经济中有两个部门,一个是高生产力水平的,另一个是低生产力水平,其差别是生产的固定成本不同,前者需要更大的固定成本。因此,前者更容易受到金融发展的影响,当金融发展比较落后时,高生产力水平的部门投资较少,反之,其投资较多。另外,落后的金融也不利于人们选择成为企业家来组织高生产力水平的部门的生产。因此,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优化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配置来提高经济增长率。
  Chakraborty and Ray (2006)指出,银行可以解决企业家的道德问题,因此,银行的发展可以促使企业家从事好项目,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由于银行的监督是有成本的,因此,当企业家的财富足够多时,其道德风险的程度会下降,此时,金融市场会出现,从而进一步促进增长。Erosa and Cabriliana (2008)用金融契约的实施难易程度来表示金融发展程度。当金融发展程度很高时,投资者容易对撒谎的企业家进行惩罚,这样,只有高生产力水平的技术会被企业家所采用。因此,随着金融的不断发展,一个国家的全要素生产率会不断提高。⑮
  Saint-Paul (1992)和Greenwood and Smith (1996)指出,选择专业化的技术具有风险,因此,金融发展可以降低风险,从而促使人们投资高收益的专业化技术和提高经济增长率。相似地,De Gregorio and Kim (1996)指出,金融发展有利于人们平滑消费,从而促使高能力的人专业化在人力资本投资,从而成为企业家,而低能力人专业化为提供劳动。在他们的模型中,由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因此,金融发展会促进经济增长。Jeong and Townsend (2007)指出,金融发展不但可以减缓企业家面临的信贷约束,而且可以影响人们的职业选择,即金融发展会使更多人选择成为企业家,因此,金融发展可以提高经济效率从而促进增长。他们的经验研究表明,金融深化和职业选择的改变可以解释75%的泰国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变化。
  与上述模型不同,Bencivenga et al (1993) 认为,金融发展未必会优化投资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他们指出,由于高收益技术的投资伴随着高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因此,金融发展会通过影响交易成本结构而影响经济增长。在他们的模型中,尽管金融发展会降低交易成本,但未必会促进经济增长。如果金融发展降低了高收益技术资产在金融市场上的相对交易成本,那么金融发展可以增加对高收益技术的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反之,金融发展会阻碍经济增长。
  既然金融会影响到长期的经济增长率,那么金融安排(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何时会出现,也即内生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就成为一些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几乎所有理论模型都假设创建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需要一定的固定成本,同时由于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会带来收益,因此,这些理论模型就可以内生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也即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才会出现。⑯所不同的是,这些理论模型对收益方面的解释。在Greenwood and Jovanovic (1990)和Acemoglu and Zilibotti (1997) 中,金融中介的创建会因为分散风险而带来收益。在De la Fuente and Maríne (1996)和Blackburn and Hung (1998)中,金融中介的创建可以促使企业家更努力工作,从而获得收益。在Boyd and Smith (1992)中,金融中介会因为减少信贷配给而带来收益。⑰
  Allen and Gale (1999)指出,当人们对投资项目的收益的看法比较一致时,创建金融中介的收益较大;当人们对投资项目的收益的看法差异较大时,创建金融市场的收益较大。因此,他们的模型可以内生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在Tressel (2003)中,非正式金融和正式金融中介都是内生的。在经济比较落后时,人们无法提供贷款抵押,因此,一些人只能到非正式金融机构贷款;当经济比较发达时,人们都可以提供抵押,因此,正式金融机构就会出现提供贷款。Chakraborty and Ray (2006)指出,银行可以解决企业家的道德问题带来收益,因此,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银行会内生出现。由于银行的监督是有成本的,当企业家的财富足够多时,风险的程度会下降,此时,金融市场会出现。
  三、金融发展、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
  公平公正一直都是人类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话题。另外,许多研究表明,收入分配影响一个国家(地区)的长期经济增长率。因此,自然地,收入分配以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问题就一直都是经济学关注的最重要问题之一。在这里,本文简要评述研究金融发展、收入分配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文献。
  Banerjee and Newman (1993)指出,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实际上,他们的文章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在一个社会中,富人和穷人并存,人们需要投资才能获得企业家能力(例如,多年的高等教育或投资建工厂)。如果金融市场是完美的话,穷人可以借款进行投资,变成企业家,那么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差距在长期中不会存在。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是不完美的,贷款者就会要求穷人借款时提供抵押等要求,这会缩小贷款规模。这样的话,一些很穷的穷人就无法进行投资,只能变成工人,而富人可以进行投资变成企业家。因此,富人和穷人的收入差距长期存在。如果一个社会的金融比较发达,穷人容易借到所需的钱进行投资,那么穷人和富人的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同时,经济绩效也比较好。⑱
