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过山潮水
1723 2

[货币和银行] 流动性威胁迫近 [推广有奖]

  • 1关注
  • 1粉丝

VIP

副教授

1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23679 个
通用积分
1.5500
学术水平
13 点
热心指数
9 点
信用等级
4 点
经验
8621 点
帖子
456
精华
1
在线时间
20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8-21
最后登录
2022-9-3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7年1月1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2006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大力回收流动性,取得一定成效。近几个月货币信贷增长有所放缓,但宏观调控成效的基础并不牢固。由于国际收支持续顺差,银行体系过剩流动性又有新的增加,贷款扩张压力较大。适应当前流动性的动态变化,人民银行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以巩固调控成效。
  人民银行将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保持经济平稳运行。

 流动性泛滥 央行火线出击
  "如果要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概括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的基本特点,毫无疑问应该是流动性过剩。"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在最近的一次演讲中表示。
  正如李扬所言,为了对付这些过剩的流动性,货币政策当局已经忙碌了整整一年。
  这注定是一场持久战。作战的一方是中国人民银行,另一方是总额逾11万亿人民币的"流动性"。
  尽管这场战争已持续一年有余,但未有鸣金收兵的迹象。
  流动性威胁迫近
  "我们要继续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抑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这大概是今年央行官员在各种场合重复的最多的一句话。
  简单话语的背后,不难体会到央行对流动性泛滥的忧心忡忡。诚然,流动性从没有像现在这样让央行如此头疼。
  从全球背景来看,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长时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了全球经济失衡与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的预期越来越大。境外过剩的流动性通过投机资本等渠道输入,这是我国流动性泛滥的外因。
  单从国内看,流动性泛滥的情况在年初的时候就已表现得相当严重。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银行业存差资金已逾9.25万亿,是2000年的3.78倍;与此同时,尽管央行下调了超额准备金利率,但是从2000年到2005年,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仍由4000亿增长到12600亿,超额储备率高达4.17%。
  雪上加霜的是,由于储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高储蓄率转化为高投资率,导致贸易顺差不断刷新历史新高,外汇储备随之急剧增长,而外汇储备增长导致央行大量基础货币的被动发行,这部分基础货币通过货币乘数效应被继续放大,加剧流动性泛滥的局面。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中国政府在宏观经济两难时的一个次优选择。在投资增速过快、外贸顺差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是让流动性泛滥还是汇率保持稳定?很明显,政府更偏向于让汇率保持平稳。
  在此背景下,假如多余的流动性得不到有效对冲,货币供应必将超过正常需要,结果要么引发实体经济投资过热与通货膨胀;要么推动股市、楼市等资产价格加速上涨,并最终形成泡沫损害整体经济。
  央行采取手段对冲过多的流动性已刻不容缓。
  央行"扑火"
  流动性泛滥,央行火线出击。
  5月17日,央行首度定向发行了1000亿票面利率仅为2.1138%的票据,吹响回收流动性的号角。仅仅27天之后的6月14日,央行再度发行1000亿定向票据。
  第二次定向发行的当天晚上,负责货币政策的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一次半公开场合措辞强硬地表示,控制贷款扩张最好的办法就是釜底抽薪---收紧流动性。
  但是,由于商业银行手中持有的流动性资产数额十分庞大,单纯依靠公开市场操作回收流动性仅是浅层对冲,而且对冲数量和进度还受到商业银行购买意愿影响,央行也一直在努力寻找更为有效的武器。
