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经管之家 [登录] [注册]

设为首页 | 经管之家首页 | 收藏本站

  • 西方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的意义是什么在《西方经济学》的第一章起始,编者指出西方经济学的双重性质,即:1、它宣传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2、它又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总结。并基于西方经济学第一重性质提出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我国应在整个理论体系上对西方经济学持否定态度,甚至提出西方经济学并不完全是科学,且又并不全盘否定它。笔者认为这是一个很可笑的说法。一门学说是否是科学的?答案难道不应该是是或否吗?何谓不完全是科学?难道学说的科学性还可能是一半科学,一半非科学?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第一重性质,笔者认为西方经济学确有宣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嫌疑,但我们不应该将一门学术学说与阶级对立联系起来,也不应该将其与阶级性质联系起来。因为这是学术研究的悲哀!即使西方经济学确实是在宣传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本身该学说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它所研究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里各类经济行为。既然是以资本主义社会为潜在研究背景,那么体系中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并不能威胁到该学说的科学性。我们不应该因为社会性质,阶级性质及意识形态的不同而否定西方经济学。因为这样会使我们在对西方经济学的研究上有失公平,甚至用以上的不同而狭隘视野地看待西方经济学。这会使我们无法更好的学习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理念!对于编者提出的:西方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或整体倾向不完全符合科学要求的范畴的观点及提出该论点的依据:1、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尚未通过实践的检验。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失偏颇。原因在于经济学研究的经济主体是人。经济行为是人类及人类社会中特有的行为。这也是我们对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的一些基础部分往往无法通过广泛的实践来证明的重要原因。就拿无差异曲线来讲,我们不可能通过所有人对同一事物需求情况的统计来证明它的成立及正确性。这是没有必要也是很傻的行为。因为人类的行为是矛盾而且是多变更不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众所周知,人类的行为主要受自身大脑的控制,可我们现阶段对于宇宙的认识确比我们的大脑还要多,那么我们如何可以通过一个结论就轻易概括人类经济行为!由此许多经济学基础性论断是不可能被广泛证实的,但就整个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中确有很多论断是被实践检验并运用于指导发展经济的。如:需求-供给模型,宏观经济政策,宏观货币政,通货膨胀理论等。2、西方经济学还缺乏科学所应有的内部一致性。对于这个论据,笔者认为一个体系内论点的自相矛盾确实是缺乏科学范畴的。但问题是这些书中的提及论点是属于一个理论体系的吗?西方经济学中存在许多不同的经济研究流派。正是由于他们的研究前提,方向,方法各不相同且由于研究主体对象为一个具有矛盾性质的人类经济行为。那么其研究结论又怎么可能具有一致性。我们是否能把存在众多流派的西方经济学单纯的看成一个理论体系仍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书中主要介绍了以凯恩斯学说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由此,西方经济学做为以各总括众多流派的学说,其内部存在不同的观点,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观点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我们在对待西方经济学内部一致性的科学原则时应考虑到经济学本身不同于其他一般自然科学。正由此我们不应该由于西方经济学还缺乏科学所应有的内部一致性,而认为西方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或整体倾向不完全符合科学要求的范畴的。3、科学研究进展所取得的成果往往是积累性的,而西方经济学却不是如此。对此论据,笔者认为这也是可以理解的,经济学研究的社会背景,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在随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变,作为经济研究主体人,它的思想及其经济行为也不断在改变。由于经济发展的内因外因的不断改变,那么经济研究所取的成果也会不同,有些新的研究结论也将改变旧的结论,这是正常的,这也说明了经济学的研究结论具有时效性。这并不能说明西方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或整体倾向不完全符合科学要求的范畴。4、苛刻的假设条件。关于这点,笔者认为在经济研究中,作为经济研究主体的人,本身就具有不确定的经济行为,如若不加以苛刻的条件去限制,又如何能进行研究并保证研究结果具有一定范围内的正确性?这是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研究特点。在西方经济学里,一个经济问题的研究往往将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而且许多因素还是变量因素,若不加以苛刻的条件,就很难进行实践研究。而且苛刻的条件能使研究结论更具有针对性。而且笔者也认为,作为西方经济学其苛刻的条件,说明了该门学说的科学严谨性。由于以上四点的论据的说服力不足,我们很难认同编者所说的西方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或整体倾向不完全符合科学要求的范畴。对于刚刚学习了一年西方经济学的笔者来说,西方经济学对于经济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模式及研究理念是很有借鉴作用的,通过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并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知识,去认知现行经济的发展模式及发展状况。但是作为笔者,一名学习经济学的初学者,在学习经济学基础一年后,却被编者告知他所学的一年的西方经济学基础不是科学的学说,这是不是一个很可笑的整蛊呢?笔者坚持认为西方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学说,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兼容了多个流派的经济学,它的研究范围广泛而且研究方法多种多样,作为以人的经济行为为研究主体的的一门学说。对于这样一门学科,笔者认为,我们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意义不在于西方经济学告诉了我们什么是什么,而在于告诉我们什么该怎么样认识!也就是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结论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会当我们在研究经济问题时,我们该怎么去思考,怎么样去研究!

