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MD90干线飞机项目补记--产业经济学

    作者:来源于网络2000年3月中旬,各媒体在显著位置,报道我国自行研制的、在Y7基础上自主开发的支线飞机——“新舟60”上天的消息。但是,在发表自己的新支线飞机上天消息之前的20天(2月24日),我国航空界还有一件大事——中美合作制造的第二架MD90-30飞机试飞成功—却很少被注意到。其实,这两架MD90飞机顺利试飞,并且很快拿到FAA适航证,[1]它的重要意义,远非其他民机项目可比。这是20世纪90年代由“中航总”制定、国务院批准的发展民机“三步走”战略中,唯一实实在在走到底、并取得了成果的项目。六年来,它动员了我国航空工业半数的制造能力,投入了无数的金钱,在它身上倾注了上万人的心血,甚至还有人为它献出了生命。在它身上,曾寄托了我国航空工业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希望。两架MD90飞机顺利试飞成功,充分显示了我国在干线飞机的制造和总装技术方面已获得巨大的进步,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的国际水平,并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这个项目尤其显示了上航作为干线飞机主制造商的系统管理能力和总装能力。不要小看干线飞机的“总装能力”,这和总装一辆汽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具备干线飞机的制造和总装能力,是真正能够体现一国航空工业水平的,也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梦寐以求的。但是,MD90项目的命运,又和当年上航自行研制运10一样,在进行中被终止。第二架MD90顺利上天,也就是最后一架麦道飞机的生产圆满结束,同时就宣告了中美十几年合作组装、生产干线飞机的历史的终结。我国航空界十几年拼搏所达到的水平和能力,再次面临被搁置的命运。无论如何,MD90项目影响深远,对我国今后民机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十分有必要加以总结和讨论。生产体制1992年,中航总与麦道公司签定了合作生产40架MD90的合同。这已不是“组装飞机”,而是美国出知识产权,中国出设备和人工,合作制造飞机。不论对麦道还是对中航总,这都是具有很大挑战性的。MD-90是具有20世纪90年代水平的新机种,1994年才取得FAA型号适航证。它是150座级干线飞机,机身长46.5米,航程4402公里。同MD82/83相比,MD90换装了经济性更好、噪音更低的V2500高涵比涡扇发动机,驾驶舱仪表和系统设备也有较大改进。MD90合作项目和MD80项目有很大的不同。·实施了主制造商—供应商生产模式过去,组装是上飞厂一家干,现在是由中航总组织上航、西飞、沈飞、成飞四家企业共同承担。[2]这是中国航空工业第一次实施国际通行的主制造商—供应商生产模式。·工作量差了一个数量级MD82飞机,中方加工零件数只有2000多项。而MD90机体国产化率要达到70%,中方生产的零件数达到4万多项。中方四厂不仅要完成麦道自身完成的大部分工作量,而且要承担它的许多供应商所担负的工作。·主要责任在我方MD82是由麦道公司提供零组件、配套件,按照麦道提供的工艺文件,在麦道的质量控制下组装的。而MD90飞机,美方只提供图纸和原材料(包括煅、铸件毛坯),中方负责从零件制造到总装试飞的工作,并在质量控制和适航保证方面承担主要责任(发动机、机载设备及部分系统相关件由美方提供)。也就是说,美国的知识产权,中国制造。所以美方提出“一切以中方为主”,“这是中国的干线飞机”。要由中方负责全机的完整性。干线飞机是一架精密的巨型机器,质量要求十分严格。要取得FAA适航证,必须符合西方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包括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和标准。按合同规定,MD90飞机首架飞机就必须通过检验,达到适航交付的要求。所有技术准备和生产准备的软硬件,如工艺文件、工艺装备、加工程序等等,都要达到完善、成熟、可靠的程度。主制造商—供应商制度适应了这样的质保体系。上航作为主制造商,直接受控于FAA,在总公司和现场指挥部的领导和支持下,负责整个项目的生产、技术、质量的控制与协调,同时还直接承担40个部件和工位的制造任务。上航要负责资料的有效性,负责四厂技术资料的发放和跟踪,要负责制造技术协调,要向兄弟厂发放技术状态表、质量控制文件,要评审兄弟厂的质量体系,派驻质量代表,要跟踪四厂的生产进度,帮助兄弟厂完成材料、零件配套等工作。上航还要面对客户和适航当局,承担相应的管理和服务工作。主制造商必须取得美方公司生产许可证延伸的批准,其他三家作为供应商,其质量体系也必须符合适航要求,并符合适航当局(FAA/AAD)评审标准。美方和FAA当局在对我方四厂制造能力评审通过之后,派出驻厂人员,对管理、工艺各方面实行监督。换句话说,MD90项目的成功,说明这四厂的质保体系已经通过了FAA评审标准,即四厂制造干线飞机的能力已被国际航空界认可。技术准备与资料消化项目的实施为了达到“首架飞机就要过关”的要求,对我国航空工业实行了空前程度的动员。参与项目的四厂花费了巨大努力,购置、制造设备,消化技术资料,培训队伍,组织协作和攻关:——共投入技术改造费用6.35亿元,完成了可用于批量生产的工艺装备和专用测试设备制造,总数达5万项;——上航接收了麦道发来的技术资料1446批约21吨,向四厂复制发放近5万个图号的图纸、技术资料85吨。翻译、跟踪了工程图纸60万张(A4),功能试验文件700万字、工艺标准860万字,基本上拿到了全套MD90飞机生产技术资料及部分设计资料;——建立了局域网,实行生产、技术、管理信息共享;——四厂共有近万人参加MD90项目的工作,其中国外培训400多人,其他人员都经过国内多次培训,已经形成一支完整配套的队伍。……参加项目的各厂广泛开展技术攻关,攻克了许多重大关键制造难题。这里介绍上航自力更生研制工装设备的两个典型例子:全机对接方案与工装:MD90飞机与MD82的对接方案不同,它采用模块式(分段)对接。对接工艺方法是全新的课题。美方的总装对接,是用自动化设备,通过计算机调节每一个模块的水平位置。我们没有美方那么大的批量,买设备是不合算的。上航集中优秀专家自行设计了一套对接方案和工装。即用“浮动式对接小车”调整飞机模块的位置和姿态,并全部采用激光、光学水平仪检测技术。这个方案也获得了美方认可。对接质量完全符合标准。这种对接方案和工艺在国内属首创,对国内其他厂家也极有参考价值。自制电缆导通测试台:部件厂完成各自系统试验后,还要在总装厂对跟导航、自动飞行有关的系统,进行全机电缆完整性导通试验。全机电缆有12000多个测试点,导线总长300公里,密如蛛网。因合同原因,美方拒绝提供人工测试设备、图纸和说明书。上航自己设计了一套测试设备,这套设备得到了美方认可,经过2架飞机试验,说明这个设备是成功的。

