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走出全球的这场金融危机、解决深层次问题,国际的政策思路必须超越传统凯恩斯主义,转变成全球怎么样增加投资,这里的投资是指能够提高生产率水平、消除增长瓶颈的有效投资。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王露 张庆源 摄影/王
2008年6月,林毅夫作为北京大学教授、知名的中国经济学家,前往世界银行就任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这是世界银行第一位“中国面孔”。彼时,一场影响深远的全球金融危机即将步入全面蔓延期。
2011年1月,林毅夫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新身份,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他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财经国家周刊》的独家专访。此时,全球经济正走在一条“基础依然薄弱”的复苏道路上,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世界银行最新的《2011年全球经济展望》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估计为3.9%,2011年将放缓至3.3%,其中发展中国家增长率可达6%,发达国家增长率也将有2.4%。
在与林毅夫面对面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如何看待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教训”、“如何寻找全球经济走出危机的新出路”、“总结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经验与理论并推广”,成为贯穿整个访谈的核心内容。
林毅夫提出,必须打开稳固全球经济复苏的新思路,以“超越凯恩斯主义”的视角与政策“寻找投资拉动的经济增长”,而这里的投资,应该是指那些能够起到提高生产率水平、消除增长瓶颈的投资。
换言之,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面有广阔的合作空间,不过林毅夫表示,前提是“必须倡导一种全球同舟共济的精神”。
从一位过去主要研究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经济学家,到现任著名国际组织世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两年多来,身份与职务的转变,让林毅夫对于发展经济学理论有了更深一层的思考、更新一些的视角。
“新结构经济学”,成为林毅夫在重构发展经济学框架上的一个重要的理论突破。它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发挥市场和**的协同作用,同时,**的政策和各种制度安排必须考虑不同发展水平的结构性特征,而这些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受各个发展中国家要素禀赋结构及其市场力量所内生决定。
http://finance.sina.com.cn/economist/jingjiguancha/20110201/101593399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