  • 西方经济学流派大融合

    (连载二十七)很多人至今对经济学方程表示怀疑,尽管我们给出了实证,尽管2008年我在新华和新线博客里就已经根据当时的情势,大致估算出来危机会很快转化,而这种估算也被现在的经济回暖所证实,后来用方程说明我们面临通货膨胀的时候,有人说:兄弟,准吗?现在看来我也不用回答了吧,倒是我对当时的经济学家们的言论感到吃惊,那个时候经济学家几乎众口一词,说中国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还有几个精明的,说出来的话简直叫“绝”,有一个经济学家说:只要粮食价格稳定,就不会发生通货膨胀。这话绝的很,通货膨胀肯定是要引起很多物品涨价,这句话绝在发生与不发生通货膨胀人家都是对的,发生通货膨胀了,人家会说:看看吧,俺的预言没有错吧,粮食价格上涨了,于是就发生通货膨胀了;不发生通货膨胀,人家就说:看看,俺说的没错吧,粮食价格稳定,于是就没有发生通货膨胀。很多专家也都有鼻子有眼的分析,说通货膨胀不可能在中国发生。而没过多久,还是这大部分经济学家,态度来了个180度大转变,转变速度之快,令人惊讶,昨天看到一则新闻:调查称56%经济学家企业家认为正面临明显通胀预期,我不知道有多少人关注过之前和现在这种态度的对比,由此看来,我们的专家们根本就是在跟着感觉走,或者即使脑子里有点经济学概念,也仅仅是西方众多的经济学流派的支离破碎的片段。说这些并不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多么的伟大,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乃至世界目前极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这也正是我研究统一西方经济学流派的目的所在,很多人认为一个微分方程统一西经也太简单了吧,不错,我们看量子力学的发展就会知道,原本世界就是被一些简单的规律支配着,看看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薛定谔方程,我们也会觉得太简单了,但是简单并不是说不管用。还有就是我们现在连载的部分,基本缺少最重要的政策建议部分,这个不是不愿意写出来,是因为一些政策现在大家都可以据此作出判断,而新的重大的策略却需要微观基础的支持,所以只能放在理论的下半部说明,才不会引起大家的争议。我们反复强调,西方所有经济学流派,其最终都要通过影响需求和生产这两个因素来达到证明理论正确的目的,而微分方程就是这两个因素统一的结果,这就使得西经的众多流派万变归宗,无论他们如何变化,我们只要抓住他们对需求和生产的影响,就能够知道他们的主张到底是正确的还是有什么错误,我看西方经济学简史,除了边际效应需要微观部分的解释外,基本都能够纳入方程描述,我们已经对自由市场论和凯恩斯干预理论进行了再推导,并指出他们的缺陷和适用性,其它很多学派不过是这两个学派的派生,所以不必一一去说明,还需要需要说明的是理性预期学派、博弈论、货币学派,今天就说前两个,后面的一个专门在通货膨胀率估算里说明。理性预期被西方称之为革命,其实我们现在来看,人们的预期会影响供需,但是如果人们普遍掌握了规律,哪么这种预期会与经济运行曲线发生共振,也就是货币和货币流的振幅变得尖锐而已,并不改变经济运行的规律。还有一个博弈论的问题,其实我们在前面就已经说过,经济学上的博弈论无非是研究势阱之间并联竞争的关系,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国家内部有很多产业链,比如建筑业,与之相关的产业有钢铁、水泥等等,哪么这些产业与建筑业是串联在一起的,形成一个链条,这个时候很多这样的链条是一种竞争的关系,也就是链条之间是并联的关系,这种并联的竞争关系,使得每个链条都想要增加流经这个链条的货币流,着就是一种博弈,博弈的过程是这个链条上所有的企业能够达成一种优化的组合,减小对货币的阻力,使得更多的货币流过这个链条,从一个局部看,这种增加货币流的办法,会相对减少流经别的链条的货币流,从一个整体看,不同行业链条也是处于博弈状态的,昨天有网友说:货币涌向房地产,会不会对制造业产生消极作用,现在我们从整体来看,当一个系统整体的货币流一定,哪么涌向房地产业的货币流肯定是以减少向制造业等的货币流为代价,这种影响要看具体情况,如果一个国家本来制造业不多,就是以房地产业为主,哪么会造成一种短期发展的飞速,对别的产业影响不大,如果房地产业占发展的比值不大,哪么大量进入的货币,将是以减少流经别的产业的货币流为代价,会严重影响别的产业。关于这些,原本以为看过前面连载的就会知道是何样的结果,看来还是没有几个人理解。最后要说明的是,中国现在的经济运行很多借鉴的是西方的经验,因此也没有超出西经的范畴,而几十年的增长,被世界称之为中国模式,其实我们从经济学方程的角度看,就很容易理解,这个就再扩展一节,放到中国模式解读里详细讨论吧。

