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杨振伟
5964 16

【转帖】森岛通夫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6粉丝

学科带头人

57%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2
论坛币
1330 个
通用积分
2.3758
学术水平
161 点
热心指数
212 点
信用等级
128 点
经验
24407 点
帖子
1993
精华
0
在线时间
548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5-24
最后登录
2024-4-1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一、森岛通夫的研究
      (一)《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与价值转形理论的逻辑意义
    1.《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资本论》否定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商品交换以价值为中心,而在第三卷中则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因此,《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之间是相互矛盾的。由此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资本论》整体理论。这是价值转形问题争论的起源和实质。
    森岛通夫从《资本论》三卷的体系关系论证了《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反驳了西方经济学的这个非难。
    森岛通夫指出,在资本有机构成相等的条件下,商品的生产价格严格地与商品的价值成比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假定在整个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相等,所以,马克思没有区分价值和生产价格。
    森岛通夫又认为,在资本有机构成相等的条件下,经济中的各部分可以总加为一个部门,因此,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可以将整个经济看做一个部门。
    由此,森岛通夫指出,《资本论》第一、二、三卷的关系可以看做是一个从第一卷的单一部门模型出发的上升系列:《资本论》第一卷中建立的是一个部门模型,假定价值与生产价格相等;《资本论》第二卷发展到两个部门模型,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相等,价值与生产价格成比例;《资本论》第三卷进一步发展到多部门模型,各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不等,生产价格不再与价值成比例。因此,在《资本论》第三卷中产生了说明生产价格与价值不成比例的要求,也就是价值转形问题。由此推断,《资本论》各卷之间并没有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从单一部门模型到多部门模型、从特殊到一般的完整的理论体系。
    2.价值转形问题的实质。森岛通夫认为,价值转形问题的实质并不是要确定不同时期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要素,而是要说明这些交换比例与价值实体的逻辑关系。森岛通夫指出:交换的发展并不意味着按劳动比例交换成为统治地位。相反,马克思举出了许多例证,在这些例证中交换并不按商品的价值进行,但是这并不与劳动价值理论相矛盾;价值转形问题的实质并不是要确定不同时期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要素,而是要说明这些交换比例与价值实体的逻辑关系,并通过这些逻辑关系揭示社会生产关系。
    3.价值转形理论的逻辑意义。森岛通夫认为,价值系统可以做不同的解释:既可以将价值系统解释为在假定的简单商品生产经济中决定均衡价格的系统,也可以将价值系统解释为决定可应用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系统。
    在两种经济中,除了所有权不同,其他结构完全相同,因此,两种经济系统的比较使我们可以考察资本私有权对均衡价格与利润率决定的效应。另一方面,对应于第二种解释,工人的工资可以由两种方法确定:第一种方法是在价格的项目下确定,第二种方法是在价值的项目下确定。在经济表面上,只有价格项目能被看到,而在价格项目下考察工资决定时,资本家与劳动的交换被看做是合理的。另一方面,在价值项目下的考察,却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存在。
