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陆善民
1056 0

准确理解“价值转形问题”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等待验证会员

高中生

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0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130 点
帖子
11
精华
0
在线时间
3 小时
注册时间
2011-8-27
最后登录
2012-3-1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准确理解“价值转形问题”

陆善民

    本文首先提出笔者理解的价值转形问题,然后举两部类生产为例,说明价值转形的过程,从而得到结论:在价值转形前后,所谓“两个总量相等”(全社会的利润总量等于剩余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总的生产价格等于商品总价值)是不成立的。

1 价值转形问题的提出。

假定有一笔垫付资本G,它可以分解为不变资本Gc和可变资本GvGGcGv;又假定不变资本的周转率为Fc,可变资本的周转率是Fv,则成本DFcGcFvGv;再假定产出商品的价值用W表示,于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定律可以表示如下:

MWDWFcGcFvGv              (公式1

    公式1中的M表示全年的剩余价值。公式1可以变换成常用的形式:

     FcGcFvGvMW                     (公式2

公式2中的FvGvM是劳动者全年新创造的价值,其中FvGv是补偿劳动者的工资。剩余价值M与工资的比值称为剩余价值率,以m表示,mM/(FvGv)。剩余价值率m越大,表示劳动者对于社会的贡献越多。剩余价值M相对于资本而言,名称改为利润。利润M对于垫付资本G的比值,称为利润率,以希腊字母π表示,π=M/G。利润率的经济学意义是:单位资本在一年内获得的利润量。容易得到下面的式子:

    π=M/GmFv/(ρ+1)                    (公式3

    公式3中的希腊字母ρ表示资本的有机构成,ρ=Gc/Gv。公式3表示,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可变资本周转率正相关,与资本的有机构成负相关。

现在考察不同生产部门的情况。如果两个生产部门的mFv、ρ不尽相同,很可能造成利润率的不相等,也就是说,垫付等量资本,在相同的时期内,由于投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将获得不等量的利润。这一点对于不同的资本家造成不公平。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家必然要将资本投向利润率高的经济部门,于是形成资本的转移——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不考虑转移成本)的结果,原来利润率低的生产部门的商品供应量减少,商品价格上升,从而使该部门利润率提高;原来利润率高的生产部门的商品供应量增加,商品价格下跌,从而使该部门利润率降低。……这个一升一降,一直到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相等,资本转移过程结束。这个资本转移过程,就称为利润的平均化过程;平均化后的利润率,称为平均利润率;平均化后的利润,称为平均利润;利润平均化后的商品价格,专门称为商品的生产价格。——这就是所谓的“价值转形问题”,商品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很显然,转形过程中,商品的价格会偏离商品的价值,最后的生产价格当然也会偏离商品价值。以一般价格或者生产价格表示的剩余价值定律,仍然具有公式1或者公式2的形式,只不过经济变量将以一般价格或者生产价格计量。下面就根据以上利润平均化理论,发表一些看法。

2.“两个总量相等”不成立。

所谓“两个总量相等”,是指利润平均化的前后,全社会的利润总量等于剩余价值总量、全社会商品总的生产价格等于商品总价值。有人断定这“两个总量相等”是马克思讲的,“非常精准”。但是,由上面的解析我们知道,这可能属于笔误,完全可能是指“近似相等”。因为“两个总量相等”不符合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定律。为什么?前面说了,资本会选择投向高利润率的生产部门。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新增加的积累资本,投向了高利润率部门。很显然,不要说积累资本投向高利润率的部门,就是投向低利润率的部门,也会使全社会的利润总量增加,不可能出现“两个总量相等”的局面。合理的假设应该是:在社会总资本量保持不变的约束条件下,个别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最后达到利润的平均化状态。在这样的约束条件下,“两个总量相等”仍然是不成立的。为什么?因为资本的总量虽然不变,但是由于投入低利润率的资本少了,投入高利润率的资本多了,资本的结构得到了优化,资本的使用效率得到了提高,前后的总利润怎么可能还保持相等呢!

由此可见,凡是根据“两个总量相等”讨论的价值转形问题,都是值得商榷的。

3.利润平均化例子。

下面举个两部门的数字例子,说明利润的平均化过程。价值体系:

Ⅰ:4000c+1000v+1000m6000

Ⅱ:2000c+1000v+1000m4000

在这个例子中,第1部门的垫付资本等于500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周转率都是11次,资本有机构成等于4,部门利润率等于1000m/500020%,部门剩余价值率等于1000m/1000v1;第2部门的垫付资本等于300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周转率都是11次,资本有机构成等于2,部门利润率等于1000m/300033.3%,部门剩余价值率等于1000m/1000v1;社会总资本等于500030008000,社会总产品等于6000400010000,社会总的剩余价值率等于(1000m+1000m)/(1000v+1000v)1。显然,第1部门的利润率比第2部门的利润率低,所以,第1部门就有一些资本将转移到第2部门。资本转移的约束条件,一是社会资本总量8000保持不变,另外还要加一条:社会劳动者阶级总的剩余价值率保持不变,保持等于1。这后一个条件对于劳动者整体来说也算是个公平条件。资本转移过程中,各部门的资本周转率和有机构成保持不变,因为这是由技术构成决定的。现在假定从第1部门转移出150个单位的资本,加到第2部门,于是得到下面的价格方程式:

Ⅰ:3880c+970v+1130m5980

Ⅱ:2100c+1050v+890m4040

对于这个式子,现在第1部门的利润率等于1130m/(3880c+970v)23.3%,第2部门的利润率等于890m/(2100c+1050v)28.3%,产品可以实现。相对于前面,两部门的利润率接近了,但是还不同。所以,第1部门仍然有资本将转移到第2部门。但是如果转移多了,可能第1部门的利润率反而高了,则资本再作反方向转移。最后达到利润平均化状态:

Ⅰ:3807.2c+951.8v+1208.8m5967.8

Ⅱ:2160.6c+1080.4v+823.4m4064.4

这时候,平均利润率=第1部门的利润率=第2部门的利润率=全社会的利润率=25.4%,实现了利润平均化。然而,利润总量等于1208.8m+823.4m2032.2,不等于前面的2000;生产价格总量等于5967.8+4064.410032.2,也不等于前面的10000;最后,平均利润率25.4%也不等于前面的25%。所以,最多只能说:两个总量近似相等,但不是严格相等。通过资本竞争转移,资本结构更加合理,平均利润率也提高了,这就是竞争的进步意义。

归纳起来,价值转形问题可以表述如下:在社会资本总量和劳动者整体剩余价值率保持不变的约束条件下,通过各部门资本的竞争转移,能够达到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的平均化状态;通过这个平均化过程,商品的价值或者一般价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价值转形问题 价值转形 转形问题 资本有机构成 剩余价值率 价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