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哲思
3449 2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导论的一段论述 [推广有奖]

  • 1关注
  • 12粉丝

教授

4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13869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248 点
热心指数
250 点
信用等级
226 点
经验
46536 点
帖子
1483
精华
0
在线时间
1206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2-19
最后登录
2019-11-15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导论
  
    如果有人觉得在哲学里在开始研究事情本身以前,即在研究关于绝对真理的具体知
识以前,有必要先对认识自身加以了解,即是说,先对人们借以把握绝对的那个工具,
或者说,先对人们赖以观察绝对的那个手段,加以考察,这乃是一种很自然的想法。这
样一种想法或考虑,显然是有理由的,一方面,这是因为可以有各种各样的认识,有的
种类可以比别的种类更适宜于达到我们的终极目的,而因此就有可能在它们中间作出错
误的抉择,另一方面,这也是因为既然认识是一种属于一定种类具有一定范围的能力,
那么对于它的性质和界限如果不加以比较确切的规定,则通过它而掌握到的,就可能是
些错误的乌云而不是真理的青天。这种想法甚至于一定变成为一种信念,相信通过认识
来替意识获取那种自在存在着的东西这一整个办法就其概念来说是自相矛盾的,相信在
认识与绝对之间存在着一条划然区别两者的界限。因为如果认识是我们占有绝对本质所
用的工具,那么我们立刻就能看到,使用一种工具于一个事物,不是让这个事物保持它
原来的样子,而是要使这个事物发生形象上变化的。再或者说,如果认识不是我们活动
所用的工具,而是真理之光赖以传达到我们面前来的一种消极的媒介物,那么我们所获
得的事物也不是象它自在存在着的那个样子而是它在媒介物里的样子。在这两种情况下,
我们所使用的手段都产生与它本来的目的相反的东西出来;或者勿宁可以说,我们使用
手段来达取目的,根本是件于理不合的事情。不错,这种不利的情况,似乎可以通过我
们对工具的作用的认识而得到补救,因为认清了工具的作用以后,我们就有可能把我们
通过工具而获得的关于绝对的观念里属于工具的那一部分从结果里抽出去,从而获得关
于绝对的纯粹真理。但是,这种补救的办法,事实上只能把我们引回到我们原来所在的
地方去。因为,如果我们用工具将某一个东西加以改造,然后又把工具所作的改变从这
个改变了的东西那里予以取消,那么这个东西——
    在这里是指绝对——对我们来说就不多不少重新恢复了它没经过这一度多余的麻烦
以前的样子。或者,如果说绝对并不因工具而发生什么改变,只是被吸引得靠近我们一
些,就象小鸟被胶竿吸引过来那样,那么绝对假如不是本来就在并且就愿意在我们近旁,
它就一定要嘲笑这样的一种诡计;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认识就是一种诡计。为什么呢?
因为认识通过它的多方面的辛勤努力,装出一副神情,令人觉得它的努力完全不是仅仅
去产生直接的、因而毫不费力的关系而已。再或者,如果我们研究我们将其想象为一种
媒介物的认识,从而认清了这媒介物对光线的折射规律,然后把光线的折射从结果里抽
除出去,那么这样地抽除折光作用的办法也完全是无用的;因为认识不是光线的折射作
用,认识就是光线自身,光线自身才使我们接触到真理,而如果光线被抽除出去,那么,
指点我们的岂不只还剩下一个纯粹的方向或空虚的地点了吗?
    同时,如果说这种害怕犯错误的顾虑,是对那种完全无此顾虑而直接开始工作并实
际进行认识的科学所采取的一种不信任,那么我们就不理解,为什么不应该反过来对这
种不信任采取不信任,即是说为什么这种害怕犯错误的顾虑本身不已经就是一种错误?