  • 入世后股市的八大猜想--产业经济学

    作者:来源于网络WTO是一个世界性的多边贸易组织,几乎囊括世界贸易的80%强。“入世”将对中国的经济结构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因为世界游戏规则与我们所熟悉的和擅长的相差甚远。自然,深处其中焦点的中国股市,更是经济结构剧烈变动的表达者。如何预见和防范这种剧烈变动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呢?  猜想1  中国股市整体对外开放有没有时间表?  面对低迷的市场,很多投资者都把解套的希望寄托到中国加入WTO上了。这些投资者的一个共同心理预期是:WTO的基本原则就是市场开放,而股票市场同样属于服务贸易范畴,所以,即使近期不能直接、全面地对外开放中国的股票市场,但至少也可在某些局部市场上有所推进。不管是哪种形式或哪种层面上的对外开放,都可能引致一些外部资金的介入,从而推动中国股市走出低迷行情。  的确,中国股市的对外开放,已经在悄悄地和公开地进行着。如早期的B股市场和最近拟议中的中外合资基金。特别是对成立中外合资基金管制的放松,更是激起了投资者更大的市场开放预期。从许多媒体的报道中我们看到,在华安与JP摩根签订成立中外合资基金公司联合工作小组协议后,最近美国富兰克林坦伯顿基金集团又与广发证券达成了设立合资基金公司的协议;同时还有大鹏、富国等基金管理公司有成立合资基金的意向。据估计,到明年上半年,第一批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将会陆续浮出??妗?p>  如此多的中外合资基金注册中国,很自然地使投资者联想到这些基金后面庞大的资金供给。据统计,中国目前的基金总规模只有753.7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则高达7万亿美元。假如美国基金中的1%能够流入中国股市,那也是700亿美元的冲击波呀。  但是,笔者不得不提醒那些乐观的投资者———中国股市的整体对外开放,远不是一个“入世”就可以一蹴而就的,至少还要做很多重要的制度准备和技术完善。  何时才能整顿好A股市场呢?整顿好的标准是什么?  一个健康的股票市场或者证券市场,至少应该包括:效率、信息对称和风险分散。如果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国股市,恐怕不是一年、两年就可以完成的。更何况中国股市的对放开放,还要跨越人民币资本项下不开放等因素的制约。  可见,中国股市的对外开放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时间表,境外资金的大规模介入,也只是理论意义多于实际可能,那些希望境外“热线”在短期内烫热中国股市的投资者恐怕依然要失望了。  猜想2  创业板市场何时推出?  中国推出创业板市场的时间表几经变更,如今已经是一个无法猜测的谜团。可就在人们渐渐淡忘中国创业板市场的时候,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上突然对媒体宣布:中国版的创业板很快就要推出了。于是,很多投资者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准备,甚至许多投资者认为,中国创业板市场推出的时间表将在中国加入WTO后不久。  “9·11”事件之后,全球的高科技股纷纷看淡,世界各地的创业板业绩更是差强人意,此时推出创业板市场失败的风险极大。因此,中国股市中的创业板神话,最快恐怕也要等到2002年下半年再写了。  这里我们不妨再次引证朱镕基总理的话:“如果A股市场还没有整顿好,贸然推出二板市场的话,我们担心要重复现在主板市场的一些错误和弱点,所以我们希望把主板市场能够整顿得更好一点再说。”  猜想3  “双Q”能在短期内登场吗?  中国加入WTO后,许多境外资金想获得进入中国股市的通行证,而国内的许多投资者看到境外红红火火的市场机会也跃跃欲试。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港府与外资银行提出的认可内地证券投资(QDII)建议和认可外地证券投资(QFII)建议,即通称的“双Q”已经在市场上引起了很强烈的反响。甚至一些投资者已经着手研究境外市场的操作手法和相关的法律知识了。  据笔者所知,该项议案的确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重视。但从各种信息和制度约束条件分析,中国股市开放资金壁垒的可能性并不大。  第一,如果允许境外资金直接进入中国股市,则意味着人民币市场在事实上完全开放。显然,要对外直接开放股市,当务之急是研究如何开放人民币市场的资本项目。  第二,如果允许境内投资者直接投资海外市场,则意味着放弃外汇流出的限制,以及更为深层的人民币直接兑换美元等国际硬通货的问题。尽管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2000亿美元,尽管外汇黑市出现了与官方汇率倒挂的现象,但并非意味着人民币就可以开放了,因为许多金融体系的潜在风险还没有有效的解决办法。  所以,笔者更倾向于这样一种可能,只有那些有外汇存款的投资者可以投资境外证券。  猜想4  外商投资上市公司可能成为新宠?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上市的管制也逐渐放松。最近有关监管部门先后出台了一些相关文件。如《关于上市公司涉及外商投资有关问题的若干意见》、《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都从不同侧面,为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境内上市(包括A股和B股)提供了法律依据。  从这些林林总总的规定中,可以发现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上市的一系列指标要求:第一,拟上市公司必须是经过股份制改造后成立的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必须是在中国境内注册的外商投资公司。第三,要有持续3年盈利的业绩。第四,要按照有关资产重组的规定上市。第五,与境内拟上市公司一样,要经过一年的上市辅导期。第六,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第七,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境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A股与B股)后,其外资股占总股本的比例不低于10%;同时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境内上市发行股票后外资比例低于总股本25%的,应交回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并按规定办理有关变更手续。此外,暂不允许外商投资性公司受让上市公司非流通股。  猜想5  中国“入世”后的税制改革将影响股市几何?  中国入世后,改革现有的税制体系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但究竟改革哪些以及改革的幅度有多大则是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的事情。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一位权威人士的讲话可以为我们的分析提供必要的支持。这份报告指出:为配合“入世”,中国税制将适当调整,以取消内资与外资的不平等税项,与国际标准接轨,但中国政府不会在“入世”后立即修改,而会视入世后的进度,朝三大工作方向调整税制。  果真如此的话,中国股市将出现许多相应的变化:第一,内外资税制的统一,可以减轻内资企业的税收负担,从而提高其赢利能力,为中国的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提高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税收环境。第二,税收制度更偏重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将对不同产业产生或松或紧的影响。第三,关税的整体下调,将使进口型企业在一定时期的获利能力提升,进口贸易板块股票可能更加活跃。第四,生产型增值税改为消费型增值税的议案可能很快就会实施,这样企业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就变得可以抵扣了,既有利于合理税收负担,鼓励投资,也有利于产品的出口。因此,税制改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将不可小视。  猜想6  新的会计、审计制度对股市的冲击波有多大?  为应对WTO新规则的要求,也为有效地监管上市公司的运行质量,中国相继推出了新的《企业会计制度》和审计制度。这些新规则的出台和生效,对中国的上市公司和中国的股市行情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2000年年底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看,对上市公司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是重大的:由于会计要素的重新定义,使上市公司的资产大幅度缩水;由于减少公允价值运用,使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空间大幅度缩小,对那些急于扭亏而摆脱退市的PT公司或避免被PT的ST公司来说,扭亏的难度会相应加大,T族股票的风险也更加增大;由于新4项计提的加入,使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相应降低,由此使一些微利型公司成为亏损型公司,预计在2001年年终的亏损上市公司将大面积发生。  猜想7  政府还搞“国有股减持”吗?  前期实行的“国有股减持方案”,在经历了这样一个尴尬的“叫停期”后,会不会重新回到中国的股票市场上来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但是国有股减持方案须作出重大修改。这些修改应该包括:一是改变减持方式,如香港盈富基金的方式可能被借鉴;二是改变选股方式,如从优良公司选起;三是改变发售方式,如增加基金配售比例等;四是改变定价方式,如以国有股净资产定价等。  猜想8  中国股市人气何时将再度凝聚?  经历了近半年的熊市之后,伴随着WTO要素的加入和释放,中国股市将在2002年第一季度重新聚拢人气。  第一,对于WTO这样一个重大因素的介入,投资者需要经过3个月左右的时间进行消化,而WTO的一些实质性利好因素和利空因素也大致需要相同的时间释放。第二,目前的国际环境对中国非常有利,随着“9·11”事件影响的加深,国际资金正在以加速度的形式流入中国市场。尽管目前美国仍然是最大的外国资本投资地,但中国也悄然升到了第二位。第三,在世界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今天,中国经济依然保持了7%以上的强劲增长,为投资者的资金回报提供了成长基础。第四,中国证券监管当局规范证券市场措施基本到位,一些比较大的利空因素得到了较大的释放。第五,股市泡沫已经基本被挤干,目前的21倍左右的市盈率已经到了投资价值区域,大资金必须要开始建仓。  因此,笔者对WTO后的中国股市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并认为有可能在半年内再创新高。(人民日报)

  • 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及策略--产业经济学

    作者:来源于网络一、房地产能拉动经济增长的原由凡经济发达国家,房地产业不是支柱产业也是发达的产业,其经济发展与发达房地产业对经济拉动相关。房地产业的拉动或"波及效应"特强,主要由于以下原因。1.房地产业发展需要国民经济中许多部门和行业撮供物质资料,与之配合发展。我国建筑成本中70%是材料消耗,由其他部门和行业出售产品配合的。发展房地产业需要国民经济中的建材、设备、机械、冶金、陶瓷、仪表、森工、化塑、玻璃、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相配合,从而"波及"、拉动其发展。2.房地产业发展结果的房地产品,为国民经济许多部门和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场所。开发营建出了房屋,能为商业、家具业、家用电器业、房屋装修业、园林花木业、家庭通讯业、搬家公司、房屋金融保险业、物业管理业、家庭特约服务业、房屋买卖中介业等等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发展场所。第三次产业的主要生产资料是房屋,有了房屋为其发展提供了前提,促进其发展。3.房地产品消费特别是住房消费是综合性消费、波及和带动生活消费的方方面面。房地产的消费使用特别是住房消费是种综合性消费,波及吃、穿、用、住、行、娱乐、健身、学习、社交、享受、发展等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住房有高级低级之分,高级住宅不仅是生存资料,还是享受发展资料,世界某著名政治家说?quot;人造房屋,房屋造人"。因而,发展房地产业,提高居民住房消费水平,从住房综合消费方面讲,为人们生活其他方面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促进生活消费水平全面提高。就行来说、我国有些人想买车,就愁无停车之所。若住房水平提高,家有车库,想必促进轿车进家和消费。再如健身娱乐消费,不少家庭苦于住房窄小,想健身消费也不敢购置健身器械。总之,住房水平提高和居住环境改善,可促进生活消费的多方面,拉动多方面产品销售和劳务交换。正因为房地产业发展有强烈的"波及效应",有多方面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所以国际上对发展房地产业有如下的统计和记录:工业发达国家房地产值增加1个单位,带动相关产业产值增加l、5单位到2个单位。据上海社会科学院1981年对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研究表明,我国住宅业每投入增加1亿元,其他23个相关产业增加1.479亿元的投资,其中建材、冶金、农林业、机械工业等四部门增加投入0.70亿元。有学者估计发展房地产业直接间接可带动60多个部门和行业的发展。为此,邓小平同志早在改革初期就指出,要将我国房地产业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996年我国政府在制定"九五"与"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也提出将"住宅和汽车要成为国民经济新的支柱产业"的思路。二、我国启动房地产市场不力的诸多问题为发展房地产业拉动国民经济,政府出台了减少税费、银行降息、公房售给个人、推行抵押贷款、开辟房屋二级市场等诸多政策措施,对促进房地产投资和发展房地产业不能说没起作用,但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我国存在不利于住房产品有效实现的根本的深层次的问题。1.生产与消费不协调,消费率低。发展房地产业拉动经济是有条件的,就是房地产品的实现。投资开发房地产最大的问题也是房屋实现。投资开发房地产既起需求效应拉动经济增长,但又有供给效应,并且这是投资本质上的效应。若投资开发房地产不能产生需求效应,不能实现,对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只起饮鸩止渴作用,并加剧国民经济中房地产品积压。若投资开发房地产品有需求效应,能顺畅出售,对国民经济的拉动的乘数便大,房地市场供需运行保持良性状态。但投资开发房地产品有需求效应,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作用大,必须国民有合理的最终消费率和有货币购买力。然而我国近20年来经济高速增长,虽居民最终消费绝对额也不断增长,但最终消费率呈下降趋势。1996年与1981年比,按1978年不变价格计算下降10.6个百分点。原因在于1986年到199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长率比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少4个百分点,比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少2.6个百分点。于是导致这个时期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比"六五"时期的平均水平下降12个百分点;1998年这一比重为41.4%,比"六五"期间平均水平下降近20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的国际平均水平为60%左右。著名发展经济学家H·钱纳里等人进行一次实证研究表明,在人均(GDP)1000美元左右时消费率一般为61%,1997年我国人均GDP为860美元,但我国的消费率仅为47.5%,比国际平均水平低14个百分点。我国消费率如此之低。是长期以来实行低工资和人们的收入增长率落后于GDP增长率积累而成的。这种情况导致产品积压,影响再生产顺畅进行。就拿开发出的住房讲,改革初城镇人均住房3个多平方米,现在不少城镇人均已超过l0平方米,并且房价翻了几番。然而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到1997年只增长2.11倍,而现在各地还在大量投资开发。生产与消费不协调,消费率过低,是房地产难以启动的症结所在。2.住房融资体制的转换不对称。改革前我国实行低工资制,职工和干部的劳动报酬实际上是以货币工资和实物报酬两种形式付给的。货币工资管吃、穿,实物报酬管住房、医疗、学习等。这与当时"一大二公"的左的思想、体制相适应。产品价值(c+v+m)中的v人为缩小,m人为扩大,职工住房基金等由扩大了的m收归财政,国家公共融资建房,住房国家所有,职工无偿使用。住房体制改革的实质是转换财政公共融资体制为个人融资体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住房基金进入职工工资,由职工个人融资到市场购房消费,政府再不福利实物分房。现在房改中也正是这样在改,一方面给职工住房补贴,一方面要职工货币购房。但在具体的改革实践中不对称不协调,职工货币购房是马上要将钱拿出来,而政府给职工的工资补贴是雷声大、雨点小。试想现在除沿海城市外,全国绝大多数城镇的年均职工收入才几千元左右,前几年更低。现在突然一下要拿出几万元、十几万元购房确有困难。就是实行抵押贷款,一个月支付本息几百元,不少职工也望而生畏,银行也不敢贷放。本来消费率过低,加之住房融资体制转换不对称,使房地市场的启动更加困难。3."二律背反"和人们心理预期失衡。当今要让人们乐于投资购房和启动房地产,关键在于居民心理预期信心十足,消除购房的心理障碍,对未来收支充满信心。但要居民对未来有信心,应有适当的消费政策、制度。消费政策说到底只能调节两个平衡关系:一是个人的金融资产用于投资与用于消费的平衡关系;二是即期消费与远期消费的平衡关系。用于投资多就用于消费少,用于近期消费多就用于远期消费少。但现在的政策是:一方面鼓励人们投资股票,解决国有企业的筹资问题,变间接投资为直接投资,另一方面又以各传媒宣传鼓励人们到市场购置相对过剩商品,鼓励人们旅游花钱。一方面让人们快花钱,现在就花钱,购买市场当期消费相对过剩商品,另一方面又推出房改、医改、教育改,特别是购房,为远期消费负更多责任。一方面是下岗、就业难,收入预期不容乐观,另一方面支出预期增多,居民对未来收支的心理预期失去信心。政府政策将解决当前国民经济中的重大难题和解决房屋积压问题,都压在银行储蓄存款6万亿上。这里不谈收入分配差距大的因素,也不谈80%居民只占储蓄存款20%,仅就我国12.5亿人口,人均存款才5000元左右,家平(3.8人)才1.7万元,一般居民家庭户平存款就更少了。在收入预算减少,支出预期增加,就是实行抵押贷款购房,人们对购房也拘谨起来,即使家庭有少量存款,居民为了生活安全,储蓄谨慎功能就起主导作用,不敢贸然取出购房。4.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在我国一个人均GDP处于低水平的国家,当前最终消费水平58.8%,居民消费水平47.5%的明显偏低情况下,近几年来收入分配差距又不断扩大。据国家统计局1995年对全国3.5万户城镇居民和7万户农民抽样调查证实,1995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83元,人均生活费收入3893元,均比1994年实际增长4.9%。199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生活费支出,又均比1995年实际增长4%以上。但与此同时在人均收入增长中居民收入的减收面又不断扩大。1994年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减收面为37.9%,比1993年同期扩大2.7个百分点;1995年全国城镇居民平均收入增长近5个百分点的同时,却有41%居民收入减少,比1994年居民减收面又扩大了。特别是减收面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体中。1997年到1998年我国城镇人均收入仍呈增长趋势,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不景气导致大量职工下岗,收入减少,减收面仍集中低收入人群,收入差距继续扩大甚至差距悬殊。这种收入差距表现在不同群体间,例如私营企业(包括外资企业)里雇主收入一般为普通工人的10倍,有的高达100倍以上。有人估计现在我国百万富翁超过百万户,并有10多个超过亿元的富翁。这种过大的收入差距表现在我国的基尼系数上,20世纪80年代为28.8,90年代为38.8,贫富差距扩大。这种过大的收入差距反映在居民储蓄存款中,占人口总数20%的富人,拥有6万亿存款的80%,而占人口总数80%的居民,仅只有6万亿存款的20%。生活消费支出中呈现规律是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高于高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低收入阶层的货币边际效率高于高收入阶层的货币边际效率。据1996年对36370户和1997年对37890户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基本情况调查结果的分析,也证实以上原理。1996年到1997年我国最低收入户消费支出增长率为0.25%,最高收入户消费支出增长率为12.78%,从纵向可以看出在人们收入提高过程中,消费支出的绝对额相应增长。但是最低收入户和最高收入户收入户的需求弹性系数,即消费支出增长率与全部收入增长率之比,最低收入户为2.5,最高收入户为1.13。这就是说前者增长的收入比后者增长的收入,有更大的比例用于消费支出。而我国由于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近几年减收面扩大,且减收面主要集中在低收入群体中,增收面主要集中在高收入群体。这就导致1981年到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由0.84下降到0.64。就对房地产的购置和房地产的启动而言,住房条件差,急于购房的低收入群体,虽收入需求弹性系数大,边际消费倾向高,但无能力购房,而收入分配中增收主要集中的高收入群体,有购房能力,但他们的需求弹性系数小,边际消费倾向低,住房条件也相对好,不急于购房。于是开发出的房屋难以实现,房地产难以启动。三、启动我国房地产业的构想1.继续实施反衰退和调节经济周期的政策措施。启动房地产,我们认为应区别一般政策措施和针对实际的特别方略。前段时间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应该看到实际上是市场经济国家反衰退和调节经济周期的一般理论指导下的做法;例如降低银行利息率,降低存款准备金和鼓励银行放款、扩大财政支出、大幅度提高职工工资和增强居民购买力、减轻税费、鼓励居民投资股票、债券等等政策措施,对阻止物价继续下跌和低迷,防止国民经济不振和衰退,调节国民经济增长态势和稳定发展,从不同角度起着作用。当然也对房地产经济发展起了不同程度调节作用。因为房地产业与国民经济之间存在"寒暑表"的关系。今后,无论是为国民经济走出低谷,还是为启动房地产都需要继续贯彻执行这些政策措施。

