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于子岈
3695 2

[原创]客观经济论之二——价值与剩余价值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初中生

0%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856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83 点
帖子
12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5-2-28
最后登录
2005-5-1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客观经济论之二

——价值与剩余价值

浙江大学·余大雄

  马列主义的劳动价值论与各种非劳动价值论100多年来至今一直争论不休,耗费了太多理论家和学者的心思和精力,但是双方至今仍没有真正了解和完整认识“价值”的本质和规律。

  无可否认,“价值”是构建经济理论最基本的核心范畴,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最根本的逻辑工具。七月份发表的“客观经济论”一文中已经指出:所谓“价值”实际上是一种信息,只存在有判断能力的活人的头脑中,客观现实中“价值”这个范畴的存在,必须具备三个要素:“判断主体”、“被判断客体”和“判断基准”。客观现实中的“价值”一定是某个“人”的主体,(个人、团体、国家等)对某个客观现实的事物,按某个基准(可以是某种已知的代价,也可以是某种希望的目标)作出的判断。缺少任一要素,谈论“价值”就没有意义,任一要素状态发生变化,得出的“价值结论”和“价值形态”也会发生变化。客观现实中不但不同的人对不同的被判断物体可以有相同也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判断”就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个被判断事物在不同的时间、环境和相关信息认知条件下也可能产生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客观现实中不可能产生作为基准的,由社会“一般劳动”抽象出来的“一般价值”,如果存在,脱离了具体的人和物也毫无意义。

  严格地来说,“价值”是无形的,只能被认识、被发现,而不能被创造。人类劳动创造的是“价值物品”,是物化的“价值品”和“价值空间”。把“价值”想象成某种普遍的、抽象的“价值实体”,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努力。就好比,在现代具备一定科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基因”也是一种信息,是一种构成某种生物体的基本元素程序安排的信息,每一种“基因”一定针对某种生物体,如果有人去想象一种普遍的“基因实体”,只能被认为对“基因”概念无知。

  当然,现代人无权责备马克思,因为当时整个人类社会尚未建立关于信息的概念。而且,事实上“劳动”与“价值”的确存在直接的联系。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不得不进行的活动,正因为是不得不进行的活动,所以人类对这种活动始终有节约的动机,从而有度量的需要。人们对自己的所有物品最初的价值度量,总是从取得该所有物的代价作为基准。但是,随以后各种相关信息的获得和自身状态的改变,这个“价值判断”就会发生或增或减的变化。而对非自己所有物的判断,则是以对该物品的可能的效用认识作为基准作出判断。同样,随后也会随时间、相关状态变化和信息增加而发生变化。对于信息的价值判断,则是基于该信息对于信息相关实际事物的变化的影响程度来作出判断,由于最原始的价值物品都是由劳动获得,以后发生的“价值”认识都是在此基础上的迭加。因此,劳动是人类价值判断意识中最原始、最根本的参照基准,人类所有关于价值度量的获得,都可以追溯为劳动的度量。

  但是劳动者创造的“价值物品”有没有价值,有多少价值,就要看劳动者心中的目标而定,如果结果不是他想要的东西,或者他无法直接利用的东西,那么这个“价值品”对这个劳动者来说就没有价值,他的劳动对他自己来说就是无效劳动。但是这个“价值品”并不等于一点价值也没有了,很可能以后某个时候还有用,或者对别人就直接有用,这样,这个劳动者当时拥有的无法利用或不知利用的劳动产品,对这个劳动者来说,就变成了“剩余价值品”,“剩余价值品”中包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一种“沉淀价值”,是一种存在而没有被利用的“价值”。任何事物的“价值”完整认识表达形式,都由“预期价值”、“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构成。任何已经实现“预期价值”的事物都有可能还存在“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马克思最伟大的发现,但是他并没有给出完整的表述,因而导致他无法正确理解商品真正的内涵和市场经济的本质。