  6月16日,央行宣布,从2006年7月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央行认为,存款准备金工具的运用可以增强对冲的主动性和对冲"深度",同时,在流动性较多的情况下,小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非一剂猛药,而属于适量微调。
  "实践证明,在我国当前的流动性前提下,搭配使用央行票据和存款准备金率两种对冲工具管理流动性的方式是可行的,是维持货币政策主动性和有效性的必要举措。"央行在第三季度货币执行报告中如此表示。
  综合来看,从4月开始的短短七个月内,央行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四度启动定向增发,累计冻结资金8300亿,政策出台密集程度前所未有;此外,央行年内通过日常的公开市场操作也已累计净回笼资金9040.7亿,资金回笼力度也可谓空前。
  流动性收缩的效果在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上得到了一定体现。央行最新数据显示,11月份广义货币供应(M2)增速降至16.8%,为年内最低水平。
  资金过剩将卷土重来?
  经过一系列调控措施后资金流动性过剩似乎有所缓解,但是又似乎有更多的流动性扑面而来。
  首先,央行数据显示,全部金融机构超额储备率已经从2005年末的4.17%下降至2006年9月末的2.52%,为市场提供了约3700万元的流动性,而这足以抵消今年央行前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市场流动性的收缩,预计11月份第三次上调准备金率收缩的流动性将同样从超额准备金中扣减。
  其次,根据相关统计,今年四季度央行票据到期总量为6810亿元,明年一季度更将达到9000亿元的最高纪录,这无疑会加剧现有流动性过剩的局面。
  再者,财政部门在金融机构的人民币存款余额已经从年初的9027亿元增长到16397亿元,达到历史最高点。按照以往经验,大量的财政资金每年12月份将从央行账户中提取出来。根据央行有关人士的估计,今年这一数额估计将达到5000亿元,这将促使M2和贷款量增加。
  更为重要的是,12月贸易顺差预计仍将处于历史高位。
  按照以往经验,持续高顺差必将带来外汇储备的激增。今年1-9月份,外汇储备余额已经增长1690亿美元,从目前形势来看,全年增长突破2000亿美元已经毫无悬念。外储的激增将使得央行被迫投放上万亿元的基础货币,再通过乘数效应放大为更大数量的流动性,加大央行对冲的压力。
  鏖战延至2007
  流动性滚滚而来,央行的调控艺术和手段再次受到严峻考验。
  刚闭幕不久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并提出,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和优化信贷结构。
  "我们要改变长期以来所执行的投资、外贸、外汇、产业政策,要作调整,使得我们能够在这个项目上做到平衡。资本项目的流入流出做得平衡,只有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通过消费结构的调整,才能减少国际收支的双顺差,从而根本上解决外汇增长过快的局面。同样,我们也将考虑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加大人民币汇率弹性。"吴晓灵表示。
  但是,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成,而人民币的升值幅度注定不会太快,这决定了外汇储备继续增长的态势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将存在,这也意味着对冲过多的流动性将成为一段时期内中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任务。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交替使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仍是央行的常备武器。多家投行预计,央行极有可能在明年年初再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2007年央行将继续保持偏紧的政策,但紧缩的力度应较今年有所缓和,除了继续发行央行票据外,央行可能在明年上半年采取两次货币紧缩行动,如两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每次提高50个基点。"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经济学家马骏在最新的研究报告中预测。
央行担心通货膨胀随时或抬头储蓄率
  由《财经》杂志主办、一年一度的财经年会在京召开,央行行长周小川出席年会时透露了央行眼下担忧的两件事情:一是潜在的通账压力;二是国内居高不下的储蓄率。
  "虽然目前CPI价格指数还不错,国内通胀水平比较低,但央行仍然担忧通货膨胀随时可能抬头。
