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10325/23159596246.shtml
本报记者 商灏 北京报道
对于中国经济的转型,**已决心大力推动并安排好明确步骤。国务院高层最近更清晰表示,**要通过实施18个国家级重点专项规划,力促经济转型。但学界有质疑的声音说,在现有体制框架下,采用旧有套路,我们将何以保证经济转型目标顺利实现?
曾任职于中央政治体制研讨小组办公室的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张占斌教授,3月24日接受《华夏时报》记者专访,就相关问题做了深入分析阐述。
**责任在于
提前主动促进经济转型
《华夏时报》:在您看来,中国要成功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至关重要的因素有哪些?
张占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已作为国家的一个战略重点付诸行动,这是国内外形势压迫使然。大势所趋之下,无论主动转,还是被动转,最终都得转。而取决因素是什么?可能有很多。
首先,如果冷静地分析现实,我们将看到,全中国人民在讨论转型问题时,在认识上应有一致性,应达成基本共识。在经济转型问题上,中国经济发达地区认为可以转了,但那些欠发达地区却认为还需要粗放型发展,甚至有些落后地区仍需靠资源和靠牺牲环境来吸引投资。这些状况都可能存在。所以转型相对于中国而言,应是个总的概念。落实到各个地区,情况可能各不相同。中国区域差距之大,使得有些政策的推行难以实现同一性。但无论东西部,在转型问题上,都应认识到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理应提高技术含量,提高竞争力,重视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等等。
其次,在转型过程中,可能更多地要靠市场来配置资源。让市场自动淘汰一些东西,可能更符合今后长远发展的需求。既然如此,就要维护市场规则和秩序,一些资源类产品价格的改革,也应尽可能符合市场的要素配置,**不应给予太多限制。
第三,转型中,**并非无能为力。西方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其经济发展每到一个台阶,都需要经历一个调整的时期,**在其中责无旁贷,应有所作为。**通过一些财政政策、税收政策,以及金融政策和产业政策,也包括一些规划等,以引导社会投资,引导生产力布局,影响国内外资本市场。这些都有利于整个经济转型。
从另一角度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也很重要。过去讲转型,说得多,做得少,或做得不到位。如果要真正把民富民生放在重要位置上,并认认真真围绕经济发展转型展开切实行动,可能需要在官员选拔和官员政绩考核上,有一些新的有效的办法。这方面已经有人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相关部门应加以有针对性的落实,因为只有制度性的安排,才能发挥长远的作用。
否则,如果既没有形式上的制度安排,又仍按GDP或财政收入考核政绩,这种导向,将很难扭转。
由此来看,中国经济转型的时间,或将大大拉长。中国的资源、中国的财力等,或将为此付出更多代价。这不仅使老百姓有意见,国际上也会施加越来越多的压力。因此,主动转,提前转,并高要求、高质量地转,可能将来压力会小一些。所以,我认为**在经济转型中负有重大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