  • 历史大机遇:信息产业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经济学

    作者:来源于网络9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严重的贫富分化,为富人和单位购买的轿车,在年产50万辆的水平上停滞不前,豪宅在1997年以后严重积压,而城市居民卖不起轿车和住宅,农村居民卖不起家用电器,即使卖得起,也用不起电。经济学家论证的“汽车和住宅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至今没有实现。但是,1999年以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却在不知不觉中出现:这就是信息产业。信息产业的增长具有突然爆发的性质。这是由信息产业的基本性质决定的:极高的固定成本只要被投入并取得成功,边际成本即复制成本可以忽略不计,降价是基本趋势;信息产业各类产品的功能将互相融合,使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不断增加,因此,用户将在一定时期以指数方式呈现爆发式增长。90年代以来,ZF已经投资数千亿,建设了8横8纵的光缆电话网,通到了县城;由企业和地方ZF投资的有线电视网,已经有数千万用户;这两个网与计算机网的连通即“3网合一”,“内连网”(国家机关,银行,企业之间的连网)的建设,将很快实现。2000年9月,全国有线电话用户两亿,电话普及率百分之十七点七,城市固定电话普及率百分之三十八,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百分之五点一。因特网以每年百分之一百五十到百分之二百的速度迅猛发展。2000年上半年,上网计算机已突破六百五十万台,上网用户一千六百九十万。至于无线移动电话即手机,发展更快,已经有6000万用户。面临突破的,是第二代互联网,实现有线网络与卫星的全面连接;第三代移动电话将实现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的连接;芯片的微型化将使网络的终端从计算机和手机,延长到每一件装上了芯片的产品中去,以承担各种特定的功能。因此,有关部门预计我国信息产业在未来5年的平均增长率是25%,未免保守。在2000年我国信息产业已经达到30%的增长率,未来数年,只要ZF采取有效政策,一定会出现超常增长。促进信息产业超常增长的政策之一是大幅度降低电信基本费用,可以将中国电信等国有垄断公司上市,以上市收入弥补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电信费用只需弥补流动成本。政策之二是打破电信经营的垄断,积极参与国际电信标准的制订,使中国企业能够积极参加国际竞争。政策之三是向农村普及计算机和电视。ZF以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和财政补贴为条件,规定从事信息产业经营的公司,必须承担一定向农民家庭普及计算机的“扶贫”任务。办法是以低价收购单位和居民家庭的旧微机,送给农民家庭,如果怀疑农民学习计算机的能力,附上一个游戏盘就是了。城里人不能够只埋怨农民落后,也应该主动为农民做一些事情。中国的信息产业的发展比起其他国家,只能快不能慢,这是因为中国极端缺乏自然资源,而庞大的人口却急需教育。普及微机可以节约纸张,地皮等稀缺资源,并且降低教育成本。中国人的脑手并用能力是非常强的,又习惯于个体和家族为单位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这些与信息产业的特性是符合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新经济”,其哲学意义非常深远。什么叫做“信息”?信息既不是能量,又不是物质,物质运动永远不可能达到光速。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早已经指出,当物质的运动接近光速的时候,在运动方向上,所占据的空间为原来的90%,而完全达到光速的时候,即不占据空间,质量则趋于无穷大,物质化为能量。以二进位数字(0和1)表示的信息称为比特(BITS),具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性质,就是可以与光和电的运动相统一。电门一开一关,就是0和1。信息以光速运动的时候,就等于超越了空间,所以,信息的本质是全球化的。信息产业在技术层面的突破,都是在实现上述哲学观念,软件不过是以二进位数字来表达客观世界,硬件不过是实现其运动并提高运转速度,而3颗与地球同步运行的卫星,就可以实现信息以光速的全天候运动。成为全球化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绝对不与信息产业相抵触,相反,中国文明的起源----易经的阴阳鱼,就是0和1的一对比特,中国人在历史上就熟悉二进位制,也应该在21世纪占据信息产业的先机。信息产业在中国,绝对不是什么“瞎胡闹”,而是历史给中国人提供的大机遇。现实增长率低于潜在增长率:——10000亿美圆不值得骄傲2000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可望达到8%以上,GDP达到82000亿人民币,折合10000亿美圆。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如果认为可以保持7--8%的增长率,即可以了,就大错特错了.首先应该纠正的,是对于"8%"的僵化理解.一个数字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义.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增长率的新理论,是比较"自然增长率"和现实增长率的差距."自然增长率"或者称为"潜在增长率",是指一个国家应该能够达到的经济增长率.什么是最合适的呢?有几个条件:一是企业的设备充分开工,二是库存合适,三是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四是物价没有加速上升,五是国际收支没有大的失衡.象我国1992-1993年,经济增长率达到13%,投资上升70%,以钢材为代表的生产资料价格几乎翻倍,刺激大量进口,国际贸易马上出现逆差,人民币黑市汇率达到1:12,马上跌向1:15,而标志"通货膨胀率"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滞后1年上升,到1994年上升了21.7%.同时,交通能源都趋于紧张.这样的经济增长率显然是高了,所以ZF采取了"软着陆".但是,90年代大量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大量进行基本建设,已经大大提高了我国的潜在生产能力.新经济的发展也很快,比如2000年经济增长的8个百分点,其中电子产业增长30%,医药30%,机械11.8%,纺织10%,烟草5.9%,船舶4.3%,冶金2%,电力10%,建材10.5%,轻工6.5%.信息产业增长最快,不会提高物价.石油石化产业增长了25%,主要是国际价格增长造成的.钢材产量达到13000万吨,大大超过国家限产10000万吨的水平,钢材的库存会增加,2000年生产资料价格提高3.4%,只是恢复性增长,不能够说明通货紧缩已经消除.大量企业仍旧开工不足,即使生产增长,价格一时也上不去.垄断价格,包括电力,电讯,汽车,民航,房地产,教育,和各种收费,仍旧有比较大的降价空间,而且必须降价,因为我国收入差距已经非常悬殊,如不大幅度降低垄断价格,无法启动居民家庭需求.真正能够涨的,只有股票价格,和房租,水价.在物价稳定不能明显上升的时候,我国就业问题却越来越严峻.以失业率无法衡量中国,因为10亿农民并没有正式的就业.城市工人将有3000万下岗,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大量知识分子也将面临精简;农民已经有数千万回乡,收入连续6年下降.农民越没有钱,工业产品越买不出去,工人下岗就越多.国家发行国债一年多于一年,已经引起许多不安,担心几年之后出现财政危机,陷入停滞膨胀.但是,基本的趋势应该首先判断清楚,目前生产能力过剩,国内储蓄大于投资,大量国内资金和外汇储备用不上,或者流出国外,或者流人股票市场投机.同时国内大量过剩人口(大约2-4亿劳动力)却找不到工作----这一切如果不能够有效解决,仅仅报一个百分之八,或者百分之十,或者更高,又有什么意义?中国已经陷入全面的生产过剩危机.潜在生产能力可以达到10%甚至更高,但是按照目前的利益格局和政策战略,也只能够维持7---8%的经济增长率.为了让更多的人就业,为了尽快增强综合国力,使中国真正强大起来----必须说明,这绝对不是没有可能的,就必须进行大幅度的战略调整.我提出四项办法:1.大幅度降低垄断价格以启动内需垄断价格,包括电力,电讯,民航,居民住宅,汽车和药品。垄断价格过高,将减少社会实际货币总需求,居民支付了较高的垄断价格,就会减少一般消费,造成市场价格的下降,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反过来也调整供求关系,高价格抑制需求刺激供给,低价格抑制供给刺激需求。垄断价格的需求弹性一般相当高,价格下调可以刺激居民大量增加购买,并产生连带效应:农村电价的降低可以刺激农民购买家用电器,飞机票降价可以刺激旅游,住宅降价可以刺激家具和装修业,通讯费用的降低可以刺激信息产品的购买,从而全面启动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垄断价格居高不下,除中央ZF没有能力整合部门利益以外,主要是垄断价格构成不合理,如机场建设费,电话初装费,手机入网费,城市基础设施的大配套费用,实际上是ZF将自己应该担负的投资功能,打到价格中向消费者转嫁,强制消费者向这些行业投资,但是又没有承认购买者的产权。应该将投资的折旧部分从产品成本中剔除。至于由权力垄断资源所造成的“制度成本和腐败成本”,比如炒地皮,药品和工程回扣等等,更应该彻底清除。为什么必须大幅度降低垄断价格,比如把飞机票降低70%以上才能够启动旅游?因为旅游一般需要全家人去而不是一个人,飞机票贵了,居民承受不了。这涉及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就是我国自1998年开始的需求主体的转换。过去拉动中国经济的主体,第一是外国人(中国出口的需求方),第二是单位购买力,第三是暴富阶层,他们的购买力几乎饱和,而城镇居民买不起住宅和汽车,农村居民买不起家用电器和汽车,这是“总需求不足”背后的结构性原因。因此,“价格弹性”理论在中国不是失灵,而是有收入分配悬殊的特殊障碍,需要进一步大幅度降价,价格弹性的作用就可以显现出来。垄断部门大幅度降价,正常亏损部分应由ZF财政补贴,整顿税收是根本措施。也可以将垄断部门改组合并后上市,以出售国家股份的钱补贴价格损失..

