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论文致辞
  •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创新_论文范文​

    非金融专业金融学教学创新_论文范文 课程的发展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学很多原有的知识点都在发生着变化,比如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已经从过去的存贷差转变为中间业务,而且传统的四大国有银行也改制转轨成功。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及时更新原有的知识体系,向学生传授一些新的思想和新的内容。 学生的变化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缺乏积极性,学习效果很难得到保障,同时也限制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另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也无法及时获悉。例如,金融学这门课程可以分为微观和宏观两部分。一些金融现象的出现主要表现在金融学微观部分,这部分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稍加关注就会遇到。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对这些案例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在书本中寻求理论知识,那就会忽略许多活生生的实例,这样不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根据应用型会计专业学生的定位,传统的教学方式显然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灵活应用的要求。所以,只有通过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变学生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真正培养出合格的应用型本科生。 金融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金融学与非金融学专业学生学习的金融学显然是不完全一样的,所以编写出适合会计专业学生的金融学教材是非常重要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企业个人的信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金融工具等内容,都体现了该门课程应用型的特点,因此更加适合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但金融学本身与其它一些课程有重叠,比如货币的供给与需求、通货膨账与通货紧缩等内容都在西方经济学课程中讲授,因此这部分可以通过做练习的方式进行复习式讲解。 2.教学手段方面的改革 金融学的一些内容是与实物分不开的。比如金融工具,在课堂上可以向学生展示银行汇票、支票、本票等凭证,同时指出这些工具使用的范围及特点,然后根据实际案例让学生正确填制凭证,了解谁是出票人,谁是付款人,谁是收款人。企业在什么时候申请什么样的票据,申请的程序和如何办理结算等。再例如,讲解货币时,可以向学生展示不同阶段的不同货币,从铜板到纸币,甚至币材为塑料的信用货币,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教学方式方面的改革 (1)学生参与讨论式的课堂教学改革讨论就是表明见解或论证。讨论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提高和升华的过程。所以把讨论引入课堂是非常必要的。在金融学课程基础篇中有货币、信用、利息、外汇等内容,这些内容与我们平时的生活关系密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讲解的知识点引出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起来要相对容易很多。所以在这个阶段的教学中,以学生讨论相关内容从而得出结论为主要的教学方法。例如:在讲到货币的形态时,告诉学生今天世界上主要使用的是信用货币和电子货币,这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未来社会的货币是否会被无纸化即电子货币取代?无论能否取代都要说明理由。在讲外汇时,可以根据外汇的定义让学生讨论分析我国货币是否能成为世界货币?为什么?再者在当前信用缺失的时代,通过视频播放当前经济生活中经常发生的行骗案例即庞氏骗局,观看后让学生讨论庞氏骗局发生的原因?这种骗局如何能避免?在你的周边所经历过哪些信用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已见,可以使课堂活跃,特别是听到其他同学的发言能使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 讨论结束后,由教师给出参考答案。 (2)学生参与实践式的教学改革实践目前成为各高校在课堂上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如果仅仅依赖于课堂上有限的实践是达不到最终目的的。只有通过课堂外的实践学生才能看到自己在课堂上吸收知识的不足。在金融学课程中,有一部分内容是实用性最强的,那就是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分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而我们能够参与的是资本市场。在资本市场中,学生最好的老师便是市场本身。只有进入市场,学生才能成为真正的主体,才能从中学习到实际操作的方法和手段,才能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然后又回到理论中来,才能得到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这一环节是在课外时间进行的,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入资本市场进行模拟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模拟网站,但其所有数据都与真实的资本市场是同步的。每位学生都用自己的真实姓名作为注册名,这样有利于对操作结果的真实性做一参考。平台中给学生提供多种选择,这里面有股票市场、基金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注册其中任何一个市场进行操作,注册资金都选择一百万,时间两个月。两个月后,学生把自己的投资过程做一个总结,并把他们两个月来获得的收益进行排名。不仅如此,还可以让每位同学讲解自己在投资过程中的感悟。通过这一阶段的模拟实践,学生基本掌握了投资方法,认识了相应的市场及企业投资融资的渠道和方式。同时也意识到投资不仅能获得收益,也具有很大的风险性,会感受到挣钱的不易。另外在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部分的教学中,让学生拿上自己的零用钱去银行办理实际的相关业务,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存钱取钱,还要求学生办理汇款、理财、交纳水电费等业务。通过这一系列的校外实践,使学生对商业银行与个人相关的基本业务及基本程序都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3)学生参与访谈式的教学改革让学生走出去,通过与别人的交流能直接获得第一手资料。在金融机构体系内容中,要求学生掌握银行的业务及特点。教师先讲解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框架,让学生对基本理论有一定了解,然后把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去不同的银行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该银行的主要业务及特点。访谈结束后把得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做成PPT形式,让他们也当一回老师,把访谈记录变成知识点讲解给其他同学听。详细讲解不同银行的主要业务和服务特色,其优势和劣势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还可以和其它相关银行进行比较分析。一组展示结束后,由另一组同学对前一组的讲解进行分析点评,指出其内容的优点和不足,并针对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问题可以由第一组任意同学回答,最后由除第一组以外的小组对第一组进行打分,成绩作为学期成绩的一部分。学生通过这样访谈式参与,不但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而且能掌握最新的银行金融动态,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与外界接触和沟通的能力。 (4)学生参与调查式的教学改革在金融学课程中还有一部分比较重要的内容就是货币政策,每次学到这个阶段时,国家的经济形势都会有所不同,或侧重点不同。此时可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关于当前经济问题的调查问卷,发放回收至少一百份有效问卷,让学生从发放对象口中了解当前经济形势,通过公众对当前经济的认知,得出当前经济中存在的问题:是通货膨胀、通货紧缩,还是物价基本平稳等,总结出来形成调查报告。然后根据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分析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调控国家的宏观经济,从而实现稳定稳定增长的目标。 金融学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后的效果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改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明显提高,上课表现比较活跃,不只是认真听教师讲,而且能主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进行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 2.学生对经济金融的关注度提高由于对本门课程的活学活用,学生平时对经济金融信息的捕捉也比较敏锐,关注度明显提高。经常会对时下发生的各种金融现象进行分析,与老师一起探讨。 3.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因为教学方式的转变,对学生成绩的组成也进行了客观合理的调整,改变了过去的一考定乾坤,而是把学生平时的课堂讨论、角色扮演、实践模拟操作、外出访谈及调查等参与内容都计入成绩的组成部分,使学生的成绩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改革,学生成绩优良率得到显著提高。 4.教师更容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一系列教学方式的改革,使教师从讲台上走到讲台下,走进学生中间,和学生相互探讨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无论从表面还是内心都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在课余时间也更愿意和教师进行交流,从课本到生活,从校内到校外,教师不仅是学生的良师还成为益友。总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与研究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是不同的。为了让学生学以致用,紧跟时代步伐,教师必须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执教能力。