事实上这种顾虑乃是把某些东西,真正地说,是把很多东西,假定为真理,并以此为根
据,产生许多考虑,得出许多推论,而这样被假定的东西,本身究竟是不是真理,倒是
应该先行审查的。更确切地说,它假定着将认识视为一种工具和媒介物的观念,它也假
定着我们自身与这种认识之间有一种差别,而它尤其假定着:绝对站在一边而认识站在
另外一边,认识是自为的与绝对不相关联的,却倒是一种真实的东西,换句话说,认识
虽然是在绝对以外,当然也在真理以外,却还具有真理性——这样的一种假定,不禁使
人觉得那所谓害怕错误,实即是害怕真理。
    我们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乃是因为只有绝对是真的,或只有真理是绝对的。不同
意这个结论的人,当然可以作出这种区别,硬说一种认识虽然不象科学所愿望的那样认
识绝对,却也还是真的认识,硬说一般的认识虽然没有能力把握绝对,却可能有能力把
握别种真理。但是,我们终究要看到,发表这样议论的人都是由于他们作了一种模模糊
糊的区别,认为有一种绝对的真理和一种别样性质的真理;同时我们也将看到,象绝对、
认识这样的词汇,它们都假定着一种意义,而这种意义则正是现在才应该去努力获取的。
    我们根本不必去操心考虑,象这样的一些把认识当作一种用以把握绝对的工具或我
们赖以窥见真理的媒介物等等无用的观念和说法(可以说一切关于与绝对不相关联的认
识的观念和关于与认识不相关联的绝对的观念,都归结于工具和媒介物等等关系上);
我们也完全无需去注意那些借口,它们都是没有能力从事于科学的人从假定这样一些关
系中所找到的借口,借以逃避科学研究的辛勤劳动,同时还借以装出一副严肃认真和奋
勉努力的样子;同样地,我们也用不着费心替这一切一切去寻找答案,因为它们都是会
被当作偶然的和任意的概念而抛弃掉的,而且甚至于使用这些字眼,如绝对、认识、客
观与主观,以及其他无数的、被假定大家都已熟知其意义的那些字眼,就可以被认为是
一种欺骗。因为,佯言它们的意义已为众所周知以及每个人本身都具有着关于它们的概
念等等,这似乎勿宁只是一种计谋,想逃避其主要任务,即是说,想借以免除提供这种
概念的任务。其实,与此相反,另外的一种工作倒应该说是更有理由予以免除,即,我
们大可不必去注意那些足以根本否定科学的观念和说法,因为这些观念和说法只构成一
种空的知识现象,当科学出现时,空的知识现象就会立即消逝的。但是,正在出现过程
中的科学,本身也还是一种现象;科学的出现,还不是真正的、实现了和展开了的科学
自身。所以无论我们鉴于科学与另外一种知识并列在一起从而把科学也想象为现象,或
是把那另外一种不真实的知识称之为科学的现象,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不过科学毕竟
必须摆脱这种现象;而它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只有转过来面对着这种现象。因为,科学
要抛弃或驳斥一种不是真理的知识,说它是对事物的一种庸俗见解,则不能全凭断言,
断言自己是完全另一种性质的知识,至于那种庸俗的见解在自己看来一文不值等等;也
不能全凭揣想,说在这种不真的知识本身存在着一种较好知识的朕兆。如果只作断言,
那么科学等于声明它自己的价值与力量全在于它的存在,但不真的知识恰恰也是诉诸它
的存在而断言科学在它看来一文不值的;一个赤裸的枯燥的断言,只能跟另一个断言具
有完全一样多的价值而已。我们说科学更不能凭借对一种较好知识的揣想,认定它存在
于不真实的知识里而又是在这里指示着真实的科学,乃是因为如果这样,那么从一方面
说,科学又同样诉之于一种赤裸的存在了,而从另一方面说,它之诉诸它自身,并不是
它自在自为地存着的自身,而勿宁是存在于不真实的知识里的,即它的一种坏的存在方
式,它的现象。
