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陈才天
1046 2

[学术哲学] 第3章:语义象物假设:12 语义物象系统与物象知识系统同一假设 [推广有奖]

  • 5关注
  • 84粉丝

svip3

学术权威

93%

(VIP/贵宾)四级

19%

威望
1
论坛币
81429 个
通用积分
3803.8720
学术水平
1301 点
热心指数
1219 点
信用等级
828 点
经验
274944 点
帖子
10428
精华
0
在线时间
5236 小时
注册时间
2014-11-11
最后登录
2024-4-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众所周知,教科书是文字语言形式的知识。根据语言学理论教科书所记载知识的内容就是文本的语义。但是,人们很少追究教科书所记载知识内容的语义是以什么方式存在的?语义究竟贮存于何处?物象知识理论将要加答这个司空见惯而又熟视无睹的知识论问题。根据物象知识理论逻辑,文本知识的内容是语义,但是语义与文本是分离的。针对这种语义现象问题,我们假设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是同一的,它贮存大脑语义记忆功能区系统。为了证明这个假设,我们从如下二个方面讨论。

现在,国内外各个心理学科对语义的定义不尽相同。实际上,语言功能正常人都是能够将感官阈值范围内的知觉“信息”用语言陈述出来的,因此,认知心理学对语义解释大多数采用“信息”概念。

还有认知心理学家借鉴人工智能编码的性能,提出“语义编码”说。它混淆了脑神经细胞生物记忆与硬盘晶体电子储存信息的方式,有物理学与生物化学的差异。


I、语言学语义理论误将物象作意象

语言学语义理论除了语义意义观点之外,其实,还有一种语义意象观点。语义学家周建设教授是语义意象论的代表。他认为,“意象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初出现的非语言思维的基本单位。”他们将世界事物在人脑中反映形成的记忆心理现象,称为“意象”而不是物象。人类采用语言陈述的记忆中的世界事物是“意象”而不是“物象”。换句话说,这就是语义意象观点,而不是语义物象观点。他说:(19)“在语言产生以前,人类同样与自然界发生关系,人脑也必须反映自然,被反映到人脑中的自然界的形象、性质、关系就是意象。”又说:“聋哑人没有语言,但他们却有意象。”


II当代语言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给予的启示

盛行的概念、命题、意义的语义理论不能诠释言语指令产生操作行为的心理结构。物象心理学认为,语义是“语符”意指事物的物象。揭示了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心理依据,明确指出语义记忆就是事物物象记忆。提出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将有力促进王甦先生提出的这个问题解决。

佩维奥(1975)的“双重编码假说”与内部语言形与义分离的认知心理结构,是不相容的。因此,我们在这里针对“双重编码假说”的困境,提出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说。论证如下:

首先,语义编码假设没有阐明语义的心理表征是什么,“语义代码”是“语符”即语音、字、语法即内部语言的形式。因此,语义与语义代码是合一或同一的东西。但是,内部语言的形与义是分离的,所以,应将“语符”(语义代码)记忆与语义记忆进行区分。证据有:1、索绪尔的语言任意性理论本身就决定了“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在意识中是可以分离或组合的。比如,同一物体“牛”,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等用不同的音节、字符代表它。2、音位性和词义性失语症病例证据表明,内部语言形与义的神经心理结构是分离的。因此,我们有理由确认语义有独立的心理存储样态:一方面任何知觉信息都可以转换成语言表征;另一方面语言理解都是转换成知觉或智力认知物象的体验。由此可见,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是同一的。

关于图尔文区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疑问:

图尔文区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的方法可能存在片面性。比如他只进行了关于哥白尼“日心说”的语义实验测验,从而证明语义记忆的脑区与情景记忆的脑区是不相同的。但是如果语义测验项目改换成情景描述的,这时的语义记忆的脑区会是一样的吗?并且,图尔文没有说清楚回忆自己已经学习过的天文学史、哥白尼的日心说时,是使用语言进行的还是以语言符号的指代物方式即语言理解含义进行的。换句话说,如果用“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诗句进行测试回忆任务,那么其语义记忆会在哪个脑区呢?它可能与情景记忆同一个脑区,也可能与语义记忆同一个脑区。如果是前者,那么就说明图尔文测验的语义记忆脑区可能是智力认知直观事物信息的脑区。如果是后者,那么区分语义记忆与情景记忆的作用和意义将要改变。如果是后者就说明阅读理解获得事物信息有专门的脑区,与感官获得直观事物信息的记忆有专门的脑区。但是由于任何由感官直接获得事物信息的情景记忆都可以用语言表述出来,从逻辑上讲,上述诗句语义记忆应当与情景记忆是相一致的脑区。