  • 试论交互理论下的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语言教学_论文范文​

    试论交互理论下的计算机辅助对外汉语语言教学_论文范文 关键词:交互 计算机 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式更加多样化,同时在语言教学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交互式理论所倡导的人机教学模式强调网络多媒体技术与学生之间的交互。对外汉语教学作为一门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也不断地吸收新的技术和经验应用于汉语教学中。 对外汉语教学自1950年创始以来已经走过了五十多年的历程,在这期间,经历了初创,瘫痪,恢复以及蓬勃等阶段,对外汉语教学一直在持续的发展中。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综合国力日益增强,汉语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作用和应用价值越来越重要,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越来越多,汉语学习也越来越兴盛。据了解,目前英国、泰国、印度尼西亚等许多国家都把汉语纳入本国正规教育体系;美国希望开设汉语课程的中学超过2400所;韩国有142所大学开设了中文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100万;拉美、中东和非洲国家学习汉语的人数也在迅猛增长。据统计,近年每年来中国留学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有8万左右,国外有汉语学习需求的约有3000万人。随着汉语学习持续升温,关于对外汉语教学各个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面对越来越多的汉语学习者,怎么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语这门语言一直是大家研究的焦点和重点。 近年来关于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讨论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大家在一个方面却保持了相似的观点,那就是抛弃传统地以老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式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中来,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其参与其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老师为指导。 1、交互式教学法介绍 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的交互式教学法正是这种教学思想的代表。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在当今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之一。宫力在《浅谈《新时代交互英语》的交互理念与实践》一文中写到对教学当中使用的交互一词的基本理解是:参与活动的对象,通过相互交流和互动而进行的活动。 哈佛大学语言学教授Wilga M. River是课堂交互式教学的主要倡导者,在她的交互式语言教学的原则一文中的第一条原则即是学生是语言的主体。她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吸收者,是知识的主体,只有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旧金山大学语言学院院长H.Douglas Brown也是这一教学理论的倡导者。这一理论的出现打破了过去以老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让我们开始更多地思考如何实现互动。交互式三种教学模式主要是师生互动,即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生生互动,即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人机互动,即网络多媒体技术等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但是前两种互动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基于课堂的互动方式。课堂时间毕竟十分有限,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实现与老师或者同学之间的互动效果也是十分有限的,如何让这种互动的效果更加显着?如何让学生更充分地通过互动实现语言的学习呢?学生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利用充足的课外时间通过互动实现语言学习呢?在充足的课堂之外有没有更好地互动方式帮助学生学习语言?在这些问题之下,我们可能更多地借助于第三种互动模式人机互动,即实现网络多媒体技术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1.1计算机技术在语言教学中应用的阶段 计算机技术应用于语言教学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Computer Assisted Language Learning"

  • 探究执行和解争议的解决途径_论文范文​

    探究执行和解争议的解决途径_论文范文 一、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       我国民事诉讼法实施之初,理论界及实务界认为和解协议依附于执行依据,只是在强制执行之外实现执行名义确定债权的一种实施方案,是否履行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当事人可以随时反悔。随着民事执行理论研究的深入,有学者提出了执行和解协议是附条件的合同、{1}实践合同{2}等观点。目前,人们普遍认可和解协议具有实体法上的效力,是一种和解合同,即当事人约定相互让步,以终止争执或排除法律关系不明确之状态的合同。{3} 既然认可和解协议是合同,当然就应当具有实体法上的效力,但是否具有程序法上的约束力,则有三种不同观点。观点一为私法行为说。该观点认为执行和解纯粹是私法上的法律行为,和解协议属于独立的私法契约。由于没有经历足以信赖的法定程序,执行和解协议自然无法成为国家公权力启动的依据,自然就不具有执行力。{4}双方当事人关于执行和解协议的争议只能通过另行诉讼的途径解决。观点二为诉 讼行为说。该观点认为执行和解为诉讼法上的行为,是双方当事人通过互让而使诉讼终结的合意。执行和解协议与原执行依据处于同等的效力层次,都具有强制执行力。若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观点三为一行为两性质说。该观点认为执行和解协议的双方当事人作为民事诉讼程序中处分私权利的主体,既有对自己实体权利的处分权,同时也享有程序权利的处分权。执行和解协议的达成必然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执行和解协议改变了执行依据的内容,但这种内容仅是双方当事人私法上的和解契约,法律效力低于作为执行依据的原生效法律文书,未经裁判不具有强制执行力;另一方面,意味着申请执行人放弃或暂时放弃依照执行依据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权利,其产生和履行会具有诉讼法上的效力,对执行程序产生影响。当一方当事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时,对方当事人有权选择恢复原执行依据的执行或者选择通过审判程序赋予执行和解协议强制执行力。{5} 笔者认为,执行和解是兼有公法和私法两种性质的特殊行为,私法行为说和诉讼行为说均不能全面反映执行和解制度的特性,在认识上有失偏颇,一行为两性质说更为妥当。 二、现行法律规定的缺陷与不足 (一)关于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问题 我国民事诉讼法上的执行和解制度,从执行人员将和解内容记入笔录、达成和解协议后执行程序中止、和解协议未履行则恢复执行,以及和解协议已经履行的部分应当在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时将其扣除等方面看,执行和解协议具有一定公法上的意义,但从本质方面看,和解协议仍属于私法性质的协议。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诉讼行为与私法行为两说的综合交错运用,{6}即认可执行和解协议有一定程度上的诉讼法上的效力,而不是全部。在发生和解后又中止执行的问题上,认可了其公法上的约束力,认为和解构成了执行阻却事由,只要当事人提交了和解协议,执行人员就有权中止执行。因此,在我国现有法律框架下,执行和解协议似乎具有一行为两性质的法律特征。然而,在当事人不自觉履行和解协议时,现行法律却拋弃了就执行和解协议另行诉讼解决争议的途径,只赋予当事人恢复执行原执行依据的唯一救济途径,此时执行和解协议无效,从而否认了未被自觉履行的执行和解协议在任何层面上的法律效力。{7}由此可见,现有法律对于执行和解协议的性质和效力规定不明。 (二)关于欺诈、胁迫情形的审查认定问题 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在和解协议尚未完全履行的情况下,应当由执行机构对申请执行人受欺诈、胁迫的情形进 行审查。首先,现行法律对受欺诈、胁迫情形的举证责任、审查程序、救济途径等问题未作出明确规定。其次,我国《合同法》第54条第2款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但在执行和解中,对申请执行人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的情形,并未采取撤销之诉的救济模式,而是在执行程序中由执行机构直接审查处理,显然与我国民法原理相悖。再次,根据我国《合同法》第56条规定,无效或被撤销的合同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申请执行人因受欺诈、胁迫与被执行人达成和解协议,因存在意思表示瑕疵,其法律效力从根本上受到质疑,这种效力上的限制不应受到协议自身是否履行完毕的约束。最后,实践中执行人员借执行和解之名,行执行调解之实,动员说服,甚至强迫申请执行人作出让步签订执行和解协议的情况多有发生,这种情形是否属于欺诈、胁迫?如果属于,则由执行机构对自己的违法行为进行审查显然违反中立原则。 (三)关于和解协议是否实际履行的审查认定问题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民事诉讼法将恢复执行与和解协议的是否履行联系起来,故在执行程序中应当对协议的履行情况进行审查判断。实务中大量的和解争议涉及和解协议是否履行完毕,具体包括:和解协议条款的解释、是否按约定方式适当履行、是否按约定期限履行、是否全面履行。如果履行完毕了,还有进一步的争议:未按期和不适当履行的违约责任、协议无效或可撤销问题。{8}对上述争议,需要依照实体法进行审查判断。但现行法律对于执行和解争议的审查主体、审查程序、救济途径等问题均未予明确。 (四)关于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的主体问题 修改前的民事诉讼法第207条规定: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恢复对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该条规定的一方当事人,只能解释为债务人,对方当事人应当指债权人。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删去了一方和对方的限制,认可了双方当事人都可以不履行和解协议的情形,并明确了被执行人也有权申请恢复执行原生效法律文书。但如果和解协议约定由第三人代被执行人履行义务时,如第三人或债权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义务,利益受损的一方应如何主张权利?对此法律没有规定。 (五)关于执行和解中的担保问题 第三人为和解协议的履行向申请执行人提供担保的,如债务人未履行和解协议,担保人是否应承担担保责任,现行法律未作规定。在现有法律框架下,当事人不履行和解协议的,只能申请恢复执行原执行依据,和解协议未履行的部分不再发生法律效力。根据我国《担保法》第5条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无效的规定,担保合同作为和解协议的从合同,因主合同无效而不发生法律效力。这种结果与担保制度的应有之义相悖,从根本上动摇了担保制度在执行和解领域中的适用意义,使得执行和解协议的担保形同虚设。 (六)关于已经采取的强制措施的处理问题 在执行工作中,债务人往往是在法院采取了查封、扣押、冻结等强制措施后才被迫与债权人达成和解协议。那么在和解协议的履行期限内,法院是否应解除对债务人财产的强制措施呢?若不解除,似与执行和解的性质不符;若解除,如债务人借和解协议转移财产、逃避执行,又如何能保证债权人的合法权益?对此,现行法律未作规定。 三、执行和解争议的解决途径 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当发生执行和解争议时,当事人的解决途径只能是向法院申请恢复原生效法律文书的执行。从理论上分析,执行和解争议的解决尚应有以下三种途径: (一)赋予债权人另行起诉的权利

