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布尔什维克
2209 3

[转帖]韩强:谁提计划经济这个词谁就是要搞倒退吗 [推广有奖]

  • 0关注
  • 1粉丝

副教授

52%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6862 个
通用积分
46.1529
学术水平
13 点
热心指数
9 点
信用等级
10 点
经验
10617 点
帖子
388
精华
1
在线时间
487 小时
注册时间
2006-2-7
最后登录
2024-1-2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韩强:谁提计划经济这个词谁就是要搞倒退吗
作者:韩强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1. &lt;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 src="/Article/GetHits.asp?ArticleID=15867"&gt;<br><br>&lt;/script&gt;
复制代码
810 更新时间:2007-2-28

韩强:谁提计划经济这个词谁就是要搞倒退吗

2006年02月22日 14:32 新浪财经
------------------------------------------------------------------
  韩强

  我非常奇怪!“计划经济”这个词,在中国内地理论界竟然成了禁区,谁一用这个词,就是要搞倒退,要倒退到50年代去。这不是吓唬人吗?有经济学家竟然用粮票、布票说事,谁要提“计划经济”,谁就是倒退到50年代的粮票、布票那里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现在发粮票、布票有用吗?没用!为什么?现在不是短缺经济,生活资料丰富,用粮票、布票买东西可能吗?不可能!那样,只能造成更多的商品积压。90年代初,彩电还要票呢,现在用得着吗?不断降价,还不容易销售呢!再搞什么彩电票,这不是和现存的几家电视机厂开玩笑吗?

  其实,在国外“计划经济”这个词是平常的,例如,法国是“指导性计划经济”模式,世界经济学家也承认这一点。无论是英国、德国、日本、还是韩国,“计划经济”这个词都经常使用,没有等同于“行政命令经济”,比较客观的外国经济学家对中国上个世纪中期的评价,常用词是“行政经济”、“命令经济”,我们内地的报刊是不谈的。

  中国传统哲学的主导思维方式是直觉的,对概念不严格。所以早期留学英国的严复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建立在逻辑思维方法上的,基本的方法是归纳和演绎。

  前苏联的经济教科书就是把计划与市场对立起来的,而且一切计划都是用行政命令方式推行的。在当时的社会主义阵营中东欧一些国家出现了新马克思主义,早就开始研究计划与市场的关系,但是当时的中国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当修正主义批判。

  我的研究认为,西方从凯恩斯主义产生开始,就逐步形成了以宏观调控为基础的计划性设计制度,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1)以利率、汇率等金融手段保持经济的平衡;(2)制定产业政策实现合理布局,并引导科技与企业结合进行创新,(3)制定产品质量标准并且不断提高标准,(4)制定公共政策,维护秩序。(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所以消除了1929年那样的经济危机,经济可以表现为萧条,但是没有出现1929年那样的破坏性经济危机。但是,上个世纪中期的苏联和中国都把凯恩斯当做帝国主义辩护士进行猛烈的批判。直到1980年,中国学术界才正视凯恩斯的理论。

  东欧的卡莱斯基,早就开始做打通马克思和凯恩斯的工作。卡莱斯基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动态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这三个领域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他1899年生于波兰罗兹,系犹太血统的波兰人。1929年底,以其优秀的论文进入华沙的商业循环与 价格研究所,开始了他毕生的经济学家的生涯。1936至1945年底,他曾先后在英国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从事教学与研究,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国际劳工局工作。1946年,任波兰中央计划局顾问和法国财政部顾问,1946年底去美国,任联合国经济署经济稳定与发展局副局长,领导该局的经济稳定处工作,负责撰写当年的世界经济报告。1954年12月,辞去联合国工作返回波兰。1956年获波兰中央资格委员会授予的教授职称,1957年任波兰国家经委副主席、波兰远景规划委员会主席。1960年以后,辞去政府职务,回到波兰中央计划统计学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直至1970年4月病逝。卡莱斯基的主要代表作有:《经济波动理论文集》(1939年)、《动态经济学研究》(1943年)、《经济动态理论:论 资本主义经济周期变动和长期变动》(1954年)、《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导论》(1969年)、《资本主义转变的最后阶段》(1972年)、《社会主义和混合经济的经济增长文选》(1972年)、《资本主义动态学文选》(1971 年)、《论发展中经济》(1976年)。其中,《社会主义经济增长理论导论》是在他1963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大纲》基础上以教材形式改写 成的,也是卡莱斯基著作的第一个中译本(由符钢战译,上海三联书店1988年出版)。