其次,语义是语言符号意指事物物象,语词(概念)起源于抽象物象,句子(命题)是对物象结构的陈述。

第三,语言理解产生的操作是,将语义转换成为物体、事件物象结构的思维转换活动。物象结构规定着行为方式和操作程序。并且,物象结构与操作对象物视(包括隐喻、类比的)知觉信息同一。它们共同构成操作物象思维的内容。

第四,文本与知识分离的事实,证明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

第五,阅读文本是理解语义间接认知事物获得知识的认知心理活动,如学生在校学习活动。但它不是直接感知事物,而是形成语符意指事物物象。然而,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与直接感知事物具有同一的属性。且省时高效第六,一个用来论证双重编码假说的实验,却可以得出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的结论。佩维奥是提出和论证双重编码假说的重量级人物。佩维奥(1975)用卡片上有一对图画或一对打印的字词做出了一个精巧的实验。不过,我们认为,这个实验支持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1、它证实了在长时记忆中有视觉表(物)象信息;2、语言信息(语义)需要转换为表(物)象再行判定,因而需时也较多;3、字词(符号)大小不引起反应时的差异;4、已将字词(符号)记忆与词义(语言信息)记忆分开了,如1。正是由于“语言信息需要转换为表象再行判定,因而需时也较多。”所以,语符与语义是分离的,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是同一的。如果将语义与知觉信息看成是在同一个编码系统中,就可得出通过感官知觉认知事物与通过语言理解间接认知事物的过程,在认知心理上具有认知的共同属性和作用的结论。

第七,由内部语言语法组织起来的语符系统是知识储存的方式之一,但这并不改变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的实质。学生掌握知识离不开语符记忆。比如,对关键词、公式、定理短语的记忆,对诗句的背诵等。但是,将语符记忆系统称为“语义编码系统”是不合适的,应称之为“语符编码系统”。它类似于计算机程序储存的语言系统,但不是语义系统。要使计算机达到人类语言理解即语义认知程度,仍是遥远的梦想。一个人有无语符编码系统,是区别文盲与非文盲人的标志。拥有不同的语符编码系统符合不同学科人的知识系统的差异,也符合不同语言族群人的知识系统的差异。学校教育就是让学生建立语符编码系统。比如,现代汉语常用字2500个,次常用字1000个。当一个人全部识记了它们时,这个人就建立了汉语字符编码系统。就能够阅读理解一般文本所描述的物体、事件、事态。虽然,背诵一篇数千字的文本或一部著作则是困难的或不可能的事情。语符记忆和事物物象记忆相互促进,但最终目标是语义即物象记忆。

第八,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可能会引起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森和鲍尔,以及计算认知学家派利夏恩等对人脑容量的忧虑。他们认为需要一个智慧小(矮)人来应用规则。派利夏恩认为,(20) “离开了小人的干预,就无法由他们的表象存贮产生任何行为。”他们的忧虑来自于把计算机图像储存所占物理空间类比为人脑物(表)象存储的心理空间。这种忧虑来自于有的心理学家忽视了人脑由物象抽象能力,以及由物象抽象到物象结构精确的转换能力。人脑记忆功能是生物化学属性,它与计算机物理机械属性有根本性的差异。至少可以断言,人脑记忆不是数字编码存储的。正如有的计算认知心理学家感叹:要达到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的最终目标--让机器真正理解人类语言,仍然是一个遥远的梦想。那么,计算机与人脑实质的差异在哪里呢?就在于人脑有物象抽象的能力,而计算机没有。

第九,物象系统的范围。我们在第5章中讨论了物象四大来源,它们构成了物象系统。基于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所有的心理物象都是可以由语言表达的。这是符合生活动经验的事实的。

中国心理治疗师朱建军博士开展意象对话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活动。

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支持

王甦、汪安圣在对双语语义存储方式的讨论中,(21)将语义存储方式纳入“记忆”范畴,而在长时记忆中讨论语义课题,这表明王甦先生是有意将整个认知加工获得的知识表征全部纳入语义表征范围内。参阅127页。

王甦将国外有关语义加工的模型放在长时记忆中讨论的意向表明,人的一切知识都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语义的脑功能区可能发生在非语言功能区即语符记忆功能区之外。

人类使用语言有4种方式,即听、读、说、写。在认知心理学看来,人使用语言四种方式目的只有一个–表达心目中的事物即记忆中的物象。从语言学讲就是语义。我们在第46节中涉及了语义表征物象记忆功能区。但那是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讨论的问题。当我们面对语言能够描述表达人感觉知觉和想象到所有事物物象的现实时,语义系统就不再仅仅是那些脑区了。换句话说,语义系统将要扩展到人的整个记忆系统、感觉系统、知觉系统和智力及思维系统。因此,本文提出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这个假设将得到如下诸多认知心理学实验与理论的支持。