  "周小川解释,导致通货膨胀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有的因素不太可能实现中期稳定,全球经济变化对国内部分商品价格也将带来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并不是衡量通货膨胀的惟一指标,高企的价格有可能转换资产或服务,这些都是央行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对于"央行是否将通过加息减少通胀压力"、"是否将扩大外汇储备的投资领域"等问题,周小川均以敏感为由拒绝作答。
  过快增长的储蓄率也让央行感到忧虑。周小川介绍,相比于亚洲金融风暴发生之前,居民的储蓄率在GDP中的占比提高了10个百分点。
  作为国内顶级的财经论坛,央行行长周小川、银监会主席刘明康、证监会主席尚福林、保监会主席吴定富等金融高管均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
央行多手段对冲流动性
  伴随着今年最后一期央行票据的发行完毕,昨天央行结束了今年的公开市场操作。至此,今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回笼资金量高达5.7万亿元,比去年增加了六成。然而在大量央行票据到期的压力下,今年公开市场的净回笼资金量与去年相比下降了约46%。到期释放资金压力大统计显示,今年央行通过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6912亿元。而在去年,央行回笼的资金量为1.29万亿元。公开市场净回笼量下降的很大原因,在于去年发行的央行票据于今年大量到期。今年,因央行票据到期释放的资金量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达到了2.6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9300亿元,近乎相当于2005年一年的央行票据发行量。事实上,今年央行票据发行量创纪录地达到了3.59万亿元,比去年增长31.02%。同时,为了对冲短期的流动性,引导货币市场短期利率水平,央行在今年还进行了总量为1.99万亿元的正回购操作,正回购量比去年增加了169%。因此,今年公开市场总计回笼的资金量高达5.7万亿元,是去年的1.6倍。但是,随着央行票据和短期正回购不断滚动到期,使今年公开市场本身释放的资金量高达5万亿元,使净回笼资金量比去年下降46%。业内人士曾粗略框算,今年发行1元央行票据回笼的资金量仅为去年的40%。对冲手段趋向多元作为央行对冲银行间过剩流动性的主要渠道,今年公开市场净回笼资金量虽然下降,但是并没有造成市场资金的进一步泛滥。就从资金价格来看,目前7天回购的加权平均利率水平为2.07%,比去年年底上升了57个基点。与去年相比,在既有央票大量到期,又有外汇占款不断增长的局面下,央行对资金回笼采取了多元化的策略,而非仅仅依懒公开市场操作。最为突出的是,央行在今年三度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累计约回收银行体系资金4800亿元,使今年总体净回笼资金规模接近1.2万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同时,央行与各商业银行进行货币调期操作,虽然没有公布操作的具体细节,但是也从侧面减轻了央行回笼流动性压力。而除了对冲手段多样化外,股票市场的上涨和新股发行启动增加了市场对流动性的吸纳,缓解了银行体系资金过剩的压力。尤其是下半年以来,每当新股密集发行,公开市场回笼的力度往往相应有所减弱。同时,股市上涨加快了居民储蓄的分流速度,减轻了银行的资金运作压力。数据显示,今年公开市场资金回笼主要集中在前三季度,近乎占了全年净回笼量的87%,而在股市上涨幅度最快的四季度,净回笼资金量仅占全年的13%。
央行拉开流动性回收序幕 首单票据规模800亿元
  今年首单央行票据发行规模最高达800亿元
  1月4日央行将以数量招标方式发行今年第一期中央银行票据,最高规模达800亿元,拉开了今年央行回收流动性的序幕。
  本期央行票据发行期限为1年,到期日为明年1月4日,招标价格为97.28元/百元面值,对应收益率2.7961%,到期按面值100元兑付,向全部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进行数量招标,较上周发行的1年期票据多200亿元。
  一家国有银行的债券研究员表示,由于周二的公开市场例行操作日恰好在元旦假期之内,央行不能如期发行票据和进行正回购操作,因此在周四加大了发行力度。
  本周共有400亿元票据到期和600亿元正回购到期。一季度到期央行票据将创下9360亿元的新高,全年则将有26732.7亿元央行票据到期。分析人士指出,为回收到期票据,央行不得不发行更多的票据来回收流动性。央行票据的"雪球"有越滚越大之势,公开市场操作压力也越来越大。
  华西证券固定收益部侯宇鹏表示,包括定向票据在内,去年共发行36522.7亿元央行票据,正回购19900亿元,全年净回笼货币7710.7亿元。统计数据显示,自2003年央行首度发行央行票据至去年,每年的发行规模分别为7638.2亿元、15160.5亿元、27462亿元和36522.7亿元。根据Wind资讯统计,后三个季度到期央票回流资金分别为5550亿元、6302.2亿元和5520.5亿元。
  贸易顺差的持续高企将加大基础货币投放压力。从这个角度看,公开市场操作对回收流动性效果有限,央行今年动用存款准备金率和定向票据的可能性和频率都可能大大增加。

