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您的位置:

人大经济论坛

> 论文致辞
  •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_论文范文​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_论文范文 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世界范围内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关于如何提高词汇教学效果的探讨也越来越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从词汇教学入手,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拓展和教学实践等几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 关键词:语言教育 对外汉语 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词汇教学越来越得到大家的重视,几乎每一篇关于词汇教学的论文中都谈到了词汇教学的重要性。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词汇教育的重要性做了详细论述:杨惠元先生从词汇教学与句法教学的关系角度提出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①的观点;齐春红先生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角度对词汇教学的关键作用进行了理论阐释,详细论述了词汇教学的特点与认知理据②;胡明扬先生以语言的实质情况为视角,认为语言说到底是由词语组合而成的……离开了词语也就没有语言可言。③总之,词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因此,从不同角度对词汇教学的深层问题和教学方法做出思考,对于提高对外汉语教学效果、提升留学生语言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词汇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它贯穿学习的始终,词汇教学的效果也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学习的整体水平。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的结构和变化,组成语句又体现了种种语法关系,因此,词汇的学习也涉及到语音和语法。词汇的本质就是人们对现象的分类、归类和命名,词汇具有音节的整齐性、组词的灵活性以及复合词的构成方式跟词与词的结合方式的一致性等特点④。词语教学作为提高学生汉语认知能力的一门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关键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什么,如何通过对词汇本质和特点的把握来实现词汇教学的目标?笔者认为:以汉字为基础的词汇讲解是基础,因为学生学习汉语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是要与中国人交流,能够应用。所以对外汉语中的词汇教学要能够让学生把自己学到的汉语应用起来,就是教给他们如何应用和怎样应用,让他们分清日常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的不同,并加以运用。同时需要学生明白,书面语词汇与口语词汇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很多时候书面词汇的东西也需要在口头上来表达,在初等阶段需要的是汉字(语素)与基本词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词汇认知能力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目标,词汇认知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具体表现为词汇意思表达的准确性、词汇运用的正确性和词汇使用的得体性,这种能力要建立在语言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词汇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任务非常繁重,因此教学要分阶段、有侧重地完成目标。 二、词汇教学的难点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汉语词汇数量庞大,系统繁复,外国学生又全然没有语感。至今为止,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还未找到高效的词汇教学途径。中国人学汉语都由字及词,经过字义的组合和类推去理解词义。但是,我国早期的对外汉语教学一直以语法教学为中心,把词作为最基本的教学单位,教材中只列词义、不列字义,忽略了汉字与词的密切关系,结果使得学生看不清汉语词汇的规律,不知道汉语词汇跟汉字的密切关系,学习和记忆起词汇困难很大⑤。 胡明扬先生曾经指出:语汇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每个词语几乎都有自己的个性,共性不那么多,不便于进行系统的教学⑥。词汇间相互在音、义、形关系上总是处于相互制约、矛盾统一的状态,教一个学一个的传统词汇教学方法在起始阶段有利于学生学习,但后期则成为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障碍,这也是很多汉语学习者停滞不前的主要原因。同时,现行的词汇教学教材中存在的问题也成为教学的一个难点:一是汇量编排不均,如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级汉语教程》,课后所列生词编排不均,少的只有51个,多的达135个,生词数量的分布不均让学习者无所适从;二是词语选择失当,《中级汉语教程》选取的课文多为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这些文章中的大部分生词缺乏实用性和系统性;三是词语练习设计单调,现行对外汉语教材的词汇练习设计不合理,《中级汉语教程》仅有词语连线、词语搭配、用指定的词语回答问题和选词填空几项,这些练习大多属于语法训练的范畴,没有严格意义的词汇形态变化的特点,难以让学生在完成练习后真正掌握汉语词汇的具体用法。⑦此外,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很难掌握好上课的进度和难度,留学生的自身情况也很难通过考试分清,这些也使得老师在进行词汇教学中一定程度处于被动。 三、词汇教学的方法拓展 在词汇教学中需要全面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在明白词义的基础上正确运用词汇,并且要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词汇扩展,用以扩大学生的词汇量,实现学生对所学词汇的正确运用。 1、进行语素教学。除了讲解目标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外,还要将词语中的语素(字)加以离析,然后以一定的义项为单位与其他已学或未学的语素再行组合,从而巩固所学词语(包括目标词语和已学词语)和扩大新词的学习范围。⑧进行语素教学的重点在于,语素拓展成词语和核心语素的学习两个方面,学生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构词能力极强的汉字(即核心语素),因为这些字的基本含义与包含有这些汉字的词语的整体意义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会了一个语素的基本意义之后,再接触由这个语素组成的其它新词时,就会根据该语素义去理解和记忆新词词义,方便学生以后的自主学习。 2、注重语境词汇教学。词汇教学所教授的不是语言中的词汇,而是言语中的词汇。语言中的词汇是静态的,用描述的方式来释义,例如词典中的释义。而词汇教学所要教给学生的词,应该是动态的,即要教会学生如何使用这个词,如何用这个词来表达。一个词总是出现在一定的句子或上下文中,正是语言环境的存在,才使一个词有了某种特定的含义。大多数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词汇释义和使用都离不开语言环境。因此,掌握词汇的具体意义应从不同的语境入手,要结合语境和句子来进行词汇教学。 3、重视语用色彩教学。词汇的语用色彩往往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语用色彩的教学,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词语色彩。如第一次到昆明,我下榻在翠湖宾馆和放假回家,我会晤了很多老同学,这两个句子的错误均是由于语用色彩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因此,我们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两个文言色彩很重的词,要用在郑重场合,并且用在大人物身上,这样学生就不会再犯类似的错误。同时,在词汇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一个词的褒贬色彩以及与其它词的搭配关系,特别是近义词、多义词、虚词等,一定要结合句子及上下文进行讲解。 4、运用多媒体教学。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时,动用身体的器官越多,学习的效果越佳。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得以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多媒体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拓展了词汇教学的方法。教师可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来演示词汇,通过图像剪辑手段从电视或电影中剪辑某个片段为词汇教学设置语境,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运用情况。 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师生情感交流。在词汇教学中要建立一种有利于缓解学生紧张情绪的师生关系模式。要强化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感情投入,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是双向的,教师以情来打动学生,学生就会用情来参与学习。情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转化为一种内驱力,使学生将外语在认知结构中内化而产生学习的兴奋点,从而摆脱词汇课普遍存在的畏难心理。正如一些国外的教育学家指出的,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此外,要营造趣味浓厚的课堂气氛。在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敏捷,情感交流更加容易进行,学生也更愿意表达自己。 2、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一堂课学生能接受多少信息量,有一个度的问题,超过或是达不到这个度都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无法让学生真正学会所教词汇。所谓学会一个词汇,仅仅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不能算学会,最重要的标志是能够直接用汉语思维在不同的场景运用这个词汇。此外,教学中词汇量的控制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即根据学生的需要教授常用性的词汇。比如:大量很专业的科技词汇,都需要在学习和研究科技的过程中才能掌握,因此在对外汉语的词汇教学中可以不必予以考虑。笔者认为,教师还需要开展基本词汇和最低限度词汇的研究,有了这方面的研究,词汇量的控制才能建立在更加科学的基础之上。 3、教学中的词汇讲授技巧。怎样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词汇,达到真正掌握呢?第一,要准确而透彻地讲解所教词汇及构成该词汇的字的意义,这是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基础;第二,要注重词汇用法的讲解,许多用词不当的病句,不是因为学生不了解该词汇的意思,而是由于学生不能准确了解该词汇的具体用法;第三,要结合教材中课文实例,分析、讲解课文中出现的词汇。教师结合课文中的语境,对出现的词汇进行透辟的分析讲解,可以让学生在脑海里留下很深的印象。不仅有助于学生记住、掌握所学的词汇,而且更能让学生懂得该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正确用法。 4、在方面应注意的问题。传授知识并纠正练习中的错误,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责任。留学生在使用汉语词汇时,由于语境的不同而常常出错。所以,与当前所学词汇有关的错误,尤其是对所学词汇尚未掌握或母语干扰所造成的错误,教师要及时给以纠正。对于学生自己不能纠正的错误,教师除了直接纠正外,还需要给出一定量的练习供学生加深印象;对于学生可以自己纠正的错误,教师可采用重复、提问,或运用体态语,让学生自觉意识到错误。此外,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互相指错,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熟悉汉语词汇,并且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 参考文献: ①.杨惠元.强化词语教学淡化句法教学也谈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