    森岛通夫认为,可以将马克思的简单商品生产模型看做一个解释资本主义剥削现象的抽象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劳动者可以在不同工作之间自由流动,这一点与资本主义经济是相同的;与资本主义经济不同的是,全部必要的生产资料由每一个社会成员占有,因此,剥削是不可能的。在简单商品生产经济中,价值决定均衡交换比例。如果,假定这个抽象的假定的简单商品生产经济与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具有相同的生产技术,则可以用这个均衡交换比例与现实资本主义经济的均衡生产价格比较。马克思就是这样比较的。这就是价值转形问题。
    森岛通夫认为,在生产技术相等的条件下,如果,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的消费水平比简单商品生产经济中“生产者—工人”的消费水平低,则表明工人被资本家剥削了。在这个消费水平的比较中,工人每天消费的商品种类(记做B )与“生产者—工人”每天消费的商品种类(记做B)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两者的绝对水平不同。假定,B =mB,其中,B 和B是向量,m是标量。当m<1时,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工人的消费水平比在简单商品生产经济中“生产者—工人”的消费水平要低。这个损失被归结为: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由资本家占有,而不是由工人占有。剥削率定义为e=1-m。
    这样,将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与假定的简单商品经济比较,我们可以解释剥削这一事实,而这一事实被掩盖在布尔乔亚的价格计算表面下。
      (二)马克思价值转形理论量的完善性:森岛通夫模型
    价值转形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马克思价值到生产价格的转化在量上是否完善。博特凯维兹等经济学家认为,马克思在价值转形理论中没有将成本价格以生产价格计量,如果将成本价格以生产价格计量,则,剩余价值总量等于利润总量、价值总量等于生产价格总量这两个等是不能同时成立。这一问题成为关系到劳动价值理论能否成立的重大经济学理论问题。
    森岛通夫认为,博特凯维兹等以联立方程组研究转形问题的人批评马克思在价值转形理论中没有将成本价格以生产价格计量的论点是错误的。他认为,马克思使用的是迭代法,利用公式p[,i]=(1+π)(C[,i]+V[,i]),其中π是平均利润率,连续地将投入和产出转化为以生产价格计量的量;但是,马克思只作了第一步近似,留下后面的步骤由后人来做。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森岛的解法。
    1.建立“适当的生产规模”。森岛认为,要解决转形问题,就“必须准备接受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系统中,每个部门的规模已经调整到了适当的规模上,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三卷的任何一部分都从未明确地提到过。但是,这是在幕后所作的一个暗含的策略,现在应当把它再现在舞台上。”因此森岛首先用迭代法来建立“各部门适当的生产规模”。
    森岛用M表示投入系数矩阵(包括生产资料和工人的消费资料),y表示产出数量的列向量,Λ=(λ[,1],λ[,2]ΛΛλn)表示单位产品价值向量,则(y-My)等于剩余产品,(Λy-ΛMy)等于总剩余价值,(Λy-ΛMy)/ΛMy等于平均剩余价值率(平均利润率)。假定y[,0]是初始的产出量,一些部门以较大的比率生产剩余产品,另一些部门以较小的比率生产剩余产品。利用公式
    附图
    得出一个产出量向量的序列。用表示与M具有最大绝对值的特征根有关的特征向量,可以证明
    附图
    附图 是使各生产部门剩余产品率相等的产出向量。
    这样,便建立了森岛认为是“适当的生产规模”——各部门剩余产品率相等的部门产品结构。
    2.求生产价。在这个“适当的生产规模”的基础上,森岛进一步用迭代法求出生产价格公式:
    附图 是总平均利润,所以(5)式证明:“总剩余价值=总平均利润”成立。
    由此,森岛得出结论说:除了生产部门标准化(调整到“适当的规模”)外,由迭代法得出的结论可以不受任何标准化和条件的限制,同时满足两个总量相等的等式,马克思价值转化到生产价格理论在量上使其完善的。
      二、对森岛通夫研究的分析
      (一)关于“《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与价值转形理论的逻辑意义”
    1.关于“《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资本论》三卷是一个统一的宏伟体系,各卷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森岛通夫以资本有机构成为线索,以部门为层次,借鉴均衡分析的方法,将《资本论》三卷解释为一个从单部门均衡到多部门均衡的统一理论整体。这在一个角度上正确地反映了《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2.关于“价值转形问题的实质”。森岛通夫指出,劳动价值理论的实质不在于说明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的确定,而在于说明价值实体与商品交换比例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这一关系解释社会经济关系。这对于深入理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和价值转形理论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从这点出发,可以使对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和研究拓宽领域,不再仅限于价值范畴上的价格论之中。同时,森岛通夫这一论点解决了价值转形的症结问题,为价值转形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基础。