  还有一位女学者十分引人注目:在“剑桥园地”,还有一位杰出的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她1922年入剑桥念经济学,当时马歇尔还健在,但主要是庇古给学生讲授马歇尔的经济学。可以说她是马歇尔、庇古和凯恩斯的学生。但同时也还是斯拉法、卡尔多(N·Kaldor)和卡莱斯基(M·Kaleckl)的挚友,他们对马克思的《资本论》有很深的研究。1928年她开始在剑桥工作,研究经济学。她是“剑桥园地”的积极参与者。这个“园地”的定期讨论会在30年代实际上正在孕育着凯恩斯的《通论》的初稿。罗宾逊夫人1933年出版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使年轻的她一下子走在了经济学的最前沿。随后她致力于对凯恩斯《通论》的阐释和辩护工作。然而在30年代末,她与卡莱斯基的相遇改变了她后来对经济研究的重点,也改变了她对马克思经济学的态度。她发现卡莱斯基已早于凯恩斯得出了后者的结论,而且卡莱斯基使用的是马克思经济学的语言。马克思的整体社会观深深吸引了她。1942年她出版了《论马克思经济学》,并于1956年出版了她开创性的、同时也可能使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资本积累》。(张军《经济学的回顾》《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03年11月3日)由此可见,在国外,“计划经济”这个词,并不是禁区。

  中国的改革开放,起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当时提出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是一个进步,真正走向市场经济是在90年代。只有十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也有一些问题。所以我们现在的任务是完善市场经济,建立有秩序的市场经济。

  我举个例子,我们要修城市的路,设计出快车道、慢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路修好了。要有交通规则,警察是干什么的?维持秩序的,至于你是开红旗还是开夏利,并不限制,但是无论什么车,必须符合上路的标准,不能开不合格的车,人车各行其路。这样就活了,而且灵活又有秩序。为了维持秩序,要对不守规则者进行处罚。这是有规则的现代市场经济的例子。计划是干什么的?是要设计出这套制度!合格者、守规则者可以通行;不合格者、不守规则者上路就处罚。交通管理局向公众公布规则,这叫指导,如果违反规则,说服教育,你非要与规则对抗,后果自负!

  行政命令经济就好象只许开红旗,不许开夏利,因为领导认为红旗好,是社会主义的,夏利是资本主义的。看一看上个世纪的行政命令经济,是不是这样!大跃进呢?好象某一天忽然认为红旗太慢,要加速,结果在路上不管红绿灯,勇往直前!

  再看现在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红旗、夏利什么车都可以开,不合格的车也上路,而且不遵守交通规则,在路上横冲直撞!因为这个领导认为这个车好,那个领导认为那个车好,还有的领导认为质量差的车上路也没有关系,为什么你的能开,我不能开?你可以下命令,我为什么不可以下命令?这就是行政命令的“市场化”。

  所以,现在要创新,要走计划与市场协调的现代经济的路,要建立有秩序的灵活经济,这与所谓的“倒退”没有任何关系。我们理论界真正理解现代市场与计划的关系吗?理解这两个概念在现代经济中的真正涵义吗?恕我直言,不理解!对市场的理解还停留19世纪的自由市场经济的观念上,甚至出现泛市场化的倾向。虽然报刊、杂志上也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的说法,但实际操作层面上,不顾环境、不顾生命安全,短期目标,赚钱就行!根本不愿意接受宏观调控,一些特殊经济利益集团公开对抗宏观调控,还有某些经济学家替他们喊冤。对于经济计划仍然是前苏联的那个与行政命令混合在一起的概念。

  看看90年代的报刊吧,一句流行语经常出现:“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如果这样,肯定有一批企业要亏损,因为等到你生产出来了,市场快饱合了,你的产品卖不出去多少,就该关门了!道理很简单,因为你看出来这种产品在市场上有需求,即使现量不多,很有销售前途,这种产品已经存在了,等你再批量生产,已经是坐二等车、三等车了。

  真正有前瞻性的说法应该是:市场将来需要什么?我要预计,我要早一点占领市场,我要领导市场新潮流。凡是真正的大企业都要有这种前瞻性,所以都有设计部,不仅是新产品设计,还有营销设计,是一整套设计!是要坐一等车的方案!包括应急方案和对应危机方案,时刻准备刹车。没有前瞻性,只能停留在8亿件衬衣换一架A380的水平,然后说我的GDP又增长了!

