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andlyz1983
4698 6

[基础问答] [推荐]康德《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任何一种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纯粹理性批判的缩略版 [推广有奖]

  • 0关注
  • 5粉丝

VIP

第五象限

讲师

24%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8506 个
通用积分
4.4150
学术水平
9 点
热心指数
11 点
信用等级
3 点
经验
11523 点
帖子
331
精华
0
在线时间
365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4-21
最后登录
2018-7-26

相似文件 换一批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P> 73670.pdf (326.36 KB, 需要: 2 个论坛币) <br></P>
<P>我始终认为要在制度经济学上有所成就必须具备极深的哲学素养,不知大家有没有读过韦森的论文,文章穿插大量哲学概念,很是费解,但是单纯的去学哲学好像漫无目的,我买了本康德全集来看,读起来也是费劲。偶然的机会发现了这本《导论》,对理解康德哲学中最难理解的部分可能是个促进。象征性收2元是为了弥补时间成本,请见谅。</P>
<P>译后记<br>《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br>是康德哲学著作中一本相当重要的书。它是《纯粹理性批判》(以下简称《批<br>判》)的缩写本。《导论》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它包含康德哲学体系最主要<br>的观点,比起原著来,它育这样的特点:简明扼要,比较浅显;在问题的提<br>出和阐述上,语句比较简练,开门见山,单刀直入;在主题思想上一语道破,<br>容易给读者一种明确的概念,避免产生误解。在《批判》里容易被人误解的<br>地方,在《导论》里大都做了解释。另外,在《导论》里也增加了一些在《批<br>判》里没有的内容,这些内容在《批判》印行第二版(1787年)时大半增补<br>进去了。当然,对于专门研究康德哲学的人,光读《导论》还嫌不足,特别<br>是在有关证明和需要解释的地方,都没有提到。因此,还应该读一读《批判》<br>本身。不过,读了《导论》再读《批判》,会感到省力多了。</P>
<P>《纯粹理性批判》于 1780年刚刚出版,为什么到第二年,康德就接着又<br>写《导论》?读过《纯粹理性批判》的人都知道,这部书很不容易懂,其中<br>主要原因是:一、该书用的“教授讲座式”的写法,从头到尾都使人感觉到<br>有那么一股学究气味,这样一来,篇幅就不免拉得很长,使读者不容易抓住<br>要点;二、该书很多部分都是康德把他在1769年到1780年期间所发表的文<br>章、手稿和讲稿,汇总在一个巨大的哲学体系里,为了急于出版,仅在四、<br>五个月的短促时间里编纂起来,因而重复和前后不一致的地方不时出现;三、<br>特别是在哲学术语方面,有很多不是当时习惯的用法,而是康德自己独创的<br>新义——旧词新用,这就非常容易使读者误解康德的原意。基于以上种种原<br>因,在《批判》出版之后,康德自己也感到有另写一个通俗本的必要。恰好<br>这时,1782年 1 月 19 日的一期《哥廷根学报》上刊登了一篇关于《纯粹理<br>性批判》的书评,这个书评促成了康德的决心。<br>书评的作者用的是笔名,后来据说是当时德国一个哲学教授、折中主义<br>学派(该派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的一个代表、德国十八肚纪启蒙运动者伽<br>尔韦(C·Garve,1742—1798)。我没有看到这个书评,不过从康德自己在<br>《导论》的“导言”和“附录”里引述的内容来看,书评的主要内容是说《批<br>判》一书过于冗长、干燥,用语独特、晦涩,不通俗,令人费解;说这种哲<br>学是“一个超越的唯心主义体系”,实际上不过是贝克莱主观唯心主义的翻<br>版,没有什么新的东西,等等。康德看了这个书评,大为恼火,于是立即动<br>笔写一本内容和《批判》基本相同、但简明扼要的“通俗本”。这个“通俗<br>本”就是这本《导论》。<br>实际上伽尔韦误解了康德,因为康德自己也是折中主义者,他不仅调和<br>经验论和唯理论,而且调和唯物论和唯心论,调和科学和宗教,使二者妥协<br>起来。因此在消除了误解之后,从两人来往的书信来看,他们终于成了朋友。<br>康德给这本所谓《纯粹理性批判》的“通俗本”起了一个冗长的名称,<br>叫做《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任何一种未来形而上学导论》。由于这个书名太<br>长不好叫,自该书出版以来人们一直把它简称为《导论》(Prolegomena)。<br>形而上学(不是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义上,而是在古典的意义上)所对待<br>的基本问题是灵魂、世界和上帝。康德认为这些问题自亚里士多德起两千多<br>年来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因而形而上学始终没有成为科学;特别是近代由于<br>教条主义和怀疑论给形而上学起了很坏的作用(康德认为教条主义说了等于<br>没说,怀疑论什么都不敢说),形而上学已经成为人们所厌弃的东西。“形<br>而上学家”也已经变成了很不光采的称号。因此康德断言,形而上学“要末<br>是科学,要末就什么都不是”,以往和现有的各种形而上学并不算真正的形<br>而上学;真正的形而上学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来。不过,由于人类理性要求解</P>
<P>决这样的一些问题,否则人类理性就永远得不到满足,因此将来必须建立起<br>一种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1-22 11:33:04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纯粹理性批判 形而上学 形而上 主观唯心主义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经济学 文章 成本 论文