  • 试论汉语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_论文范文​

    试论汉语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_文范文 摘要:采用趣味语料进行语言知识的讲授和语言理论的分析是提高现代汉语课堂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选用趣味语料具有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但必须目的明确,用时短暂,讲清规律,内容健康。趣例有感性与理性之分,教师应尽快完成从选用感性趣例向选用理性趣例的过渡,教会学生发现和研究理性趣例的方法。 关键词:汉语教学趣味语料 规律性感性 理性 随着汉语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显,汉语言学习的重要性也为人们越来越关注。尤其是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学好汉语言大有益处。然而,目前新疆中小学汉语教师的汉语实际教学状况却不尽如人意。与语文课相比,汉语课似乎更枯燥、单调,既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也没有感人的艺术形象,这是造成部分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呢?选用趣味语料进行汉语教学可谓一种有效的方法。 一、引用的趣例要紧扣知识点。 1. 趣例是为讲授语言规律服务的。汉语教材上的例句大都是编者深思熟虑后精选出来的,一般具有科学性、典型性、适切性,如台上坐着主席鸡不吃了之类。但语言实践并非如此。社会的发展,观念的转变,交际方式、方法的更新,使各种语言变异现象屡见不鲜,新词新语层出不穷,如帅呆、酷毙、空姐、的哥、美眉、菜鸟、灌水、瘦身、作秀、T恤、WTO,很女性、很北京,青涩的初恋、对话的平台等。这些新鲜的语料暂时还没有被引入教材,也不可能全部引入,但教师完全可以适当地将其作为补充语料,况且,它们也是汉语研究的对象。引用的趣例必须紧扣汉语中的有关知识点,趣例只是讲授语言知识和语言理论的切入点,是为讲授语言规律服务的,不能本末倒置,为有趣而讲趣例。 2.讲解趣例要用时短暂。引述趣味语料所占的时间不能太长,不能让学生沉浸在趣例之中,而应尽快将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语言研究的轨道上来。必须明确,选用趣味语料不是插科打诨,不是耍小噱头,目的在于讲授汉语知识,研究语言现象。 3. 讲解趣例时要讲清规律。趣味语料往往反映语言特殊的用法,因此必须讲清楚趣例出现的语境和语体风格,分清普遍性规律与特殊性规律。四是内容健康。当前信息网络化、文化产业化、生活时尚化,随之而来的是语言的网络化、行业化和时尚化。网络用语中庸俗、浮浅的部分,行业用语中晦涩、陈腐的部分,社会时尚用语中低俗、粗鄙的部分等,不能作为正面的例句来引用。文艺作品用语、广告用语、流行歌曲用语中求异、求僻,故意洋化,故意违反汉语规则,粗制滥造的语句,也不能作为正面的语料。 二、引用的趣例要把握分寸。 在汉语教学中选用趣例,既要有剖析性的分解说明,也要有综合性的阐释;既要求学生掌握普遍性的规律,也要求他们了解特殊性的变异;既要了解语言的表层意义,也要领会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既要掌握语言规律,也要善于激活这些规律。那么如何把握趣例的分寸呢?下面举例说明。 ①《施氏食狮史》: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赵元任《语言问题》) 例①是赵元任先生编的趣例,用来说明语言与文字的关系,以及古今语音演变后产生大量的同音字词问题,我们还可以用来辨正方音,练习声调。 ②哪儿去了? 什么哪儿去了? 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我哪儿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会不知道我说什么哪儿去了? 你怎么知道我一定知道你说什么哪儿去了?(王蒙《相见时难》) 例②是王蒙的小说中的一段话,写的是杜艳和她丈夫陈金才的一段对话,背景是陈金才拿回家的工资少了10元钱。这段话是一则难得的典型趣例,在讲句法成分与句子成分的区分、词组与句子的区分、单句与复句的区分时都能用到,而且很能说明问题。 ③一下子,鸡鸭鱼蟹猪羊牛马驴狗雁雀兔子王八,头尾脚翅肚肠肝心腰子下水,有煎有炒有煮有炸有炖有蒸有熬有爆有烤有拌,外加一坛子水酒,碟架碟、碗架碗,严严实实把这个僧人围在中央。(冯骥才《阴阳八卦》) 例③是一连串的同类词语排用,在讲语法时可以借用。吕叔湘先生也举过一个趣例:1954年国庆前夕,某机关的游行筹备小组开会,筹备小组里的一位女同志宣布:‘今年游行,女同志一律不准穿裤子!’哄堂大笑。这句话的歧义不在说出来的部分,而在没说出来的部分。这个例子可以说明汉语语法中的歧义现象。 三、引用趣例要淡化消极的影响。 选用趣例进行教学,可以淡化学习内容枯燥乏味给学生学习带来的消极影响,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但这种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那就是趣例毕竟有限,且不容易寻找;容易误导学生去与文学课比趣味,出现为兴趣而学的偏向。汉语课的教学目标是:运用实用、科学、稳妥、高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开阔学生的语言知识视野,培养学生透视语言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素养;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能根据交际的目的和特定的语境,恰当地运用汉语,并能结合语源正确地理解、分析汉语,或运用一定的语言理论发掘汉语中的基本规律。 所谓趣味,有感性和理性之分,第二部分例①至例③都是学生普遍感兴趣的例子,笔者暂且称之为感性趣例。对汉语教师来说,汉语中的每个语言单位都应该成为趣例,都应该对之进行研究,以挖掘其中的语言规律。那些能够反映典型的语言规律,能说明某种语言现象,但不一定为一般人所感兴趣的例子,笔者称之为理性趣例。如果学生也能像教师那样深究汉语中一些一般人习焉不察的语言现象,便说明这些学生已对语言学科产生了真正的兴趣,树立了比较巩固的专业思想。感性趣例也好,理性趣例也罢,都是用来说明语言现象、揭示语言规律的资料,教师最终应教会学生理解、分析、运用语言的方法和研究语言的方法。语言学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逐步产生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自成系统的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原则。语言理论是语言学家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语料观察、分析、研究得来的,我们在学习语言理论时如果能体味、领会出他们所运用的科学方法,我们就会与语言学家产生共鸣,不但加强了对这些语言知识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而且会有一种亲切感,能产生较大的学习兴趣。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平庸的教师给学生奉送真理,出色的教师则教学生发现真理,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出色的汉语教师不是给学生讲授感性趣例,而是教会学生发现和研究理性趣例的方法。 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陆俭明先生讲课时很少运用上文所举的感性趣例,而是大量选用理性趣例。吕叔湘先生开讲前往往先讲个简短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引入正题。朱德熙先生讲课的趣例笔者印象深刻的有两个:一个是分析有没买票的没有的结构,一个是用公共汽车售票员的话沙滩一张来说明汉语的特点。陆俭明先生对所谓的趣例也有自己的看法:粗看汉语很是枯燥,但是越研究越觉得有趣味,因为它更接近自然科学。那一个个的词更像化学里的一个个元素,通过新的排列组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物质分子。[1]基于这种认识,陆俭明先生大都选用理性趣例来营造严肃而生动的课堂氛围,通过司空见惯的表层的言语实例的分析,挖掘出深层的一般性的语言规律,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和研究语言的能力,因此有人把陆先生的教学特点概括为有趣的例子+能力的培养。以上三位汉语教学专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教学方法,就是打破给学生灌输汉语系统理论的陈旧思路,采用举例子发掘问题引导解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的引导式教学方法,并收到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学生学习语言有粗细、深浅之分,教师选用趣味语料的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想培养学生喜欢学习语言、研究语言的真正兴趣,必须尽快完成从选用感性趣例向选用理性趣例的过渡,教会学生发现和研究理性趣例的学习方法。 参考文献: 聂芝芯,伍蕴瑜.陆俭明:汉语──精品课精在哪里?[DB/OL]. News.asp?News ID=487.