  这些例子也许不准确,下面我举法国的例子,可以看一看,现代资本主义的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怎样建立在制度设计基础上的。特别是法国从1947年就开始制定五年计划,一直到现在,不过计划不包含GDP硬指标,GDP是秋后算账,能完成多少算多少,不强求。但是产业政策是要进行的,而且根据实际,不断修正。产业政策的推行也不是靠行政命令强制推行,而是引导,通过银行贷款政策、产业创新、质量标准等政策引导。

  所以,邓小平同志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这两个手段都要灵活运用。“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我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一二十年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得多快啊!高科技领域的一个突破,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我们自己这几年,离开科学技术能增长得这么快吗?要提倡科学,靠科学才有希望。近十几年来我国科技进步不小,希望在九十年代,进步得更快。每一行都树立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一定要打赢。高科技领域,中国也要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8页)"明确的战略目标”实际上就是计划,这是创新的计划,“带动一批产业的发展”就是创新的产业政策。

  我这里用的是解释学方法谈计划与市场在现代经济中的关系,原因是教科书的观念还没有更新,市场经济的解释更新了,经济计划的的解释还没有对计划与行政命令进行严格的区别,如果还不进行更新,只能在现实中,让行政命令经济愈演愈烈。就象我前面说的,各种车辆横冲直撞,都觉得自己有理。所以我要说:建立有秩序的市场经济是当前的首要任务。

  附录:

  《法国的指导性计划经济模式》

  法国是有悠久的国家主义传统的国家,一向推崇国家集权的积极作用。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努力被看做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中持国家计划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重要试验和范例。而多年的经济发展历史证明,这种模式是成功的。1951年-1979年法国GDP不均增长率为4.9%,超过了原联邦德国(4.7%),美国(3.6%)和英国(2.6%)。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由于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原因,与其它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法国经济发展迟缓、工业水平相对落后。虽然早在十八世纪末法国就已开始产业革命,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仍占较大比重,小土地所有制导致农业经营过于分散,农业人口众多,农村既无法成为工业的市场,也不能为工业提供更多的劳动力。另一方面,法国工业结构长期不合理,中小企业和手工业在工业部门中处于优势地位,工业企业规模过小,生产率低下,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就业人口近半数集中在食品和轻工业部门,商品输出长期以时装、化妆品、纺织品和葡萄酒为主。高利贷资本异常发达,以借贷形式的资本输出过多,导致国内生产性投资不足,抑制了本国的经济发展。迟至本世纪二十年代,法国才完成产业结构的转变,随着冶金、有色金属、橡胶和机械工业的兴起,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农业,最终完成向工业国的过渡,但这个进程与美国和德国相比落后了约30年,比英国则落后了整整一个世纪。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工业遭到严重破坏,1944年的工业生产指数只相当于1938年的40%,而且设备老化,技术陈旧,市场物资匮乏。为了振兴经济,战后法国动用政府干预手段,成立了以经济学家莫奈为首的国家计划总署,制定、实施了著名的“现代化与装备计划”,开创了此后延续数十年国家经济计划的先河,为延续至今的法国经济模式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戴高乐为了促进法国经济的现代化,维护其欧洲大国的独立地位,推行了政府指导性计划和国有化运动,经济增长比20世纪前半期加快了2~3倍,明显高于欧洲国家平均水平。英国也曾出现过国有化运动,但是从传统上它受美国价值观念影响,其国有化运动并不坚决,撒切尔夫人上台前后,英国推行“私有化”运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明显地超过了英国。

  80年代初,法国密特朗总统领导的社会党政府,掀起了一次大规模的国有化高潮。统计数据表明:1982年,法国推行国有化涉及基础工业和重化工业之外,还包括电子、原子能等新兴工业部门,以及纺织、造纸、建材等制造行业,甚至深入到航空工程、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工程等高科技领域。1982年,法国国有企业在钢铁行业比重为80%,航空运输行业为87%,在邮政 、电讯、铁路运输、烟草以及煤气生产方面,国有企业的控制程度甚至高达 100%,在基础化学、人造纤维、有色金属等行业,国有企业的比重也超过了50%。