  • 试论汉语教学中的识字教学_论文范文​

    试论汉语教学中的识字教学_论文范文 汉字是构成汉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此会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丰富词汇量是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前提,也是拓宽学生知识面,给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的必要条件,因此说词汇教学时语言教学的基础之一,他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那么在汉语课堂教学当中,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量,为今后的语言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呢?笔者认为一下几点值得尝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汉字是由笔画和偏旁构成的,因为汉字的数量繁多,有的学生在初学汉语的时候就会对学习汉字产生恐惧感,如何让学生对汉字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对写汉字产生兴趣呢?我们教授汉字的时候,除了给学生讲故事,引导学生唱儿歌以外,恰当的运用比喻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如教授汉字的笔画的时候 可以这样比喻: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横像扁担…….再如教授伞这个字的时候,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字像什么?因为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有的学生学生说像大蘑菇,有的学生说像大树,好有的学生说亭子,这样应道不仅让学生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顿生兴趣,从而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要想积累丰富的词汇量,给学习汉语铺平道路就要就要采用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记得牢的学习方法。如在教学青、清、•请、情、晴、睛这组字时,我给学生编了一句顺口溜草青青,水清清,请你来,做事情,太阳升,是晴天,看东西,用眼睛学生读起来顺口,记起来容易,又从自省和字义上区分了这组字。这种识字方法,生动有趣,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单纯的读、写、抄的效果要好得多。 2、活学活用 汉字数量繁多,如果在学习识记的方法上方法上不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识字的教学任务当做一种负担,因此教师在教授汉字的时候就应该注意激趣,就应该采用灵活多样的识字教学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拆字法就是一种和有效的学习汉字的方法。如:教授从这个字的时候,教师可以这样问?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从字是由几个人组成的?这样一问,学生很快就能回答上来。有如朋林炎吕昌晶鑫品…….这些字都可以采取此种方法。采用这种方法,既可以使学生巩固已经学过的汉字,还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的汉字,不仅省时省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在教授汉字的时候,组字法也是很有趣的。比如:在教授景这个字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卡片上写上日和京这两个字让学生认读,然后把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组成现在要学习的景这个字,这样学生既巩固了以前学过的汉字,而且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会了新的汉字,时确想显…….这些字都可以采取 以上的教学方法。熟字加偏旁的方法也同样会减轻学生学习汉字的负担,如在教授放这个汉字的时候,老师可以在卡片上写上方这个汉子让学生认读,然后在这个学生已经学习过的方字后面加上偏旁部首,就成了要学习的生字。样阳队笔这些字都可以采取这种方法,这样学习不但可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辨别能力,还可以加强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既然我们可以采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有的时候熟字减偏旁的方法也是可取的,如在教授球这个字的时候,我们去掉它的偏旁就会成为求字。 学习汉语就涉及到要学习汉字,学习汉字是学习汉语的基础,也是拓宽知识面和终生学习的必备条件,在汉语教学当中,汉字教学的地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采用灵活多样的、有效的生字教学法是很重要的,生字教学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还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不断的探索。

