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百五 发表于 2012-4-11 12:27
觉在测在主观世界等等概念,归结起来都用一个概念替代一下:现象世界。
然后LZ假设,现象世界由不依赖意识 ...
我无法同意你的观点,现简述如下:
1、觉在、测在不等于现象,因为那是“所观之象”【属于已知世界,或者人化世界或者“知化世界”,即掺杂了若干“主观拟在”因素、内容或过程的客观世界】而非“自在之象”【属于实在世界】,其区别我在帖子中论述“已知世界不等于客体世界”时已有说明;
2、现在继续补充一点:即觉在、测在所对应的只是“知化”的此时此地此样在,而非此时此地此样在的全部内容;此时此地此样在只是实在的某种存在样式,是单一的或有限的,而实在的实际存在样式却可能是无限丰富的,即无限多样的和多变的;
3、主观世界是“拟在世界”,它不同于主客观混杂的觉在、测在世界,也不同于客观的现象界。
4、现象世界本身就是实在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无法模糊不清的说什么“现象世界由……客观实在引发”,因为这是存在歧义的;
5、“我们假设不依赖意识的客观的声音就是分子震动”,不要这个假设了吧;声音是不是分子振动,对科学很重要,但对哲学却算并不上很重要的东西;因为哲学的规定是框架性、原则性的抽象规定,对其细节内容则是开放的;哲学要做的不和科学比较谁更精确,而是探讨如何在基于科学、合乎科学的条件下更合理的界说“整个世界”;
6、你说“现在工具主义跳出来说,物理属性仅仅是描述现象的工具,而不是实在本身”,这个观点我基本上是同意的,因为我认为:
【属性是从与事物相关的现象、过程和相互关系中归结而来的。根据属性与事物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类,即固有属性(实现某个过程的固有能力)、关系属性(参与形成某种关系系统的固有能力)、比较属性(与其它事物相比较而呈现出来的特性)和“误植属性”(因为偶然的、个别的或暂时的主客观原因而被“误植”给事物的“属性”)。其中对前三者的认识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而对后者的认识不是过于肤浅、表面,就是存在着某种“可笑的错误”。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哲学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394046&page=1&from^^uid=2486024】
——————————————————————————————
按照上述理解,物理属性往往是关系属性或比较属性,只有运动能力本身才是其固有属性。
7、你说的“现象的模型”是关于认识的而非关于现象本身的。打个比方吧:我们只有用一些限制词或“摹状词”才能说明你究竟是一个什么人(如男或女、胖或瘦、美或丑、白种人或黄种人,等等),但是难道这些限制词所讲的东西就是阁下的全部本真面目、就把阁下的全部”内容“穷尽了吗?难道阁下的现实生活就会仅仅被限缩在它们所框架的范围内吗?
8、你说”他们怎么描述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存在“——这句话至少有三个问题,即:描述【语言的能表】必须依赖意识【语言的直接所表】,脱离意识的描述是毫无意义的噪音(如是用说的方式描述的话);被描述出来的至多乃是觉在或测在【即“知化”存在】而非存在的全部本真内容、本来面目;觉在、测在【“知化”存在】依赖意识不等于“客观存在”也依赖意识【实际上只是其中的部分内容依赖意识,还有部分内容则是意识的基础、是能决定意识的而不能被意识所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