  与Banerjee和Newman相似,Galor and Zeira (1993) 指出,在一个社会中,有一部分人是高能力的,一部分人是低能力的,后者可以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其能力。与Banerjee和Newman的文章相同,如果金融市场是完美的话,那么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获得相同的收入。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是不完美的,贷款者害怕借款者会毁约,因此,贷款者会提高贷款利率,这相当于提高了低能力者人力资本投资的成本。所以,在长期中,一部分非常穷的穷人就不会选择人力资本投资,只能在生产力低下的部门工作,获得低工资。相应地,长期的收入分配差距就会存在。⑲在Galor and Zeira (1993)模型中,金融发展不但可以缩小收入差异,也可以改善经济绩效。
  Mookherjee and Ray (2003)指出,只要存在人力资本的金融外部性,即一个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会影响到其他人的人力资本投资决策,那么,当金融市场是不完美时,初始的财富分配会影响经济绩效和稳定状态的收入分配。当初始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较高,经济绩效较差,均衡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反之,经济绩效较好,均衡的收入分配差距较小。在他们的模型中,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⑳
Piketty (1997)在一个有信贷约束的Solow模型中研究财富分配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与上面提到的文献一样,如果金融市场没有任何摩擦,那么初始的财富分配不会对稳定状态时的总量产出和财富分配产生任何影响。相反,如果金融市场是不完美的,那么因为借款者的道德风险问题,收入分配状况会影响贷款规模,从而可能出现多重均衡。当利率水平较高时,受信贷约束的人就会越多,当在经济达到稳定状态时,资本积累越少,产出越低;当利率水平较低时,受信贷约束的人就会越少,当在经济达到稳定状态时,资本积累越多,产出越高。在Banerjee and Newman (1993),Galor and Zeira (1993)和Piketty (1997)中,均衡的收入分布函数与初始的财富分布函数密切相关,因此,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可以对长期的收入分配状况和经济绩效产生影响。
  一些模型表明,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会扩大收入分配。De Gregorio and Kim (1996)假设个人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且只有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人才能变成企业家。因为金融发展可以使个人进行平滑消费,所以学习能力强的人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变成企业家,而学习能力低的人不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变成工人。这样,金融发展会扩大收入分配差距。21相似地,Cagetti and De Nardi (2006)的分析表明,由于存在信贷约束,企业家的初始财富决定他或她的投资规模。因此,金融发展会使得更多人选择成为企业家,同时企业家会扩大其投资规模。这样,金融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会扩大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与上述这些模型认为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呈单调关系不同,一些文献指出金融发展和收入分配呈非线性关系。Greenwood and Jovanovic (1990)指出,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是非线性的。由于人们需要承担创建金融机构的成本,因此,当经济比较落后时,只有那些富人选择承担这一成本,加入金融中介。这样,只有富人可以投资高收益生产技术,从而扩大收入差距。反之,当经济比较发达时,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都愿意承担创建金融中介的成本,都选择去投资高收益的生产技术。所以,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也就是说,他们的模型也可以内生出Kutznets曲线。此外,在他们模型中,金融中介的建立有助于人们分散风险,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Townsend and Ueda (2006)考虑常系数风险规避(CRRA)到效用函数,从而扩展了Greenwood and Jovanovic (1990)的模型。在模型中,他们详细分析了经济的转型动态,得到了一些新结果,例如,在长期中,当财富达到一定水平时,穷人尽管没有加入金融中介但可能更愿意投资高风险和高收益的技术。因此,在他们的模型中,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而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分配差距下降,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收入分配差距又会出现扩大和下降的过程。