  • 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波动对于消费的影响渠道--产业经济学

    作者:来源于网络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股票和房地产正在成为对于消费者行为影响显著的资产种类。从国际上看,从1990年以来,欧美国家股市市值的大幅上升,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股市所经历的剧烈波动,都对于其消费水平形成了明显的影响。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力也在扩大,根据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格林斯潘在2001年作出的判断,当年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于消费的影响要大于股票,而且这一趋势在美国还在强化。尽管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但是,股票和房地产作为消费者的资产的重要性却在不断上升。因此,简要总结市场经济国家所经历的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波动对于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所可能产生影响的渠道作出分析,对于我们把握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波动对于消费的影响具有借鉴意义。从理论上的争论看,究竟房地产和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否能够影响到消费支出乃至现实经济运行,经济学界的分歧一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有的有的认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资产价格还反映出未来经济增长的走势,因而对于消费的影响力还在上升。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的学者则认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除了有限的影响到消费者的财富水平外,对于实质的消费支出和实质经济运行并没有什么明显直接的关系。实际上,仅仅停留在理论争论的层面很难得出能够广为认同的结论,因而有必要对不同国家在不同经济金融体系条件下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影响消费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而对其进行分析的起点,就是清晰地把握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可能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的渠道和途径。一股票价格波动影响消费的主要渠道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背景,总体上看,股票价格影响消费支出可以有以下四种渠道:1实际财富效应。持有股票的消费者在股票价格上升后,可以通过卖出股票套现等方式获得实际收益的上升,从而直接推动消费的上升。在实际财富效应的分析中,股票被视为流动性较好的财富的一种形式。2未实现财富效应,即股票价格的上升会使得消费者在主要用于未来支持的养老金投资等帐户上的资产价值增加,尽管这些收益并不一定在当期就能够实现,但是消费者也会因此而对于未来的预期变得乐观,从而增加消费支出。在广泛采用养老金保险制度、并且通过特定的投资帐户将这些养老金投入股票市场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中国香港、新加坡等),这种未实现财富效应的影响相对明显一些。3流动性约束效应,即消费者通过所持有股票市值的上升,增大了总体资产水平,也增大了自己的总体信用水平,于是,消费者可以运用这些价格已经上升的股票来通过向银行借贷等方式而支持消费支出的增加。4股票期权价值效应,即股票价格的上升使得股票期权持有者持有的期权价值上升,从而显著增大消费。美国在网络股大行其道的时期,期权也被广泛应用,于是,股票价格的大幅上扬使得股票期权的价值一起上升,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股票上升对于其消费支出和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大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房地产价格波动影响消费的主要渠道同样以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为背景,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影响消费支出的渠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现财富效应,即是指房地产所有者因为房地产价格的上升而导致总财富增加,消费者可以卖出此房地产或者进行再融资,从而增大了当期的消费水平。此时房地产作为一种重要的资产表现形式,其价格的上升直接推动了实际财富的增加。2未实现财富效应,即消费者在房地产升值时,即使不卖出房地产或者进行再融资,同样会因为消费者的预期改善而增加消费。换言之,即使消费者依然住在同样的房子里,但是所住的房子因为房价的上升而使得持有此住房的消费者感觉到财富的增加。回想中国香港在房地产泡沫较为明显的时期,每年房地产价格的上涨给购房者心理上带来的财富的增值,往往使得消费者每年的股票投资增值、甚至是每年的工薪收入等相形见绌。3预算约束效应。房地产价格的上升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可以说是“几家欢乐几家愁”,对于拥有房地产的消费者来说,房地产价格的上扬当然可以促进财富的上升;但是,对于没有住房、主要依赖租房的消费者来说,房地产价格的迅速上升会推动租金的上升,进而使得这些租户减少消费。具体而言,消费预算约束效应的大小,取决于购买住房的消费者的比率。4流动性约束效应,这一效应的具体影响因为于不同的金融体系的特点不同而不同。如果房地产价格变化了,通过抵押贷款供楼的消费者可能在银行的要求下对房地产价格的变动部分重新申请信贷,如果金融体系不要求或者支持这种贷款,那么此种效应的影响就十分有限。具体地说,如果房地产价格上升了,消费者可以用升值的住房申请更多的信贷,获得更大的流动性;但是,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如果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了,银行也可能出于风险管理方面的考虑,对于住房价格进行重估,同时要求住房者提供更多新的信用保障,从而加大了消费者的流动性约束。当前,中国香港市场上因为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下降,已经形成了一定比率的负资产客户群,这些客户用于申请贷款的住房的市场价值已经大幅下降到客户未偿银行贷款余额之下,从而增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5替代效应,即是指如果房地产价格大幅上升,会促使希望购买住房的消费者减少开支,以便增加储蓄以便在未来购买高价的住房。“长安居,不大易”,住房价格的上涨会促使消费者未雨绸缪,减少当期消费。三不同的金融体系下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波动对于消费支出的影响存在差异由上述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波动对于消费支出的影响渠道可以看出,金融体系在其影响环节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总体上说,发达程度不同、体制特点存在差异的金融体系,股票和房地产价格波动对于消费的影响也就不同。通常来说,我们可以把全球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体系划分为以金融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系(market-basedfinancialsystem,如美国、英国、加拿大)和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bank-basedfinancialsystem,如德国等)。这两种金融体系的差异又可以进一步区分为:金融市场规模的大小;股票持有者是否广泛;股票期权的使用是否广泛等。如果不考虑日本等一些特殊案例,那么,一般来说,金融市场导向的国家和地区,其股票市场的规模相对来说要大一些,股票的持有比率较高,期权的使用也相对广泛一些。相比较而言,在金融市场为主导的国家,由于股票市场对于普通大众的广泛渗透、以及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的相对发达,房地产融资体系也相对完善,因而股票价格在长期内对于消费的影响较之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要大一些。当然,尽管目前的研究表明股票价格的上扬通常会影响到消费的增长,但是,对于房地产价格的上升来说,其对于消费的影响并不确定,这主要是因为影响房地产价格和消费支出的因素众多,许多因素是相互影响甚至相互抵销的,因而很难作出一个划一的判断。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房地产融资体系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于消费支出乃至总体经济运行的影响会更为明显一些;而且从发展趋势看,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于消费的影响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呈现上升的趋势,值得我们关注。2002年1月20日于香港跑马地主要参考文献Campbell,J.Y,1991,Theresponseofconsumptiontoincome:across-countryinvestigation,EuropeanEconomicReview,35.AlexanderLudwig,TheimpactofchangesinstockpricesandhousepricesonconsumptioninOECDcountries,IMFWorkingPaper,WP/02/1.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发展,股票和房地产正在成为对于消费者行为影响显著的资产种类。从国际上看,从1990年以来,欧美国家股市市值的大幅上升,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一些国家的股市所经历的剧烈波动,都对于其消费水平形成了明显的影响。与此同时,房地产价格波动的影响力也在扩大,根据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主席格林斯潘在2001年作出的判断,当年美国房地产价格的波动对于消费的影响要大于股票,而且这一趋势在美国还在强化。尽管中国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不足,但是,股票和房地产作为消费者的资产的重要性却在不断上升。因此,简要总结市场经济国家所经历的以股票和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价格波动对于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所可能产生影响的渠道作出分析,对于我们把握中国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波动对于消费的影响具有借鉴意义。从理论上的争论看,究竟房地产和股票价格的波动是否能够影响到消费支出乃至现实经济运行,经济学界的分歧一直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有的有的认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与消费支出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而且资产价格还反映出未来经济增长的走势,因而对于消费的影响力还在上升。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有的学者则认为,股票和房地产价格的波动除了有限的影响到消费者的财富水平外,对于实质的消费支出和实质经济运行并没有什么明显直接的关系。实际上,仅仅停留在理论争论的层面很难得出能够广为认同的结论,因而有必要对不同国家在不同经济金融体系条件下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影响消费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而对其进行分析的起点,就是清晰地把握股票和房地产价格可能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支出的渠道和途径。一股票价格波动影响消费的主要渠道以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为背景,总体上看,股票价格影响消费支出可以有以下四种渠道:

  • 中国入世后银行业收益成本分析--产业经济学

    作者:来源于网络1999年11月15日中美两国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为中国加入WTO扫清了最大的障碍。加入WTO之后,中国银行业将得到众多收益,同时,也将付出相当成本。  一、收益  (一)引进竞争机制外资银行具有充足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经验和服务技术,高水平的服务效率和卓越的商业信誉,必然对中国银行业产生强大的竞争压力。外部竞争力量的引进,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素质和各方面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推动中国银行业改革和服务现代化的进程。  (二)增加外部资金进入渠道外资银行的进入增加了外部资金进入中国的渠道,为中国境内企业、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增加新的融资渠道。到1999年8月底,中国批准的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已达到33.55万家,已开业的外商投资企业超过20万家。毫无疑问,如此众多的外商投资企业,如果单靠几家中国国有商业银行很难满足其数额巨大的金融需求。  (三)有利于中资银行扩展海外业务根据WTO互惠原则,在允许大量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同时,中资银行开展海外业务将会较少受到市场准入的限制,这就为国内经营状况良好的一些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争取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创造了条件。  (四)改变中资银行税负不利地位目前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之间的不平等竞争,突出表现在税收负担水平相差过大。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可享受免征或减征营业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由于外资金融机构享受着众多的税收优惠,因而极大地削弱了中资银行的竞争力。中国加入WTO后,内外资银行的税负水平将会统一,使内资银行能够与外资银行进行平等的业务竞争。  (五)促进向国际惯例接轨加入WTO,意味着中国银行业将全面融入国际金融市场,中国银行业必须遵循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要按照国际银行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惯例来运作,特别是要根据以巴塞尔协议为准则的国际银行业有效监管原则及标准和方法进行经营管理。这必然迫使中国的银行业加快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进一步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同时,促使中央银行推进全方位和规范化的监管、提高监管的有效性。  二、成本  (一)银行业市场份额的损失预计在中国加入WTO五年之后:外资银行的外币存款和人民币存款的市场份额将分别上升到15%和10%左右;外资银行的外币贷款市场份额可超过1/3,人民币贷款市场份额将达到15%左右;外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市场份额很有可能超过50%;外资银行将获得绝大部分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以及投资银行业务的市场份额。预计在中国加入WTO十年之后,从整体上来看,外资银行将占有1/3左有的银行业市场份额。>  (二)削弱赢利能力伴随着中资银行市场份额的缩小和优质客户的减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将丧失很大部分的赢利业务和赢利区域,极有可能进入亏损状态。中资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不仅历史包袱沉重,而且在开展新业务时必须顾及国家利益,因此不赢利业务在中资银行中占有相当比重。虽然目前外资银行的许多银行业务市场份额都还不占优势,但其业务基本上都是赢利业务。这将导致中资银行的不赢利业务比例上升,使中资银行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三)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中国加入WTO之后,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外资银行将逐渐分流中资银行的资金来源,从而影响中资银行的流动性。在中资银行存在流动性被大量不良资产侵蚀的情况下,如果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并且扩大吸收国内居民与企业持有的外币和人民币存款,必然对中资银行的流动性产生非常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影响中资银行的生存。  (四)金融风险监管面临严峻考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由于中国金融监管水平较低、监管工作落后于形势的发展,如果对外资银行在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监管不力,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风险。目前,在中国境内的一些外资银行存在的问题有:多存少贷,将其在境内吸收的外汇资金调往境外套汇和套利;转移利润,逃避中国税收;违规经营,少交存款准备金;利用非价格手段,进行不公平竞争,采用如回扣等手法与国有银行争揽业务和客户、争夺市场,采用高薪等优厚条件从国有银行挖走人才等。(2)在追求高额利润的动机驱动之下,外资银行将其业务的重点集中在成本低、风险小、收益高的中间业务方面,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在这些方面与国有银行展开激烈竞争,而对那些中国经济建设中急需资金支持的项目则不屑一顾。外资银行的这种经营活动将风险转嫁给中资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金融业的风险。(3)外资银行大规模进入后,随着银行结构的复杂化以及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而使银行体系的不稳定性和系统性风险进一步增加,对这一体系的监管将变得更为困难,谨慎性监管成本将大幅度增加。  (五)加大金融宏观调控难度首先,货币政策调控的难度加大。由于外资银行可以通过从国际金融市场上筹措资金来抵制货币政策的影响,从而弱化货币政策的效应。而且,外资银行进入中国货币市场可能强化国际金融市场波动传导机制,将进一步加大中央银行的调控难度。其次,对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难度增加。由于外资银行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低成本融资,中国加入WTO之后将逐步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的客户限制,中国的各类企业都可通过外资银行融资,这就意味着本币与外币的融通、国际资本的流出入将更加频繁,因此中央银行对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难度加大。再次,将增加人民币汇率变动的不确定因素。在中国金融业监管措施尚不够严密和完善的情况下(据估计近年来每年约有上百亿美元的资本通过各种途径外逃),当人民币汇率出现波动时,持有大量人民币资产的外资银行将是一个十分不确定的因素,有可能推波助澜,加剧汇率波动,影响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性。  三、五年过渡期  从长远来看,加入WTO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将是净收益,即收益大于成本或利大于弊。但是,从短期来看、甚至从中期来看,加入WTO对于中国的银行业来说可能是成本大于收益即弊大于利。中国银行业必须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充分利用短暂而十分宝贵的5年过渡期,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自身改造、彻底改善商业银行的运营环境、加强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一)建立健全国有现代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业属于“幼稚行业”。国有商业银行虽已有20年的历史,但商业化经营经验不足十年。加入WTO后,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大多是具有百年历史的大型外资银行的竞争,以“十年”应对“百年”,中国银行业面临的竞争是“敌强我弱”的恶性竞争。为此中国银行业、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必须进行改革与完善。①加强自身改革与完善。首先,健全商业银行的治理组织结构,完善监事会和股东大会、董事会监督下的行长负责制。加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完善内部稽核与监察体制、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制度、贷款审贷分离和贷款担保抵押制度、信贷资产质量管理责任制度等。其次,按市场规律和谨慎会计等原则反映商业银行有效资产,参照国际惯例,结合中国实际,完善现行信贷资产分类和考核办法,按照贷款风险五级分类方法,改革现行呆账准备金提取和核销制度等。再次,按照精减、高效原则,精减分支机构的同时精减人员。合并国有商业银行省会城市分行,撤销地市重复设置的分支行,精减业务量小、长期亏损的县市支行及营业网点。鼓励商业银行之间交叉合并、收购、重组分支机构。第四,改革和完善符合商业银行特点的干部人事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建立统一、严格的财务会?啤⑼臣票ū碇贫群托畔⑴?吨贫取?nbsp; 

