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research
1500 3

[经济学教育] 转帖: 饶毅解密:屠呦呦肯定是发现青蒿素的第一人 [推广有奖]

精神客栈CEO

大师

9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4
论坛币
114378 个
通用积分
94.4239
学术水平
1175 点
热心指数
1425 点
信用等级
1087 点
经验
50272 点
帖子
9601
精华
2
在线时间
687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8-26
最后登录
2020-10-1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饶毅解密:屠呦呦肯定是发现青蒿素的第一人  
瞭望东方周刊    2011-10-01 16:05:07


  9月中旬,国内开始传出消息,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屠呦呦获得国际大奖——美国拉斯克奖。此前的8月22日,著名学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发表《中药的科学研究丰碑》,较详细地介绍了屠呦呦和张亭栋,一部分读者认为饶毅准确命中大奖结果。

  由此,饶毅又一次成为新闻热点中的热点人物。近日,饶毅接受专访,以下是访谈择要。

  《瞭望东方周刊》:在屠呦呦荣获拉斯克奖之前,你曾写文章对她及其贡献给予较详细介绍,有人认为你具有“国际水准和超前眼光”,也有人猜测你是否在里面发挥了什么促进作用。真的是这样吗?

  饶毅:她得奖应该说基本和我无关,只是我研究她的这个事情很长时间,知道这个发现很重要。钱永健拿诺贝尔奖前三天,我也写了文章。

  8月份那篇博文我也不是写屠呦呦一个人,还写了张亭栋,他们俩的事情都是一个类型。

  曾经有人听说我在研究青蒿素,就通过中间人间接来咨询我,关于“在发现青蒿素贡献上,屠呦呦和其他人的顺序问题”我当时就认为,“屠呦呦肯定是第一人。”但是那时候我不知道今年会颁奖,那是几年前的事情啦。

  《瞭望东方周刊》:近期跨国制药企业葛兰素史克(GSK)的一个“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恰好也颁给了屠呦呦和张亭栋,听说你参与了这次评奖?

  饶毅:我是这个奖项的评奖委员会成员之一,这个评奖当然和我有很大关系。

  我最初写那篇文章也的确是因为GSK评奖。在GSK奖提名的时候,都要给自己推荐的人写一些推荐理由。最初我每个人只写了两三句话,但是他们(GSK评奖委员会)不同意,所以我就被迫写了略长一些,最后索性写成了一篇文章。

  那篇文章开始是用于在委员会讨论、投票时候用的,投完票以后,我才将那篇文章贴到博客里面。

  一般而言,我都是先发论文,然后再贴到博客里。但是那时候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另一个新闻广受瞩目,我想转移一下(公众注意力)。写作这篇文章的逻辑、时间顺序就是这样的,所以说现在那些猜测都没有特别的意义。

  《瞭望东方周刊》:围绕着“功劳是否应该归功于屠呦呦一人”,一直都在争论。有人认为你的这篇文章似乎在高度评价屠呦呦,进而试图平息这种争论?

  饶毅:虽然我们认定屠呦呦的成就为第一,但并不否认其他人的工作。从我们的接触的情况中觉得其他参与“5-23项目”的人对她有意见可能是有一些理由的,而不能都怪其他人。

  她自己课题组内的人、组外的人对她也都有一些意见,我的这篇文章发表以后,他们还有来信。我们认为,他们应该明确各人的工作,谈事实,而不要意气用事,争取双赢而不是双输。

  《瞭望东方周刊》:你对青蒿素这段科学史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对比这些年的科研环境、条件、成果,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饶毅:青蒿素的科学史在今天最大的启示是“扎实做事”。发现青蒿素的工作不是天才的工作,而是平凡的人通过认真的工作,即使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也作出的杰出的成就。青蒿素是通过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工作才发现的,这是青蒿素科学史里蕴含的最大的经验教训,也是对今天人们最有价值的告诫,而中国目前的科研风气很缺乏这点。

  屠呦呦及其小组成员,以及参与“5-23项目”的科学工作者都不是天才,也不是杨振宁、李政道式的有非凡才能的人。但在他们参与“5-23项目”后,他们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做研究,在机遇来临的时候,他们能够把握并把工作做好,没有简单放弃,最后他们的成就挽救了人的生命。

  事实上,屠呦呦的教育背景和才华并不非常突出于她那一代,只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屠呦呦当时职称还是“实习研究员”(低于助理研究员),直到1979年才升为副研究员。“文革”期间,有点资历的科学家很多都被打击,或者其他原因“靠边站”了。

  《瞭望东方周刊》:网上有人在一些博客或者新闻报道跟帖中称,在那个特殊年代,屠呦呦老师曾受高人指点?

  饶毅:这不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从中药发现抗疟药,他们是按前人研究途径做的。从中药中发现抗疟药物,早在1940年代中国科学家就做了。

  当时,陈果夫提倡用常山抗疟,程学铭等研究了常山。研究常山最有效的可能是上海第一医学院的张昌绍教授。他先辨明多种所谓常山中哪种有效,他观察到常山对人的疟疾治疗后,用鸡的疟疾模型研究和纯化的常山中的生物碱,发现三种有作用。所以从抗疟作用到发现分子再到拿到特定的分子,张昌绍全部做过一遍。他有多篇相关论文发表,包括1946年的《科学》和1948年的《自然》。常山之所以没有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副作用大而被放弃。张昌绍教授1930年代留学英国,1967年在“文革”中不堪受辱而自杀。

  1970年代,余亚纲等人从书中总结抗疟的方子,他和顾国明用鼠疟的模型检测了多种中药,其中雄黄和青蒿都有作用。因为担心雄黄的副作用,他们没有继续做雄黄,而认为青蒿有苗头。他们也告诉了屠呦呦自己的结果,屠呦呦可能当时还在做胡椒的抗疟作用,其后她让课题组的人重复了青蒿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她提出用乙醚提取青蒿,发现提取物的作用稳定、而且效果更好。这个结果大大提高了科学工作者对青蒿的注意力,几个组都做。屠呦呦小组的钟裕容首先纯化到现在被称为“青蒿素”的化学分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青蒿素 屠呦呦 瞭望东方周刊 生命科学学院 真的是这样吗 北京大学 东方周刊 科学研究 青蒿素 研究所

沙发
gzgysr 发表于 2011-10-2 09:34:4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呵呵,要有诺贝尔获奖者了,国民又打鸡血了。

使用道具

藤椅
土八路 发表于 2011-10-2 10:32:2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为什么要争呢

使用道具

板凳
谁是我是谁 发表于 2011-10-2 14:31: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为抗击疟疾做出贡献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诺奖是对这种科学的探索精神的肯定。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22 2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