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huangyuzhu
1016 2

发展的尽头是什么? [推广有奖]

  • 5关注
  • 11粉丝

CEO

讲师

18%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9369 个
通用积分
5.4417
学术水平
42 点
热心指数
35 点
信用等级
25 点
经验
13923 点
帖子
427
精华
0
在线时间
329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4
最后登录
2022-3-17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发展的尽头是什么?(2009年12月25日)
  
    可能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学习经济学的过程中,一直抱有很多疑问。我常常怀疑短视的行为背后是否会是一个种群的加速毁灭?像玛雅文明无疑不是在过渡发展中走向灭亡的。美国200多年的价值观,是否会导致人类的欲望过度,发展过度呢?
  
    在经济学的逻辑中,人们的欲望是天然的,消费理论中追求最大化效用,企业理论中追求最大化利润。但无论我们怎么追求效率,最终都是为了最大化我们的欲望!可是,我想问:发展的尽头是什么?是不断的进步还是加速的毁灭呢?闪耀的黄金背后是否是恶魔面目狰狞的笑容?为什么我们要抛弃《道德情操论》,为什么不给欲望这头脱缰的野马一个绳索!
  
    也许有人提出,分析中有预算约束,我们有限制欲望的工具,所以需求和欲望是不同的。的确,我在本科毕业前也是如此认为的。不过这个分析终究太简单了,分析中除了挥霍就不再思考更多的东西了,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人们不光会消费而且会储蓄,会投资,会达成欲望而提高自己赚钱的能力。如此,收入约束只是在短期内的硬约束,从长期来看人们会不断地外推这个约束,也就变成了软约束。那并不是限制欲望的道具,结合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原理,这就呈现出一种递进的欲望形成过程,收入少,满足自己吃的消费;然后满足吃的需求后,人们又会追求住的需求,于是我们拼命赚钱,提高收入,在新的收入约束下,最大化我们的效用;满足住的需求后,我们会渴望地位,尊严,于是我们再次进入赚钱的洪流中,去渴望财富,渴望金钱。人性在欲望的驱动下,越发的张狂,越发的贪婪,何时才有尽头!这是市场的力量,就像撒旦的恶魔不断引诱出人们最原始的欲望。
  
    在我看来,无论是宗教,还是哲学理论,都是引导人们内心平静的一种方式。回首历史,可以发现我们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也是学哲学的,哲学并不像我们现代经济学那样用着竭泽而渔的极端去追求欲望的满足,它更清澈,更能指导我们的前进方向。我想亚当.斯密的初衷一定不是现在这样的,应该用道德去克制欲望,用财富去满足欲望,两个方面都是并行不悖的。改革开放的遗漏就在于没有注意道德的建设,而在理论研究中,我们抛弃道德问题,也是种错误,特别是市场具有如此大力量的时候,更应该在理论中指出这些。
  
    也许天朝上国的皇帝嘲笑外邦为蛮夷是愚昧无知的表现,可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呢!即使现在,我有时也会认为他们是蛮夷,由原始的欲望驱动,本能的生活,不是蛮夷又是什么呢?可能是我们穷怕了,被打怕了,这个礼仪之邦变得崇拜“强者”,不再崇拜“圣人”了。是时代的进步,还是时代的退步呢?
  
    看完上面的论断,可能不少朋友会在我头上扣上悲观论者,反社会者的帽子,可我不这么认为,我提这些,并不反对发展,而且也提倡效率,我仅仅是在反思。由于年龄只有23岁,我的反思会有不对,不成熟的地方,但只有不断的在进步和反思中,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人类。我想说的只是,发展要适度,欲望要适度,利润要适度,财富要分配适度,一言蔽之就是:“和谐”。
  
    不要让恶魔带走你的荣耀,不要祈求上帝赐予人性的救赎!你的救赎在于自己的坚持!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pinggu.org/bbs/viewthread.php?tid=662683&page=1&from^^uid=417409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thread 人大经济论坛 中国传统文化 pinggu

沙发
Translivania 发表于 2010-11-8 19:59:43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对楼主的看法不是完全赞同。在我看来,人性是本恶的,但是人的天性又是追求自己所没有的,就是人追求事物全满的特性。所以追其利益最大化合所谓的追求个人修养事实上不是矛盾的。因为,一切全部源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所谓追求个人修养,正是社会所宣扬的仁爱和谐等因素,人源于天性中的追求全而满的潜意识驱动,自然而然的追求本性中没有的善,于是人在后天便成为善与恶的混合体。所谓的恶,并非是故意为之的恶,而是当面对2选1时,人一定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项。所以,亚当斯密尽管试图通过宣扬道德来压制人本性中的贪婪(前边说过,人天性中的追求全而满),但是亚当斯密最后的表述也确定了当每个人都去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时整个社会将获得最大化的福利。然后,凯恩斯和博弈论便马上用个人理性与群体非理性驳斥的亚当斯密的观点。但是亚当斯密的观点是以公平公正为前提的,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是以利制利,个体之间由于利益最大化产生的行为制衡个体逐利导致的混乱。因为人治,就是以人自身情操道德来构建世界和谐,这是不现实也是荒谬的,法律和竞争事实上才是真实制衡社会的最主要因素,法律保障公平杜绝作弊,而竞争则制衡各方利益从无形中杜绝了个体逐利导致的社会混乱,因此机制和制度才是维护人类秩序的根基。在人之前,动物世界为何能做到和谐,并非是单个动物认识到发展要有度的问题,而是没种动物必定有自己的天敌制约着自身的发展。就像在欧洲大陆没有泛滥的兔子却在澳洲发了飙,正是缺了天敌的制约。而兔子的天敌是刻意和兔子过不去吗,不是它们也是为了自己的食欲而去捕杀兔子。因此,所谓终极的和谐,并非是没有欲望,而是全有人的欲望环环相扣,所有人被禁锢在一条利益的链条上,不得越雷池半步。

使用道具

藤椅
huangyuzhu 发表于 2012-5-9 14:52:4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Translivania 发表于 2010-11-8 19:59
我对楼主的看法不是完全赞同。在我看来,人性是本恶的,但是人的天性又是追求自己所没有的,就是人追求事物 ...
             我认为理论和现实是有差距的。当然在绝对的假设条件下,完全竞争市场是正确的,这也是我们希望达到的高度,但是现实却远远无法达到如此高度。在最优选择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我认为我们应该寻找更切实可行的方案。我在文中撰写的也仅仅是现实处境给我的感悟。
         

使用道具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6-24 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