  法国国有企业在经济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按欧共体的定义,国有企业即“政府当局可以凭借它对企业的所有权、控制权或管理条例,对其施加直接或间接支配性影响的企业。”法国通过从本世纪初开始的坚持不懈的国有化建立了庞大的国有企业体系。国有工业企业的营业额占全部工业企业营业额的40%;投资额占工业投资的30%;职工人数占工业企业职工人数的23%,这些比例在OECD国家中都属最高之列。尤其重要的是法国通过国有化运动控制了全国半数以上的银行,从而对于金融信贷有着决定性的支配力量。这些数量众多的企业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非法人的公司事业和从事工商业活动的行政机构性质的公共事业机构。包括邮电、国家印刷厂、商会、存款银行以及地方政府控制的公共事业。二是工商业性质的公共事业机构和国有化企业,包括国营森林处、烟草和火柴工业管理部、雷诺汽车公司和国有银行等。三是中央或地方政府掌握部分股份的股份有限公司。而据法国官方标准,国家持有30%以上资本的企业均为国营企业。

  法国在八十年代中期受到私有化浪潮的影响,于1987年实行国有企业私有化,被私有化的企业有1082个,占总数的35%,国营企业人数减少了18%。但国营企业的规模和结构并未发生根本变化,国有企业在能源、交通、金融、保险、中间产品行业仍占有很大比重。

  法国的经济计划以成熟的市场经济为前提,并且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与环境中发挥作用的。经济计划以指导性为主,规定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轻重缓急的发展顺序作出安排,并辅以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在战后经济重建初期,经济计划带有较浓重的政府干预色彩,对计划规定了各种数量目标,政府通过税收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过程,集中巨额资金对优先发展部门给予财政支持。六十年代以后,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完善,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力度渐趋弱化,取消了经济计划中的数量指标,使之成为纯指导性计划。

  在让莫奈主持制定的第一个经济计划中,法国政府把重点放在基础产业部门,将煤炭、电力、钢铁、水泥、运输、农业机械设备确定为优先发展对象,对基础产业实行投资倾斜政策,提高工业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注重技术改造。据统计,在第一个经济计划实施期间,国家对上述重点部门共投入资金1,412亿法郎,占同期国家总投资的37%。进入五十年代,法国又连续实施了第二个(1954~1957年)和第三个(1958~1961年)经济计划,在继续加强基础部门的同时,扩大规划领域,协调各部门均衡发展,改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经济效益。

  借助政府干预,特别是得益于美国马歇尔援助计划,战后法国经济得到迅速恢复。1948年其国内生产总值和工业生产指数已达到战前1938年的水平。1949年全国发电303亿度,1959年达到645亿度,10年中翻了一番。煤炭产量1958年创历史最高纪录,达到6,000多万吨。钢铁、机床、运输设备和水泥的产量也都成倍增长,塑料、化肥、化学纤维以及农机设备甚至增长数倍。1949年时,法国基础部门只占工业附加值的四分之一,到1959年,该比重已提高到五分之二以上。

  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是法国经济的起飞时期,在继续实施第三个经济计划的基础上,计划总署相继制定了第四个(1962~1965年)和第五个(1966~1970年)经济计划。在此期间,法国把发展重心转移到石油化工、电子和机电、汽车、高速火车、宇航、造船、通讯设备等新兴工业部门,以此为龙头带动整个工业的全面发展。由于国家实施倾斜政策,这些部门的投资大幅增加,其中专用机电设备和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性投资每年增长率高达13%~16%,相当于整个经济部门生产性投资平均增长速度的一倍以上;家用电器、汽车、通讯等部门的生产性投资也都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增长。这一期间农业投资的增长大大促进了农业和食品加工业,为法国现代化农业奠定了基础。经过10余年的快速发展,法国一跃成为世界先进工业国。至七十年代中期,法国的水泥产量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轿车、石油产品、合成橡胶居第三位;钢铁、造船居第四位;飞机制造、宇航工业、海洋开发等领域的技术水平均居世界领先地位。1959年至1974年期间,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高达5.7%,不仅高于美国、英国,而且高于德国。同一时期,法国经济实力快速增长,按当年价格计算,1973年的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法郎,人均国民收入首次突破2万法郎。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带动下,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在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期,失业率始终控制在2.8%以内的低水平。