  • 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_论文范文​

    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_论文范文 摘要:陶渊明的诗歌质而自然,充满着一种山水情怀,这与他爱丘山的本性相契合,与他渴望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襟怀和意趣相统一。他的诗歌论怀抱则旷而且真,主要表现在他骨子里的山水情结和外因作用下任真闲适、欣豫自远的追求上。他作诗喜用山水意象,例如山和泽,他常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抒发其对山水的依恋和渴望与山水相融的情怀。同时,他的个性兼具厚重卓拔和圆融通脱的特点,故能恰到好处地把主观情感融入到客观物镜之中,达到无我之境,并向世人传达一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思想。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一体浑融,体现了陶渊明诗歌中深藏的山水情怀。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 论文类型:理论研究 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1]、质而自然(严羽)[2],冲淡高洁(梁启超)[3]、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相较于一般文人,陶渊明与他们不同的地方,便是他与大自然之间没有距离。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5]诗缘情而发,他从山川河泽中得到美的感受付之以诗,他的诗论怀抱则旷而且真[6],读者能触景生情,情以景观。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 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 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2、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 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二十首》其十)。总之,山与水可以缓解他心头的压力和疲劳,洗去他因见过太多世俗社会的黑暗和污浊而引发的厌世情绪。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作用其中的除了他骨子里拥有的高尚节操和爱山又爱水的真性情,当然也离不开黑暗社会压迫人性的反面驱动。 性本爱丘山和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分别是山水情结形成及表现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写作上,便形成一种冲淡自然、清新流畅、古朴质直、醇厚隽永的诗风,感情真挚而富有奇趣,故金代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7]总括其诗歌特点。他的山水情结与他诗中的山水意象巧妙融合,一起构成一种浑融的山水意境。 二、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这些意象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都体现自然的特点,即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对美的要求。其中,广义的山水意象包括山、泽、松、兰、鸟等与山水相关的生命和物事,狭义的山水意象则单指山与水(主要是泽)。下面,我们便从山与水的意象分析陶诗的山水意境,探求陶诗的山水情怀。浅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怀 1、山的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指陶渊明住所附近的庐山,古称南障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以《饮酒》其五为例,按照古汉语的原则,第三联后半句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而一个悠然见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当然也把美好的风光囊括在其中了。整首诗虽然无一字实际写情,却句句关情,意境迥然,可以说是得尽风流。在诗中,景物、情理水乳交融,有神无迹,所以温汝能所撰《陶诗汇评》中有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8]的说法。此外,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等诗句中山的意象也都呈现出冲淡自然、清静渺远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渴望栖隐山林、归复自然的情怀。 2、水的意象 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涧等,尤以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泽作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被定义为聚水的洼地[9],在陶诗中显然是指与水有关的东西或地方。山泽久见招、心念山泽居、久去山泽游、寒气冒山泽(《于王抚军座送客》)、迥泽散游目、和泽周三春(《和郭主簿二首》其二)、仲理归大泽,高风始在兹(《饮酒二十首》十二)等诗句,或寄托向往山水的情怀,或描写水滨隐居之人的高尚品质以表达自己的仰慕效仿之心,任真自得,深得渐近自然[10]之趣。职称论文 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意象本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这种渺远是意象使然,也是诗人的心境所致。例如,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其五),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里,进到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宗白华先生曾说:画家诗人‘游心之所在’,就是他独辟的灵境,创造的意象,作为他艺术创作的中心之中心。[11]陶渊明便恰到好处地抓住了这游心,他把山水意象融而为一,连同自己本身达到物我谐忘的境界,使本来的山水述怀变作山水情怀,从而营造出一种自然而有奇趣的山水意境。故宋代苏轼盛赞陶渊明作诗才高意远[12]、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13] 三、陶诗中的山水性情 陶诗的真趣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求,是主观与客观的浑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14]这便是对陶渊明运用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刻绘。就像庄周梦蝶一样,陶渊明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山水的性格便是陶渊明的性格。 孔子也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同样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因此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钱穆先生对此解释为: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15]大抵是说,山的特点厚重卓拔,与仁者相似;水的特点圆融通脱,与智者相似。这是用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从陶渊明的诗作和生平来看,他的性格中这二者兼而有之。鲁迅先生曾说:陶潜诗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16]这更加证明了陶渊明的性格中刚和柔是兼济的。 1、山一样的性情厚重卓拔、独立自持的仁者风范 山独立无畏。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向人折腰屈膝。它稳重且懂得自持,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卓拔。 陶渊明性格的卓拔体现在他不畏权势所迫,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上。当他对统治者失望之后,选择归隐,更体现出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彻底否定和坚决的反抗精神,他的《饮酒二十首》,通过回忆过去生活,写出了他从出仕到归隐种种生活的观感和体验,传达了对污浊、险恶的社会的痛心和不满。例如《饮酒二十首》其六中,诗人借酒抒怀,感叹俗世里做人行事的无原则性。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寥寥数语,把表面现象可以蒙蔽人们眼睛,社会舆论可以给人错误导向的通病尽显无疑。言辞咄咄,体现的正是山一般的卓拔。《饮酒二十首》其八中,诗人以孤松自比,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在寒冷的季节里,众草没其姿,而它却依然挺立,折射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了诗人以清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哪怕守穷也要学高山青松卓然而立的品性。同时,他的厚重表现在对山川田园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亲近上。再以《饮酒二十首》为例,第九首中父老提酒邀饮,诗人倒裳而迎,表明诗人生性的冲淡,与农民间毫无隔阂、融洽无间;而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与老农促膝相谈,老农劝诗人处世不要那么认真,还是出去做官的好,这番父老言有点像屈原与渔夫的问答,类似于陶渊明的自明心迹。于是诗中接着道,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思是说我隐居的决心已定,再不会重返仕途,与世同流合污。正是诗人能和农民倾心相处,他才深知人民的疾苦和真诚。投桃报李,他在他的诗歌里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回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2、水一样的性情圆融通脱、上善大度的智者气质 

