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率模式和创新模式下的价值计量问题
有这样一个社会,10个人从事农业劳动。由于效率提高了,现在的10人的工作一个人干,其它9个人从事其它工作,比如电脑、电视、手机等创新业务。新业务能让全体劳动者都受益。假设从前10个人的劳动价值是1,问现在10个人的劳动价值是多少?
有人说了,农业的效率增加9倍,农业产值必定增加9倍,农民收入也要提高9倍。农民的劳动价值是10,其它的劳动者都是从农业中转移走的复杂劳动力,收入肯定不能低于农民,所以每个人的劳动价值也是10,总劳动价值就是100。你看看,农业效率提高,可以让总的劳动价值提高到原来10倍。
真的是这样吗?好多人看不起这种小问题,但是小逻辑、大道理!马克思主义就是用这种小逻辑,讲出了西方经济学几百年来都讲不出来的大道理。这个道理就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认为价值取决于凝聚在商品中的必要劳动时间,价格要围绕价值波动。现实中,由于存在价值转形,价值要经过换算才能变成价格。这个比较复杂,就不谈了,也就是说这里的劳动价值就是价格。
如果我们国家只有农业,1个人可以干10个人的活,10个人就可以干100个人的活。这个时候,我们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劳动价值)就是100,相当于每一个劳动者,都可以析出9个劳动力,10+90=100,总劳动价值就是100。
对于工业化来说,最简单的事情就是效率提升。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一个大型汽车厂,年产量不过是几万辆,员工数量大约有几十万。我们今天,大型汽车集团,年产量至少是几百万辆,但是员工数量不过是区区几万人。单单谈劳动效率,可能已经提高了千倍,但是汽车工业的人均收入,不会超过100倍,和整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基本相当。
如果这个世界,就是按照这种效率的模式走下去,很快我们就会看到,老百姓的收入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什么赶英超美,这个格局太小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我们面对的恐怕不是效率模式,而是创新模式。
农业效率的提升,对于国家来说,最重要的事情,不是让农业提高产量,而是让农业析出劳动力。析出的劳动力,可以从事各类创新的产业。
农业是简单劳动,但是农业析出的劳动,却是复杂劳动。假设1个农民,效率提高到10倍后,劳动价值也提高到10。比农民要求更高的复杂劳动力,劳动价值至少应该是10,总劳动价值就是100。
未来某一天,10人中的某1人的生产效率又增加9倍,他的劳动价值就是100。为了平衡劳动收入,其它9个人的劳动价值也需要增加10倍,每个人的劳动价值均为100。原来的总劳动价值是100,现在的总劳动价值是1000。明明只有1个人增加了9倍的效率,整个社会的劳动价值也必须增加9倍,这个是通货膨胀,是不可取的!
正确的做法,是把1个人提高的效率,算成是10个人的共同效率。一个人增加9倍的效率,价值为9,算到每个人身上,就是0.9。尽管这个人增加了9倍的效率,他的劳动价值也只不过是1.9而已。
这个时候,我们才发现,价值是算人头算出来的,是劳动价值论帮助我们算出来的。如果是单一的产业,我们可以算出很多的人头。效率增加多少倍,劳动价值就增加多少倍。一旦进入创新领域,产业就不单一了,就算不出来那么多的人头了。
如果一个国家处在产业比较单一的效率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十分快的。如果这个国家已经进入到了创新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的速度是十分慢的。我们的国家现在就开始面临了这样的问题。
效率发展的阶段,虽然经济增长很快,但是产量很快就饱和。创新发展的阶段,虽然社会产品极大的丰富,但是经济增长很慢。有利就有弊,前者非常好,但是不可持续,后者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但是属于可持续发展。
不管是效率模式,还是创新模式,价值的计算就是算时间(人头)。把原有的人头,再加上析出的人头,就是劳动价值计算的依据。效率模式,大家属于单一产业,你能析出人头,我也能析出人头。创新模式,分别从事不同产业,谁提高了效率,谁析出人头。
现实中,析出的人头只是相对剩余价值,要想让这部分人真的能就业,还要有生产资料(剩余价值)的配合。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要看投资项目的资本有机构成。假设价值为2的生产资料,要搭配价值为1的劳动力。
静态投资回收期6年,考虑75%的产能利用率,8年收回投资,平均利润率就是12.5%。每年80剩余价值的投入,有10转化成相对剩余价值,还剩下20的剩余价值,用于购买生产资料。
如果有闲置劳动力,我们就不需要相对剩余价值,每年能获得100的生产资料;如果没有闲置劳动力,我们就需要相对剩余价值,每年只能获得20的生产资料。前者的经济增长速度是后者的5倍。可见创新模式对经济增长的实际贡献要远远小于效率模式。
劳动力的析出,源于效率的提高,所以在有劳动力析出的地方,价格会降低。西方经济学家一看,耶!现实验证了俺们的均衡价格理论:商品的数量越多,它的市场价格就越低!呸!你骗鬼呢!是效率提高之后,析出了劳动力,1个人可以干过去10个人的活,价格才降低的!
前面说了,农业的劳动力析出后,劳动价值是1.9,所以粮食价格就从10降到了1.9。如果这个农民再次增加9倍的效率,这个时候劳动力不对外析出,只对内析出,相当于又析出9个人,这样总劳动价值就从19,增加到28,平均每个人是2.8。
原来的粮食总价格是1.9,产量是1,这样单价就是1.9。效率提高后,粮食的总价格是2.8,产量是10,这样单价就是0.28。西方经济学的角度,这是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减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这个分明就是劳动效率提高了!
在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两种说法中,你信谁的呢?这个东西是世界观,它和智商一样,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慢慢的形成了。也许,人类对经济学的认知,就是自己的世界观和智力的较量。一旦站错了立场,很可能做出不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