沙发
andlyz1983 发表于 2006-11-22 11:2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为了建立这样一种形而上学,康德认为必须先做好准备工作,这就是首
先应该对人的认识能力(理性)做一个批判性的研究,看看它是否有能力并
且究竟有多大能力来担当起这样一个任务,以免重新陷入教条主义或怀疑论
的泥坑。因此看来“纯粹理性批判”原来就是作为“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任
何一种未来的形而上学的导论”而写的,只是到写《导论》时,才直接用来
作为书名了。这样,《导论》就有了双重意义,它一方面是《纯粹理性批判》
一书的“导论”(即“纲要”、“预习课”的意思),一方面又是未来的、
真正的形而上学的“导论”。
康德的著作之所以费解,有的地方被误解,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他所
使用的哲学术语,有许多与西方哲学史上传统的用法意义不同,与马克思主
义哲学所使用的术语的意义有些更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我们现在来读它,
自然又增加一层困难了。
举几个术语为例来说:
1.“形而上”、“形而下”。形而上学在这里是用的占典的意思(不是
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思),指对灵魂不灭和上帝存在等问题从理论上进行研
究的学问。康德给这词下的定义是:形而上学知识是从理性得来的全部知识,
这种知识完全是从概念出发的,既不借助于经验,也不借助于空间和时间等
直观。
相反,形而下知识不是从理性,而是从理智和感性得来的知识,这种知
识既要借助于经验,也要惜助于空间和时间等直观。
中文这一对词是根据我国古代《易·繫辞》里“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
下者谓之器”这句话翻译过来的。
2.“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是不掺杂任何经验的成分:“批判”
是为了判断一个原则或一个事实的价值而进行的检查。因此,“纯粹理性批
判”的意思就是对于不掺杂任何经验成分的理性的检查,看看它的认识能力
究竟有多大。
眼界决定境界

使用道具

藤椅
andlyz1983 发表于 2006-11-22 11:3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3.“感性”、“理智”、“理性”。这是人的认识能力的三个阶段。“我
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经过理智,最后达到理性。”“感性是按照对象所感染我们的样子而接受表象的能力(接受力);对象是通过感性而表现给我们的。(《批判》第一版第 19 页,第二版第 33
页;中文译本第47页)感性有形式和材料之分。它的形式是空间和时间;它
的材料是感觉。感性之所以按照对象所感染我们的样子,这是因为“感性并
不表象自在之物本身,而只表象自在之物的现象”(《导论》“附释一”)。
因此“感性世界的一切对象仅仅是现象”(《导论》“附释三”)。理智是思维的能力,它的作用在于判断。在判断的过程中。它是用感性
所提供的现象作为材料,同时用它本身的概念(范畴)作为形式,用这些形
式把材料统一起来而成为经验。因此。“理智是一种通过规则把现象统一起
来的宫能。”(《批判》第一版第302页,第二版第359页,中文译本第247
页)理智概念虽然是理智本身的(先天的)概念,但这些概念仅仅使用在经