  七十年代以后,法国经济进入缓慢增长阶段。在石油危机引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中,法国经济反复衰退,物价轮番上涨,失业人数猛增。1977年失业率终于突破5%大关,此后一路上升,并于1985年第一次达到两位数。尽管历届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不断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计划总署也先后制定了第六个(1971~1975年)、第七个(1976~1980年)、第八个(1981~1985年)、第九个(1984~1988年)和第十个(1989~1992年)经济计划,但这些计划的执行情况不太理想。1992年,计划总署准备了第十一个计划(1993~1997年),但未被1993年3月法国议会选举后的新政府通过。此后,法国通过执行国家-大区计划合同(contrats de Plan Etat-Region)的方式,在全国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从1973年至1979年,法国的经济年均增长率下降到3.25%,1980年至1990年又减少到年均2.25%,1991年和1992年进一步降至1.2%左右。到1992年下半年,法国经济进入战后最严重的经济衰退,1993年国内生产总值甚至下降1%。从1994年起,在全球经济复苏的带动下,法国经济进入恢复性增长时期,2000年经济增长率达3.8%(固定价格),创恢复期最高点。2001年,全球经济再次放慢,当年法国经济增长率仅2.1%,2002年增长率减至1.2%,估计2003年仅能有微弱增长。

  根据法国外交部公布的资料表明,1997年法国三大产业基本情况如下:

  农业:位居欧盟之首,其产量占欧盟农业总产量的22%。农食产品出口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法国农业拥有全国6%的就业人口,实现2~3%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包括建筑业和公共工程):排行于欧洲第二,世界第四,居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全国就业的29%、投资的40%和出口的近80%,是由工业部门实现的。服务业:法国服务业相当发达,该行业拥有全国65%的就业人口,实现70%的国内生产总值。

要注意计划经济与行政命令经济的区别 2006年02月21日 11:16 新浪财经
--------------------------------------------------------------------------------
http://finance.sina.com.cn

  韩强

  前言:前苏联的计划经济是计划与行政命令的结合,用行政手段贯彻计划。我国上个世纪的“计划经济”基本是前苏联模式。60年代经济界对苏联模式进行过反思,但由于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独有的,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讨论没有进行下去。也就是说没有摆脱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实际上,早1891年恩格斯在《爱尔福特纲领批判》中,就指出:资本主义主义已经向计划性发展,1918年列宁再次指出:“现在资本主义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30年代从凯恩斯主义出现后,西方那种指导性计划(宏观调控和一系列规则的建立、创新的产业政策)逐步形成。但是,前苏联和我国都把凯恩斯主义当做帝国主义辩护士进行批判。上个世纪7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流行,开始了指导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方向转变,但是又被当做是”修正主义”,到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理论界开始重新评价凯恩斯和东欧模式。90年代,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讲话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理论界真正达到了思想解放,中国真正走向了市场经济,这个大方向应该肯定。但是,要真正理解邓小平的“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要上升到哲学高度,进行辩证的分析。在我们进行市场经济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偏差,没有对“计划经济”与“行政命令经济”进行严格的区别,出现了以行政命令对应市场经济的情况,其典型是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盛行,把GDP当做最高指标,不注意产业结构的调整,不重视经济的质量,不注意资源的合理使用,进行消耗型的发展。

  为了区别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的“计划经济”(实际是行政命令经济),我在本文中,使用“经济计划”或“新计划经济”的概念。

  经济界流行一个口号“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我认为这个口号是模糊的,确切的提法应该是从“行政命令的经济转向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

  第一,行政命令经济不等于计划经济。上个世纪关于计划经济有两种提法:“指令性计划经济”、“指导性计划经济”。所谓“指令性计划经济”实际上就是行政命令经济。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计划经济,但是1958年大跃进是行政命令经济,已经抛开了原来的计划。以后虽然有五年计划,但是常常被大干快上冲击。各地追求GDP高增长,实际上行政色彩浓厚,造成比例失控。

  第二,从哲学意义上看,所谓“计划”只是一种“预期设计”,任何预期设计都要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正,不能把“预期设计”当做不变的东西,改变预期设计要根据实际情况,但是改变是要靠经济办法,不能用行政命令。