    由于这个原故,我们在这里应该将正在显现为现象的知识加以陈述。
    现在,既然这个陈述只以正在显现为现象的知识为对象,它本身就似乎不是那种在
其独有的形态里发展运动着的自由的科学;而从这个观点上看,这种陈述勿宁可以被视
为向真知识发展中的自然意识的道路,或灵魂的道路;灵魂在这个道路上穿过它自己的
本性给它预定下来的一联串的过站,即经历它自己的一系列的形态,从而纯化了自己,
变成为精神;
    因为灵魂充分地或完全地经验了它自己以后,就认识到它自己的自在。
    自然的意识将证明它自己只是知识的概念或是不实在的知识。但由于它直接把自己
视为实在的知识,于是在它看来这条道路就具有否定的意义,概念的现实化对它而言就
勿宁成了它自身的毁灭;因为它在这条道路上丧失了它的真理性。
    因此,这条道路可以视为是怀疑的道路,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绝望的道路;因为
在这里所发生的不是通常的所谓怀疑;通常的怀疑乃是对某种假定的真理的一种摇动,
在摇动之后,怀疑重新消失而原来的真理重新出现,于是终于事情又恢复到怀疑以前的
样子。相反地,这里的这种怀疑,乃是对现象知识的非真理性的一种自觉的洞见,对于
这种怀疑而言,勿宁只有真正没现实化的概念才是最实在的东西。因此,这种彻底的怀
疑主义也不是严肃地追求真理和从事科学的人所自以为业已具备了的那种决心,即,决
心在科学里不因权威而听从别人的思想,决心亲自审查一切而只遵从自己的确信,或者
说得更好些,决心亲自产生一切而只承认自己的行动是真实的。意识在这条道路上所经
历的它那一系列的形态,可以说是意识自身向科学发展的一篇详细的形成史。上述的决
心把这个发展形成的过程以决心的简单方式呈现出来,当作是直接已经完结了和实现了
的东西;但是,与这种不真实的情况相反,这条怀疑的道路乃是一个现实的形成过程。
遵从自己的确信,诚然要比听从别人的权威高强些,但从出于权威的意见转变为出于自
信的意见,意见的来源虽有转变,并不必然地就使意见的内容也有所改变,并不一定就
会在错误的地方出现真理。如果我们执着于意见和成见的系统,那么究竟这样意见来自
别人的权威或是来自自己的信心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唯一的差别是后一种方式下的意见
更多一种虚浮的性质罢了。相反地,只有对显现为现象的意识的全部领域都加以怀疑,
只有通过这样的怀疑主义,精神才能善于识别真理,因为它已不复寄望于所谓自然的观
念、思想和意见,不管它们是自己的或是别人的。至于径直地就想去识别和审查的那种
意识,由于它本身还充满和纠缠着这些自然的观念、思想和意见,事实上就没有能力做
它想做的事情。
    不实在的意识的各个形态,由于它们之间有依序前进的必然性和互相关联的必然性,
将自己发展出完整的形态体系来。为了便于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暂且一般地指出:把
不真实的意识就其为不真实的东西而加以陈述,这并不纯然是一种否定的运动。一般地
说,自然的意识对这种陈述所持的见解,就是这样的一种片面的见解;而一种知识,如
果它以这种片面性为本质,它就是不完全的意识的形态之一,这种形态的意识投身于形
成发展的过程,并将在过程中呈现出来。
因为这种片面的见解就是怀疑主义,怀疑主义永远只见到结果是纯粹的虚无,而完
全不去注意,这种虚无乃是特定的虚无,它是对于结果之所自出的那种东西的虚无[或
否定]。但事实上,如果虚无是对结果之所自出的东西的虚无,那它就纯然是真实的结
果;它因而本身就是一种特定的虚无,它就具有一种内容。终止于虚无或空虚的抽象性
上的怀疑主义,是不能超越这抽象性而继续前进的;它必须等待着看看是否有什么新的
