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央企整合目标转变 优化规模重于缩减数量
一个目标还没有实现,另一个目标却迫不及待地要浮出水面。
在2010年央企整合到80-100户的目标落空后,国资委是否会设定新的重组目标也十分引人关注。在2月22日当天的“十一五”时期中央企业改革发展情况和“十二五”总体思路新闻发布会上,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对新目标的表述有些谨慎:“没有新的时间表。”
不过,接近国资委的一位不愿具名的消息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国资委正在酝酿“中央军”调整和重组的新目标,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也就是到2015年,将中央企业的数量减少到70家以内。
5年来,央企数量从169家整合到目前的121家,但资产总额却实现了翻番,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国资委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至2010年,央企资产总额由10.5万亿元增长到24.3万亿元,年增长18.2%;营业收入由6.79万亿元增加到16.7万亿元,年均增长19.7%;实现净利润由4642.7亿元增加到8489.8亿元,年增长12.8%。
“能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跟国资委推进央企改革重组有关。”国资委研究中心的一位专家说。
2003年国资委成立之初,时任国资委主任的李荣融便提出,到2010年将“中央军”调整和重组到80-100家。而在过去的数年中,央企联合重组深入推进,成功实施电信、航空、医药、冶金等行业重大重组,国有资本进一步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不断涌现。
“‘十二五’期间,央企改革发展围绕的‘一大目标’就是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邵宁表示,“这一目标是基于央企的地位作用,立足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所提出来的。”
对于“十二五”做优做强新目标的提出,国资委主任王勇有如下表述:“主业突出,公司治理良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的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在国际同行业中综合指标处于先进水平,形象良好,有较强的影响力。”
国资委已经明确了下一步央企的改革思路,就是依托资本市场进行公司改革,把包括央企在内的国有大型企业改造成为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而未来要上市的央企至少要做到主营业务上市,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分拆上市,只拿部分优质资产来融资。
2月22日当天,邵宁表示,“希望未来的十年到十五年,中国的国企都变成上市公司,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所谓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邵宁的定义是,上市央企上面不带母公司,不带存续企业,彻底市场化。
资料显示,到2010年年底,实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的中央企业有43家,央企控股境内外上市公司达336家。
不过,在央企的“十二五”规划中,并没有一幅清晰的路线图,目前在国有资本分布的哪些领域该退,“怎么退、退给谁”等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2月24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肖毅敏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央企行业退出特征比较明显,而“十二五”央企重组则是上述合理化以后的第二轮重组,侧重的不再是数量化的要求,而是规模上的优化,以及经营和组织结构本身的内部调整和重组。
去年年底,邵宁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央企重组首先要保证重组的质量和效果,而不是为了减少户数硬推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