  Aghion and Bolton (1997) 指出,在一个社会中,人们可以选择从事两种生产活动,一种生产活动不需要资本但生产力水平较低,而另一种需要资本投资但生产力水平较高。如果金融市场是完美的话,那么长期的收入差距不会存在。但是,由于金融市场是不完美的,因此,穷人需要考虑是否要借款从事高生产力的生产活动。在经济比较落后的阶段,由于借款成本(即利率水平)很高,穷人会选择不借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利率水平的下降,穷人会选择借款来从事高生产力的生产活动。这样,Aghion和Bolton的模型就可以为Kutznets曲线提供一种解释。在Aghion and Bolton (1997)中,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可以只有暂时的作用,不会对长期的收入分配状况和经济增长产生影响。22
  Chakraborty and Ray (2007)沿着Holstrom and Tilore (1997)的框架研究收入分配对金融发展,以及金融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他们的研究表明,由于道德风险的存在,很穷的人只能选择做工人,因此,不平等的收入分配会缩小信贷规模和不利于金融发展。同时,在经济落后阶段,由于只有一部分能够借到资本,因此,金融发展可能会扩大收入分配。随着经济的发展,很多人都可以借到资本,此时,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23
  Lloyd-Ellis and Bernhardt (2000)假设在每一个时期的开始,每个人的财富和个人企业家能力是不同的,同时,个人需要投入固定成本才能成为企业家,从而来从事高收益的生产,当然,他也可以选择在无风险的传统行业从事低收益的生产。因为信息是不完美的,贷款者就会要求穷人借款时提供抵押,所以在经济发展的初期,收入差距会扩大。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后期,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提供抵押,因此,企业家能力的分布决定经济的动态演化,当高能力的企业家较多时,收入分配变化呈现到U型形状;当高能力的企业家较少时,收入分配变化呈周期性变化。24
  近来,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的关系也成为实证研究的焦点(Levin, 2008)。例如,Becker et al (2007)的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的60%是通过金融发展影响总量经济增长而达到的,而40%是通过金融发展缩小收入差距而达到的。此外,他们也指出,金融发展可以显著地减少一个国家贫困人口。Levine (2008)综述了关于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关系的理论研究文献和经验研究文献。25
  四、小结
  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文献数量庞大,且不断增多。本文简要回顾了有关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文献。详细的文献综述请参见Levine(2005,2008)。大量的文献表明,尽管经济学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大部分人认为,金融发展可以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同时,金融发展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2008年发生的全球金融危机使一些经济学家感觉到,深入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刻不容缓。因此,研究金融发展影响经济发展的机制及其政策含义会成为研究热点。
  注释:
  ①Goldsmith (1969)和McKinnion (1973)的实证研究最早发现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关系。Levine (2005)在综述了有关文献的基础上指出,从目前来看,大部分经济学家赞同金融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②当然,有些文献表明金融发展会阻碍经济增长(请参见第二节的相关文献)。
  ③当然,也有一部分经济学家认为不平等有利于经济增长。一些经验研究也表明不平等未必不利于经济增长,例如Forbes(2000)经验研究表明,在中、短期内不平等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Partridge(1997),Barro(2000)指出,不平等与长期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十分明确。在发展中国家,不平等与经济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在发达国家,不平等却有利于长期经济增长。
  ④Levine (2005)从金融能够动员资本、促进交易、监督企业、收集信息和减少风险这五个方面来综述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详细内容请参见原文。本文尝试用与Levine不同的思路来综述这些理论模型,但本文参考且获益于Levine的文章。
  ⑤在有关金融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中,一个隐含的假设就是投资促进增长。Attanasic,Lucio and Antonello (2000)等认为,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明显,经济增长却极大地影响物质资本投资。在物质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上,经济学家之间还存在着争议,详细内容可参见Carroll,Overland and Weil(2000)。
  ⑥他们也指出,尽管金融发展会降低经济增长率,但可能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⑦实际上,收入不确定性的降低相当于持久收入的增加,因此,消费会随之而增加。此外,在他们的模型中,金融发展不但可能会降低增长率也可能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
  ⑧金融发展也可以优化投资结构。
  ⑨由于他们的模型是基于Ramesy模型,因此,金融发展只会促进中期的经济增长。