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下同。——译者

验上。它们“一旦离开了经验的对象而涉及自在之物时,就毫无意义。??
一旦超出经验,这些原则就成为毫无客观实在性的任意结合”。(《导论》,
第三十节)所以,理智和理性不同。
理性这一词的意义,康德的用法自己也并不一致,有时是按哲学上传统
的用法,在这种意义上,是广义的,它包括理智,指人类全部认识、理解的
作用,相当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认识的“理性阶段”;但绝大部分场
合是狭义的,即康德所特别给的意义,在这种意义上,它是比理智更高一级
的认识阶段,专门对待理智所提出的、超出经验以外的问题。理智所对待的
只是经验以内的认识;但理智能提出有些是不能为经验所证实的东西,比如
灵魂不灭、世界整体、上帝存在,这时就由理性把这些问题接过去加以对待,
不过这些问题都是完全超出经验的,因此它们的解决只能建筑在假定之上。
“理性,按其本性来说,是要求某种东西来满足它自己,而不是单独为了别
的目的或爱好之用的。”(《导论》182 页)这样的“理性”是马克思主义
哲学中根本没有的。
理性如果完全是关于认识的,就是“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如
果是关于道德规律的,就是“实践理性”。4.“先天”(a priori)、“后天”(aposteriori)。这一对词在西方
中世纪有其特殊的用法;近代的意义是:1.来自经验并且根据经验的知识,
叫做“后天知识”,反之是“先天知识”;或者2.先于经验的观念或知识叫
做“先天观念”或“先天知识”。康德对这一对词的用法,其意义与上述不
完全相同。“后天知识”是根据个人、一时的知觉得来的知识,它不具有必
然性和普遍有效性;“先天知识”是对于一切人、一切可能情况都适用的必
然的、普遍有效的知识。先天知识和天生的、人脑所固有的“天赋观念”不
同,因为在康德看来,先天知识不是人一生下来就有的现成观念,而仅仅是
能够适用于一切经验的必然性和普遍有效性。这一对词在中文是根据我国古
代《易·象传》中“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译的。

5.“直观”(Anschauung)、“经验的”(empirisch)、“经验”(Er-
fahrung)。
德文Anschauung一词在英文、法文里普遍译为Intuition。但Intllition
基本上有两个意思,中国按照两个不同意思分别译为“直觉”和“直观”。
直观(Anschauung),在康德是对一个对象的直接观察,也是这种直接观察
所得到的印象、知觉,同时又是经由这种直接观察所得到的对象。因此直观
一般说来都是属于感性的,也叫“感性直观”。感性提供给我们的对象有时
是后天的,经过“经验的直观”,所得的是对对象的知觉;有时是先天的,
经过“纯直观”(或“先天的直观”),所得的是对对象的形式,即空间和
时间。因此空间和时间有时也叫直观。直观有时是属于理智的,叫做“理智
的直观”,通过它,可以把客体的存在提供出来;但“客体”本身是什么样
子,由于我们缺少“理性的直观”,所以是不可知的。总之,康德在“直观”
的用法上是多种多样的,应该在不同的情况下具体体会它的意思。
经验的(empirisch),不是经验(Erfahrung)的形容词,千万不要误
解。“经验的”是从感官直接知觉到的东西,不成为经验。(参见《导论》
第十八节)
经验(Erfahrung),不单纯是经验的(empirisch)知觉积累,它是远
远超过知觉并且给经验的判断以普遍统一性的东西。(参见《导论》第二十

六节)经验等于直观加上判断:直观是属于感性的东西,而判断是属于理智
的东西。(参见《导论》第二十一节乙)。。。。。。。。。

眼界决定境界

使用道具

板凳
andlyz1983 发表于 2006-11-22 14: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不愿意学哲学的民族会很浮躁、急功近利、一事无成

眼界决定境界

使用道具

报纸
晨曦清风 发表于 2006-11-23 11: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对,没错.学哲学用哲学.

天道酬勤.

使用道具

地板
outstandingpeak 发表于 2011-3-25 01:08:01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学习学习……
either a man make sense, or he doesn't.

使用道具

7
holyghost2011 发表于 2011-11-22 14:15: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前我也感到漫无目的,后来是这么读的,首先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和一本《西方哲学经典文献选读》入门;然后根据重要性和自己的兴趣选取原著全本一个个接着读,就会好多了,不过还是要花一些时间的。康德的导论要清楚多了,理性批判第一次读就是一折磨...有兴趣额可以多交流哈!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