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楼主: 叶风尘
463 16

效率模式和创新模式下的价值计量问题 [推广有奖]

院士

2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747 个
通用积分
99.0664
学术水平
249 点
热心指数
253 点
信用等级
194 点
经验
82331 点
帖子
3164
精华
0
在线时间
298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8-29
最后登录
2023-9-21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9-18 19:19:21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AI工具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效率模式和创新模式下的价值计量问题

有这样一个社会,10个人从事农业劳动。由于效率提高了,现在的10人的工作一个人干,其它9个人从事其它工作,比如电脑、电视、手机等创新业务。新业务能让全体劳动者都受益。假设从前10个人的劳动价值是1,问现在10个人的劳动价值是多少?

有人说了,农业的效率增加9倍,农业产值必定增加9倍,农民收入也要提高9倍。农民的劳动价值是10,其它的劳动者都是从农业中转移走的复杂劳动力,收入肯定不能低于农民,所以每个人的劳动价值也是10,总劳动价值就是100。你看看,农业效率提高,可以让总的劳动价值提高到原来10倍。

真的是这样吗?好多人看不起这种小问题,但是小逻辑、大道理!马克思主义就是用这种小逻辑,讲出了西方经济学几百年来都讲不出来的大道理。这个道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取决于凝聚在商品中的必要劳动时间,价格要围绕价值波动。现实中,由于存在价值转形,价值要经过换算才能变成价格。这个比较复杂,就不谈了,也就是说这里的劳动价值就是价格。

如果我们国家只有农业,1个人可以干10个人的活,10个人就可以干100个人的活。这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劳动价值)就是100,相当于每一个劳动者,都可以析出9个劳动力,10+90=100,总劳动价值就是100。

对于工业化来说,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效率提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个大型汽车厂,年产量不过是几万辆,员工数量大约有几十万。我们今天,大型汽车集团,年产量至少是几百万辆,但是员工数量不过是区区几万人。单单谈劳动效率,可能已经提高了千倍,但是汽车工业的人均收入,不会超过100倍,和整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相当。

如果这个世界,就是按照这种效率的模式走下去,很快我们就会看到,老百姓的收入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什么赶英超美,这个格局太小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面对的恐怕不是效率模式,而是创新模式。

农业效率的提升,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让农业提高产量,而是让农业析出劳动力。析出的劳动力,可以从事各类创新的产业。

农业是简单劳动,但是农业析出的劳动,却是复杂劳动。假设1个农民,效率提高到10倍后,劳动价值也提高到10。比农民要求更高的复杂劳动力,劳动价值至少应该是10,总劳动价值就是100。

未来某一天,10人中的某1人的生产效率又增加9倍,他的劳动价值就是100。为了平衡劳动收入,其它9个人的劳动价值也需要增加10倍,每个人的劳动价值均为100。原来的总劳动价值是100,现在的总劳动价值是1000。明明只有1个人增加了9倍的效率,整个社会的劳动价值也必须增加9倍,这个是通货膨胀,是不可取的!

正确的做法,是把1个人提高的效率,算成是10个人的共同效率。一个人增加9倍的效率,价值为9,算到每个人身上,就是0.9。尽管这个人增加了9倍的效率,他的劳动价值也只不过是1.9而已。

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价值是算人头算出来的,是劳动价值论帮助我们算出来的。如果是单一的产业,我们可以算出很多的人头。效率增加多少倍,劳动价值就增加多少倍。一旦进入创新领域,产业就不单一了,就算不出来那么多的人头了。

如果一个国家处在产业比较单一的效率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十分快的。如果这个国家已经进入到了创新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十分慢的。我们的国家现在就开始面临了这样的问题。

效率发展的阶段,虽然经济增长很快,但是产量很快就饱和。创新发展的阶段,虽然社会产品极大的丰富,但是经济增长很慢。有利就有弊,前者非常好,但是不可持续,后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属于可持续发展。

不管是效率模式,还是创新模式,价值的计算就是算时间(人头)。把原有的人头,再加上析出的人头,就是劳动价值计算的依据。效率模式,大家属于单一产业,你能析出人头,我也能析出人头。创新模式,分别从事不同产业,谁提高了效率,谁析出人头。

现实中,析出的人头只是相对剩余价值,要想让这部分人真的能就业,还要有生产资料(剩余价值)的配合。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要看投资项目的资本有机构成。假设价值为2的生产资料,要搭配价值为1的劳动力。