  •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探究_论文范文​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探究_论文范文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文章通过总结新公共管理理论,结合我国公共管理实际,提出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一起启示。 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内涵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西方各国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这场运动对西方公共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传统的行政管理理论不同,新公共管理思想不强调集权、加强责任制的方法来改善行政绩效,而是主张在政府管理中采纳企业的管理方法来提高管理效率,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强调公共管理以市场或顾客为导向,重新调整国家、社会、市场三者的关系。而关键也是最具有质感的口号是用企业家精神的政府来代替受同志结构羁绊的官僚政府,以企业家精神的政府腿功服务提供者之间的竞争。 根据西方行政学者们的论述,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倡以下主要观点: 第一,区分"掌舵"与"划桨"职能,实现管理主体多元化。新公共管理主张政府在公共行政管理中应该只是制定政策而不是执行政策,即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具体操作分开,政府只是起到掌舵的作用而不是划桨的作用。这样可以形成小规模、成本低的有限政府。在公共管理事务中,除政府外,还有应有非政府组织、非盈利驻足、社区组织、公民自治组织等第三部门和私营机构。政府应该是多元管理主体的组织者、协调者,是多元管理主体的核心。 第二,政府应以顾客为导向。新公共管理提出顾客导向,要求政府在管理中把公民当作顾客,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各种具体措施给公民提供"用脚投票"自由选择服务机构的机会,并定期广泛征求公民对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政府不再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封闭的官僚机构,而是负有责任的"企业家",公民则是其"顾客",政府根据顾客的需求向顾客提供服务。 第三,政府应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与传统公共行政排斥私营部门管理方式不同,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手段和经验。通过采用私营部门的成功管理方法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公民、组织及社会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四,在公共管理中引入竞争机制。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没有效率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独家提供公共服务,缺乏竞争机制。因此它主张用市场的力量来改造政府,让更多的私营部门参与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进而在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之间,公共部门机构之间展开竞争,以降低成本、提高服务水平和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五,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传统公共行政模式下,政府职能不断扩张导致了政府面临机构臃肿、职能膨胀等困境。新公共管理对此作了反思,认为政府必须明确自身职能并调整和优化自身职能。即首先解决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的问题。 二、我国公共管理理念的实质 公共管理区别于我们通常所说的行政管理。行政管理即可以等同于政府进行管理,而公共管理则是指那些(追求)不以赢利为目的,旨在有效地增进与公平的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调控活动。陈庆云教授和他课题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概念、视角与模式》一文中对其界定为:公共管理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组织组成的管理体系,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活动。他们认为,从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这三大主体间关系以及主体所承担的角色、作用看,可以把公共管理分为以政府为本位,民众和非政府公共组织依附于政府的三种政府管理模式。由此可见,公共管理的主体区别于行政管理主体唯一性。公共管理的主体通常由政府和第三部门组成。第三部门是市场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产物,是指独立于第一部门(政府组织)和第二部门(市场组织)之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志愿性很强的组织。这种组织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企业的代言人,但他又不能脱离政府的方针政策而独立行为,也不能同企业一样以营利为目的而行为。 在我国,第三部门刚刚开始发育,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与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相比。政府一直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角,广泛地介入社会各类公共事务的管理,在其中起着主导性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不断进行改革以规范自身管理,提高行政效率,实现公共行政管理的现代化。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部门迅速发展,但相对第一部门和第二部门的成熟发展,第三部门发展仍相对滞后。第三部门在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占地位,发挥的作用仍旧十分有限。 三、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运用于我国公共管理实践 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国务院最新颁布的对于政府机构改革的有关政策都指导我们,在公共管理领域,需要吸引更多的力量参与到国家、社会管理的主体中。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这方面对我国的发展正好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我们可以运用新公共管理理论,立足自身国情,结合实际,创造性地探索和实践我国公共管理活动。 第一,规范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服务政府" 新公共管理理论强调政府职能的调整和优化,对我国的公共管理有启示意义。我国原有的行政管理模式基本上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政府是"全能政府"。在这种行政模式下,政府职能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政府对社会和公民进行着无所不及的控制。