  •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的解释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的解释是什么西方经济学对经济的解释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学家给经济学下了各种各样的定义,但对经济的定义却比较模糊。他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自然是经济,经济这个最基本的概念是一个清晰自明的实体,对经济无须下定义,故至今为止在西方经济学中经济一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由此导致他们对经济学的定义也处于混乱状态。我们只能从其对经济学的定义中推测出经济的“定义”。  1.经济是指财富; 2.经济是人类和社会选择使用自然界和前辈所提供的稀缺资源;  3.经济是指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4.经济是指人类生活事务;  5.经济是指把稀缺资源配置到各种不同的和相互竞争的需要上,并使它们得到最大满足;  6.经济是指将稀缺的资源有效的配置给相互竞争的用途;  7.经济是指个人、企业、ZF以及其他组织在社会内进行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决定社会性稀缺性资源的使用;  8.经济指社会管理自己的稀缺资源;  9.经济是指我们社会中的个人、厂商、ZF和其他组织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决定社会资源被利用;  10.经济是指在经济活动中确定劳动、资本和土地的价格,以及运用这些价格配置资源;  11.经济是指金融市场行为,金融市场将资本配置到其他经济部门; 12.经济是指收入分配,以及不损害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对人给予帮助;  13.经济是指ZF支出、税收、预算、赤字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4.经济是指经济周期中失业与生产的波动,并改善经济增长的政策;  15.经济是指各国贸易模式贸易壁垒的影响;  16.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资源有效利用的方式;  17.经济是指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  18.经济是指有限资源在不同用途上的运用;  19.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的全过程及决定影响资源配置的全部因素。  萨缪尔森写道:“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如何利用稀缺的资源以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分配给不同的个人。”  这个定义值得商榷。社会是什么?社会是有着不同需要、经历、文化、价值观和理想的人,为着各自的短期和长期目标相互冲突或合作、斗争或妥协的场所。冲突、斗争是绝对的、长期的、本质性的、无条件的,合作、妥协是相对的、短期的、现象性的、有条件的。社会本身没有主体性,谈不上去利用什么,也谈不上如何利用,更谈不上去分配什么。社会本身甚至都不是一个客体,人与人的相互关系、人的思想和见解,才同时具备客体性。所谓研究社会,其实就是研究人及人的相互关系,人的思想文化、主张、见解、爱好。人是唯一有主体性的存在,但人和自然却都具有客体性。人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有主体性的人形成了各种组合:国家、民族、家庭、政党、集团、宗教团体、学术团体、工会、学校、俱乐部等等,以及更广义的组合:社会。如果说这些组合有主体性的话,那么其主体性来自源于形成组合的人,来源于人与人的冲突与合作。