东西显现出来,以便它好投之于这同一个空虚的深渊里去。相反,当结果被按照它真实
的情况那样理解为特定的否定时,新的形式就立即出现了,而否定就变成了过渡;有了
这种过渡,那穿过意识形态的整个系列的发展进程,就将自动地出现了。
正如发展进程的序列一样,目标也是知识所必需确定的;
目标就是知识不需要再超越它自己的那个地方,就是它找到了它自己的那个地方和
概念符合于对象、对象符合于概念的那个地方。趋向这个目标的发展进程,因而也就是
前进无已、不可遏止的,不以目标以前的任何过站而满足的。凡只局限于度过着一种自
然的生活的东西,就不能够由它自己来超越它的直接的实际存在;但它会被另外一种力
量迫使它超出它自己,而这个被迫超出自己就是它的死亡。但是意识本身就是它自己的
概念,因此它直接就是对于界限的超越,而且由于这个界限属于它自身,所以它就是对
它自身的超越;有了个别的存在,也就同时在意识里有了彼岸,即使这种彼岸只是并存
于界限的旁边,象在空间直观里那样。因此,意识感受着从它自身发出的这种暴力,一
定要败坏它整个的有限满足。当意识感受到这种暴力的时候,恐惧的意识很可能因害怕
真理而退缩回来,竭力去保全它那陷于消灭危险中的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精神现象学 现象学 黑格尔 一文不值 科学研究 哲学 知识 工具 种类 黑格尔

http://free919.net
沙发
哲思 发表于 2012-3-23 20:35:36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但是,恐惧的意识是不可能宁静下来的:首先,尽管它想安居于无思虑的懒惰中,
它的思想却在干犯着这种无思无虑,它的心神不宁却在扰乱着这种懒散;其次,尽管它
把自己巩固起来,成了一种心情,在这种心情之下,它确信一切东西就其自己的类属而
言都是好的,但有这样的确信的意识也同样地感受暴力,它感受从理性方面来的暴力,
因为理性正是认为某个东西之所以不好是由于它只是一个类属。或者再换一方面说害怕
真理的意识也很可能躲在一个幌子下面自欺欺人,认为害怕真理毕竟还比任何自己杜撰
出来或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思想要聪明些;而其挂在外面的幌子则仿佛在说,正是由于有
了对真理的热烈渴求,才使它自己很难于,甚至不可能找到别的真理,而只能找到虚浮
的意识所取得的真理;这种虚浮,善于把真理都一一予以败坏,从而退回自身,陶醉在
它自己的知性之中,即,陶醉于会瓦解一切思想却不会从中取得其一切内容而只会从中
找到赤裸的自我的那种理解力中,——这种虚浮,乃是一种满足,必须听其自然,不去
管它,因为它逃避普遍,而只追求自为的存在。
关于进程的方式和必然性,我们暂时地一般地谈了这些,现在我们再来谈谈关于系
统陈述的方法,可能也有些用处。这种陈述,既然被想象为科学对待现象知识的一种行
动和对认识的实在的一种考察与审查,那么不先作一种假定,不先设立尺度以为根据,
显然是无法进行的。因为审核考查就在于使用某种已被承认了的尺度,就在于产生被考
查的东西与尺度之间的相等或不相等以决定其对与不对;因而一般地说,尺度,以及科
学也一样,如果科学是尺度的话,在进行考查时是被当作本质或自在物而承认了的。但
是在这里,科学刚才出现,所以无论是科学自身,或是任何其他的尺度,都还没证明其
自己是本质或自在的东西;而没有这样的一种东西,审查就显然不可能进行。
    这是一个矛盾。如果我们注意一下在意识里知识的抽象规定是什么和真理的抽象规
定是什么,则这个矛盾和这个矛盾的消除就将表现得更加确切。因为,意识是把自己跟
某种东西区别开来而同时又与它相关联着的;或者用流行的话说,这就是,有某种为意
识的东西;而这种关联或某种东西的为一个意识的存在,这个特定的方面,就是知识。