  ⑩Bose and Cothern (1996)在Bencivenga and Smith (1993)基础上考虑了投资者不但可以通过信贷配给来区分高风险和低风险的企业家,也可以通过花成本来甄别这两类企业家。在他们的模型中,甄别成本的高低代表了金融发展程度。由于甄别是需要投入资本,因此,金融发展未必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当甄别成本比较高时,金融发展会降低经济增长率。
  ⑪在他的模型中,金融发展在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时会减少物质资本投资,但由于长期经济增长率取决于人力资本投资,因此,金融发展会提高经济增长率。
  ⑫监督水平的提高诱使发明者更多的努力。另外,在他们的模型中,监督需要投入资本,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本与劳动工资的比例会下降,金融中介肯定会出现。
  ⑬在他们的模型中,国际贸易会促进经济增长。
  ⑭投资结构的优化往往伴随着投资总量的增加。
  ⑮他们还研究了金融发展对不同行业的生产力水平差距和劳动力雇用的影响。
  ⑯Deidda and Fattouh (2005)指出,恰恰是因为建立银行等金融中介需要一定的成本,因此,金融行业的竞争程度会影响到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说,竞争的金融行业未必会促进长期经济增长。
  ⑰与这些模型不同,Bose (2005)指出,对于厂商来说,通过金融中介融资和通过金融市场融资的收益是相同的,但其成本是不一样的。当通过金融中介融资时,厂商会考虑可能因为不能还债而导致的破产成本;当通过金融市场融资时,厂商会考虑因为市场还有其它比较差厂商而导致的信息稀释成本。当经济比较落后时,破产成本小于信息稀释成本,因此,创建金融中介是最优的;当经济比较发达时,创建金融市场是最优的。Boyd and Smith (1996,1998)和Blackburn et al (2005)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债务金融先出现,金融市场而后出现。
  ⑱Ghatak and Jiang (2002)是Banerjee and Newman (1993)的一个简化模型。
  ⑲Moav(2002)指出,如果用遗产是收入的凸函数的假设来代替技术的非凸性假设,那么这些文献的结论仍旧成立。
  ⑳Ray(2006)研究了金融发展与持续收入分配的转型动态问题。
  21尽管收入差距扩大,但穷人的社会福利水平会提高。
  22Maoz and Moav (1999)假设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是两种互补的生产要素,但人们只有投资教育才能成为熟练劳动力。由于金融市场是不完美的,因此,初始财富分配会影响均衡的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同时,因为人们的投资决策取决于两种类型劳动力所能获得工资的差异,所以经济发展一方面会使工资差异下降,从而降低人们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另一方会通过缓解穷人人力资本投资的金融约束而提升人们人力资本投资的激励。因此,在他们的模型中,发达国家的财富再分配会降低其经济增长率,但发展中国家的财富再分配会提高其经济增长率。
  23他们指出,企业家的财富规模和投资技术会影响金融形式。如果生产技术要求的投资很大且企业家的财富较少,那么更多的企业家会选择通过银行来融资;反之,更多的企业家会选择通过市场来融资。
  24Jeong and Townsend (2008)利用泰国的数据来比较Lloyd-Ellis and Bernhardt (2000)和Greenwood and Jovanovic (1990)对现实的解释能力。他们的研究表明,这两个模型各有自己的优缺点,但也共同存在一些不足。
  25本文参考了Levine (2008)。
  参考文献:
  1.Acemoglu,D.and F. Zilibotti,1997,“Was Prometheus Unbound by Chance? Risk,Diversification, and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5,709–775.
  2.Aghion,P.,and P. Bolton, 1997,“A Trickle-down Theory of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ith Debt Overha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4,151-172.
  3.Aghion,P.,P. Howitt, P.,and D. Mayer-Foulkes, 2005, “The Effec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on Convergence: Theory and Evidence”,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20,173-222.
  4.Allen,F. and D. Gale,1999,“Diversity of Opinion and Financing of New Technologies”.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8,68–89.
  5.Angeletos, George-Marios and Laurent-Emmanuel Calvet,2006, “Idiosyncratic Production Risk,Growth and the Business Cycle”,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3,1095–1115.
  6.Attanasio, Orazio P.,Picci Lucio and Scorcu Antonello, 2000,“Saving, Growth, and Investment:A Macroeconomic Analysis Using a Panel of Countri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2000,pp. 82,1-30.
  7.Banerjee,A. and A., Newman,1993,“Occupational Choice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01, 274-298.
  8.Barro,Robert J.,2000“Inequality and Growth in a Panel of Countries”,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5,5-32.