静态投资回收期6年,考虑75%的产能利用率,8年收回投资,平均利润率就是12.5%。每年80剩余价值的投入,有10转化成相对剩余价值,还剩下20的剩余价值,用于购买生产资料。

如果有闲置劳动力,我们就不需要相对剩余价值,每年能获得100的生产资料;如果没有闲置劳动力,我们就需要相对剩余价值,每年只能获得20的生产资料。前者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后者的5倍。可见创新模式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要远远小于效率模式。

劳动力的析出,源于效率的提高,所以在有劳动力析出的地方,价格会降低。西方经济学家一看,耶!现实验证了俺们的均衡价格理论:商品的数量越多,它的市场价格就越低!呸!你骗鬼呢!是效率提高之后,析出了劳动力,1个人可以干过去10个人的活,价格才降低的!

前面说了,农业的劳动力析出后,劳动价值是1.9,所以粮食价格就从10降到了1.9。如果这个农民再次增加9倍的效率,这个时候劳动力不对外析出,只对内析出,相当于又析出9个人,这样总劳动价值就从19,增加到28,平均每个人是2.8。

原来的粮食总价格是1.9,产量是1,这样单价就是1.9。效率提高后,粮食的总价格是2.8,产量是10,这样单价就是0.28。西方经济学的角度,这是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这个分明就是劳动效率提高了!

在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种说法中,你信谁的呢?这个东西是世界观,它和智商一样,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慢慢的形成了。也许,人类对经济学的认知,就是自己的世界观和智力的较量。一旦站错了立场,很可能做出不智的选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计量问题 创新模式 价值计 新模式 国民生产总值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收起 理由
bjy1285582 + 100 + 20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00  论坛币 + 20   查看全部评分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9-18 21:42:34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AI工具
我算一下相对剩余价值吧,要不然人家总说我吹牛。析人头,这个工作是相对剩余价值的活,它的获得比剩余价值难多了,我们这个社会的静态投资回收期是6年,考虑产能利润率,大约8年回本,资本收益率是12.5%。中国和美国,虽然经济增长速度差很多,但是资本收益率基本没有差别。原因在于,中美的工业化项目的建设周期就是3年。我每年的剩余价值投入之后,这笔钱我会在8年之后,一次收回。所以这个12.5%,也是我们国家最高的经济增长率,你再高的话,就得缩短建筑项目的建设周期,这里面一定有瓶颈,这个瓶颈的建设周期也得低于三年,所以你想比12.5%更高,基本不现实。

怎么获得相对剩余价值呢?相对剩余价值就是劳动力析出的价值,你想让相对剩余价值变成整个社会的劳动力价值,得有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转化成劳动力价值,剩余价值转化成生产资料的价值,这两个价值一结合,就会变成劳动价值,也就是我们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值。要想获得相对剩余价值,我们就要牺牲一部分剩余价值。举例来说,我正常情况下,每年产生100剩余价值,我可以全部转化成生产资料,建设一间价值100的工厂,但是为了取得相对剩余价值,我这个100的剩余价值,必须要拿出一部分,究竟要拿多少,要看你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假设一下吧,这个目标建设项目,2个价值的资本,要带一个价值的劳动力。这样,你剩余价值是20,你的相对剩余价值必须是10。这样,两边才能匹配上。

我要用多少的剩余价值,才能产生10的相对剩余价值呢?按照12.5%的平均利润率,我每年要投入80的剩余价值,才能收获10的相对剩余价值。这样,原来100的剩余价值扣除80,就剩余20了。我每年可以为社会提供20的生产资料,和10的劳动力,也就是2个价值的资本,带一个价值的劳动力。我们可以看到,如果这个社会不需要企业析出劳动力,有大量富余的劳动力时,我们每年能为社会提供100单位的生产资料,如果我们没有富余的劳动力,必须工厂析出劳动力的时候,我们每年只能为社会提供20单位的生产资料。没有富余劳动力,我们才要搞创新经济,这个时候,经济增长速度,只是从前的5分之一。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人家西方国家就不行了?不是不行,因为大家的经济增长模式是不同的。

使用道具

clm0600 发表于 2023-9-18 22:00:36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AI工具
10个人劳动,无论效率提高多少,总劳动价值始终不变.
劳动效率提高,产品单价降低,总价值是不变的,总使用价值增加