  • 中西古代“大一统”理念之比较_论文范文​

    中西古代“大一统”理念之比较_论文范文 摘 要:中西方历史上,随着地域辽阔的帝国的建立,都曾产生过大一统的理念,但各自的发展结果则不尽相同。中国的大一统思想不仅变成了无数次的事实,而且深入人心到如此地步,以致在国家处于政治分裂之时,地不分南北,人不论民族,人们都以实现政治统一为己任。相比之下,欧洲的大一统自罗马帝国灭亡之后,始终处于理念思维的阶段,很少将之变成政治现实。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人们在历史上同样怀抱着大一统的观念,但结果却是如此之不同,确实值得深思。本文力图较系统地考察中西古代大一统理念的形成、发展和影响,以及两者之间的异同,以便对上述问题做一解答。 关键词:大一统; 帝国;连续性 从辞源学上说,中国大一统一词的正式提出,始见于《春秋公羊传》的第一句话,即隐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东汉经学家何休在注解《公羊传》时,将其解释为:大乃为推崇、重视之义;一统乃元始之义,是根基、基础的意思。大一统就是强调受命改制的根基,即重视重建政统和法统的根本。也就是说,大一统一词最早主要是解释王朝更替的理论,是对王朝由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所做的说明。后来,更进一步引申为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 中国和欧洲古代史上,在经过长期的战乱和纷争后,都曾经建立过地域辽阔的大帝国,大帝国不仅给后来的政治家以无限幻想的空间,也给了军事家们以驰骋疆场的追求目标。中国人长期生活在美丽的大一统光环之下,欧洲人也不时地为欧洲的一体化而构思。各自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大一统的光环所带来的结果也迥然不同。中国的大一统思想由理念到现实,经过无数次的政治上的锻造,早已是深入人心。而在欧洲,自罗马帝国灭亡后,大一统的思想一直处于理念思维的阶段,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很少有具体表现,直到现在欧洲联盟的产生和发展才使我们看到大一统的欧洲的现实可能性。 一 中国的大一统观念可谓源远流长,自国家形成初期就萌芽,随着阶级社会的发展而日臻完善,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王权的政统和法统观起源于我国的夏商周三代。自夏启继其父禹为帝建立国家,到周朝的君统与宗统的合一,建立起较为完备的国家管理体制,王统观念日趋成型。其中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原始社会的氏族血缘关系凝聚而成的王朝世系,即在某一王朝内王统是靠父子相继的嫡长子继承制来延续的,当最高权力是掌握在一个特定的王室成员手中的时候,人们可以、也才会认为这个最高权力是合法的;反之,人们便可以指责它为非法。[1](P.321)而且整个国家的管理也都纳入到血缘关系极为浓厚的宗法关系之中。例如周人通过分封制将他们的宗族组织扩大为政治组织。周天子作为天下的大宗而兼天下的共主,诸侯以一国的大宗兼一国的共主,卿大夫在其封土内也是如此。血缘上称‘宗’,地缘上称‘君’,一身二任,既是族长又是君主,恰好体现了族权与政权的合一[2] 二是王朝更替时的有德者得天下的王统理论。如果说夏启是通过赤裸裸的暴力夺取政权的话,那么商汤灭夏时,人们对王则作了德行方面的规定。即王的行为不合理时,人们有权推翻他另立新王。商汤起兵反夏时就是以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相号召的,而且历数夏王罪行率遏众力,率割夏邑,以至有众率怠弗協,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商汤才振臂高呼夏德若兹,今朕必往。[3](汤誓"

  • 探讨公共管理舆论资源的特征与功能_论文范文​

    探讨公共管理舆论资源的特征与功能_论文范文       摘要:舆论是社会的晴雨袁,是某种共同性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是现实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在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舆论彰显了独特功能。在此背景下,对公共管理舆论资源的研究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公共舆论资源的概念。提出我国公共舆论资源源于大众传媒、政治民主制度、政务公开和人际传播等途径,并因此分别具有不同的特征,在公共管理中发挥着政治宣传、社会预警、舆论监督以及影响公共政策等诸多功能。 关键词:公共管理;舆论资源;特征;功能 舆论是社会的晴雨表.是某种共同性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公开表露。是现实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公共管理是政府和社会公共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活动,对公共管理舆论资源的来源、特征和功能等基本概念的准确把握,是公共管理中舆论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意义重大。 一、公共管理舆论资源的来源 一)公共管理与舆论在我国目前已经出版的有关舆论学的着作中,对舆论一词所下的定义均不相同。刘建明认为,舆论是显示社会整体直觉和集合意识,具有权威性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