  9.Beck,Thorsten,Asl?Demirgüc-Kunt and Ross Levine, 2007, “Finance,Inequality,and the Poor”,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12,27-49.
  10.Bencivenga,V. and B. Smith,1991,“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Endogenous Growth”,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8,195-209.
  11.Bencivenga,V. and B. Smith,1993,“Some Consequences of Credit Rationing in an Endogenous Growth Model”,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7,97–122.
  12.Bencivenga,V., B. Smith. and R. Starr,1995, “Transactions Costs, Technological Choice, and Endogenous Growth”,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67,53–177.
  13.Blackburn,K. and V. Hung,1998,“A Theory of Growth, Financial Development,and Trade”,Economica,65,107-126.
  14.Blackburn,K.,N. Bose and S. Capasso, 2005,“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ng Choice and Economic Growth”,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 15.Bose,Niloy,2005,“Endogenous Growth and the Emergence of Equity Ginance”,Journal of Development,2005,77,173-188.
  16.Bose N.and R. Cothern,1996,“Equilibrium Loan Contracts and Endogenous Growth in the Presence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8,363-376.
  17.Bose N. and R. Cothern, 1997, “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Loan Contracts in a Neoclassical Growth Model”,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29, 423-439.
  18.Boyd,J. and B. Smith,1992,“Intermediation and the Equilibrium Allocation of Investment Capital: Implication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0,409–432.
  19.Blackburn, Keith, Niloy Bose, and Salvatore Capasso, 2005,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ng Choice and Economic Growth”, Review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9, 135–149.
  20.Buera,Francisco J.,Joseph Kaboski and Yongseok Shin “Finance and Development A Tale of Two Sectors”,NBER Working Papers,No.14914,2009.
  21.Cagetti,Marco and Mariacristina De Nardi,2006, “Entrepreneurship,Frictions,and Weal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14,835-870.
  22.Carroll, Christopher D., Jody Overland and David N. Weil, 2000, “Saving and Growth with Habit Format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0, pp. 341-355.
  23.Chakraborty,Shankha and Amartya Lahiri,2007,“Costly Intermediation and the Poverty of Nation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48,155-183.
  24.Chakraborty,Shankha and Tridip Ray,2006,“Bank-based versus Market-based Financial Systems: A Growth-theoretic Analysis”,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3,329–350.
  25.Chakraborty,Shankha and Tridip Ray,2007,“The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 of Financial System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 Control ,31,2920–2956.
  26.De Gregorio,J., 1996,“Borrowing Constraints,Human capital Accumulation,and Growth”,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37,49–71.
  27.De Gregorio,Jose and Se-Jik Kim,2000,“Credit Markets with Differences in Abilities: Education, Distribution, and Growth”,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41,579-607.
  28.De la Fuente,A. and J. Marín,1996,“Innovation,Bank Monitoring,and Endogenous Financi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8,269-301.
  29.Deidda,Luca and Bassam Fattouh,2005,“Concentration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and Economic Growth”,Macroeconomic Dynamics,9,198-219.
  30.Deidda,Luca and Bassam Fattouh,2008,“Banks, Financial Markets and Growth”,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17,6–36.
  31.Devereux,M. and G. Smith,1994,“International Risk Sharing and Economic Growth”,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35,535–550.
  32.Diamond,D.,1984,“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Delegated Monitoring”,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51,393–414.
  33.Diamond,D. and P.Dybvig, 1983,“Bank Runs, Deposit Insurance,and Liquidity”,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1,401–419.
  34.Erosa Andre’s and Ana Hidalgo Cabrilanai,2008,“On Finance as a Theory of TFP”,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49,437-473.
  35.Forbes,Kristin J.,2000,“A Re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equality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90,869-887.
  36.Gale,D. and M. Hellwig,1985,“Incentive-Compatible Debt Contracts:The One-Period Problem”,Review of Economics Studies, 52,647–663.
  37.Galor,O. and J. Zeira,1993,“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0,35-52.
  38.Goldsmith,R.,Financial Structure and Development,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39.Greenwood,J. and B. Jovanovic,1990,“Financial Development,Growth,and the Distribution of Incom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8,1076-1107.
  40.Greenwood,J. and B. Smith,1997,“Financial Markets in Development,and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Markets”,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21,145–181.
  41.Hicks,J.,A 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69.