    3.关于“价值转形理论的逻辑意义”。森岛通夫将价值转形问题归结为假定的简单商品生产经济与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逻辑比较,并通过这个逻辑比较说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权对均衡价格和平均利润率的作用,揭示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剥削。这使对价值转形问题的理解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
      (二)关于“森岛通夫模型”
    1.森岛通夫的迭代法与联立方程法。森岛通夫用迭代法与联立方程法所求的是同一转形问题的数量关系,这一数量关系并不会因求解方法不同而有所区别和改变,因此,森岛通夫用的迭代法与联立方程法不会有本质的区别和变化,而且,甚至可以说森岛通夫用的迭代法不过是联立方程的一种解法罢了。
    首先,我们来看森岛通夫的第一个迭代过程——“适当生产规模”的建立。这个迭代过程所要建立的数量关系是:社会产品量的比例使各部门具有同一的剩余产品率。如果我们用 等于社会总产品价值与社会资本价值之比来表示社会平均产品率,则可建立下列线性方程组:
    y=ρMy        (6)
    由此得:
    附图
    这个方程组是有解的。
    森岛通夫的迭代法是将(6)式写为:
    附图
    然后从任意一个非负产品向量y[,0]开始不断迭代,直到关系式(6)成立。因此,这完全可以看做线性方程组(6)的一个数量解法。
    我们再来看森岛通夫的第二个迭代方程——生产价格系统的建立。这一数量关系可用线性方程组写为:
    附图
    然后从任一个非负价格向量P[,0](例如P[,0]=Λ)开始,不断迭代,直到(8)式成立。因此,这也完全可以看做线性方程组(8)式的一种数量解法。
    由此可见,森岛通夫的迭代法并不能构成一种与联立方程法有本质区别的方法。
    2.森岛通夫模型仍是一个特殊模型。根据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把森岛通夫模型写为以下两个方程组:
    Ⅰ森岛通夫生产规模模型
    附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森岛通夫生产规模模型”是一种特殊情况。在这种特殊情况中,由于两个特殊条件假定:1°生产的技术条件不变,2°全部剩余价值(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所以有:各部门的剩余产品率 (平均利润率),因此有:总价值=总生产价格、总剩余价值=总平均利润这两个等式同时成立。由此可见,森岛通夫模型使两个总计等式同时成立,并不在于他所使用的迭代法,而在于他建立了以各生产部门具有同一的剩余产品率这一假定为前提的生产规模模型,而这一模型又必须以生产技术条件不变和全部剩余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这两个特殊假定条件为前提,所以森岛通夫模型并不具有一般的性质,仍然是一个特殊模型。
    另外,森岛通夫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暗作了这个特殊假定,也是没有根据的。
      (三)总结
    森岛通夫对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具有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有效的进展,将价值转形问题研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为进一步解决价值转形问题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森岛通夫使用了迭代法解价值转形问题,是一个创新,对解价值转形问题做出了贡献。不过,迭代法和联立方程法解的是同一个数量关系和过程,因此,森岛通夫的迭代法与联立方程法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时,森岛通夫模型仍是一个特殊模型,但是,森岛通夫模型的限定条件比前人模型的限定条件要少,因而更具有较一般的性质,就此而言,森岛通夫模型在价值转形问题上比前人模型有所进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价值转形问题 转形问题 价值转形 马克思 资本主义经济 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家 马克思 资本论 统一性