同一组合内部不同人的共同特点或要求,形成了该组合的主张、纲领、特性;由于形成组合的人的不断变化,同一组合会重组、裂解或消散;又达成新的妥协,形成新的组合。  因此,所谓“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一说,首先犯了将社会整体化、拟人化的错误。这是个前提性的错误。因为真正的经济问题恰恰是不同的人和集团争夺资源和生产的支配权。萨氏在下一页承认,“经济生活是由一系列活动所组成的复杂的集团,包括购买、销售、讨价还价、投资和威胁等。”讨价还价是各类经济活动的核心,价格其实是交易双方力量、智慧、耐心、勇气较量的妥协点。在经济学教科书中,价格机制是社会分配机制;而事实上价格机制是力量较量机制,是斗争和妥协的机制。这两种说法看似相近,其实有着本质区别。按照前一种说法,贫富悬殊是社会分配不公,应该怪“社会”;按照后一种说法,贫富悬殊是富者在与贫者的斗争中获胜的结果,是赢家通吃的结果,应该怪富人之贪婪、狡诈和狠毒,应该怪使厚黑之人得以实现赢家通吃的游戏规则。前一种说法使人感到孤立无助,因为社会是没法怪的。社会是天,是上帝,社会分配不公就如同天或上帝分配不公一样。贫者只能仰天长叹:天啊,你为何如此不公?在这种说法下,一部分人就可以借社会的名义掠夺另一部分人,因为富人的所得是社会分配的,并不是富人巧取豪夺得来的。在这种说法下,穷人要么是听天由命,要么是铤而走险。穷人的顺从常常使富人得以更加专横自为,骄奢淫逸,其结果常常逼得穷人铤而走险,双方同归于尽,造成历史周期性地中断。后一种说法不但可以增强穷人在日常经济活动中的斗争性,而且可以对为富不仁者形成道义上的谴责,从而缓和贫富分化,减少刀兵相见、尸骨遍野、文明中断甚至人类灭绝的危险。  由此可见,所谓“社会如何利用稀缺资源”一说,根本上掩盖了经济活动的本质,美化了弱肉强食的社会秩序。萨氏称:“经济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理解这些复杂的活动”,然而如此定义的经济科学从一开始就注定不可能理解这些活动。  其次,“经济学研究社会如何分配”使经济学家站在社会之外,就象动物学家“研究蚂蚁群体的活动规律”一样。这表面上是特别客观、公正的态度,事实上却很容易沦为褊狭。道理非常简单,动物学家研究蚂蚁的经费不会来自蚁王或工蚁,可以做到客观公正。而经济学家研究“社会如何分配”的经费却并不来自作为整体的“社会”,而是来自社会中的若干特定群体,例如ZF、大学、基金会、公司、媒体等,就很难保持客观公正。那些崇尚客观公正的经济学家常常发现,为大公司、大老板支招、抬轿的经济学家媒体出镜率高,收入丰厚,有很多机会成为政策顾问;而自己却只能十年复十年地坐冷板凳。更有意思的是,冲突的利益集团双方可以分别雇用各自的经济学家搞研究,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却都打着公共利益的旗号。事实上,在现代社会,学术特别是经济学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法宝。  因为我们不是蚂蚁,无法理解蚂蚁的行为动机,所以只能靠观察、统计来研究蚂蚁活动规律。然而奇怪的是,经济学家也是人,可以理解人的行为动机,为什么却也只能靠观察统计来研究经济。萨氏总结道:“经济学家采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经济生活。包括观察经济事件,利用统计分析,并注重历史记录。”然而,这种“科学的方法”的科学性十分可疑。在这一科学的显微镜下,人的目标、利益、智慧、力量的冲突和较量是看不到的,所能看到的只有现象性的结果。而科学是什么呢?科学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要从现象深入本质。由于经济学家自外于社会,“自绝于人类”,不去考察人与人冲突与合作的内在原因与外在现象间的关系,也就不可能掌握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而只能达到一些统计性的、现象性的、充满了例外的“规律”、“法则”。每一只蚂蚁都是相似的,但每一个人却是不同的。蚂蚁的行为是简单的,人的行为是高度复杂的。