  42.Jeong,H. and R. Townsend,2007,“Sources of TFP Growth Occupational Choice and Financial Deepening”,Economic Theory, 32,179–221.
  43.Jeong,H.and R.Townsend,2008,“Growth and Inequality Model Evaluation Based on An Estimation-calibration Strategy”, Macroeconomic Dynamics,12,231-284.
  44.King,R. and R. Levine,R.,1993, “Finance, Entrepreneurship,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32,513–542.
  45.Khan,Aubhik,2001,“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Macroeconomic Dynamics,5,413-433.
  46.Krebs,Tom,2003,“Human Capital Risk and Economic Growth”,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18,709-743.
  47.Levine,Ross,1991,“Stock Markets,Growth,and Tax Policy”,Journal of Finance,44,1445-1465.
  48.Levine,Ross,2005,“Finance and Growth:Theory and Evidence”,in Philippe Aghion and Steven Durlauf,eds.,Handbook of Economic Growth,Amsterdam:Elsevier,2005.
  49.Levine,Ross,2008,“Finance and the Poor”,Machester School,76,1-13.
  50.Lloyd-Ellis,H. and D. Bernhardt,2000,“Enterprise,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67,147-168.
  51.Lucas,Robert,1988,“On the Mechanism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3-42.
  52.Lucas,Robert E. Jr.,1992,“On 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Economic Journal,102,233-247.
  53.Marcet,Albert, Francesc Obiols-Homs and Philippe Weil, 2007,“Incomplete markets, labor supply and capital accumulatio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54,2621–2635.
  54.McKinnon,R.,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55.Moav,Omer,2002,“Income Distribution and Macroeconomics the Persistence of Inequality in a Convex Technology Framework”, Economics Letters,75,187–192.
  56.Maoz ,Yishay D. and Omer Moav , 1999, “Intergenerational Mobility and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 Journal, 109, 677-697.
  57.Mookherjee,Dilip and Debraj Ray,2003,“Persistent Inequality”,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0,369-393.
  58.Morales,María,2003,“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in a Model through Creative Destruction”,Macroeconomic Dynamics,7,363-393.
  59.Obstfeld,M.,1994,“Risk-taking,Global Diversification,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4,310–1329.
  60.Partridge,Mark D,1997,“Is Inequality Harmful for Growth? Comment”,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7,1019-1032.
  61.Piketty,Thomas,1997,“The Dynamics of the Wealth Distribution and the Interest Rate with Credit Rationing”,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64,173-89.
  62.Ray,D.,2006,“On the Dynamics of Inequality”,Economic Theory,29,291-306.
  63.Romer,Paul M.,1986,“Increasing Returns and Long-Run Growth”,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94,1002-1037.
  64.Saint-Paul,G.,1992,“Technological Choice,Financial Market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European Economic Review,36, 763–781.
  65.Todaro,Michael P.,Economic Development,London: Longman, 1997.
  66.Townsend,R.,1979,“Optimal Contracts and Competitive Markets with Costly State Verific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21,265–293.
  67.Townsend,R. and K. Ueda,2006,“Financial Deepening, Inequality,and Growth”,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73,251-273.
  68.Tressel,T., 2003, “Dual Financial Systems and Inequalities in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Economic Growth, 8,223-257.
  (作者简介:潘士远,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浙江大学民营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

作者:潘士远 来源:《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

nomics,9,135-49.
「经管之家」APP:经管人学习、答疑、交友,就上经管之家!
免流量费下载资料----在经管之家app可以下载论坛上的所有资源,并且不额外收取下载高峰期的论坛币。
涵盖所有经管领域的优秀内容----覆盖经济、管理、金融投资、计量统计、数据分析、国贸、财会等专业的学习宝库,各类资料应有尽有。
来自五湖四海的经管达人----已经有上千万的经管人来到这里,你可以找到任何学科方向、有共同话题的朋友。
经管之家(原人大经济论坛),跨越高校的围墙,带你走进经管知识的新世界。
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并注册APP
本文关键词:

本文论坛网址:https://bbs.pinggu.org/thread-736053-1-1.html

人气文章

1.凡人大经济论坛-经管之家转载的文章,均出自其它媒体或其他官网介绍,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其真实性负责;
2.转载的文章仅代表原创作者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本站对该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出任何保证或承若;
3.如本站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及时联系本站,我们会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