但是我们把自在的存在跟这种为一个他物的存在区别开来;同样地,与知识发生了关联
的存在也跟它区别开来并且被设定为也是存在于这种关联之外的,这个自在的存在的这
一方面,就叫做真理。至于这些规定的真正内容是什么,在这里与我们毫不相干,因为
既然显现为现象的知识是我们讨论研究的对象,那么它们的规定也就是首先被按其直接
对我们呈现的那样接受下来了的;而它们对我们的呈现,则正是象我们方才说过的那样。
    如果我们现在来研究知识的真理,这就好象我们要研究知识的自在存在。可是在这
种究研里,知识是我们的对象,它是为我们的存在;而这样一来,知识的自在勿宁就成
了知识的为我们的存在了;我们所认为是它的本质的东西,勿宁就会不是它的真理而仅
仅是我们关于它的知识了。本质或尺度就将存在于我们这里,而那种应该与尺度相比较
并通过这种比较而予以决定的东西,就不是必然地要去承认这个尺度。
    但是,这种分离或这种分离和假定的现象,已由于我们所研究的对象的本性而得到
了克服。意识自身给它自己提供尺度,因此,考察研究就成了意识与它自身的一种比较;
因为上面所作的那种区别并不超出于意识以外。意识在它自身就是为一个另外的意识的
意识,或者说,它一般说来在其自身就具有着知识环节的规定性;同时,这另外的一个,
对意识而言不仅是为它[意识]的,而且也存在于这个关联之外,也是自在的,即是说,
也是真理环节。因此,被意识宣布为它自身以内的自在或真理的那种东西,就是我们所
用的尺度,意识自己把这个尺度建立起来,用以衡量它的知识。如果我们把知识称为概
念,而把本质或真理称为存在物或对象,那么所谓审查考核就是去看看概念是否符合于
对象。但如果我们反过来把对象的本质或自在称为概念而另一方面把作为对象的概念理
解为对象,即是说,把概念理解为为他的,那么审查考核就是去看看对象是否符合于它
自己的概念。显而易见,这两个过程乃是一回事情。可是具有本质重要性的是,我们在
整个考察研究过程中必须牢牢记住,概念和对象,为他的存在与自在的存在,这两个环
节都在我们所研究的这个知识本身之内,因而我们不需要携带我们的尺度来,也不需要
在考察研究的时候应用我们的观念和思想:由于我们丢开这些东西,我们就能够按照事
物自在的和自为的样子来考察它。
    但是,就概念和对象、衡量的尺度和被衡量的东西都已现成存在于意识自身之内这
一方面来看,不仅我们的任何额外的行动是多余的,而且我们也根本不需要去比较它们
和认真地考查它们;因此,同样就这一方面来看,既然意识是自己在考查它自己,那么
我们还能做的也就只有单纯的袖手旁观了。因为意识一方面是关于对象的意识,另一方
面又是关于它自己的意识;它是关于对它而言是真理的那种东西的意识,又是关于它对
这种真理的知识的意识。既然两者都是为意识的,所以意识本身就是它们两者的比较;
它的关于对象的知识之符合于这个对象与否,乃是对这同一个意识而言的。
    诚然不错,对于意识来说,对象就只是象意识所认识它的那个样子,意识似乎不可
能窥探到对象的不是为意识的那个本来面目或其自在的存在,因而也就不能根据对象来
考查它的知识。但是,意识之一般地具有关于一个对象的知识这一事实,恰恰就已经表
明是有区别的:一个环节是某种自在于意识之外的东西,而另一个环节是知识,或者说,
是对象的为意识的存在。根据这个现成存在着的区别,就能进行比较考查。如果在这个
比较中双方不相符合,那么意识就必须改变它的知识,以便使之符合于对象;但在知识
的改变过程中,对象自身事实上也与之相应地发生变化;因为从本质上说现成存在着的
知识本来是一种关于对象的知识:跟着知识的改变,对象也变成了另一个对象,因为它
本质上是属于这个知识的。
    意识因而就发现,它从前以为是自在之物的那种东西实际上并不是自在的,或者说,
它发现自在之物本来就仅只是对它[意识]而言的自在。当意识在它的对象上发现它的
知识不符合于这个对象时,对象自身就保持不下去,换句话说,当尺度所考查的东西在