回帖推荐

曹国奇 发表于6楼  查看完整内容

很多年前看过。森岛通夫在故意歪曲西方人士的批判,然后自己来了一通所谓的分析。批判第一卷与第三卷不统一,在于第二卷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第一卷为基础的。言外之意按第三卷逻辑剩余价值理论是否还成立,或者说针对实际问题,究竟以哪个为准来说明? 以第一卷为准能得出马克思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论,以第三卷为准则一定会得出工人剥削资本家的结论。为何?因为第一卷是静态分析,你想说工人创造的价值是多少就是多少(反正价值 ...
已有 5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1993110 + 1 + 1 + 1 + 1 精彩帖子
王志成2010 + 100 + 20 + 1 + 2 + 1 奖励积极转帖
wufei2134 + 1 + 1 + 1 精彩帖子
赫赫铭儿0 + 40 + 40 + 1 + 1 + 1 对论坛有贡献
钟过 + 1 + 1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140  论坛币 + 61  学术水平 + 5  热心指数 + 6  信用等级 + 5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钟过 发表于 2010-12-15 21:21:0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终于等到一个真正谈学术的帖子了,楼主有思想啊!
惟此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曆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使用道具

藤椅
精忠岳飞 发表于 2010-12-15 21:51:09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马克思的思路其实并不在向价格转移,所谓转移问题是西方经济学的学者想让马克思的理论与他们圆谎的学说联系起来。马克思的价值、价格是一种货币的概念,与边际效用的相对价格是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而西方经济学确想混淆这一点用来给市场经济遮丑。
马克思的真正逻辑是要排除价值与具体的财富有关,代表的是一种社会关系,通过价值与平利润率来关系,来证资价值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结构或者说组织方式,与生产力、科技等无关。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使用道具

板凳
wufei2134 发表于 2010-12-15 23:40:5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五体投地!!!看了之后受益匪浅,森岛通夫的迭代法与联立方程法太给力了,看的高兴啊!
长啸狂浪滔天多少真英雄,剑指苍茫天下生死笑谈中

使用道具

报纸
曹国奇 发表于 2010-12-16 00:27: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很多年前看过。森岛通夫在故意歪曲西方人士的批判,然后自己来了一通所谓的分析。批判第一卷与第三卷不统一,在于第二卷的剩余价值理论是第一卷为基础的。言外之意按第三卷逻辑剩余价值理论是否还成立,或者说针对实际问题,究竟以哪个为准来说明?

以第一卷为准能得出马克思的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论,以第三卷为准则一定会得出工人剥削资本家的结论。为何?因为第一卷是静态分析,你想说工人创造的价值是多少就是多少(反正价值没法计算,自己随意给定就行),马克思要的结论自然能出来。可是第三卷是比较静态分析,时间是变量了,这样麻烦就来了。马克思可以随意给定基础数据,可是不能随意给定考察期数据。比如基期是剩余价值率100%,工资为10价值,可是考察期会发现工资为30了(实际数据在那儿),比基期核定的工资创造的全部价值还高。这只能说明工人剥削了资本家。

从我国实际情况看,较之于1990年,现在的人均工资应该是那时的30倍。即使扣除通胀率,同样还是工资较1990年高得出奇。1990年全国平率润在那儿,可以推算出那时的剩余价值有多少(当然我国没有剩余价值,只有利润,但是这不妨碍理论演算)。那么工资现在的收入这么高是谁给予的呢或者是剥削谁了?不是资本家,因为我国没有资本家。只能是G给的。

不管理论推演怎样,可以肯定资本家一定剥削了工人。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个人研究看,出在马克思的反比定律。这个定律应该是正比定律。这样看来,马克思理论崩溃了。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没有崩溃,只是得重写。

按照正比定律,我们会发现社会的价值多了很多,同样按照马克思的推演方法,自然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资本家剥削的剩余价值比马克思理论说的要多得多。马克思理论将资本家讲得很仁慈的!
已有 1 人评分经验 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赫赫铭儿0 + 20 + 20 + 1 + 1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经验 + 20  论坛币 + 20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地板
meishanjia1900 发表于 2010-12-16 00:54:48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特意搜了一下,本论坛有一篇内容一样的帖,是2008年发的,名为:森岛通夫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
据该帖称,这部分内容来自白暴力的同名文章。
这里很少有人提及“价值转形”,所以做个广告,请感兴趣的朋友看看这个帖:
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958291-1-1.html
这篇是原创,关于价值转形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希望各位能下载下来看看,并且多多回帖。
这篇文章我也挂在百度文库中了。
感兴趣的人可以去看一看。