  • 入世后如何应对反倾销--产业经济学

    作者:来源于网络外经贸部副部长、入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入世前说,中国入世的最大风险是“我们不熟悉规则,不做准备”,“目前最紧迫的任务便是加强对国际规则的了解”。  什么是反倾销  反倾销及应诉到底是个什么游戏呢?按照反倾销法规定,“倾销”是指一国产品以低于正常价格进入进口国市场,并使进口国市场已建立的产业受到实质性伤害或构成这一威胁,或实际上使进口国产业延迟建立。倾销与反倾销的本质是出口国与进口国生产者之间的“对话”、“博弈”,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倾销只是一种商业行为,反倾销是众多保护措施之一,它反映的是两国相关行业的竞争优势对比。这种竞争优势不仅涉及要素禀赋、规模经济、需求与市场规模等生产条件,而且也涉及一国包括贸易政策在内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  世界上第一部反倾销的游戏规则是1903年加拿大通过的反倾销法,随后欧美许多国家相继通过了自己的反倾销法。为了协调各国法律之间的冲突,限制其对国际贸易的消极作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6条对反倾销法作了统一的规定。1967年,关贸总协定的多边谈判(“肯尼迪回合”)中,又制定了《实施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6条的协议》简称《1967年反倾销法典》。包括美国、日本、欧共体在内的西方主要国家都签了字。1979年,在新一轮多边会谈(“东京回合”)中,又通过了1967年反倾销法的修订本,并于1980年生效,40多个国家签了字。许多国家根据这一修订本,重新修改了本国的法律。  WTO规定,若有企业利用低价出售商品,一国ZF可以动用反倾销手段,对倾销的商品实行高额关税,迫使这一产品提高价格。实际上,一旦运用反倾销手段,受到倾销指控的产品无法承受高额关税,肯定退出这一国的市场。我国企业要灵活运用WTO的争端解决机制,在贸易伙伴滥用保障措施和反倾销措施时,由ZF根据企业的投诉向有关反倾销的国家作出适度的反应,以保护本国企业的合法权益。  宝钢为何游刃有余  宝钢集团就是玩应诉反倾销游戏的一个高手,他们几年前和美国、加拿大等强频频过招,多是“得胜还朝”。  宝钢每每面对反倾销指控、调查时,他们游刃有余从容应对,那么,宝钢到底都有哪些致胜法宝?2001年10月上旬,加拿大国际贸易法庭就中国等九国的冷轧钢板对加拿大反倾销案的损害问题作出最终裁决,认定中国等国的冷轧钢板没有对加拿大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的损害或构成损害的威胁。这是应诉的上海宝钢集团第三次在国际反倾销诉讼中全面获胜。  几年来,宝钢经历了数起应诉反倾销的案子:应诉美国热轧中厚板反倾销案(1996年)、应诉美国冷轧板卷反倾销案(1999~2000年)、应诉印尼钢管反倾销案(1999~2000年)、应诉美国热轧板卷反倾销案(2000~2001年)、应诉加拿大热轧板卷反倾销案(2000~2001年),皆立于不败之地。  宝钢最早与反倾销诉讼遭遇是在1996年,未雨绸缪,宝钢集团在1995年间就开始培养能到国外去应诉的人才。根据有关规定,反倾销诉讼的起诉点可以很低,只要一国的钢材占起诉国进口总量的3%,或者多个国家累计的进口量占该国进口量的7%,就可以被起诉。如果不应诉,负责案件审理的部门就可以依据“可获得最佳信息”的原则,对不应诉的国家或企业直接作出“缺席审判”。因此宝钢对反倾销诉讼极为重视,不仅成立了专门的应诉机构,而且在生产成本上建立了价格分摊平台,在生产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严格管理,不断降低物耗等各项成本,为反倾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该集团法务部谈到他们在应诉反倾销的体会时说,不外乎这么几条:1、积极应诉,据理抗辩,占领国际市场份额;2、领导高度重视,亲自挂帅,主持整个工作;3、组成专门的(起)应诉工作小组并配备专门的人员(宝钢有22个部门,110余人参与反倾销工作);4、对不同案例的研判,即根据案例的实际情况,分别将主攻方向定在倾销抗辩或损害抗辩;5、事先对总体应诉方案的制定,过好“调查问卷定调关”,为检查打下基础;6、参加模拟核查人员的培训;7、对律师选聘标准要求高,如律师事务所在所在国具有一定的实力和知名度、从事反倾销的经验及胜率显著、从事反倾销承办律师须具备法律和财务融一身的技能、在中国有办事处且承办选题最好是华人,既熟悉所在国国情又熟悉中国国情、既懂中国法律又懂所在国法律(外语一定要流利)。他们认为,只要把这几条落到实处了,在面对别国的反倾销调查时,才能依法有理有利地与对方玩“博弈”的游戏,为企业赢取最大利益。  为什么欧美国家反倾销的达摩克利斯剑不时高悬在我国企业的头上呢?仅以钢铁产业为例,美国是世界钢铁消费大国,但它每年年产钢铁才8000万吨左右,其消费量却超过1亿吨,每年有接近1/4的钢产品需要靠“拿来主义”才能吃饱。并且由于钢铁企业设备老化,这个产业在美国已举步维艰,去年已有五六家钢铁企业宣布破产。美国钢铁工业的高成本和美元的坚挺,使进口钢材更具有价格上的优势。不只是美国,钢铁业是个高度全球化的产业,全球钢铁工业的供大于求,中国成了一个重要的竞争对手,产品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竞争优势,对欧美威胁很大,成了欧美钢铁企业的眼中钉肉中刺,这是一再引发对我国钢铁工业被反倾销诉讼的重要原因。  WTO人才少而又少  印度作为发展中国家加入世贸组织后,没有能打WTO官司的人才,而请欧美大律师,一个上午就要1千多美金。由于缺乏懂WTO规则的人才,在1999年的西雅图会议上,会议日程和内容的变动根本不征求发展中国家的意见,甚至决议都草拟好了,发展中国家代表竟然一无所知。  入世后,反倾销和倾销官司将成为家常便饭。如果没有一批精通WTO规则的高级人才,后果将不堪设想。  据了解,每年中国各高校的经济类毕业生总共有13万人左右,如果13万毕业生全都从事外贸行业工作,5年内中国也只能培养出65万外贸人才,缺口至少在100万以上。全国目前熟悉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谈判人才仅有9人,而熟悉市场的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在中国几乎为零。没有熟悉游戏规则的人才,我们拿什么去与人家玩?没有熟悉游戏规则的专才,我们的企业只能狼狈不堪的被人家玩弄于股掌之上!  面对中国入世的新形势,上海在培养WTO人才方面又走在了前面。2001年7月21日,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启动了“WTO事务高级专业人才培训工程”。结果,一个上午,报名人数就突破了第一期培训100人的计划。这个由上海市府不惜巨资投入的人才培训工程已全面启动。上海将用3年时间为上海地区的ZF部门、大型国有企业、行业协会和专业服务机构培养100名精通WTO事务的高级专业人才。此外,上海还将眼光瞄向了海外。上海将聘任书送到了WTO候任总干事素帕猜等一批世界一流WTO事务专家的手中,聘任他们担任顾问。同时,上海正在与全世界加入WTO的国家和地区联网,建立一个以国际贸易争端监控、预警、咨询与评估服务系统为核心的WTO事务信息平台。这在全球是第一个。2001年11月,上海邀请WTO主要成员国的专家和官员请来上海,就本国解决“入世”前的应对预案与“入世”后初期的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展开报告。  中国企业如何面对反倾销调查  如果别人对我们进行反倾销调查,我们该怎么办?  目前,正当我国企业及其产品走向国际市场时,却不断地遭受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的反倾销调查,迫使我国一些企业及其产品被他国拒之门外。相反,国外企业的产品却长驱直入,给我国同类企业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反倾销是我国企业面临的共同课题。  1988年和1992年,欧盟两次受理对中国彩电的反倾销案,由于中国企业抱着消极不抵抗主义,中国彩电基本上被赶出欧盟市场。原因何在?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企业缺乏团结一致对外行动的合作意识与不屈抗争的意志。ZF只能制定适应WTO的市场游戏规则,至于怎么去玩这个游戏,最终还得靠企业自己起而行,这里没有道义,没有人情,只有规则,只有利益。  在WTO的游戏厅里,中国企业至少要防着对方“诡计多端”,如某些外国公司的“倾销引诱”。所谓倾销引诱,就是用非正常的低价收购中国产品,甚至用降低质量标准或者提供其他补偿的办法来压价收购中国产品,然后将它们投放其本国市场,最后对中国产品提起反倾销诉讼,一举将中国产品逐出该国市场。2000年8月,欧盟对中国数百家节能灯企业的反倾销调查,此宗反倾销案,率先发难的是鼎鼎有名的荷兰菲利浦集团。“这一次我真是上了你的当”,数百家节能灯企业感觉被菲利浦结结实实地玩了一把。因为1999年的这个时候,菲利浦还在中国各地大量低价收购节能灯,那个时候,中国企业还真以为天上掉馅饼。谁曾想这居然成了菲利浦的反倾销“证据”。  还有,一些外国公司不断挑起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诉讼,其实就是用反倾销压力迫使中国产品提高出口价格,从而使它们失去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在国外反倾销的压力下,我国出口企业首先要在吃透国外反倾销法的基础上把握我国产品出口价格的合理底线,使我们的出口产品既免受反倾销制裁,又保持竞争力。因为,高额关税与产品高价同样都可致产品于死地。  反倾销、反补贴是国际上通行的制止不正当竞争、规范国际贸易秩序、保护国内产业安全的重要手段。针对近年来上海产品受到反倾销指控和进口产品倾销逐年上升的态势,上海许多企业加强学习世贸组织有关规则和国际经济法有关条例,努力提高运用法律武器和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取得了较高的反倾销成功率。有关方面透露,近年来上海企业先后参与20起反倾销应诉和起诉案件,其中应诉14起,起诉6起。在应诉案件中,6起胜诉或基本胜诉,1起达成中止协议,3起获得较低税率,3起正在进行;在起诉案件中,3起胜诉,3起正在进行。宝钢集团面对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反倾销起诉,建立预警体系,积极应诉起诉,在规定的时间内递交所有文件和问卷,据理抗辩,为应诉成功创造了前提条件。上海一铅股份公司在美国反倾销起诉后,把应诉工作作为企业生存之本,专门成立领导班子,由一位副总经理挂帅,下设4个专业小组,有针对性地准备材料,应对美方的核查。上海高桥石化丙烯酸厂在起诉日本、美国和德国丙烯酸酯倾销时,聘请反倾销业务经验丰富、在反倾销谈判中胜率较高的国内著名律师“助阵”。承办律师既精通企业财务和国际法律,又认真仔细、吃苦耐劳,为反倾销起诉取得成功立下汗马功劳。  近年来,在国外对我国470多起反倾销起诉案件中,国内企业应诉率只有60%-70%。在应诉案件中,绝对胜诉率不到40%。这个数字,在中国加入WTO后的今天,令人深思,发人深省,今后我国企业在WTO这个游戏厅里将会面对更多的反倾销起诉案件,如何玩应诉反倾销的游戏呢?会不会再发生像中国彩电业那样被人家用反倾销的武器轻而易举地逐出市场的悲剧呢?

  • 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产业经济学

    作者:来源于网络——完善我国的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内容提要:住房货币政策的推行,使住房金融制度的改革成为焦点,但是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受到贷款机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限制。抵押贷款证券化拓宽了贷款机构的资金来源,增强了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分散了抵押贷款的风险,贷款机构可以发放更多的抵押贷款,从而满足购房者融通资金的需要。由此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即贷款机构由于安全性的保证而愿意多贷出资金、购房者由于辅助资金的增加而能够多购买住房、社会总需求由于房地产的拉动而得到明显的增长等。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住房市场供需失衡问题受到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把房价降到一个合理水平外(包括经济适用房的建设、以及降低有关的政府税费等),还应大力发展房地产金融,建立和完善我国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尤其是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正是建立与形成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发展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的重要环节。一、目前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局限性分析一个完整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包括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和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即按揭贷款市场,是指购房者(按揭人)以房产作抵押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银行对其进行严格审查后发放贷款的市场;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即住房抵押债权转让市场,是指金融机构将住房贷款转售给其他投资者,或者以抵押贷款为担保,发行抵押贷款证券的市场。抵押贷款一级市场涉及到银行的安全性、盈利性和流动性。一是银行贷给按揭人的资金是银行对储蓄者的负债。储蓄期限一般较短,而按揭贷款的还款期限较长,银行长期资产与短期负债不匹配,就不能化解未来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二是资产的流动性和期限呈反方向变动,期限越长,流动性越低,住房抵押贷款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其流动性较差,因此目前各银行都严格限制贷款期限;三是风险大,由于按揭贷款是期限很长的债权资产,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就很大;另外,当客户因某种原因失去偿还能力或者认为违约产生的利益超过违约所产生的损失时,就会发生信用风险。由于上述原因,银行开展住房抵押贷款业务的积极性不高。这也是目前银行普遍“惜贷”的一个重要成因。鉴于此,为提高银行的积极性,可参照发达国家的作法,努力推动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发展房地产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可以分为证券化市场和非证券化市场两部分。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即抵押债权证券化,是房地产证券化的一种,它是指住房抵押贷款机构将其所持有的抵押债权汇集重组为抵押组群,经过政府机构或私人机构的担保和信用加强,以证券的形式出售给投资者的融资过程,由此而形成的资金流通市场,称抵押贷款二级市场。非证券化市场是指由投资者直接买断住房抵押贷款,从而实现相关债权主体的直接转换。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效应分析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实际上等于把不能分割的房地产变成可分割的财产,把不可移动的房地产转化为可流通转让的有价证券。这一方面为一般投资者提供了共享房地产开发和经营收益的机会,另一方面通过把社会短期货币资金转化为长期稳定的资本金,也有利于社会的投资渠道、以及住房抵押贷款的运作和退出。作为一种融资工具,其作用具体表现为下述几方面:1、抵押贷款证券化可以有效地分散和转移风险以住房抵押贷款为担保发行抵押证券后,原来集中在银行的抵押贷款资产,变为资本市场上很多投资人持有的抵押债券,这样就使房屋抵押贷款的风险相应分散。而且,由于抵押证券是以一组抵押贷款的投资组合为抵押,个别违约风险被分散,投资的有效收益能够得到更大的保障。2、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解决了银行抵押贷款“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资产”的流动性难题由于房屋抵押贷款的期限最长可达30年,对发放抵押贷款的银行来说,信贷资产回收周期很长,而通常银行吸收存款负债最长仅5年(实际上居民存款以活期或1年期为主),二者资产负债的期限不匹配,增加了银行经营的风险和管理的难度。通过证券化,银行及时把长期抵押贷款资产在资本市场抛售兑现、或自己持有变现能力很强的抵押证券,就可解决银行面临的流动性约束。另外房地产抵押债权证券化,通过抵押二级市场打破抵押资金的地域限制,使得抵押资金得以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平衡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抵押贷款利率的高低不平,使之平均化和市场化。3、抵押贷款证券化对刺激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的积极作用对抵押贷款借款人来讲,由于抵押贷款证券化,拓宽了抵押贷款发放的资金来源,增强了抵押贷款的流动性,分散了抵押贷款的风险,使金融机构可以延长抵押贷款的时间,扩大抵押贷款的范围,发放更多住房抵押贷款,从而满足市场购房者融通资金的需要。这样对购房人来说,不会因为借款资金短缺的瓶颈抑制而推迟购房意愿;而房地产开发商也将有更多机会出售他们已建成和即将建成的楼盘,由此形成的良性循环将有利于激活抵押贷款一级市场、缓解房地产的供需失衡矛盾、以及有效的刺激社会总需求的增长等。三、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建议近些年来,我国在房地产证券化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成就,为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创造了有利条件。其中包括:1、我国资本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证券交易所的创立为推行住房贷款证券化创造了必要条件。2、我国已建立了一些房地产金融机构,如一些专业银行的房地产信贷部和住房储蓄银行等,为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了机构上的保证3、大批房地产与证券评估机构的建立,为抵押贷款证券化提供了必要的中介保障等。但是另一方面应该看到,我国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尚处于萌芽阶段、属于新生事物,要实现这一金融工具的创新,就要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通过有关管理部门的推动和扶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培育抵押贷款证券化市场要发行抵押贷款证券必须建立完善的、流动性较强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包括:1、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只有保证正常的交易秩序,住房抵押贷款证券才能有效流动,其效应才能真正得以发挥。目前,我国证券化方面的法制建设还很滞后,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有关管理部门面临着建立和完善有关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法律、法规的任务。2、深化金融改革。在国有银行商业化的同时,应大力发展人寿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银行、抵押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机构,推进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的转换,扩大住房信贷资金来源。3、开发新的贷款种类。目前我国房地产抵押贷款的形式主要是职工住房抵押贷款,形式单一,且限制条件严格,这严重制约了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发展。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学习国外经验,吸收一些适合国情的贷款形式,如分级偿还抵押贷款、可调整价格抵押贷款等,从而推动住房抵押贷款二级市场的发展。2、建立完善的抵押市场担保体系开展住房抵押证券化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1、在庞大的住房抵押贷款市场中,建立起健康有序的信用关系和信用体系,提高贷款者和抵押品的信用等级和信用条件,增强抵押贷款的清偿能力,减少银行机构的信贷风险。2、在流动的抵押贷款二级市场中,增强抵押证券的安全性和清偿能力,提高证券发起机构和证券抵押品的抵押信用和抵押证券的交易信用,加强对抵押贷款证券化后的流动性风险的防范。由此可见整个房地产抵押贷款市场的运转必须有完善的抵押担保体系的支持。因此,设立专门的证券化担保机构,为抵押证券提供信用支持和担保,对整个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体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借鉴美国的经验,在推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初始阶段,应由政府出面提供担保,这样可以提高住房抵押贷款和抵押证券的信誉,为实行住房抵押贷证券化打下坚实的基础。3、加快抵押贷款证券化运行所需的中介机构的建立包括:1、建立住房抵押贷款公司。它的职能主要是买进金融机构的抵押贷款所有权和房产抵押权,组成抵押贷款组,经标准化处理、信用评级及抵押贷款担保公司担保增级后,发行抵押贷款证券,从最终投资者处取得销售抵押贷款证券的资金。2、培育抵押债券的认购承销者。其职能是代替债券发行者销售债券。认购承销者可分包销和代销两种。包销商要承担发行风险,即在债券未售完时包销商要购买剩余债券四、住房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途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从住房抵押贷款一级市场向二级市场的转化,因此其操作思路首先从一级市场开始。以抵押债券为例,抵押贷款证券化的运作模式包括:1、银行机构向抵押借款人发放抵押贷款。2、抵押贷款的证券化。银行机构将抵押贷款债权出售给抵押贷款公司,由抵押贷款公司将其组成抵押贷款组,经标准化处理、信用评级及担保公司担保升级后,发行抵押贷款债券。3、银行机构或抵押贷款公司向社会发行抵押债券。发行方式可采用直接发行或间接发行。前者是发行者亲自办理必要的手续,直接向投资者筹措资金;后者是以专门部门为经纪人间接地筹措资金,广泛地召募投资者,这部分经纪人即证券承销者。4、债券进入二级市场参与流通。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有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鉴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存在一定风险且金额较大、期限较长,其投资主体应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以个人投资者为辅。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推行,对于丰富我国的证券市场(避免A股独大的风险)、增加社会稳健的金融投资渠道、促进总需求和GDP的增长等等,无疑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以大国为主体的超级大国产业竞争:21世纪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环境与定位--产业经济学