III、物象是语义的原始表征   

我们在第36节和37节中讨论了符号物象是语音文字的心理样态。根据物象是知识原始表征,语音文字(符形)的心理样态与事物的心理样态二者是分离的。心理学家不会否认这一事实。然而,一般人的心理习惯是把语词、话语直指事物的。失语症研究者认为“失语症是一种内部语言障碍” (高素荣,2006,p79),这是神经医师通过失语症临床经验做出的判断。然而它是支持物象是知识原始表征。当我们详细研究各种失语症后认为,几乎所有的失语症都是在不同的侧面证实物象是知识原始表征。下面我们仅举几例。

纯词聋病例支持物象是知识原始表征。纯词聋(pure  word deafness)是一种特殊的听理解障碍表现,这类患者可出现词语声音和非词语声音辨识的分离,患者不理解词语信息,但可辨别熟悉的非词语声音,如不同动物的鸣叫,汽车喇叭声,电话铃声,还可听出是熟悉人的说话声,但不理解说话的含义。在听命名测试中,患者有找词困难,可在听声音后指出相应的图。(高素荣,2006,p52)。根据患者“可在听声音后指出相应的图”的事实是支持物象是知识原始表征。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知识的心理内部表征与外部表征。他们尤其对知识的心理内部表征感兴趣。问题是如何界定知识的心理内部表征方式。例如,心理词典和层级语义网络模型等,它们实际上是一种内部语言表征,而不是语义表征。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是认知心理学家们没有给出语义的定义,在沿用语言学、符号学、哲学的观点;二是内部语言形与义的脑神经生理结构是分离的而他们忽略了这个心理事实。

我们将知识的心理内部表征假设为:E;将知识的外部语言表征假设为:I。那么,它们各自有那些不同形式呢?

根据内部语言形与义分离心理结构的事实,我们认为,知识的心理内部表征(E)可以区分为如下三种:1、物象形态表征的知识即E/1,已被知觉理论、信息论、功能等价假说所证明,也是物象理论语义的定义:语义是语符代表或意指事物的物象。2、内部语音形式表征的知识即E/2,是学界公认的。内部语言不仅仅是说给本人的,而且是认知心理结构的基本环节,也是一个系统。3、文字形式表征的知识即E/3,已被失写性失语症所证实(高素荣,2006),虽然它可能不具备文本整体性的特征。但是,布卢姆的“回忆”说,没有分清知识内部表征的三种形式的区别。虽然它含有前两种表征的意思。因此,“回忆”说不能够解释知识如何向操作物体行为的心理转换。加涅的语言“信息”说,没有阐明“言语标志的某种事物或表达某种事实”的心理样态、特征是什么。

知识的外部表征:I,它有四种。1、语音即口语形式的知识即I/1。2、文本形式的知识即I/2。命题表征属于此类。3、行为表现的知识即I/3。中国哲学史学上,王守仁关于“知行合一”说,实际上就是指“行为是知识”的一种外部心理表征的观点。4、物化表征的知识即I/4。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它们都可通过物质媒体保存下来传承。这说明行为表征的知识有两类:一是以行为不改变它物的存在方式、性质、用途等而直接表现的知识,比如跳水、体操、驾驶等。二是行为改变了物理世界的存在方式、用途、性质所表现的知识。只有物化表征的知识即I/4,才是知识真正转移出大脑之外,保存着知识形态的心理与物理材料间的转换。任何一种物质产品都带有知识的特性。产品是意识意向性将记忆中物象表征的知识,转换成为肢体操作,使物体结构、性质、用途发生了知识性变化的产物。比如实验活动、生产操作、绘画或工艺术品等。

然而,根据神经语言学原理,I/1与E/2同一;I/2与E/3同一。根据行为心理学,I/3与I/4有交叉关系,并且在外延上I/3大于I/4。因为I/4必须通过I/3才能产生,而I/3有一部分却不产生出I/4。这样,E/1似乎找不到外部表征的方式;而I/3与I/4似乎找不到心理内部的依据。并且,I/1与E/2、I/2与E/3找不到与事物的联系。然而,根据物象心理学原理,I/1、E/2、I/2和E/3的含义是同一个东西,它就是第11章中讨论了的E/1,语言与事物在心理上的联系是E/1。我们知道I/3与I/4都来源于知识的某种心理内部表征。那么,I/3与I/4究竟是来源于E/2和E/3呢?还是来源于E/1呢?显而易见,I/3和I/4来源于E/1。物象心理学理论认为,I/3和I/4不可能来源于E/2和E/3。但是,如何解释语词或话语指令下发生的操作物体的行为呢?这里就是有一个心理上的转换问题,参见第23章中的讨论。这样,E/1就处在认知心理核心的地位上。物象是知识元表征,因为其他六种知识表征都建立在物象基础上。