  • 基于技术成熟困难度的航天型号研制风险管理办法

    基于技术成熟困难度的航天型号研制风险管理办法 1. 技术成熟困难度分析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是一种基于技术发展成熟的科学规律、采用标准化分级度量对项目某项技术的成熟程度进行评价的系统化方法和流程。技术成熟困难度(Advancement Degree of Dificulty,简称AD )指的是技术从一个等级的成熟度发展为更高等级成熟度的困难程度。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以技术成熟度的评价为基础,反映成熟度在不同等级之间的跨越难度;同时,它也是风险管理参考的量化指标,因为技术在不同成熟度等级之间跨越的难度反映了技术本身对项目研制带来的不确定性,而这个不确定性恰恰是项目风险的来源。 通过对技术成熟困难度的分析和评价可以反映出项目在下一步的研制过程中将面对的技术障碍以及障碍有多大,而这些障碍,也即通常所说的技术风险,会影响到航天型号系统功能的实现和经费等资源投入等。由此可见,建立技术攻关时间计划、制定资金等资源投入计划、设定关键审查节点以保障关键技术突破,最后获得型号成功均依赖于准确的技术成熟困难度的评价结果。 通过对技术成熟困难度的概念进行研究,可确定其具备以下3个性质: 1)对于同一项技术,如果当前的成熟度等级相同,则目标成熟度等级越高,技术成熟困难度越大,反之,目标成熟度等级越低,技术成熟困难度越小。 2)对于同一项技术,如果目标成熟度等级相同,则当前成熟度等级越高,技术成熟困难度越小,反之,当前成熟度等级越低,技术成熟困难度越大。 3)一般情况下,对于不同的技术,即使当前成熟度等级和目标成熟度等级均相等时,技术成熟困难度也不相等。这是不同技术领域的差异化特点所决定的。 以上这些性质对于制定困难度的量化方法及评估框架是重要的,但是,由于各项技术之间的评价标准不尽相同,技术成熟困难度评价属于较难实现的技术评价过程,需要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学思想,并制定合理的评估框架。 2. 基于技术成熟困难度实施风险管理的方法框架技术成熟困难度的评价以技术成熟度的评价为基础,当前,在技术成熟度评价过程中,普遍采用的是基于技术完备等级(Technology ReadinessLevel,简称TRL)的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在大部分航天型号项目中,当技术处于低等级成熟度的时候,属于方案研制阶段,通过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以及演示验证完成研制任务,当技术处于高等级成熟度的时候,进人产品阶段,主要完成产品的开发和制造任务。 针对不同技术成熟度等级所对应的项目阶段,项目的风险管理一般可以分为两类:方案研制阶段的风险管理和产品阶段的风险管理,两类风险管理所面向的对象不同。方案研制阶段的风险主要面向设计方案、理论和技术设计等方向的风险,属于宏观层次,此阶段产生的风险对于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较为重大,甚至产生颠覆性的风险;产品阶段的风险主要面向元器件的生产和生产工艺等方面,属于微观层次。目前,针对航天型号项目的风险管理方法主要是针对产品阶段的风险管理,从工程项目的开发和制造方面进行分析与管理,而针对方案研制阶段的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则较少,本文即针对航天型号项目的方案研制阶段,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 本文所提出的在某项航天型号系统中技术成熟度、技术成熟困难度及技术风险管理控制的关系框图。 通过对当前技术成熟度和目标技术成熟度进行评价,确定技术成熟困难度,将技术成熟度和技术成熟困难度的评价结果应用于技术风险的评估,并指导技术攻关策划和管理控制计划的制定。设计师系统可据此进行关键技术的风险分析,同时还可以进一步把技术成熟度评价时确定的评价原则条目作为开展技术攻关策划的指导框架,即把关键技术下一个级别直到目标级别的各级评价定级时确定的考核条目,作为要达到该级别的成熟度时需要开展的技术攻关活动的基本框架,以此为纲补充完善并制定关键技术的攻关计划。型号指挥系统可在工程的各个阶段,用它来定量化识别和控制技术风险,并确保设计师系统确定的技术攻关计划的资源投入,并在关键节点上组织各类考核验证等质量活动,以达到型号指挥系统和技术系统在应对型号研制技术风险时的协调一致。 本文所提出的基于技术成熟困难度的研制风险管理方法涉及关键技术识别,关键技术的技术成熟度当前等级和目标等级的评价,技术成熟困难度等级的评价,技术风险的辨识、分析、评价和应对等管理环节,从而构成一套相对完整的系统方法。 关键技术识别模块用于选取评价对象,技术成熟度评价模块用于说明当前状态,技术成熟困难度评价模块用于说明发展过程中的状态,风险对策模块用于对发展过程中的状态进行管理。 其中,关键技术的识别通过专家和研制人员的经验确定,建立项目的技术分解结构图,根据专家经验粗略获取各项技术对项目的重要性和技术本身的风险性,将重要性和风险性均较大的技术确定为关键技术。 技术成熟度的评价采用基于TRL的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根据TRL技术成熟度评价方法中的各项评价准则和评价细则特征确定技术当前的成熟度等级。其中,评价准则和评价细则的确定是重点,需要针对所评价的专业领域具体确定。