  那么,我们如何理解“经济计划”(注意,我在这里使用的“经济计划”概念)呢?首先我们先剖析“计划”这个概念。人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有目的的活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中去检验。在这个过程中,当人们形成了理性认识,就要把自己的理性认识再次回到实践中去,就产生了行动的“计划”,用通俗的话说,如何达到目的是要有“计划”的,在军事行动中要有军事计划、在经济活动中要有经济计划,在科研活动中要有科研计划,而且根据活动范围的大小分为长期规划和短期计划。这是大家都看到的。这里最根本的问题的“计划”的可变性,因为人的主观认识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修正。如果一味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就要在实践中碰壁,所以任何计划不是绝对不变的。这在军事上尤其重要,任何指挥员都要根据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形势来调整原来的计划,甚至改变原来的计划,所谓“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就是这个道理。而且任何聪明的指挥员在作战前甚至设计出几套计划。所以“计划”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绝对不变的计划是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

  过去我们的“计划经济”之所以出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经济计划”制定出来以后,就不能改变,只能坚决的执行,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经济计划实际上变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这实际上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了,而是行政命令了,这就是“指令性经济”。甚至会出现改变原计划的行政命令,发动“大干快上”的运动,连经济成本都不考虑,例如1958年的大炼钢铁,那是“计划经济”吗?当然不是!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主义的行政命令。1958年原计划是500万吨钢,突然改成翻一倍,要生产1000万吨,结果完成了1070万吨,其中有许多是小土炉炼出来的钢渣。1959年在继续跃进的基础上提出1800万吨,到下半年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为1200万吨。这实际是一个转折,1962--1964年指导性计划经济占了上风。

  如果我们能够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观点上来理解“经济计划”(使用这个词是为了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进行探讨),就会觉得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论述实在是高明,因为任何计划都必须面对市场,都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没有绝对不变的计划。

  关于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邓小平同志曾经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7页)

  邓小平同志的这个论述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恩格斯在《爱尔福特纲领批判》中说,“根源于资本主义的私人生产本质的无计划性”的提法“需要大加修改”,因为“股份公司经营的资本主义生产,已经不再是私人生产,而是为许多结合在一起的人谋利的生产。如果我们从股份制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来看那支持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里不仅生产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停止了”。(《马恩全集》第22卷第270页)列宁也曾说过:“早在1891年,即在27年前,当德国人通过爱尔福特纲领时,恩格斯就说过,不能像过去那样说资本主义无计划性”。“现在指出这一点尤为恰当”,“现在资本主义正直接向它更高的,有计划的形式转变”(《列宁全集》第29卷第353页) 这里的“有计划”,应该理解为“有比例”和“动态平衡”。

  我们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可以说是一语道破天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日本也有企划厅。这是一次理论上的大解放,恢复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其实,在马克思主义主义著作中讲到“计划”时,都是说“有计划、按比例”的发展,是从宏观角度讲的不同经济部门的协调关系,并没有说采取行政命令。后来,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提出了现代市场经济中宏观调控的模式,主张政府干与经济,用适当的经济政策保持经济平衡。从那时起资本主义社会再也没有发生1929年那样的经济危机。但是,前苏联把凯恩斯主义当作资本主义辩护士进行批判。特别是,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问题》和苏联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把计划经济与行政命令经济等同,甚至提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主义的特征。实际上背离了恩格斯与列宁关于资本主义进入计划经济的正确论断。

  现代资本主义主义经济的“计划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用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的稳定性,用国家的产业政策进行创新,制定一系列的规则保持市场秩序。

  如果,我们观察日本和韩国在经济起飞时的政策会看到计划与市场的结合。也就是指导性的经济计划和产业政策,韩国称这种模式为“官民合作”,政府做出发展规划,然后与企业协商,并且随时进行调整。

  指导计划的典型例子是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日本汽车工业的发展:

  1945年8月28日,距日本宣布投降仅仅13天后,日本通产省的官员就召集丰田、日产等当时日本汽车公司的首脑,商讨日本的工业再建问题。通产省的官员向汽车公司的首脑们说明了政府准备以小轿车产业为今后工业发展龙头的计划。

  当时日本的小轿车技术远远落后于美国,在美国轿车的强力竞争下,日本的小轿车似乎没有取胜的可能。可是在“官民”协商会上,与会者们经过仔细研究讨论发现,美国当时生产的轿车都是排气量1500毫升以上的大型轿车,几乎不生产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如果日本生产1500毫升以下的小型轿车的话,就可以避开同美国汽车厂商进行直接竞争,这是日本发展民用小轿车的唯一出路。