考查中站立不住时,考查所使用的尺度自身也就改变;而考查不仅是对于知识的一种考
查,而且也是对考查的尺度的一种考查。
    意识对它自身——既对它的知识又对它的对象——所实行的这种辩证的运动,就其
替意识产生出新的真实对象这一点而言,恰恰就是人们称之为经验的那种东西。在这里
我们应该把刚才谈到的那个运动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更加确切地指出,以便我们能以一道
新的光线照明下面的陈述的科学方面。
    意识知道某种东西,这个东西、这个对象是本质或自在;但它也是为意识的自在;
因此,在这种真理上就出现了双重意义。我们看到,意识现在有了两种对象,一种对象
是第一个自在,另一种是这个自在的为意识的存在。后者初看起来好象只是意识对其自
身的反映,不是一种关于对象的表象,而是一种关于意识对前一种对象的知识的表象。
但是如同我们前面所指出的那样,前一种对象在运动中改变了自己;它不复是自在,它
已被意识到它是一种只为意识的自在;而这样一来,这个自在的为意识的存在就是真实
的东西,但这又等于说,这个自在的为意识的存在就是本质,或者说,就是意识的对象。
这个新的对象包含着对第一种对象的否定;新对象乃是关于第一种对象的经验。
    在我们对经验过程的这个陈述里,有一个环节似乎使这里所说的经验与通常所理解
的经验不尽一致。在这里,从第一种对象以及从这种对象的知识发展到另一种对象,即,
发展到人们称之为经验的那种对象,其间的过渡被说成为:对第一种对象的知识,即,
第一种自在的为意识的存在,本身变成了第二种对象。与此相反,通常所理解的情况则
好象我们是从一种另外的对象上经验到我们的第一种对象的非真实性的,而这另外的一
种对象,是我们偶然地从外面找到的对象;因而归根到底我们所有的对象,只是那种对
自在而自为的东西的单纯的把握。但按照上述的那种看法,新对象的出现显然是通过一
种意识本身的转化而变成的。象这样地来考察事物,乃是我们的额外做法,通过这种考
察,意识所经历的经验系列,就变成一个科学的发展进程;只是,这种考察并不考察我
们正在考察着的那种意识。但我们在这里的情况,也就跟我们在前面讨论这种陈述与怀
疑主义的关系时所说的是同一个情况,即是说,从一个不真实的知识里产生出来的任何
一次结果,都不会变成一个空无所有,而必然地要被理解为对产生结果的那个东西的否
定;每一次的结果,都包含着以前的知识里所包含着的真理。这种情况在这里表现成这
样:由于当初作为对象而出现于意识之前的东西归结为关于这个对象的一种知识,并且
由于自在变成了自在的一种为意识的存在,变成了一种新的对象,因而也就出现了一种
新的、具有不同于以前的本质的意识形态。这种情况,就使意识形态的整个系列按照它
们的必然性向前发展。不过,这种必然性,或者说,新对象的出现——新对象在意识的
不知不觉中出现于意识面前——在我们看起来,仿佛是一种暗自发生于意识背后的东西。
因此,在意识的运动过程里就出现了一种环节,即自在的存在或为我们的存在,这种存
在是为我们的,〔我们研究意识过程的人,知道它出现,〕而不是为意识的,〔意识并
不知道它的出现,〕因为意识正在聚精会神地忙于经验自身。然而这种为我们而出现的
存在,它的内容却是为意识的,我们只另外把握了它的形式,亦即它的纯粹的出现;所
以就它是为意识的而言,这种新出现或新发生的东西只是一种对象,而就它是为我们的
而言,它就同时又是一种形成运动。
    由于这种必然性,这条达到科学的道路本身已经就是科学了,而且就其内容来说,
乃是关于意识的经验的科学。
    意识对其自身的经验,按其概念来说,是能够完全包括整个意识系统,即,整个的
精神真理的王国于其自身的;因而真理的各个环节在这个独特的规定性之下并不是被陈
述为抽象的、纯粹的环节,而是被陈述为意识的环节,或者换句话说,意识本身就是出