叶疯蠢的愚蠢之处,就是混淆使用价值和价值。他愚蠢地以为,使用价值增加了,价值当也跟着增加。

马克思:“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尽管商品的使用价值可能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马克思:“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是: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反比。”

使用道具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9-19 12:05:03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AI工具
clm0600 发表于 2023-9-18 22:00
10个人劳动,无论效率提高多少,总劳动价值始终不变.
劳动效率提高,产品单价降低,总价值是不变的,总使用 ...
你滚蛋吧!马克思说,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高度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你一个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跳梁小丑,还成天装着灌输马克思主义思想。

使用道具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9-19 12:07:45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AI工具
有人说,我这个劳动力析出,不考虑劳动力的差别。关于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价值计算问题,这个问题,被称为历史上劳动价值论的三大难题之一。马克思认为,复杂劳动是简单劳动的倍加劳动,但是这个东西,怎么倍加法,马克思也没有细说。我提到的这个劳动价值论的计算模式,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那些以为这个东西简单的人,是他们不懂。有人说,复杂劳动获得,是投入很大,所以它的价值当然很高了。劳动价值论不算这个东西,你复杂劳动,是人们基于简单劳动的析出,人类只有在简单劳动取得效率的基础上,才获得的复杂劳动。这个逻辑关系,就相当于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样。至于这个社会愿意不愿意给复杂劳动更多的工资,是另外一个问题,你给也好,不给也好,我们都只算劳动力的析出。只要析出一个劳动力,劳动价值就增加一个。这个时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产品的迭代,你怎么计算劳动力的析出?我过去生产1个,现在生产10个,劳动力析出就是10个,这个东西好算啊!但是我产品迭代了,你怎么算劳动力的析出呢?我这里给出一个计算模式,不管你洗出多少的劳动力,这个社会的公平机制都将保证,每一个行业的劳动者,不会由于其它行业的效率提升,改变自己原本占据的社会财富分配的权重。假设你的商品是由10部分组成的,有一个部分的权重,效率提高的10倍,但是社会财富的各部分所占的比例没有发生变化,这个时候,我们再看你自己的总收入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这个时候,你的总收入发生了变化,说明其它的行业的总产值发生没有变化条件下,那个迭代产品带来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一个公平社会,由于劳动升值,产品价格可能变化,但是劳动者所占到的财富分配的份额决不能发生变化。即使发生了变化,劳动者的实际收入存在差额,也只能说明分配的合理与否,我们在统计劳动价值的时候,都不应该考虑分工产生的价值差。

使用道具

clm0600 发表于 2023-9-19 12:38:31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AI工具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9-19 12:05
你滚蛋吧!马克思说,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高度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你一个反对 ...
马克思说,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高度统一,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同一枚硬币的两面。
----------
统一,硬币两面,不见得是数量上成正比!

马克思:“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尽管商品的使用价值可能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马克思:“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是: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反比。

使用道具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9-19 12:54:19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AI工具
这里有个坛友说,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思想实验,有道理,哲学就是人类的思想实验,劳动价值论必须上升到哲学高度,最后才能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经济增长,我认为就是分几大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剩余价值阶段,你拿来剩余价值,经济立刻增长,理论上,最高经济增长速度是12.5%。第二个阶段,就是相对剩余价值阶段,它的效率能提升,所以能析出劳动力,推测最高经济增长速度在3%左右。第三个阶段,就是超额剩余价值阶段,没有劳动力的析出,也没有任何效率的提高,但是经济还能增长。我认为,这个东西就是知识经济的作用。知识这个东西,一旦成为资本,类似于土地能够不断的输出租金一样,每年都可以为人类创造价值,它对劳动力没有依赖性。正常情况下,资本是不能独立创造价值的,因为它只是生产资料,但是知识资本,它可以独立创造价值。就好像金庸的小说,只要有人看,每年都会为社会创造财富一样。土地的租金,银行的利息,按照马克思的解释,都属于剩余价值,但是由于它不是劳动创造的,其实它们应该是算成是超额剩余价值,知识资本也一样。因为创造知识的劳动者,早就是过去式了,所以知识资本所产生的一切价值,都是超额剩余价值。假设,这个世界有一个工人,这个工人每天劳动,每天都创造价值,但是我们国家的经济总量,并不会因为这个工人每天工作,所以经济会增长。假设,这个世界有一个作家,每天都创造一部小说,每一部小说,都有人看。这样,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作家的劳动付出,每天都是不变的,但是国民生产总值每一天都会增长。如果我们把知识分子,看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每天都在不停的创造,就算我们没有剩余价值,没有相对剩余价值,仅仅靠这些超额剩余价值,经济也会一直不断的增长。这种增长,不是实物的增长,因为实物的增长,我们可以算出劳动力析出,这个增长算不出来,但是因为它每年都在不断的产生超额剩余价值,经济体也在不断的增长。总之,现代经济增长,就是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交叉增长的模式。