  • 试论电视专访节目《看见》中的大众传播功能

    试论电视专访节目《看见》中的大众传播功能 摘 要:本文以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作为评判标准,以《柴静: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和《柴静:对话李永波》两期节目为例,分析电视专访节目中的传播功能。 关键词:大众传播;社会功能;电视专访;环境监测;社会规范与协调; 当今时代是个大众传播的时代,各种传媒信息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人们提供了解外部环境及作出行为决策的各类信息。大众传播对个人及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强大功能在现代社会中已不容忽视。美国着名学者施拉姆在拉斯韦尔和赖特的观点的基础上,从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一般社会功能对大众传播社会功能进行了总结。他把环境监测、社会联系协调和遗产传承归入政治功能,而把社会控制、规范传递、娱乐等归入一般社会功能的范畴,另外,他指出大众传播通过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和解释,能够开创经济行为。 一、电视专访节目的特点 电视专访节目是电视记者或主持人与选定的采访对象,就一定主题,通常是受众普遍关心的或者是新近发生的热点事件,在特定场景中进行谈话的一种节目形态。它兼具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征,使其在传播的社会功能上表现出较为明显的交叉色彩[1]。节目满足了人们对深层交流的需求,提供了自我表达的平台,给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社会、了解他人的窗户。电视专访节目大多以深度报道为主,尽可能保持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通过挖掘事件核心、探寻人物内在思想,使观众对事件及人物有更全面的认识。 《看见》是中央一套综合频道在2010年12月6日推出的一套全新专题栏目。作为一档记录现实题材的专题节目,《看见》观察变化中的时代生活,用影像记录事件中的人,努力刻画这个飞速转型的时代中,人的冷暖、感知、思想和渴望,期待与观众一起,了解陌生,认识彼此;端详相似,审视自我。作为节目的主持人之一,柴静曾说:你要像一把刀一样,深深深深地插入事件的核心,直到刀柄没入石头。要有这样笨重的力量。为此,需要找到事件中最核心的当事人,不断追寻与探问,不主题先行。 对于电视专访节目来说,其议题的选择往往具有强烈的话题性、争议性和思考性,借助电视传播媒介,节目制作人能够将事件呈现给最大多数的民众,为他们解答疑惑,普及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社会舆论走向正确的轨道。这即完成了大众传播的社会化功能。本文以《看见》栏目中的两期内容为例,分析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H·拉斯韦尔最早对传播的社会功能做出较全面的分析,他将其概括为环境监测功能、社会联系与协调功能、社会遗产传承功能三方面。在不断变化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传播扮演着了望哨的角色,即监控、了解、把握并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社会是一个建立在分工合作基础上的有机体,只有实现了社会各组成部分的联络、协调和统一,才能有效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传播正是重要的社会系统。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继承和创新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将前人的经验、智慧、知识加以记录、积累、保存并传给后代,后人才能进一步完善发展,而传播是保证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 二、电视专访节目的环境监测与社会协调功能 中国羽毛球队的总教练李永波,在伦敦奥运会上,率队包揽羽毛球项目的全部冠军之后作了留影纪念。这张照片上,他把五块金牌都挂在胸前,笑容灿烂。不过了解更多背景的人,也许能够从这张照片中读出更深的意味。在那一时刻,这位中国羽毛球的掌门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荣耀也面对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电视专访节目选取的报道话题和采访对象是节目制作人和受众兴趣共同作用的结果。伦敦奥运会上出现消极比赛事件后引发了全社会的热烈讨论,民众、媒体对此众说纷纭,舆论一片哗然。如何看待消极比赛,世界羽联的规则是否合理,对李永波应该怎么评价,等等,这些都是大众急需了解的信息。《看见》栏目在及时把握社会环境的变化中抓住该议题,对此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这即拉斯韦尔所说的环境监测功能,包括收集情报、传播及解释情报。 同样,在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人们对于这次事件的讨论和反思并没有结束,它带给人们的影响远没有停止。因此,节目制作人敏锐地抓住公众神经,继续对事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通过专访双方父母了解背后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当社会成员都能按照一定的价值取向行动时,社会成员之间就能实现互动,从而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集体力量。这种信息协调和价值观的统一主要就是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其中新闻传播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新闻媒体社会协调的主要任务包括对社会各领域的活动进行及时报道,并在此基础上给公众合理的解释和引导;针砭时弊,惩恶扬善,维护健康的社会价值观念,维持社会有序地运行;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等等。 用拉扎斯菲尔德的话说,大众传媒将偏离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的行为公之于世,从而唤起普遍的社会谴责,强违反者置于强大的社会压力之下,起到强制遵守社会规范的作用。大众传播的这项功能主要来自于它的公开性,一旦问题公开化,一般公众就会感受到一种制度性的压力,积极地改正自我行为,自觉符合社会规范。 三、电视专访节目的解释与规范功能 在药家鑫案发生之后,震惊中的人们猜测和分析着各种原因,避免悲剧再次发生的强烈呼声,迫使我们必须不断思索。一个看似走在正常生活轨迹上的年轻人是什么让他在瞬间冲出底线,这种犯罪行为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人格,这种人格又如何在二十多年的成长中养成,怎样导致他漠视生命逃避必须面对的责任?寻找原因,从悲剧中学习,是不应该停下的反思。 药家鑫在残忍地将张妙撞伤并捅死后,遭到了公众的强烈指责,人们谴责其不人道的举动。然而,作为媒体,是不能同公众一样止于对当事人的道德审判上的,媒体需要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把这些问题思考透彻了节目的价值才能很好的体现。在此过程中,媒体通过对事件的叙述以及对当事人的采访,引导人们反思事件并在不知不觉中传授给公众正确的价值观。媒体信息的选择、解释和评价将人们的视线集中于某些特定的事件,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活动,这也是美国学者赖特所说的大众传播的解释与规定功能。 同样,在伦敦奥运会出现消极比赛之后,国内民众把批评的矛头对准了总教练李永波,称他率领的羽毛球队输球又输人,丢人丢到家了,没有体现应有的体育竞技精神。民众的反应是激烈的,同时又往往流于浅显,而作为大众传媒,需要引导人们思考更多东西,《看见》这期节目中,由消极比赛延伸到对世界羽联比赛规则恰当与否的思考,进而通过回顾李永波的体育生涯从过去的运动员身份到现在的羽毛球总教练,展现他的人格特点。而媒体不直接做出评价,记者以及整个节目的立场都是客观冷静的。正如在看见北大研讨会上俞虹说的一个好的节目也可以做到不需要那么多的阐释,只在它的叙述中,让你完成思考,认识,沟通……。媒体通过这样的做法,即实现了协调公众的了解和意愿,扩宽了人的视野,提高人的理解能力。 四、实现传播效果的途径 那么,传媒如何达到它所预期的传播效果呢?或者说它以什么方式打动对象。通常有两种做法:一种是通过冷静地摆事实、讲道理,运用理性或逻辑的力量来达到说服的目的;另一种是通过营造某种气氛或使用感情色彩强烈的言辞来感染对方,即诉诸理性与诉诸感情。电视专访节目在这个问题上综合运用了这两种方式,在专访药家鑫案双方父母这期节目中,使用视频、图片、他人的观点,叙述事件,把事实摆出来,让观众自己思考,同时通过记者去双方家中采访,与采访对象的对话,营造出沉重严肃的气氛,更增添问题的严重性。 通过对《看见》这两期节目的分析,可以看到电视专访节目在进行大众传播过程中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强调人物和故事,突出人文情怀、生命思考和心灵属性,进而为时代提供某种精神主张,这是《看见》的初衷,也应该是所有电视专访节目应有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艳.对电视人物专访节目社会功能与评价标准的思考[J].艺术评论"