    作者:来源于网络在“全球化”一片鼓噪声中,中国人如何认识21世纪的全球竞争环境?如何认识和发展自己的力量?如何摆正自己的位置?按照发达国家主流思想复制出来的中国“主流思想”,一副蹶着屁股挨打的摸样,不成气候,不成体统,没有眼光,没有魄力。中国的确需要乔治·凯南,基辛格,亨廷顿,布热津斯基这样的大战略家。中国并不是没有这样的人,而是在苟安世俗经济学,崇洋媚外的学术气氛中,占不到主流的位置。我看赵英的《大国世纪》一书,所提出的超级产业概念,就非常之了不得,它给我们中国提供了一个参与21世纪国际竞争的理论基石。一、超级产业的高科技基础对于“全球化”,我们与“主流派”有两个基本点不同。第一,他们把新经济和全球化单纯作为“不可避免的客观过程”来研究,必然结果是盲目模仿,被动参与。我认为,新经济和全球化有两重性,应该同时从主体行为角度,把新经济和全球化看成是国际竞争的产物。第二,他们把新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归结到企业,特别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目的是在逻辑上消解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我则把国家,特别是“大国”,特别是中国,作为参与新经济和全球化的主体。新经济和全球化的参与主体,不仅是企业与个人,更重要的是国家和民族,甚至是国家集团如欧洲联盟,国家联盟如各种自由贸易区。赵英全书的核心,专门大国在经济方面的竞争,主要是通过保护,支持和直接建立“超级产业”进行。赵英提出的“大国竞争与超级产业”概念,有重大意义。超级产业,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其巨大规模,巨大投入,产生效果所需要的巨大空间(经济意义上的市场空间,自然地理意义上的空间),带来的巨大利益,成为主要国家综合国力和战略能力主要来源与体现,成为进入大国俱乐部的门栏。超级产业是以国防产业为核心的:包括核,航空,航天,船舶,电子,常规武器等,不仅集中了最大量的高精尖技术,而且具有全球化的规模。表超级产业与高科技产品主要产业主要产品1.航空航天产业直升飞机,飞机类2.计算机办公自动化文字处理机,光电复印设备,计算机3.电子通讯产业视频装置,音响设备电讯类设备4.医药产业抗生素,激素类,疫苗类5.科学仪器电子诊断装置6.电器机械产业固定电容器电器机器7.化学产业无机化学元素放射性物质8.非电器机械气体涡轮机,核反应装置9.军事装备产业自动化电弧焊接机械装甲车炸弹导弹20世纪下半叶第三次新科技革命,形成了全球化技术和超级产业群。以太空技术,核技术,电子网络,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能源,环境保护为代表。--核技术与原子能产业.19世纪末人类发现的原子核动力,在1945年为美国变成了原子弹,并使用于对日本的战争;1953年苏联制造出第一颗氢弹;1978---1981年美国开始大量生产和储备中子弹头和中子炮弹。足可以毁灭人类多次的武器,配合以全球化运载工具和通讯雷达技术,组成了全球化武器系统,各大国和大国集团以全球性武器为核心进行重组,并开展了宇航工业竞赛。--太空技术与航空航天产业.陆地称为人类第一环境,海洋为第二环境,大气层为第三环境,外层空间为第四环境,互联网为第五环境。1901年英国和加拿大之间出现第一次横贯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1903年美国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1920年出现机械扫描的电视机,1929年应用于公共电视播放。1941年美国研制成功远程无线电导航系统,将电子技术与航空器结合起来。1942年德国研制成功V-2火箭,1959年美国民兵-1导弹射程已经达到1000公里,"洲际导弹"和远程飞机是全球化运载工具,为投掷全球性武器而研制。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62年美国和苏联同时发射宇宙飞船,1969年美国开始阿波罗登月计划,1971年苏联航天站进入宇宙,1981年美国航天飞机升空。1983年里根宣布"星球大战计划"宣称:"美国要制造出可拦截和摧毁飞行中的战略核武器的高级防御武器",使用激光束,粒子束,微波束,等离子束,等离子加速器形成"能量武器系统"。20年准备花费8000亿美圆。全球化军备竞赛所需要的军费,已经消耗了美国GNP的7%,苏联的20%。说军备竞赛和太空技术没有商业价值是错误的,航天业已经商业化。1995年以来世界每年发射90颗卫星,用于移动通讯,广播电视,气象。2000年在人类头上有546个飞行器在旋转。俄罗斯的间谍卫星拍摄高清晰度的民用照片,价格8.95-24.95美圆一张。核动力用于发电,1998年全世界有49座核电站在建,27座在筹划,中国有4座。不仅是军事技术可以转民用,大量民用技术也可以军用,如地质勘探,国土规划,农业,气象,野生动物保护,考古等等。太空技术使人类活动扩展到外层空间,人造卫星开启了全球卫星通信的新时代,1946年美国产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使得人类系统利用信息资源成为可能。21世纪信息技术将一定程度代替人类智慧。2011年可出现集成10亿只晶体管的芯片,将微处理器速度提高100倍,存储量提高1000倍。宇航技术有美国载人火星飞行,天空发电,低价格的卫星通信,外星移民。航空技术,有卫星通信功能的飞机,300名乘客飞机,液氢燃料飞机,机动隐形,推力转向,持续超音速巡航,航空电子设备一体化,激光攻击。常规武器有非致命武器,战术导弹和其他常规武器,借助卫星,网络,计算机,成为高精确度武器。有隐形巡航导弹防御系统,战术机器人,2英寸长的侦察机器人,有“无人战争”。核技术有原子激光浓缩铀,同位素,辐射技术,快中子反应堆,受控核聚变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使技术出现大融合,各种新旧技术的匹配使用,比技术发明更有效。技术融合加速全球化,全球化加速技术融合,产生新一代的军事高技术:微电子装置,计算机,光电子,航天,生物,新材料,隐形,定向能技术等,最主要的特征是综合性,每一项军事高科技都是一个技术群,信息技术是军事高科技的核心。海湾战争中有500多种80年代的高新技术登台亮相,关键进步不在新武器本身,在于武器的系统化,众多武器间超距离实时合作,形成前所未有的作战能力。“爱国者”导弹拦截“飞毛腿“时,要牵动大半个地球上的许多兵器。卫星发现目标后,向澳大利亚地面站传送情报,经美国本土的夏延山指挥所把信息发给利雅得中心的指挥所,然后命令操作员进入战位,在90秒钟预警期间,依赖空间系统和C3I武器系统的多次配合,可谓“牵一弹动全球”。二、信息时代的军事思维新概念武器“技术综合与全球化战争”时代,新概念武器和武器新概念的出场,使战争面孔变得模糊:一次“黑客”袭击,一次金融冲击,一次在互联网上公布敌方首脑的丑闻,一次绑架和暗杀,一次敌国汇率的异动,都可以纳入新概念武器之列。“新概念武器”包括:动能武器,定向能武器,次声武器,地球物理武器,气象武器,太阳能武器,基因武器等。有人把未来的战争称为“超限战”,即超越了一切界限和限度的战争,意味着手段无所不备,战场无所不在,一切武器和技术可以任意叠加,战争与非战争,军事与非军事的界限被打破,战争原则和战争法,可能都要被修改。原子弹等“超杀武器”出现是人类极端思维的产物,它改变了杀伤力短缺,使杀伤力大大过剩,于是武器由强化向“慈化”发展,以减少杀戮和附带杀伤。精杀武器可精确打击目标,减少附带伤亡,进行“外科手术式打击”。俄罗斯使用一枚导弹追踪杜达耶夫的移动电话,就减少了车臣的麻烦。非致命武器减少了人员的死亡。美国正在研究光学武器,高能微波弹,声束武器和脉冲化学激光,无人武器平台可节省昂贵的防护设施。慈化武器是武器新概念的派生物,信息武器是慈化武器的突出代表,如进行硬摧毁的电磁能武器,实行软打击的电脑逻辑炸弹,网络病毒,媒体武器,着眼于瘫痪和破坏,而不是人员杀伤.这是最有前途的武器发展倾向,它可以改变战争的残酷过程,但改变不了战争强制性的本质。战争概念的改变战略战术是随技术改变的。1916年德军用马克沁机枪向密集队形的英军扫射,英军一天伤亡60000人,密集队形冲锋从此退出战场。美国军方最新的战略概念是“信息战”;把信息作为独立领域和强劲武器。最早论述在1976年,称为“决策系统之间的斗争”。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对“信息战”的定义是:保护己方的信息,信息处理,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同时,干扰敌人,以取得信息优势.美国陆军认为:信息已渗透到从和平时期到全球战争中军事行动的各个方面,“广义信息战是利用信息达成国家目标的行为”,“信息战是一个超出国防部范围的国家问题”。技术和武器的发展改变了战争的空间,战场扩展到无边无际:卫星在天空,潜艇在深海,弹道导弹打到地球任何地方,电子战在电磁空间中进行,心理战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战场不是普通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空间的扩展,而是创造了一个非自然空间:人造空间或者技术空间,包括信息技术造成的网络空间,以后的“纳米空间”则可能实现无人化战争。常理空间和技术空间交错,战争同时在宏观中观微观,和其他不同物理特性的领域里展开,军用技术和民用技术,职业军人和非职业军人结合,战场空间和非战场空间重叠,任何空间都被人类赋予了战场的意义,只要你有在任何地方,使用任何手段,向任何目标发动攻击的能力,战场就无处不在。战争的参加者将超出职业军人的范围。军人越来越知识化,战争可能平民化,个人技术专长就可以给军事和国家安全造成损害。一个16岁的少年计算机黑客在1994年,从英国攻击了美国空军发展中心,危及30个系统的安全,侵入了100多个系统,包括韩国原子能研究所,美国航空航天局.美国国防部已受到23万起涉及安全的网络入侵。伊斯兰圣战组织,美国的白人民兵,日本的奥姆真理教,本·拉丹式的恐怖组织,都使西方世界心惊肉跳。技术融合带来的全球化趋势之一,就是全球性恐怖活动,使职业化军队难以对付。非职业化的战士和非国家组织,进行的非军事性战争已到处出现,包括职业分析员,软件工程师,金融家和操盘手,传媒大王,采取各种手段危害国家主权。穆迪公司的信用评级报告,可以影响意大利、韩国、日本、马来西亚的经济走势,金融市场比起恐怖活动危害更大。美国人进一步把未来战争归纳为“信息战,精确战,联合作战和非战争军事行动”。沙利文组织了美国第一支数字化部队,基于战争全面转向信息处理和隐形远程打击,提出“精确战”概念:武器精度提高和战场透明度增大,可使用精确制导武器(如全球定位系统,C4I系统),和隐形飞机,迅速,准确,高效达到目的,附带杀伤力小,以摆脱消耗战。真正的创见是“非战争军事行动”,把维和、稽毒、平暴、军援、军控、救灾、撤侨、打击恐怖活动全部包括。“非军事行动的战争”出现了,包括贸易战、金融战、恐怖战、生态战等,战争的内涵将扩展,从“用武力手段强迫敌方接受自己的意志”,变成“用一切手段,包括武力和非武力,军事和非军事,杀伤和非杀伤的手段,强迫敌方满足自己的利益”。海湾战争的意义42天的海湾战争,有30多个国家的200万人,300艘军舰,400架飞机,12000辆坦克,12000辆装甲车参加.42天战争有38天空中打击,地面战只100小时,歼灭伊拉克42个师,伤亡30000人,俘虏80000人,摧毁3847辆坦克,1450辆装甲车,2917门火炮.空军有巨大威力,直升飞机成为坦克的克星。传媒战与心理战。美国国防部向1300名新闻记者实施新闻检查,所有记者高度自觉,配合美国作战意图,和军界唱默契双簧.美国吸取了越南战争中军界和媒体配合不好的教训。关于美国军队大量开进科威特的报导,曾经使伊拉克军队望而却步,“沙漠风暴”开战前一天,西方传媒张扬的“美国航空母舰编队经过苏伊士运河”,迷惑了萨达姆,以为美国没有完成作战部署。媒体大肆渲染高科技武器,产生了“美国必胜”的信念。与战场宣传不同,传媒披着“客观”外衣,发挥无可估量的影响,加上心理战,成为战争的“软武器”。