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无所不及的管理遇到许多新问题,政府出现"越位"、"错位"、"缺位"状况。 规范政府职能,关键就是要界定政府的角色和职能,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之间的关系。胡锦涛主席曾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主要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可见,政府并非无所不能的"全能政府",而应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有限政府"。 一方面,政府应避免"越位"、"错位"。对于不该由政府管的事务完全放手,交由市场组织和第三部门。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做好"补位"。对于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中没有人管的事务做好补位。努力使政府从"管制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 第二,大力培育第三部门,打破公共物品供给垄断局面 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我国公共管理的启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无法包揽所有公共事务,某些公共事务需要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组织承担。在市场体制中,除了"政府失灵"即通常所指的政府杂提供私人物品上的功能失灵,人们又提出了"第二种市场失灵"和"第二种政府失灵"。所谓第二种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不经在提供公共物品上存在着失灵,在提供私人物品时,市场也有一些功能缺陷。例如,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消费者无法有效地识别商品品质,于是,消费者权益保护就成了仅靠市场交换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需要"消费者协会"这类组织存在。另一方面,政府不仅在从事竞争性私人物品的生产中存在着失灵,在公共事务方面,政府也有失灵之处。例如,民主政府的社会政策往往是一种"多数取向",他们往往体现大多数选民的利益,而不能很好的满足社会中那些诺是群体以及其它特殊群体的需要。

  • 城市广电产业经营体制重构探讨_论文范文​

    城市广电产业经营体制重构探讨_论文范文 广播电视产业经营体制是保证广播电视产业经营活动顺利进行的一系列规范、模式和制度性安排,是广播电视产业体制的重要内容。城市广电产业经营长期以来遵循着传统的经营体制:广告经营,作为主要经济支撑,大多数城市广电广告收入占经营总比在80%以上,是城市广电产业经营的惟一核心内容;网络产业,作为城市广电产业机构中间层的主要方面,其经营规模与效益虽然有了进一步拓展,但仍不能有效应对方兴未艾的数字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多元化经营、资本运作等,长期游于传统产业经营结构的边缘,没有成为广电产业经营突围的主力军。创新与重构现有产业经营体制,是城市广电突破发展瓶颈的路径。 一、继续做大做强基础产业,开拓广播电视节目经营领域 广告经营依然是城市台今后较长时期内的基础产业。城市广电在坚持新闻立台、强化本土化新闻品牌建设与受众意识、为广告经营搭建优质平台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城市广电处于收视终端与消费终端的优势,精耕细作本土广告,拓展广告经营空间,积极开展活动营销,实现城市广告经营换跑道竞争,换模式发展,继续做大做强基础产业。当前,电视节目市场的初具规模,使节目经营成为城市广电产业的发展明显的推动力量。重视与开发节目经营,既有助于城市广电向节目生产、制作 、营销和播出机构为一体的机构转变,也有助于改善城市台产业经营结构。近年来,民营传媒机构不断成长,制作了一批较为优秀的节目,丰富了电视节目市场,也产生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如光线传媒的《娱乐现场》、欢乐传媒的《欢乐总动员》。但民营制作公司与国有广电企业相比,受政策、资金、设备、播出平台等限制,还处于弱势地位。城市广电应当在广播电视节目市场尚未成熟阶段,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资金、设备、播出平台等优势,克服体制中的不利因素,积极开拓广播电视节目经营领域,使之成为产业经营的核心内容。 二、大力发展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衍生产业,积极实施城市广电资本运营战略 以有线电视收费为主要内容的网络经营多年来一直是城市广电经营体制中的中间层面。自2004年国家广播电视业数字化进程全面推进以来,城市广电通过收视费增加收入的经营模式,有效扩大了城市广电产业经营规模。采用以下路径扩大城市广电产业经营中间层面的经营内容与规模,是发展广电产业的必然趋势。 开拓数字化增值项目。在做好基本数字电视业务的基础上推广付费电视业务,开通并引导广大客户使用数字电视金融支付系统,开发终端用户资源,实现与实体经济网络的链接与合作,做大做强数字电视增值业务蛋糕。 在三网融合的背景下,探索城市有线电视网和宽带数据网融合下的赢利模式。实现城市有线电视网和宽带数据网的融合,完善双向化改造,建立形成技术高新化、开发深度化、市场规模化、项目多元化、效益综合化的数字网络。探索实践综合性数字电视产业平台的建设,包括广播电视服务平台、数字电视经营平台、城市公共服务平台、综合数字信息平台以及依据数字频道打造的符合城市地方特色的产业销售体系,充分实现数字电视网的综合开发与多元化经营。 突破传统传媒业发展模式,构建新媒体产业发展体系。以国家广电总局大力发展移动多媒体(CMMB)为契机,加强与电信运营商的紧密合作,大力推广CMMB手机业务,重点打造手机电视、公交移动电视、网络电视(IPTV)等新媒体产业,发展以手机与其他移动设备为接收终端的移动新媒体产业。 资本经营是广电企业实现快速扩张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经之道。我国广播电视资本运作经过探索尝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如通过对网络经营企业的股份制重组,既能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到广电企业发展,也为今后广电企业多元化经营提供资金保障。城市广电可以学习借鉴国内外广电企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股份制重组、合资合作、积极介入本地或外地优质项目的合作开发等方式来发展以资本为纽带的项目产业。 三、加快发展以媒体为依托的延伸产业,稳步推进城市广电产业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是城市广电企业增加赢利模式,改变收入结构单一,增强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方法。涉足新领域发现新商机,必要时促成城市广电产业战略转移。 会展业是新兴的商务服务业,是前景广阔的低碳行业,是一个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知名度与综合竞争力水平的体现。城市广电可充分利用广电的媒体影响力,积极进军该行业:开展体现本地特色产业或特色资源的节庆活动;举办面向本地市场的消费展;围绕市场热点开展房产、汽车、家装建材等会展活动;运用有效手段,吸引省级、国家级重要展事,逐步培育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高端会展。 在艺术特色教育培训与婚庆礼仪等产业方面,城市广电同样可以利用人才与设备优势,寻求教育机构、群团组织等方面的支持合作,搭建特色产业平台,打造广电品牌,在地区同行中异军突起。 综上所述,在三网融合与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背景上,城市广电经营体制可以作尝试如下重构(如图): 城市广电产业经营体制的调整与重构,既必须注重现实性,也要有战略高度;既具有前瞻性,也不能操之过急。要根据自身特点,发挥行业优势,结合区域特色,进行合理调整与重构。