中国经济硬着陆威胁有多大
  微调政策取向锁定通胀目标
  细心人会发现,从2006年底开始,一系列来自央行的信号透露出微妙变化:货币当局高官在公开场合发言讲话时一改言必称"M 2",论必有"流动性"的习惯,"就业率"、"物价稳定"等词语开始频繁登场。
  这看似细微的变化,是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发生历史性回归的前奏。而随着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转向,宏观调控的参考指标和思路也必然发生重大转变。
  如何让经济增长健康持续?这是经济管理界恒久的命题,增长过快过热,则会产生大量泡沫,造成物价上涨,通货膨胀,危害不言而喻。而采取过激手段让发热的经济突然降温也会产生失业率上升等严重社会问题。如何在保持健康增长的同时防止"硬着陆"呢?
  货币供应指标失灵
  2006年1月5日,人民银行在南昌召开的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广义货币供应量M 2和狭义货币供应量M 1分别增长16%和14%,全部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5万亿元。"这是央行确定的2006年货币政策预期调控目标。
  但是,随后发生的事情让这一目标成为纯粹的摆设。在前三季度,金融机构已提前发放完全年贷款量,流动性的泛滥情况也愈演愈烈。一个最近的数据显示,截至2006年10月,M 2同比增长17.1%,M 1同比增长16.3%,新增贷款达到2.78万亿元,事实上,贷款全年目标早在8月就已提前达到。
  惟一值得欣慰的是,CPI(消费价格指数)的涨幅并没有明显加快,表明经济运行总体健康。但是,由于调控目标已发生偏离,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定位已有失灵之嫌,也由此导致央行的屡次"重拳"并未起到应有作用,这也成为2006年数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做法未对过热投资起到应有作用的内在根源。
  微调的政策取向
  事实上,中国的宏观调控近两年主要起作用的还是货币政策。调控初衷主要是,把资金供应控制在一定水平,保持物价不反弹就可以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如何促进增长上。
  因此,虽然央行的货币政策目标是物价稳定、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但事实上保持经济较快增长还是放在了最重要的地位.
  然而,这一政策重心在遭遇经济过热威胁的时候、在通胀压力加大的时候,就显得不再合适。其实通过对中介目标变动的分析,货币当局可以了解到国民经济运行的实际状况以及其偏离调控目标的方向和程度,为经济决策提供指导意见,但把重心放在促进增长时,决策必然受到影响。因此,让"物价稳定"也就是通胀目标回归是必然趋势。
  不过,在利率市场化程度很低的现在,货币政策的回归,其幅度只能是微小的,力求完全可控。央行副行长吴晓灵的一番话颇具意味,"央行把保持稳定的通胀水平作为货币政策的目标,并设立了M 2、贷款规模等调控目标,但这只是引导性的,是央行努力的方向,并不是追求一定要达到的。"
  在利率市场化没到位和双顺差导致货币被动投放情况下,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还将继续被加以考虑。
  这也为"硬着陆"论的支持者提供了口实。
  硬着陆威胁多大?
  2006年9月,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本·伯南克说,不排除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而从说完这句话之后4个月情况来看,硬着陆虽然没有出现,但威胁依然存在。
  一般而言,硬着陆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热过头,不管本国采取多好的措施,都会被迫硬着陆;二是在经济比较热的情况下,由于本国调控不力导致硬着陆。
  而本·伯南克认为,中国目前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而美国经济正在软着陆,这会造成中国出口量下滑,导致经济增速放缓,而这不是中国政府自己调控所能左右。
  其实,正如专家所言,中国投资的过热中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贸易顺差带来的,而出口增速下滑,将有助减少外资流入,抑制热钱,这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降温。
  值得欣慰的是,和以往宏观调控相对过激的手段不同,目前的决策层在经济过热时,尽可能以平缓的方式进行微调,不采取过头的政策,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防止了经济发展大起大落,而这一思路已经被广泛接受。因此,舆论普遍相信中国不大容易发生人为调控不当导致的经济硬着陆。
  消费投资两难选择
  客观地说,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投资,特别是有出口拉动的投资,而消费增长相对较慢。虽然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增长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但仔细分析,都是动态消费增长在加快,存在消费旺季等干扰因素和不稳定特征,2006年1-3季度,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前两年增加,包括住房、汽车等物质化消费增长都在加快,但与此同时,投资的增速却居高不下。
  抑制投资可能导致利率上升,而这又与提升和刺激消费的政策取向格格不入。"两难困局"由此显现。
  2006年经济快速增长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可支配收入明显增加。1-3季度,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超过10.5%,而农村人均纯收入连续增长超过10%。但是,消费却由于医疗、教育和养老三大改革滞后而迟迟无法真正启动。
  走在2007年之初,展望宏观经济形势,一切将会怎样?可以断言的是,虽然目前经济运行正常,但一些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并未解决,也非一时一策所能解决,还须经长期不懈努力采取多种可行措施徐徐而图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流动性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 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流动性 威胁 迫近

沙发
liuyuediyu 发表于 2007-1-6 12:1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写的好
If you never sow,you will never reap.

使用道具

藤椅
tljsh 发表于 2007-1-7 12:2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按照以往经验,大量的财政资金每年12月份将从央行账户中提取出来,____派啥用场?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3 17: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