这意味着,我们不可能象研究蚂蚁社会一样研究人类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自外于社会的社会研究都只能是伪科学。  萨氏认为,经济学的双重主题是稀缺与效率。其论述非常简单,“物品是有限的,而需求却无限。”因此,物品必然是稀缺的。又因此,“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资源”,即效率。然而,物品固然是有限的,对物品的需求却不一定是无限的。对于以拥有更多的物品为荣的社会风尚来说,对于以拥有更多的物品来肯定自己、否定他人从而确认自我的人来说,需求的确是无限的。经过经济学的熏陶和市场经济的体认,千年之交的世界的确充斥了这种标准的“经济人”。然而,人的经济人化本身却是一个历史过程。“经济人”其实也是内心充满了焦虑的人,拥有汽车者想拥有飞机,没有汽车者想拥有汽车。这常常不是因为飞机比汽车舒服快捷,汽车比自行车舒服快捷,而是因为“没有者”在“有者”面前感到自卑,“没有者”仰视、羡慕“有者”;是因为“有者”在“没有者”面前受到尊重,“有者”可以傲视、鄙夷“没有者”。正是基于对这种文化的透视,所以一些智慧者或选择了与人为善的积极态度,或选择了与世无争的消极态度,而其共同点则都是知足常乐,心态平和。这一类人不需要通过拥有更多的物品来确认自我,也就是没有无限膨胀的欲望。正因为如此,所以“经济人”化的过程总是不彻底的,充满着反复的,而且“经济人”的行为中也常常含有非“经济人”成份。  这意味着,无限的欲望其实是文化的产物,而我们今天的文化则是欲望无限的文化。只有在这一前提下,稀缺才有可能是经济学的主题。但是,当我们懂得了无限的欲望其实来自于人的相互否定的话,那么稀缺只是现象,人与人的冲突才是经济学的真正主题。由于人与人的冲突有时候以组合的方式表现,因此在组合内又可以表现出人与人的一定合作,但合作的动力仍然来源于冲突。 如果冲突是经济学的真正主题,那么所谓效率就是个假命题。萨氏称,“更准确地说,在不会使其他人的境况变坏的前提条件下,一项经济活动如果不再有可能增进任何人的经济福利,那么该经济活动就是有效率的。”按照这一命题,当一项技术增进了产出,使技术人员和投资人都从中获益时,该项技术活动就是有效率的。诚然如此。然而,技术方和投资方为了争夺投资收益的份额却可能展开持续的较量,技术方可能保留关键技术以防投资方过河拆桥,也可能因为不满于所得份额而降低技术参数,或另寻投资人;相反,投资方可能设法取得关键技术,以降低技术方的地位,也可能隐满、缩小或夸大(视具体报酬支付结构及支付方式而不同)该项投资的市场价值。只要达成合作协议,这一较量在静态来看就是有效率的。但随着较量的持续,随着产品和技术市场的不断变化,将可能形成投资方控制技术方,或技术方控制投资方的局面,当然也可能合作破裂,甚至撕毁协议,对簿公堂。也就是说,帕累托效率其实只是静态或暂态效率、现象效率。由于冲突的持久性和本质性,从动态来看,经济活动的核心都是一方主导甚至主宰另一方,即一方的意志和目标将可以强加于另一方。虽然被强加的一方有时也能获得经济上的利益补偿,但是他却会感受到自我意志被践踏,被凌辱,体验到失败。事实上,这种社会地位或政治结构上的不平等远远比生理上的舒适程度更令人关切。这正是象美国这样的物质丰裕社会却仍然使人强烈焦虑不安的根源。从这个意义上,市场经济是失败的。它消耗了如此之多的自然资源,动员了如此之多的劳动资源,却并不能给生活于其中的人带来起码的安全感和满足感,甚至不能给人以起码的人格尊严。  其实,在日常用语中,效率大都是指单位资源所能完成的任务量,例如劳动生产率指一个人所能完成的产量、产值,时间利用率指单位时间内的有效工作时间,每公升油所能行驶的路程等。这些的确是衡量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至于帕累托效率,更多地只是用于论证市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在个人、企业的实际经济决策中几乎毫无意义,其意识形态色彩实在是太浓厚了。  通俗地讲:经济好,意思就是大家都在做能赚到钱的事情;经济不好,就是大家做能赚到钱的事情的时候多出了一些困难。造成这些困难的原因多种多样。比如非典时期,出租车没人坐了,商场没人买东西了,餐厅没有人消费了,大部分消费行为一下子停顿了。这个时候,大家都赚不到钱了。经济就不好了。