  • 关于中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_论文范文​

    关于中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_论文范文       摘要:论文从理论视角和现实需要两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必要性,分析了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的缺陷,并从制定和颁布《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完善旅游合同制度、强化消费者协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与协调等三个方面,探讨了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问题。 关键词: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 作为一项朝阳产业,旅游业在各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旅游资源丰富,我国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之后得到了迅速发展。然而,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随之暴露出来。旅游消费者是旅游产业的服务对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如果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必将影响人们出游的积极性,进而影响着未来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积极措施,强化对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一、旅游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的必要性 一)基于理论视角的分析首先,对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如果旅游者不能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合法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势必打击他们的旅游兴趣。同时,旅游消费者权益的受保护程度,是衡量一国(或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其次,对旅游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保护,是旅游消费者之要求。根据自然法学派的观点,法的终极目的是追求公平与正义。由于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旅游消费者处于相对弱势地位,而旅游经营者却往往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来谋取不正当利益。随着国家旅游法制建设的不断健全,意识的普及,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更加重视对自身权益的保护。 二)基于现实需要的分析首先是旅游安全得不到保障。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在异地完成的,内容复杂广泛,包括吃、住、行、娱、购、游等多个方面。因此,旅游经营者的安全意识尤其重要。旅游安全包括旅游者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这是旅游消费得以完成以及旅游目的得以实现的基础。然而,实践中普遍存在旅游经营者,以及其它相关旅游服务提供商的旅游安全意识不强,旅游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的问题。 其次是旅游信息知情权屡遭侵犯。知悉真情权是旅游消费者基本权利之一。旅游经营者经常凭借其优势地位,发布虚假广告、散布虚假旅游消费信息,形成生产者主权,使旅游者听从他们的旨意,侵犯旅游者的知悉真情权。 再次是公平交易权未受尊重。部分旅游服务企业,特别是部分小旅行社在签订旅游合同时信口承诺,但在实际服务中却又以各种借口推脱责任,甚至存心欺骗旅游者,使得旅游者付出了规定的旅游费用却得不到相应的服务。例如,任意降低接待标准,任意削减旅游景点、增加游览费用,等等。 最后是受尊重权被漠视,购物权被随意侵犯。在实践中,侵犯旅游消费者宗教信息自由和民族习惯的行为屡见不鲜,有的在与游客发生矛盾时,采用粗暴的手段。此外,在旅游消费市场中,假冒伪劣商品屡禁不止。旅游者往往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假冒伪劣商品馈赠亲朋好友,或者珍藏。一些导游或旅行社,为了自己的私利而故意误导游客,从中捞取回扣和好处费,构成对旅游者购物权的侵害。 综上所述,旅游者权益保护对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也表明强化对旅游者权益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二、我国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制度缺陷 在我国旅游业高速发展、业内竞争全面展开的今天,以政府政策指导为前提、以公法为主体的旅游立法思路更多地是要将注意力放在如何更快速地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上,而很难顾及旅游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问题。这其中存在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旅游基本法的缺失。旅游基本法是旅游法律规范体系中的宪法,处于主导地位。它规定着一国发展旅游业的根本宗旨、基本原则,并对旅游活动中各主体根本性权利义务做出原则性的规定。但是在我国,如此重要的旅游基本法,从1982年起草至今仍在酝酿当中。可以说旅游基本法的缺失,是我国旅游法律体系的重大不足,它对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产生的不良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缺乏直接法律依据:二是导致旅游立法缺乏法律权威性,致使其法律效力差、贯彻执行的难度大。 其次是《合同法》之不足。在我国地域广阔、旅游者众多、执法资源有限的国情下,完全依靠旅游执法机关实现市场秩序的规范和旅游者权益的保护是相当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只有让旅游者依据旅游契约来主张自己的权利,追究非法经营者的法律责任,才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提高旅游经营者风险意识,增强其法治观念,提高经营层次的根本方法。但是,目前我国的旅游合同可以说是无名合同,现有的旅游法律法规,也没有对旅游合同做出明确规定。实践中,旅游合同主要采用格式合同的形式,对于合同的内容,旅游者不能因自己的特殊情况做出修改,只能概括地表示接受或者不接受,这有违合同的公平自愿原则,不利于对旅游者权益的保护。 再次是旅游争议处理存在欠缺。《旅游投诉暂行规定》的颁布,确立了旅游投诉制度。 新的《旅游投诉处理办法》已经2010年1月4目国家旅游局办公会议审议通过。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旅游投诉虽然在解决旅游争议、保护旅游者权益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缺陷,而其处理结果也并非最终决定,即经过旅游投诉处理的争议还是有可能被提起诉讼,这就减少了旅游投诉的权威性。旅游诉讼方式因为程序烦杂、费用高昂等原因,因而并不是解决小额旅游纠纷的有效方式,不是旅游者争取权益保护的首选。 三、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维护 旅游消费者群体权益的最有效方法,就是迅速构建起一套完善的旅游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主要是要在借鉴国外成熟立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充分考虑旅游消费的特点和消费者的权利诉求,在立法模式、立法内容以及机构协调等多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 1"