  • 中国加入WTO对桂林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产业经济学

    作者:来源于网络一、加入WTO对桂林的影响    (一)加入WTO将促进桂林南产业结构间的调整  首先,桂林三次产业结构不及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存在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桂林市产业结构变动趋势为,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但变动比较缓慢。桂林市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变动的规律基本相符。1998年,桂林市第一、二、三产业GDP的比重为34.97:31.78:33.25。据权威部门预测,加入WTO后,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继续下降,第二产业各部门增加值增减有差异,但总体上看仍是上升趋势,其增加值占GDP比重也会上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例也将会上升。与发达国家相比,不难看出桂林市第一产业比值明显偏高,第三产业比值明显偏低,尚处于低收入国家的产业结构之列,存在较大的产业结构调整空间。  第二,国外资本、技术向中国市场的转移,必将加速桂林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入WTO,意味着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衔接,大量的国外资金、技术、产品势必拥入中国市场,这将给处于经济转型期、调整期的桂林带来一定的冲击,并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以资本密集型和高新产业为例,发达国家无论在技术、资本等方面都较中国存在明显优势。外国资本、技术向中国转移时,我们可以采取战略性结盟,以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重组,使之成为世界性竞争产业。  第三,国际上具有价格和质量优势的大众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必将加速桂林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以粮食为例,由于桂林市属山地和丘陵地貌,田块小,土地分散,粮食生产成本高,平均粮食价格比国际粮食价格高出20%左右。入世后,农业直接面对的就是如何应对结构性调整。近几年来,桂林市的农业。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调整时期,已经实现了从过去的粮食大种植向水果、蔬菜、畜牧业的转移。但由于农产品加工和市场营销的滞后,农产品价格太低,所得收益只能维持成本,无法提高产品品质,产品缺乏竞争力。  因此,桂林市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应分清产业主次和发展的先后,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旅游业,做好旅游这篇文章,充分利用桂林国际旅游名城的地位,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向社会提供就业机会的作用,合理吸纳下岗职工和农村过剩的劳动力。以第二、三产业共同发展带动经济增长。在调整产业结构的手段上,应对第二产业加强政策引导,在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注意吸收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第三产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国际国内市场和近乎无弹性的劳动力供给,利用积极的产业政策和贸易政策建立完整的现代产业结构。  (二)加入WTO有利于挂林进一步对外开放、吸引外商投资、增加出口首先,桂林作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和正在建设中的环保城市,将使国际投资者对桂林未来的发展前景有一较乐观的预期。桂林的市场容量由此会进一步扩大。众所周知,一国的经济发展前景和市场容量是跨国公司可考虑投资的重要因素。第二,加入WTO,使一些过去受管制的产业,如交通、能源、通信、航空运输、服务贸易业等将逐步开放,从而增加了外国投资的机会。预计未来几年,桂林市对基础设施产业、环保产业、通信产业、省内各旅游景点间的航空运输业、新的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等仍将或将有较大的投资需求。第三,处于调整期的各产业均有较大的投资需求。以农业为例,加入WTO,中国ZF承诺大幅削减农产品关税,国外具有价格优势的小麦、大米等农产品将进入中国市场。桂林作为农业大市,农产品产业结构急需调整,这意味着桂林市未来几年农业的投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第四,外贸环境的好转能吸引部分外商的直接投资。加入WTO将使我国的外贸环境好转,这对纺织服装等以国际市场为目标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将有一定的增长。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内市场一般都已进入饱和状态,许多领域出现过度竞争。外贸形势的好转可以促进外商直接投资于出口竞争为主的领域,这样既能避免出现对国内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又可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第五,有利于扩大出口。加入WTP后,我国可获得多边的关税减让,非关税的减少和长期稳定的最惠国待遇,并以发展中国家身份获得普惠制等特殊优惠待遇,有利于多方面开拓市场,实现出口市场多元化。这就意味着,桂林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将其优势出口产品,诸如松香、纺织服装、日用杂品、橡胶制品、小家电等19种产品出口至其他国家,同时,还为进一步拓展潜在出口市场提供机遇。  (三)加入WTO对娃林百姓就业的双国影响  加入WTO对桂林各行业的影响总体上都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但具体至每一个行业,差异就比较大了,就业市场也相应会有所变化。  加入WTO后,桂林市旅游业和纺织业受益较大,其在国际市场上份额的扩大,从低档次向高档次的发展,将随着国际环境的畅通无阻更加自然大成,而一批新的从业人员将随着市场的扩大和竞争环境的改善脱颖而出,大量的从业人员将从中受益,该行业将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是服务贸易业,中国加入WTO将加速服务贸易业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流,因而旅游、商贸零售业等可提供较大的就业潜力。  另一方面,加入WTO会对桂林的农业、电信、金融、机电业等造成较大的冲击,这些行业将出现劳动力过剩,造成一批失业人员。  (四)加入WTO对挂林市农业的利与弊  首先,推动桂林市农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1998年,桂林市粮食播种面积43.77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54.92%。可见粮食生产是桂林市农作物生产中播种面积最大的产品之一。从桂林市场上看,主要粮食产品的价格己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但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水果、蔬菜、畜牧产品等的价格较国际市场存在一定的价格优势。加入WTO后,北美和欧洲廉价且优质的主要粮食产品大量拥人国内市场的压力将加快农产品产业结构的调整,迫使桂林农业在未来几年适当减少粮食生产,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改良品种提高质量,积极参与国际农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发展品质好、价格优、市场广阔的农副产品,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从事水果、蔬菜、畜牧产品的生产,通过贸易出口、争取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