  • 讨论——西方经济学效用范式的逻辑缺陷

    “效用”是西方经济学最基础、最重要的范畴之一,“效用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但正是这个支撑西方经济学理论大厦的柱石,却在诸多方面表现出逻辑的混乱和矛盾,从而使我们不得不对西方经济学“效用理论“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以下是老汪(丁丁)的高论,请大家看后发表看法。

  • 西方经济学 主要都讲了什么内容同88

    西方经济学主要都讲了什么内容同88西方经济学课程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把握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有基本的认识,建立起对宏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思维框架,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力,同时为进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专业研究打下理论基础。知识模块顺序及对应的学时1、概述,2学时2、供求理论,4学时3、效用论,4学时4、生产理论,4学时5、成本理论,4学时6、市场理论,10学时7、博弈论基础,6学时8、生产要素的价格决定分析,6学时9、一般均衡与福利经济学,6学时10、国民收入核算,2学时1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6学时12、产品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6学时13、宏观经济政策,4学时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均衡价格、弹性理论的应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机会成本、利润最大化原则、完全竞争市场的厂商均衡、求博弈解、要素价格供求决定模型、帕累托最优状态、完全竞争效率证明、GDP的概念与计算、IS、LM曲线及其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作用原理。

  • [下载]西方经济学原理

    西方经济学原理可以当复习的参考提纲.总结的很好.把书由厚变薄的好材料.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简史及特点国内生产总值概念及统计方法国民收入帐户其它总量[此贴子已经被sun_man于2007-9-57:30:01编辑过]

  • 考人大西方经济学研究生经济学综合部分考试范围和参考书是什么?

    有木有过来人解答一下。

  • 我是西方经济学研究生 研一新生 现在不知道看啥书 天天很迷茫

    我是研一的新生我不知道我现在是找一些经济学经典名著来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还是找一个自己的兴趣点进行研究然后尽快发表文章如果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研究具体要做哪些事呢?求各位学姐学长指教小弟啊

  • 大家谁有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的答案

    大家谁有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的答案

  • 关于西方经济学之微观部分的一点理解与建议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关于”彩票的期望值“,我个人通过书中例子比对,觉得这一说法不符合期望值的定义,很容易误导学生,个人觉得应将其称为”购买彩票条件下的财产期望值“。首先来看一下微观经济学第87页到91页的几个例题:某人有100元,购买彩票需要5元,中奖会获得200元,中奖几率为2.5%,不中奖的几率为97.5%,若该人中奖,则其拥有的货币量为100-5+200=295元,若该人不中奖,则拥有的货币量为100-5=95元为了便于期望的计算,将中奖概率记为P,某人中奖拥有的货币量记为W1,不中奖拥有的货币量为W2,则彩票的期望值为:P*W1+(1-P)*W2接下来我们看一下书中的关于风险的一个例子某人拥有财产总额为W,在各种风险下,比如:财产被盗,将有L财产损失,风险几率为P,则损失的期望值为:P*L+(1-P)*0=p*L,损失风险下的财产期望为:P*(W-L)+(1-P)*W大家可以看出损失的期望值中不包括财产总额,只与损失财产价值有关,但是损失风险条件下的财产期望值包括财产总额,这也就是说某条件的期望值只和该条件有关,该条件以外的其他条件不影响其计算,那么彩票的期望值按这种书中风险例子给出的计算过程,应该是:先设某人原来拥有的货币量为W0,购买彩票费用为A,则上面彩票的期望值为P*(W1-W0+A)+(1-P)*0,(W1-W0+A)为中彩票的奖金。购买彩票条件下的财产期望值为:P*W1+(1-P)*W2,因此我个人觉得书中关于”彩票的期望值“这一说法不确切。

AB
CD
ABCDEFGHIJKLMNOPQISTUVWXY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