使用道具

clm0600 发表于 2023-9-19 16:08:59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AI工具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9-19 12:54
这里有个坛友说,资本论是马克思的思想实验,有道理,哲学就是人类的思想实验,劳动价值论必须上升到哲学高 ...
马克思:“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尽管商品的使用价值可能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马克思:“商品生产的一般规律是: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创造的价值成反比。”

叶疯蠢成天打着马克思的旗号招摇撞骗,其实连马克思的基本原理都要搞错!他居然搞出来“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叶疯蠢是当代叶公,叶公好马,叶公说鬼!

使用道具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9-19 18:17:58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AI工具
clm0600 发表于 2023-9-19 16:08
马克思:“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尽管商品的使用价值可能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马克思:“商 ...
第一、你要引用别人的话,就指明引用的出处,我不记得我说过,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如果我真的说过这个话,它也真不是毛病,价值在这里,是总价值,劳动生产率是人均创造的价值,人均创造的价值高,自然总价值也高。你得多愚蠢,才敢拿这种小学生都明白的算数,当成攻击对手的理由?
第二、马克思:“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这个商品的价值,是指单位产品的价值,也就是效率越高,单位产品的价值就越低,这话没有毛病。
第三、马克思:“尽管商品的使用价值可能与劳动生产力成正比。”
这个使用价值,是用的可能的说法,也就是说不一定。劳动生产力越高,产品的质量肯定越好,所以有可能劳动生产力越高,使用价值也越高的可能。
这个东西,不知道原始出处,有的资料,存在翻译的问题。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指的是一件产品价格,同时体现这个产品的价值和这个产品的效用,但是我们不能排除效用非常大,但是价格却非常低的情况,比如说,一种救命的药。看文章,要看实际,要看全面,不能断章取义。
你这个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毛病,居然挑到马克思头上了,中央编译局的人,哪一个不比你聪明?你要看中央编译局勘定的译著,不要随便在网上复制粘贴。
第四、不要总发这种弱智问题,别人没那么多时间,实在无聊,去看看大夫

使用道具

clm0600 发表于 2023-9-19 19:28:09 |显示全部楼层 |免费AI工具
叶风尘 发表于 2023-9-19 18:17
第一、你要引用别人的话,就指明引用的出处,我不记得我说过,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如果我真的说过这 ...
我不记得我说过,价值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
叶疯蠢果然是信口开河,自己说过的话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
瞪大眼睛看看你说的:
“正确的做法,要把1个人提高的效率,也就是9,算成是10个人的共同效率。你一个人提高了10倍的效率,算到我们每个人身上,就是0.9。所以,尽管这个农民提高了10倍的效率,他的劳动价值也只不过是1.9而已。”

劳动效率提高了9,总价值不也是增加了9吗?这还不是成正比?只不过你耍了个花活,把9分散了一下而已。

如果我真的说过这个话,它也真不是毛病,价值在这里,是总价值,劳动生产率是人均创造的价值,人均创造的价值高,自然总价值也高。
-----------
谁告诉你劳动生产率是人均创造的价值??劳动生产率是人均创造的使用价值!!
过去一个人只能生产100斤粮食,现在能生产1000斤,生产效率提高了9倍,这是人均创造的使用价值增加了9倍
而你呢,直接就把价值也增加了9倍!——那就是你默认粮食的单位价值不随生产率改变而改变

马克思:“商品的价值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这个商品的价值,是指单位产品的价值,也就是效率越高,单位产品的价值就越低,这话没有毛病。
--------
这话没毛病!那么你默认粮食的单位价值不随效率增高而改变,就是放P了吧?
已有 1 人评分热心指数 收起 理由
叶风尘 + 1 价值等于使用价值,是劳动价值论基本定义

总评分: 热心指数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3-9-21 1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