现于它自己与这些环节的关系中的;因为这个缘故,全体的各个环节就是意识的各个形
态。意识在趋向于它的真实存在的过程中,将要达到一个地点,在这个地点上,它将摆
脱它从外表上看起来的那个样子,从外表上看,它仿佛总跟外来的东西,即总跟为它
〔意识〕而存在的和作为一个他物而存在的东西纠缠在一起;在这个地点上,现象即是
本质;因而恰恰在这个地点上,对意识的陈述就等于是真正的精神科学;而最后,当意
识把握了它自己的这个本质时,它自身就将标示着绝对知识的本性。
http://free919.net

使用道具

藤椅
ning22047 发表于 2014-9-22 00:10:2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黑格尔的思想确实了不起,可以说不了解黑格尔的思想,不了解西方文化怎么会发展出黑格尔思想,就不可能真正认识西方思想的内核。
黑格尔思想最宝贵的部分是论证了这么一个事实:真正客观的东西一定是形式与内容的一致。用经济学与法学的话说是,真正客观的理论一定是效率(形式)与公平(内容)的统一,是实质正义(内容)与形式正义(形式)的统一。如果在一种理论中,这两者之间还存在这矛盾,只能说明这种东西尚没有脱离主观性,或者是没脱离康德所谓的客观的主观性,。从此可以看到,目前西方经济学和法学思想尚处于形式与内容严重矛盾的状态中。它们从根基上抽调了人的感性内容,只是在讨论一个形式问题,所以这些理论看上去很有道理且难以反驳——这源于他们建立在严密的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实则与现实相悖——因为它们都忽略了人的感性生活内容。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运行规律早已被黑格尔揭示出来:最初的理念是那个最空洞、最抽象的理念(有),但这个理念由于是最空洞的,因此它同时就是第二个理念“无”,有无的变化就第三个理念“变”,由此不断上升以至于最高的绝对理念,绝对理念是对最初的理念的回归,但这不是单调的重复而是螺旋性的上升,因为在上升的过程中,所有无限具体的,丰富的内容被发展了出来(详细的可以参看《小逻辑》一书)。
我们现在生活在资本主义的末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黑格尔所说的成为了现实:金融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经济的发展,究其本质,其实就是货币这个绝对理念的螺旋上升运动所展现出来的现象。货币可以被中央银行造出,一开始它是绝对空无的,抽象的符号,随着货币的不断螺旋型运动,无限丰富、具体的现实就被生产出来。而货币——绝对理念,的根本来源其实是人的意志——是热情,冲动,欲望、激情、征服、压迫等等这些非理性的因素,这在股票市场上最突出地体现出来。资本主义的繁荣与衰败都是非理性的结果,它根本不是理性设计的结果。理性不过是非理性用来改造世界的工具,理性只有工具意义,没有价值意义。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就是由欲望推动的,添加了一套理性规范的东西。而欲望,或者说感性本身,在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传统中,只是生灭之物,没有终极的意义。为什么这么多人从资本主义经济中逃离出去,去寻找所谓的精神家园,黑格尔早已给出了答案。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3 1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