  1951年底,通产省自动车课的官员招请丰田和日产两家公司的首脑进行协商。自动车课的官员说明了通产省考虑的三个国产轿车发展方案,询问采用哪个方案可以在5年之内开发研制出具有与外国轿车竞争抗衡能力的国产轿车。日产公司当即表示选择“引进技术”的第3方案,认为这是最保险、最可能实现的方案。而丰田公司却选择了“自力更生”的第1方案,希望政府给予贷款的支援。

  经过35年的努力,1980年日本的汽车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令世人大吃一惊,但他们多半没有想到这原来是日本的官僚们在35年前制定的长远规划结出的果实。另外,日本的半导体工业,电子工业也都是计划经济成功的典型。(林思云《从汽车工业看日本的计划经济》《光明网》2006年2月7日)

  80年代日本在超大型大规模集成电路赶超的时候,又采取了由政府主导型的技术发展模式。由政府出面协调八大厂家组成一家公司进行技术攻关。在技术上取得突破以后,再将相关的专有技术出售给制造厂家进行大规模生产,这种官民相结合的办法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不仅在超大型集成电路的制造技术上很快超过了美国,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成为超大型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制造国。

  但是,在日本也有相反的指令性的例子,1990年日本在世界上首次演播了模拟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HDTV),但是两年之后被美国的数字化HDTV超过的情况,直1994年日本才放弃曾经注入大量资金的模拟式HDTV ,但是数字技术使美国成为20世纪90年代IT产业的领导者。日本政府和美国所起的不同作用。日本预设超标准固定不变,实际是一种命令。而美国采取的是谁先成功就以谁为标准。

  从哲学的角度看,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日本在超大型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成功,亚洲"四小龙"的成功,就在于借鉴了先进国家成功的经验。间接的经验也是认为过程中创新的资源,它可以使人能够从别人的成功与失败正反两个方面进行总结,充分发扬成功方面,同时可以避免再犯错误。在前人的经验上进行创新固然是一种创新。但是在前人没有做过的事情上创新,要适应新的情况,就要研究问题,提出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新经济的发展要求人们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同样道理,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也要与时俱进,不能固守以往的成功经验。日本在信息模拟技术上的失败还有更深刻的历史原因——这就是东方特有的思维方式,重直觉、重经验,但是忽视逻辑推理,所以并没有重视数字化技术的研究。实际上模拟式HDTV要比数字化HDTV消耗更多的资金。而且模拟式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向式朝着目标前进,而数学式的逻辑思维要考虑多种形式,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在各种方式中进行优化的选择。这样我们进一步看到在经济活动中思维方式的重要性,所谓"与时俱进"首先要求我们在思维方式上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目前东亚经济模式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转变时期,韩国对主导“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进行反思是很有现实意义的,从历史的眼光看,集中有效力量进行突破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成功方面,那么在成功突破之后如何进一步发展呢?这是我们要研究的新问题。

  因为任何计划都必须面对市场,都必须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地调整,没有绝对不变的计划。

  市场经济是现代商品经济的产物,我们面对的是瞬息万变的市场,从宏观上看,市场的供求关系是有规律的,为了适应客观规律,我们必须有计划的行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调整我们的计划,因此计划与市场是辩证的统一,用哲学的语言表示:就是理性认识(计划)--实践检验(市场)--再认识(调整计划)--再检验(市场)。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市场是基础,计划来源于市场,不能倒过来,要市场适应计划。也就是说主观要符合客观,不能让客观服从主观。市场不是随意捏的橡皮泥,任何违背市场客观规律的行为,虽然在短期可能成绩卓著,但最终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用哲学的语言说,客观规律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任何思想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同样道理任何经济计划不管它事先经过多么精细的设计,但是它必须拿到实践——市场中去检验。

  现在,我们已经搞清了“计划”、“经济计划”的涵义。如果我们再进一步看“经济计划”,那么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秩序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是为了保持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的动态平衡。这就象交通运行要有系统的指挥一样,各种车辆都在运行,只要是合格的车辆就能在公路中的相应区域中运行,你不能随意禁止它运行。但是需要维持交通秩序才能保证畅通,如果没有秩序就要发生事故,甚至是严重的事故。精明的交通指挥能保证交通运行畅通,并且能及时排除突然出现的事故。所以宏观调控也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而且是动态的、随机应变的。同样道理,宏观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保证经济畅通的运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宏观调控是计划的艺术性。