  • 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探索_论文范文​

    数学在生活中的乐趣探索_论文范文 一、巩固实践成果,灵活应用知识,创新规则设计,服务生活       由学生自己操作,实践得到的结论才会更有激情,有欲望去变通知识,发挥应用能力。故我根据教材作业设计的圆形转盘图的提示,在制作的硬纸板设计了三种颜色(红、绿、黑)确定跳棋赛谁先走,转盘颜色是按2∶1∶1设计的,抽学生来转动转盘,看指针停在什么颜色上来确定甲、乙、丙谁先走棋。 学生操作、讨论、交流后,汇报这样不公平,由此引发了猜想心里,要让转盘上的颜色平均分成三等分或四等分,这样才公平。老师便及时讲解转盘的等可比性的公平游戏规则。再让学生抛长方体橡皮来决定某种游戏的规则,学生会很快发现这样的规则不公平。借此,老师提出:怎么改进才公平呢?学生轻轻松松回答:把它切成正方体。用这样的反例使学生确认从实践中得出的数学理论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并用所得到的知识加以正确运用,创新自己的设想与做法。当得出的结论得到老师认可时,会体验到自己动脑、动手学数学的乐趣。 二、总结收获,提升价值观,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我便在学生获得收效享乐时,强调为让比赛公平,应使每种可能性的大小相等的数学理论。随之提升学生的价值观:我们学习了一个很有趣的数学课题,它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有一些事情是公平的,那我们就不要抱有侥幸心理,但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不公平的,那我们就要做好准备去迎接挑战。 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以游戏为主线,以动手实验为导向,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策略,以理解、领悟、运用为目标。将学生思想情趣涉入生活实践,把实践升华到数学理论,领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生活与数学的乐趣,从而使学生更加喜欢学数学。

  • 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发展研讨_论文范文​

    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发展研讨_论文范文 1、计算机网络管理类别与功能 由网络管理相关范畴进行划分,可将工作内容分成网路之中的主干网络管理,例如,路由、交换机设施管理;接入应用设施管理,也就是系统之中服务器、计算机以及交换机的相关管理;行为管理,也就是依据用户应用行为实施管理;资产管理,也就是汇总有关计算机软硬件工具信息。依据网络管理相关软件工具应用开发历史,可将网管软件分成三代。首代软件主要通过常见的命令行完成,同时引入较为简单便利的网络监管工具。其不但需要应用人明确网络系统相关原理与知识概念,还需要应用人掌握各个厂商配置各类网络设施的有关方式。二代应用软件提供了友好图形界面。这样一来应用用户不需要较多的掌握配置系统设备的应用方式,便可图形化的就不同设备同步完成配置操作以及管理监督任务。可显著提升实践任务效率。当然,该软件系统仍旧包含人为影响作用导致的设备功能发挥不佳甚至是错误现象,较易导致误操作。发展到第三代计算机网络管理应用软件,其呈现出智能化以及现代化的属性特征,可真正实现网络以及管理应用的有效集成,并体现了自动化配置以及快速调节的特征。针对网络管理工作人员来讲,则仅需要将用户状况以及设备应用状况,各类用户同计算机网络资源中存在的分配关系录入到网管系统,便可快速的创建图形化网络以及人员应用配置关系,并可快速的完成用户身份的鉴定判别。对用户需要的各类资源,例如邮件、文档信息进行有效的分配,提供优质服务。依据我国标准化组织有关描述定义,可对网络管理进行功能划分。即包括:故障应对管理、系统配置管理、属性调节管理、安全管理以及计费操作管理等。 2、计算机网络管理状况 国外针对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有关研究开始于较早时期,并获取了一定成果。学术界领域,从属于通信学会的网络运营管理组织,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便每隔两年组织开办一次专题研讨会。信息联合会也由当时开始组织每两年一次的有关网络管理会议。另外,OSI论坛也开辟了专门研究交流网络管理的专栏,应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具有影响力的为软件基金会以及管理论坛。伴随SNMP的快速发展与持续完善,后续推出的升级版本获取了业界的全面认可与支持,并实现了推广应用。当前,较多网络管理应用体系以及平台均与SNMP相关,由此可见其逐步发展形成了网络管理工作领域内的一项规范化工业标准。 3、计算机网络管理实践发展 3.1计算机网络管理实现分布式发展 分布式模式核心在于,应对目标跨平台互联以及应用交互相关问题,进而创建分布式体系。例如,OMG组织研究的CORBA便是功能完备的理想平台。计算机网络管理实现分布式,便是创建较多域管理工作进程。目前分布式技术主体开展两层面内容的研究。其中一个层面为应用CORBA手段,而另一层面则借助移动代理有关技术。当前基于该技术的相关网络管理模式还处在研究开发以及区域测试阶段。距离全面推进市场、实现有效的网络管理系统应用,还具有一定差距。为此,在今后的应用管理阶段中,可利用集中分布模式创建网络管理系统模型,完成集中管控,发挥分布采集信息数据科学功能。 3.2网络管理综合化发展 网络管理要想实现综合化发展,需要相关应用体系提供多类别级制工作支持。应借助操作平台完成对各类子网系统的透视。还应掌握相关工作业务,并做好应对故障问题定位,提供必要的排障支持。也就是说应实现对各类互联网络系统的综合管控。为推进网络管理综合化发展,可采用两类方案,一类为就已创建完成的专用子网不同管理状况,创建综合化的工作系统。还有一类方案为直接创建一类系统综合的管理应用体系。针对我国国情特征来讲,由于网络电视系统没能完善成熟的发展,为此适宜选择第二类方式,后续网络管理工作应全面向着综合化方向不断发展。 3.3发挥业务管理监督能效 传统网管主体就网络系统中的各类设施进行管理,无法直接映射出设备具体存在的故障以及对业务工作形成的不良影响。当前,一些网管应用产品逐步完成了进程管理监控,然而一些服务虽然已终止,然而进程却仍旧运行,因而无法精确的呈现对各类应用服务的管理监督。 3.4计算机网络智能化管理 计算机网络管理将逐步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支持策略以及系统自身具备的自我调节诊断功能,充分显现了计算机网络管理现代化特色。该目标的实现需要借助人工智能手段完成维护管理、分析诊断,并实现故障排除,做好网络系统运行的安全维护,令其达到最佳工作状态。网络管理以及用户应用需求不发生直接联系,或是网络性能不断降低、发生变化之时,则需要通过智能化手段对有关性能降低的网络资源实施有效监控管理,执行有关处理操作。 3.5基于web系统的运行管理 计算机网络管理借助web应用浏览器,可位于网络系统之中的各个节点实现检测管控,进而调节网络以及子网系统有关管理功能。Web管理通过统一一致、相对友好的界面属性风格,以及地理空间与系统层面的可移动性、系统平台良好独立性,将会吸引更多用户积极应用,并扩充开发商投入,令计算机网络管理实现优质、全面、现代化、持续性发展。 4、结语 总之,为提升计算机网络管理工作水平,我们只有基于该项工作内涵,针对实践工作现实状况、具体特征,进行未来发展途径的科学展望,并制定科学有效的实践策略,方能开创优质、可靠、安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环境,激发计算机网络系统综合应用价值,创设显著效益,契合信息时代发展特征,实现可持续全面发展。