使用道具

7
吴本龙 发表于 2010-12-16 10:21:17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杨振伟 发表于 2010-12-15 21:14
一、森岛通夫的研究
      。。。。。。
    1.《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西方经济学家对马克思《资本论》否定的主要论点之一就是: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商品交换以价值为中心,而在第三卷中则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因此,《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之间是相互矛盾的。由此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资本论》整体理论。这是价值转形问题争论的起源和实质。
    森岛通夫从《资本论》三卷的体系关系论证了《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反驳了西方经济学的这个非难。
    森岛通夫指出,在资本有机构成相等的条件下,商品的生产价格严格地与商品的价值成比例。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假定在整个经济中资本有机构成相等,所以,马克思没有区分价值和生产价格。
    森岛通夫又认为,在资本有机构成相等的条件下,经济中的各部分可以总加为一个部门,因此,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可以将整个经济看做一个部门。
  商品交换以价值为中心,随着资本主义的诞生又演变成以生产价格为中心。这不仅是马克思的观点,也是斯密的观点。西方经济学家根本就没有利用这一点来证明《资本论》第一卷与第三卷是相互矛盾的。西方经济学家反对的是:马克思凭什么说,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劳动量)总和是相等的。斯密虽然也有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相等的意思,却没有价格总和与劳动量总和相等的意思。
        森岛通夫企图论证《资本论》三卷的统一性,不过是异想天开而已。马克思从来就没假定过资本主义各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是相等的,而是撇开资本有机构成不谈,只谈雇佣工人的劳动量是如何划分为必要劳动量与剩余劳动量的,而剩余劳动量被资本家占有了。一个部门的剩余劳动量能不能被该部门的资本家完全占有,这才是第三卷研究的。第三卷证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剩余劳动量不能完全被该部门的资本家占有,一部分剩余劳动量转移到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了,被那里的资本家占有了。
        到底有多少剩余劳动量转移到其他部门了?马克思先假定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相等。就是这个假定出了问题。在资本主义以前,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会围绕各自的社会必要劳动量(价值量)波动,于是,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劳动量总和)才有可能大致相等。虽然这是符合逻辑的,但却不能证明劳动量就是价值量。假如效用是商品的价值,那么,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也会等于效用总和。总之,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与价值总和相等,原因是每种商品的价格都会围绕各自的价值波动。既然马克思承认,资本主义社会的价格不再围绕价值波动了,他凭什么假定全社会的价格总和仍然等于价值总和?马克思的价值转型理论不成立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学术水平 热心指数 信用等级 收起 理由
1993110 + 1 + 1 + 1 + 1 精彩帖子

总评分: 论坛币 + 1  学术水平 + 1  热心指数 + 1  信用等级 + 1   查看全部评分

价值由货币单位计量,并且由配第的自然价格演变为斯密的自然价格。历史上,商品的价值共经历4代。

使用道具

8
吴本龙 发表于 2010-12-16 11:09:24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8楼的帖子,此仅代表个人观点,与论坛无关。
价值由货币单位计量,并且由配第的自然价格演变为斯密的自然价格。历史上,商品的价值共经历4代。

使用道具

9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12-16 11:28:0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6# 曹国奇
不管理论推演怎样,可以肯定资本家一定剥削了工人。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个人研究看,出在马克思的反比定律。这个定律应该是正比定律。这样看来,马克思理论崩溃了。但是剩余价值理论没有崩溃,只是得重写。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89491&page=1&from^^uid=1123236

我很赞成曹兄的看法!……但问题在于用什么方式使这个“反比定律”转换成“正比定律”?

使用道具

10
赫赫铭儿0 发表于 2010-12-16 11:32: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7# meishanjia1900
我特意搜了一下,本论坛有一篇内容一样的帖,是2008年发的,名为:森岛通夫对马克思“价值转形问题”的研究。
据该帖称,这部分内容来自白暴力的同名文章。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989491&page=1&from^^uid=1123236

原来是白暴力先生的大作,注明一下好。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