  •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论文范文​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_论文范文 [摘要]高校后勘人力资源管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针对高校后勘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存在的f.1题,阐述了高校后勘人力资源管理的必要性,提出了有效解决问题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人力资源;现状;对策 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系统人力资源的管理,对整个高校的正常运作起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在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高校领导体会到后勤缺少的不是财、物资源,而是缺乏有丰富经验而又踏实于后勤工作的管理者。因此,针对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管理和有效运用人力资源的举措已被众多高校领导所重视。 一、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的特征 1.高校后勤人员结构复杂高校后勤的工作人员结构复杂, 一般情况下,总体分为在事业编制、企业编制、非在编人员等。细分为:事业编制人员又可分为干部编制与工人编制,企业编制人员、非在编人员里包括劳务协作人员、失地农民、小时工等。事业编制、企业编制人员一般是由老职工、学校机构调整分流人员等,非在编员工一般是教职员工家属、下岗人员、农民工等。因此高校后勤工作人员的年龄构成、知识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结构非常复杂。 2.高校后勤人员流动性大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资源具有流动性,这是大部分经济学家都认可的,其是衡量某个经济体质的好坏、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这种流动性对于国家的宏观经济是有好处的,但是对于具体的单位来讲,单位则必须将这种流动性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高校后勤属于人力资源密集型的服务行业,然而从事技能性工作的大部分都是非在编人员, 由于高校后勤人员结构的复杂性,加之工作强度相对较大且回报相对较少,这就必然会造成人员流动过大。 二、高校后勤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l.高校后勤系统人力资源的素质偏低目前,大多数高校后勤系统职工普遍存在着文化水平偏低、技术水平落后、年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以某高校后勤在编人员现况看,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大约有u%"

  • 战国书信体文章的新变化及新变化之因的探究_论文范文​

    战国书信体文章的新变化及新变化之因的探究_论文范文    一战国书信体文章的新变化早在一千多年前,刘德就看到了春秋与战国两个时期的书信体文章在语言上的差异,他说"绕朝赠士会以策,子家与赵宣以书,巫臣遗子反,子产之谏范宣,详加观四书,辞若对面。又子叔敬叔进吊书于滕君,因知行人擎辞,多被翰墨矣及七国献书,诡丽辐楼。"p455-456春秋书信体文章的语言"辞若对面",明白如话,具有口语的特点。而战国书信体文章的语言"诡丽辐揍",文采华丽,气势纵横O其实,如果我们细细研究战国书信体文章,就会发现书信体文章发展至战国,除了在语言上有变化之外,其他方面也有了较大的变化。 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是书馆体文章功能的变化春秋书信体文章主要用于交际,是一种交际工具。但到了战国,书信体文章的功能发生了变化,除了是一种交际工具之外,还是一种欺诈手段,一种谋利工具。 春秋士人以书信沟通思想、交换意见,坦诚相待。他们在书信中表达的都是自己的真实想法,真实感受,无矫揉造作,无虚情假意,彼此之间见信如见人。但到了战同,书信的真实性受到严重破坏,其真假搀杂,难以分辨。,如秦昭襄王《遗楚怀王书},书中秦昭襄王极力向楚怀王套近乎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为质,至欢也..并发出邀请寡人愿与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Pl727-1728楚怀王见秦王书信,很担心,想赴云,义扣王骗;想不去,又担心秦王发怒刁最终楚怀。还是去士,楚怀王,秦兵就关闭了武关.把楚怀王劫持到成阳。秦王在章台会对怀王,如对待附属国的臣子一般,不用平等的礼节,并扣留楚怀王,要挟楚国割让巫、黔巾的郡县给泰国。在此,秦昭襄王以书信为欺骗的幌子,欺诈楚怀王,要挟楚国。又直口商鞍《遗魏将公子印书》。秦王派商棋率兵戎。魏国,魏王命公子印率兵抗击,两军相距,商秧遗公于印书。商革奥在书中向公子印示好,并发出邀请"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 "2232-2233但当公子相见时,商鞍却派甲士袭虏公子E口,然后大破魏军。商缺在此同样以书为欺骗的幌子,诱捕公子印,夺取战争的胜利。同样,冯民《使人操金与书间遗吕他》、秦昭王为好书遗。原有1也都是以书信作为使诈的手段。所以说,在战同时期,书信体文章成为了士人的一种欺诈手段。 另外.在战同时期,书信体文章还成为了士人的一种谋和l工具如阴文,为了逼走日礼.巩罔自己在齐同的地位.遗弃相穰侯魏冉书,让穰侯魏冉劝秦王攻打齐国。又如范蹬,在穰侯为秦将,想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齐国纲寿,以扩大自己忖邑陶的领土之时,欲拜见之意飞,王召见了范胀。范雌由此青云直上,位至秦相,有享不尽的来华富贵。再说苏秦、张仪等人,积极上书君王,推行他们或合从,或连横的政治主张,以谋官职,以求显贵。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献给君王的书信体文章,是他们为己谋利的一种工具。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