  • 高职管理专业​计算机信息_论文范文

    高职管理专业计算机信息_论文范文 1、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定位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管理学两大专业的交叉专业,这种专业构成是该专业与其他专业的重要区别,体现了其最大的特性综合性,这也是该专业的特色之处。通过调查分析,各行各业对信息类人才的需求即跨学科与专业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1)网站设计与维护类:从事网站的开发、设计、维护及后台数据管理。(2)技术导向与支持类:从事技术咨询与顾问、企事业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企业ERP技术等。以上两类人才为典型的综合型人才,要求掌握计算机技术、电子商务技术、管理技术等专业技能,因此,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可以从职业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定位在网站设计与维护、技术导向与支持两大专业方向上,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信息管理人才。 2、课程体系可行性分析 2.1信息管理人才需求分析 随着计算机的不断发展,各行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尤其是对信息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为了解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市场工作岗位需求,以及对人才的能力和素质需求,确定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及课程体系,课题研究小组于2012年年底对市场企业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市场上的企业中,99%以上为中小型企业,而在中小型企业中,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大。 2.2专业学时保证 要实现双主线课程体系,专业学时是关键,目前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三年制教育,三年总学时一般都是2800~2900,公共基础课时一般是400~500,用于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课时在2500左右,参照社会上的专业技能培训,如网页设计师培训500学时左右,企业信息管理师400学时左右,2500学时用于双主线课程教学有充足的保证。 3、基于双主线课程体系的构建 3.1建设思路 (1)以职业岗位工作需要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和实践性专家的建议,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2)本课程以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进行设计,以培养学生企业信息管理、网站设计开发职业能力为目标,以模块化的结构方式安排教学内容,采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学、做合一的方式,设计由几个项目驱动组成的学习情境组织教学。(3)每条主线确立1~2个职业岗位和2~3个拓展岗位,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主要岗位有企业技术咨询与顾问、企事业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站开发与维护等,拓展岗位有企业ERP技术、数据库管理员、网站管理员等。(4)根据每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安排4~6门主干课程进行教学培养,包括理论和实训教学。 3.2课程体系描述 结合职业岗位工作需求及用人单位对信息管理人才的实际要求,提出双主线课程体系,两条主线建立在公共的专业基础能力平台之上,针对网站设计与维护、技术导向与支持两大培养方向培养不同的专业核心技能,具体结构如图1所示。 3.3专业基础平台 结合信息管理专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由5门课程组成的专业基础平 3.4岗位能力课程 (1)企业ERP系统管理员:会计电算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ERP原理与应用、ERP标准财务、课程实习。(2)信息系统管理员:企业管理基础、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恢复技术、课程实习。(3)网页设计师:电子商务概论、网页制作、Java语言程序设计、ASP.NET应用、课程实习。(4)网站管理员:网页制作、电子商务概论、网络信息安全、数据恢复技术、课程实习。 4、结语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全面采用双主线课程体系,岗位技能课程的建设与开发有了明显的成效,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良好,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改革与优化。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的改革与研究,提升了专业内涵、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就业能力。