  以现代的知识来看,“剩余价值”正确的定义应该是:“所有者拥有的物品中,自身无法利用或不知利用,或者可能愿意放弃的那部分价值,称为剩余价值”。

  而我们如果正确规范了“剩余价值”的定义,理解商品和市场的本质就不再困难,商品就是人类为了充分利用“剩余价值”的产物,商品交换过程,就是“剩余价值”变成“有效价值”的过程。纯粹的商品活动都是自愿、平等的交易活动,市场就是自主的经济活动主体寻找、发现和利用“剩余价值”的平台,市场经济是人类社会积聚了大量“社会剩余价值”的基础上,以充分发挥人的价值判断能力,充分利用“剩余价值”为主要特点的经济活动形式。市场经济中“那只看不见的手”就是剩余价值运动规律,市场经济中资源获得最优配置,就是可能的剩余价值减少到最少的限度,现实的事物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实现了最高的价值。而且,人类劳动分工的直接原因和根本逻辑起点也是利用“剩余价值”。

  的确,正如马克思敏锐地观察到商品活动会带来严酷的剥削,如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从表面上看,劳动者将自身的劳动力作为商品与资本家掌握的货币进行等价、自愿交易,是一种公平的活动,因为要出卖自己劳动力的人如果找不到买主,他的劳动力就会变成剩余价值,甚至会威胁到他的生存,同样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如果没有劳动者去开动,出不了产品成果,资本家掌握的资本也会变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不加以利用,其包含的价值就会“价值消散”,“价值消散”是一种社会财富损失。没有商品活动和商品活动不发达的社会必然存在大量的“价值消散”,该社会财富的增长必然缓慢。而从不同角度充分利用剩余价值,则能使同一个经济物品实现更高的价值,即所谓“价值增值”。充分的“价值增值”和“价值品增量”是社会财富膨胀的两个基本因素,而“价值增值”往往比“价值品增量”更能迅速增加社会的财富而花更少的代价。而资本和劳动这两种商品一经交易,生产活动开始运转,双方的剩余价值都变成了有效价值,客观上的确是一种双赢的活动。但是人们从按资本主义方式运行的社会中看到造房子的工人住陋屋、种粮食的农工吃不饱、织布的女工穿破衣,而资本家只需花很少的劳动却占有社会绝大部分的财富。经典的共产主义将这种现象定义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结果。无数共产党人为推翻和改变这种现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和毕生的精力。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令人信服地具体说明这种剥削是如何进行的,仍然没有找到消除这种剥削危害的方法。

  要解释这种剥削,首先也应规范“剥削”的定义,所谓“剥削”,在汉语的语义中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描述,是不经所有者同意用某种方式获取所有者所有物品的行为。“剥”和“削”都是获取者强暴的主动行为。合在一起更加鲜明地表现这种行为的不正当性。剥削永远不会有理,也绝对不会有功!

  按资本主义方式运行的社会中,资本家的确如马克思所揭示,是剥削了工人的剩余价值。但是这种剥削不是源自商品交换,也不是源自信息不对称,而是源自人权不对称。在人类长期的社会运行中形成有一些最基本的公理,谁劳动创造的物品归谁所有,谁首先发现的宝藏归谁所有,但是自然形成和历史上遗留的财富归公共所有。劳动者的劳动力无疑是劳动者自己的所有物品。但是资本家用资本控制的生产资料,可能有一部分是资本家自己的劳动产品,但是更大部分无疑包含了大量历史上前人的劳动成果,即前人的剩余价值,历史形成的剩余价值和财富,从人权平等的角度来看,当时社会的每个人都应当有权享受。但是资本家用资本所有的名义独占了这些权利,剥夺了工人享受这部分剩余价值的权利。另一方面在人类的经济活动中也有一条极其重要,但尚未被人揭示的原理,就是“计价迟后原理”。“价值”是人们心中的一种意识,包含了“价”和“值”两种含义,“价”表示某种代价的度量,“值”表示针对一定的目标,合成“价值”就描述“实现某种目标的度量”。通俗的理解就是“所花的代价是否所值”,而价格是其外在的沟通形式,货币是普遍沟通价值意识的工具,货币就是几千年来一直在有效发挥作用的一般等价物。