物象表征的知识,可以具体的,也可以抽象的;可以是部分的,也可以是物体、事件、事态的结构、关系、性质、功能等整体性。知识物象表征不依赖于内部语言而存在,根据语义是语符代表事物的物象,本文提出语义系统与物象系统同一假设。

物象是知识原始表征假设,可以由两个方面的直接证据来证明:一是感知觉和智力认知对象和目的是事物,而不是语言符号;语言产生于物象心理表达的需要,所有的语词(如汉语常用字2500个和次常用字1000个)都来源于个体的物象心理表达需求转换的音节表征。二是有聋哑人拥有知识的事实。聋哑人的知识主要由行为表现出来,行为体现的知识必有其心理内部表征为依据。我们把聋哑人拥有非语言形态的知识称之为“物象表征的知识”。这是我们提出物象是知识元物象表征假说,最基本的社会观察。

知识物象表征假设,还有来自脑神经生物学的支持,如记忆的生化特性。知识物象表征假设,将有助于阐明技能的认知心理样态。知识与文本分离的事实,有力证明知识物象表征假设。

真正的知识是以物象形态存在于人脑之中的,例如例如,对于一位文盲来说,《本草纲目》一书并不具有知识的作用。我们在第5节已讨论了知识与文本分离的问题。

知识在作者与读者,说者与听者双方的大脑中,而不在文本语言只不过是知识一种载体或桥梁。根据物象心理学理论,物象是感知觉和智力认知事物形成的心理样态。它与语言无关。物象在大脑中构成一种知识系统。只有在需要时,人的意向性决定转换言语表达或转换肢体操作。这就是我提出知识的物象表征假设的心理依据。如果我们对文本表征的知识做出反向推论即文本知识的本质是物象形态知识的话;那么,物象或是语义只能存储于意识即大脑之中,它并不随着符号的转移而转移。阅读者是通过语言理解转换物象达到间接认知事物。而读者理解文本是依靠头脑中原有的语义基础知识为前提的。换句话说,文本能够使读者“再造想象”形成的物象达到间接认知事物。

IV、精神类型词语含义仍是物象心理样态

物象学理论最容易遭遇精神现象的责难。因为西方传统哲学是二分的方法,即物质与精神,主观与客观,存在与意识(仿佛意识不是一种现实的“存在”)。物象学概念似乎只是秉持“物质”、“客观”“存在”这一端,不能兼容人类的精神、主观、意识等等现象。语义物象假说将受到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的质疑。然而,计算机语言即C语言的语义物象逻辑进一步有效地证明所有精神现象都是一种物理属性表现,都可以采用物象心理样态来定义。因为人类一切精神现象都有物理表现方式,都是可以被视觉观察的现象。人的情感变态、变化可以通过声音频率表现出来被他人听到而感知,可以通过身体动作形态、表情、脸色被他人视觉感知。例如对一个精神分裂病人的认知、判定。一个人的政治愿景、正义心理等等,都有对象性社会利益实体存在的评价而被他人所认知。因此,一切社会精神存在都是物的类实体的存在。比如,宗教虚拟偶像“上帝”这个精神现象同样是被物象化了的心理样态。上帝即是宇宙主宰者,像人间国王、皇帝统治宇宙万物,其中包括了人类全体成员。所以,“上帝”不过是一种思维对象性的心理物象。“上帝”一词的语义,仍是虚拟物象属性。语义隐喻是将人的精神物体化的实体物象状态。


参考文献:

(19)周建设:《语义逻辑与语言哲学》,第20—21页。学苑出版社。2006年。

(20)  [(加)泽农·W·派利夏恩:《计算与认知》,任晓明、王左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年,第42页。

(21)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重排本),第236~237页。


(22)(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 滕守尧译,第334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计算机与人脑 认知心理学 心理治疗师 神经语言学 心理学实验

沙发
陈才天 发表于 2022-3-19 10:41: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本书第1章绪论中已陈述,“象物”与“物象”二个词汇是通用的。

敬请读者关注。

使用道具

藤椅
陈才天 发表于 2023-3-27 22:01:3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C语言的语义物象在软件设计者记忆思维中,自然语言和形式语言的语义物象并不存在于计算机之中。这是人工智能与人脑的根本的本质差异。但是,Chat GPT-4具有很强的自生性语言组创功能。它已具备人脑中枢神经系统将语义物象信息加工转换成图像的能力,即根据语词概念或命题绘制出较精准的图像画面等。并且,根据使用者输入语词概念或命题语义物象生成25000个英语单词写作文件量。所以,Chat CPT-4强大的人工智能功能使它具备了将事物信息加工形成语义物象的思维能力。它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第4次工业革命降临。CPT-4达到100万亿个参数,它已很接近或超过了人脑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及突触的数量级。它足够证明语义物象假说是科学的理论。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0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