  • 西方比较公共管理研究述评_论文范文​

    西方比较公共管理研究述评_论文范文 摘要:西方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经历了萌芽时期、发展兴盛时期、衰落时期和复兴时期等四个历史阶段。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比较公共管理研究有三方面基本特征:研究思路由追求精确的预测力转变为注重对问题的解释力;研究的核心内容逐渐明确;研究工具选择了合作、案例、文化、治理等四类工具。 关键词:比较公共管理;分期;述评 一、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内涵 一般而言,所谓比较,就是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之间有着某种联系的多个事物加以对照,从而确定其间的相同与相异之处,由此对事物做出初步的分类;在分类的基础上,人们可以认知和把握不同事物的共同或相异的表象特征与本质特征,进而达到对特定事物的理解与解释。 ¨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罗伯特·达尔就在《公共管理学:三个问题》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人们忽略比较方法对公共管理研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只要公共管理研究不是建立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公共管理的科学性就是空洞的。 据此,他认为,无论是英国的公共管理学还是法国的公共管理学都不足以形成一个独立于各个特定国家背景的一般意义上的公共管理学。_2 J1比较公共管理研究或比较行政研究,是指人们综合运用各种不同的比较方法,对世界各国的行政制度与体制、结构与功能、活动与过程、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文化与传统、环境与背景进行对比分析,以期从更深的内容、更高的层次、更广泛的范围来揭示行政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 I4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内涵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方法论上,比较公共管理研究是研究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一种方法,也即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不同时空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公共管理的异质性与相似性,从而总结出一般的相对普遍的原理或政策。其次,在研究内容上,比较公共管理的比较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既包括官僚组织、政策体系等硬要素,也包括公共管理文化、公共管理伦理等软 要素最 ,在研究目的上,比较公共管理研究所揭示的公共管理规律或原理具有相对性,这主要源于比较埘象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当中,特别是公共管理制度创新已成为现代国家政府治道变革的今天殳足如此。 现代意义上的比较公共管理研究肇始于美国,从产生到现在大概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 从某种意义上看,美国的比较公共管理研究实际上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战后该领域研究的领头雁。按照比较公共管理在美国发展的历程,我们可将其大致划分为萌芽时期、发展与兴盛时期、衰落时期和复兴时期等四个阶段。 二、西方比较公共管理研究发展的历史分期 1.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萌芽时期(19世纪80年代 20世纪5O年代)。如果将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向前追溯,我们认为,伍德罗·威尔逊最早认识到比较方法在公共管理研究中的重要价值。他在1887年的《公共管理研究》一文中认为,在我们一些爱国意识很强的同胞的脑海里,总有一种莫名的恐惧,认为:学习欧洲经验是否就在承认一些外国的方法要比我们美国的方法好呢?我们理解这种心理?? (但是)如果我们只与我们自己相比,我们怎么能够知道我们到底有哪些东西是好的、优秀的,而哪些东西是不够好的、不够优秀的呢?这样想来,可能还是用一些新的学习方法比较好。 这一时期,囿于各种历史条件的限制,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相关论述也大都散见于一般性的讨论中。同时,由于缺乏系统、完整的研究方法,学术共同体尚未形成,这一时期鲜有比较公共管理的专门研究成果。 2.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发展与兴盛时期(20世纪50年代20世纪7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获得了快速发展,这种快速发展有着当时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从学科自身的发展看,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比较政治学》 等学科的发展、壮大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它的分支研究领域 比较公共管理的发展。其次,从研究实践和管理实践看,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经过战争的洗礼后,很多经历过战争的学者或管理实践者对国外或国内不同地区的公共管理都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感受,积累了关涉公共管理的感性经验。与此同时,战后,各个国家亟待解决的公共管理问题也立刻凸现出来,美国也是如此。因此,在各个国家都十分迫切地需要从比较的视角研究借鉴来化解相应的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难题的背景下,美国一方面加强了观念输出的全球策略,另一方面也开始对比较公共管理研究加大投入,逐步重视。最后,从学术共同体的形成看,把比较公共管理研究推向高潮的历史事件则是1960年成立的比较管理组织(CAG)和国际委员会。前者一直是推动比较公共管理研究运动的先锋,担任这一组织的首任主席就是我们熟悉的生态行政学的创立者雷格斯。这一时期,资金主要来源于由福特基金会赞助的为期1O年的财政计划,美国国内的很多学者积极地投入到了比较公共管理这一研究领域当中。据美国《公共管理评论》1940-1969年的统计,发表在该刊物上的有关比较公共管理类的文章从四十年代的23篇增加六十年代末期的39篇;截止到1968年,参加到该组织的成员也已经达到了500多人; 5 J2 大学里也大都开设了比较公共管理或发展行政学等相关课程。 这一时期,发生在美国本土以外的诸多事件也激发了他们比较研究的热情, 比如古巴革命、越南战争等等;而国际委员会则同国际管理科学学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主要致力于美国本土的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问题。作为美国公共管理协会(ASPA)的两个会员单位, 比较管理组织和国际委员会的共同点在于致力比较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研究,两者于1973年合并成立了美国公共管理协会分会国际与比较公共管理分会(SICPA)。 3.比较公共行政研究的衰落阶段(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政府以及其他基金会等组织逐渐失去了对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赞助和支持,美国的大部分国际性研究组织也把注意力纷纷转向旨在解决经济发展等复杂问题上。因此,这对于失去了财政与政策支持的美国比较管理组织而言无疑是致命的打击,这样的结果对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消极影响。同时,与国际委员会的合并也并没有对比较公共管理产生太多的正面作用,相反,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则日渐式微。正如黑迪所担心的那样, 对于公共管理制度的研究和国家公共组织的研究,究竟什么是最好的框架? J3 对于这个问题,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者却没有给出合理的回答。作为当时美国研究比较公共管理最权威性杂志《比较公共管理》也逐渐失去了对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兴趣,该杂志于1973年改刊合并到《管理和社会》刊物中。另一个原因也促使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衰败。那就是实事一价值二分法 的研究方法越来越受到质疑。当时,美国本土的很多学者认为,以美国为标杆或出发点去研究国外公共管理,其结果无疑会产生狭隘的西方文明偏见,从而使比较公共管理研究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迷失了方向。 于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有关比较和发展公共管理方面的内容逐步淡出了美国大学的教科书,社会对于比较公共管理研究资助骤然减少。这一时期,对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比较管理的研究是否具有科学性或者说该学科是否有明确的学科边界。亨德森就曾批评到,虽然比较公共管理有某些主要研究题目(发展中国家、政治系统等),但很难了解其中心议题可能是什么, 同样也很难从中找出任何确定无疑的‘行政的’ 东西。从表面上看,政治科学的全部范围、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和其他有关学科的一些议题都与比较行政相关联。 第二,用何种方法研究这一领域。更多的批评者认为比较公共管理研究更多的应使用定性而非定量方法,而以往的研究却忽略了这一点。第三,比较公共管理究竟是理论导向的还是实践导向的;比较公共管理的研究内核应该在哪里,这两个问题都没有明确的定论。过去的学者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讨论比较问题,用于提出一般性的分析框架,用于概述行政环境,以至于使我们无法集中精力研究行政本身。[81612 第四,公共管理的可比性问题。搜集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不同管理方法或模式进行比较,其前提必须有比较的标准或基础,这样才具有可比性。然而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观点,他们使用不同的方法访问不同类型的官僚和考察不同的国家的不同问题。l8J6 正是基于这些批评,比较公共管理研究则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身份危机。 4. 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复苏阶段(20世纪80年代 至今)。经过一段时间的沉寂,20世纪80年代,比较公共管理研究重新回到人们的研究视野。这得益于比较公共政策和发展行政学在当时的兴起,特别是前者更是起到了关键作用。按照海德黑梅尔的说法,比较公共政策就是对政府政策如何开发、为什么开发和产生了什么效果进行跨国研究 。实际上,比较公共政策的兴起从一开始就是在克服比较公共管理自身缺陷的一种尝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与其说是比较公共管理的复兴,不如说是比较公共管理的转型或蜕变。由于比较公共管理研究为比较公共政策研究提供了研究的土壤与预设,因此,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复兴具有更深的历史价值。 与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相比,比较公共政策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与前者存在着区别:一是研究范围缩小了,以政策研究为导向,克服了以往研究范围空泛化倾向,更利于聚焦问题,研究更有针对性。二是在指导思想上更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比较公共政策研究的逻辑起点在于先研究欧美等发达国家,进而再转移到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政策比较上,这样就克服了原来比较公共管理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遇到的瓶颈问题。 三、当代西方国家比较公共管理研究的基本特征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