  人们评估某一物品的价格和价值,总是根据已知和可见的参照物来作出度量。但是随着人类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提高,人们创造劳动产品的效率不断飞速提高,而人们对同一种劳动产品和要素的价格度量往往还是按比较原始状态价格作为基准,甚至仍然使用原来的价格来度量,这就是“计价迟后原理”。“计价迟后原理”是形成“社会剩余价值”最主要的源泉,也是社会财富转移和自然配置的主要原因和工具。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原因也在于此。

  劳动者与资本家的交易中,往往是以劳动者原始劳动维持生存的度量作为基准来计价,但是劳动者用新的技能、先进的生产工具,创造大量新的价值品,也包括未被即时消耗,存在长久持续价值的价值品中包含的价值,由于未被计入劳动者的价值目标,又成为劳动者无法利用的剩余价值而被资本家独占。即由于劳资双方只能按已知和可见的参照物计价原理,劳动者被剥夺了及时、平等计价的权利,这就是资本家剥削工人剩余价值的另一个重要途径。

  现代西方国家,由于工人阶级长期的自主抗争,实行对资本收入征收高额税的政策,实际上就是以社会的名义向资本家要回上述两种社会剩余价值,用于保证社会中每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同时,又尊重资本家以发现和利用各种“剩余价值宝藏”的劳动获得适当收益的权利。

  在人类社会的客观现实中,资本是一种客观存在,可以有很多表现形态,永远不会被消灭,因此有资本必然会有资本家,但是“资本”不应“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对人类社会有害的异化运行方式,应当被限制和避免。八、九十年前,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扶助工农、节制资本的思想是正确的社会主义思想。在当前私有化要求强大压力下,中共“十六大”不放弃公有制,追求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是正确和明智的决策。本文提出的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将为那些对共产主义理想仍抱有真诚热情的正直人士提供坚实的理论根据,生产资料公有制是人类走向大同社会,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选择。其最完善的实现形式,人类社会目前尚在摸索中。

2003年12月12日修增稿

(2003年11月25日初稿已发表于“中国经济信息”2003年24

期和“经济日报”2003年12月18日第九版及“经济日报”网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剩余价值 经济论 中国经济信息 剩余价值理论 劳动价值论 经济 剩余价值 原创

沙发
stonesen 发表于 2005-2-28 15:4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于子岈在2005-2-28 15:12:41的发言:

客观经济论之二

——价值与剩余价值

浙江大学·余大雄

   什么是劳动?劳动是人类为了某种目的不得不进行的活动

  以现代的知识来看,“剩余价值”正确的定义应该是:“所有者拥有的物品中,自身无法利用或不知利用,或者可能愿意放弃的那部分价值,称为剩余价值”。

 

  所谓“剥削”,在汉语的语义中是一种非常形象的描述,是不经所有者同意用某种方式获取所有者所有物品的行为

  

呵呵,试对每一个定义举一个例子:

1,劳动:吸毒应该也是一种活动,为了缓解毒瘾发发作,于是吸毒,结论:吸毒也是一种劳动。

2,一个不知道使用计算机的文盲,自身不知道利用也无法利用,以为是一块废铁,如果有收废铁的人来,宁愿卖给收废铁的人,这个计算机就是该人的剩余价值。

3,剥削:你过年回家和邻居打牌,扔了一盒烟在桌上,大家随便拿着抽,大家都对你实施了剥削。

I have a voice

使用道具

藤椅
benson 发表于 2005-3-8 15:2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建议集中发在一个贴子里,谢谢!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5 0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