  附:行政命令经济与形象工程

  什么叫计划经济?什么叫行政命令经济?在没有对两个概念进行严格区别的情况下,就提出了“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口号,(我认为正确的提法是:从行政命令的计划经济转向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结果是批了“计划经济”大搞行政命令经济,所以各地政府大搞形象工程追求GDP的情况,甚至有些地方出现了强迫农民种某一品种的情况。搞什么土豆工程、大葱工程、国际城市工程等等。

  有一篇报道说:10月底,记者在甘肃省玉门市新城区采访时发现,该市2003年8月刚投巨资建成的广场,因领导认为标准还不够高,在今年10月中旬又扒掉地面重新建设,其新建总投资达1500万元。当地群众讥讽为“穷人过富日子”。 (11月7日《人民网》) 有评论说:举全市80%以上的财力建几项百姓并不受益的重大工程,城市的脸面有了,官员的政绩也来了,然百姓得到了什么,除了一种虚无的表象外,是更为贫穷的生活和无力承担的负荷。“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相信这样的“富日子”不但百姓极为反感,普通干部职工也绝对不会赞同。(《举全市80%以上财力建百姓并不受益的面子工程 》《红网》2005年11月9日)

  我们还可以看一看报刊的标题:

  《河北滦平政府搬迁上山 贫困县浩大工程耗资3亿》 2004年10月28日《南方周末》

  《大连拟建磁悬浮试验线路每公里造价5000万元》2004年10月29日《时代商报》

  《河南商丘310亿招商大跃进文联也被摊派任务》2004年11月24日《第一财经日报》

  《投资4000万造福工程成污水潭村民吃水成难题》2004年11月25日《中国青年报》

  《183城市要建国际都市建设部部长怒斥形象工程》2005年2月2日《第一财经日报》

  《是民心工程还是官心工程》2005年2月21日《法制日报》

  《中央查处经济普查大案小镇挤出9亿数字泡沫》2005年6月2日《南方周末》

  《甘肃正宁招商以官为饵投资千万享受副县级待遇》2005年7月18日《新华网》

  《宁夏石嘴山水荒逼近人工湖却比5个西湖还要大》2005年7月20日《中国青年报》

  《缺水城市造大湖暴露地方官政绩饥渴和发展乏术》2005年7月21日《中国青年报》

  《面子工程不除铺张浪费会愈演愈烈》2005年8月11日《南方日报》

  《青山变秃山献礼工程成伤心工程》2005年8月30日《中国青年报》

  《小县城规划建设亚洲第一广场可休矣》 2005年9月8日《新华网》

  《中国政绩工程比比皆是政府投资浪费达5000亿元》 2005年9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

  《中国100多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造成失衡无序》2005年10月8日《中华工商时报》

  《地方政府大搞形象工程金融体系系统风险加大》2005年10月16日《经济观察报》

  《举全市80%以上财力建百姓并不受益的面子工程》2005年11月9日《红网》

  《缺水城市滥刮圈水造景观之风 造景造出十个西湖》2005年11月14日《新华网》

  《墓穴竟成政府招商项目当成楼房股票变相传销》2005年11月18日《新华网》

  《三年一哄而上总部经济遍地开花加剧地区差距》2005年12月26日《市场报》

  大家看一看,这些是不是行政命令经济,这样的例子在全国究竟有多少?如果地方官员有一点“计划”的头脑,能瞻前顾后,顾及大局,还会这样干吗?人过日子是要计划的,发了工资,你总得有个初步计划吧?能两天就把工资花完吗?老百姓有个说法:“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就受穷!”过日子要要计划,经济建设是过大日子,怎么能没有“计划”呢?今天头脑一热,就来个超规的“大手笔”,明天没有钱了,就到处借,甚至搞摊派,这难道就是“市场经济”?恕我直言,这根本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而是行政命令经济。市场经济也是有规律,人必须遵循客观规律,真正的市场经济是有秩序的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计划经济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资本主义辩护士 Finance 计划经济 韩强

彻底的无产者是无所畏惧的,乌拉!!!
沙发
jianggenghua 发表于 2007-3-18 17:5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能问一个问题吗,为什么中央每年制定的计划到了地方就实现不了呢,我们每年都有各种计划啊,如去年要求万元GDP能耗降低百分之四,这应该算计划吧,为什么到了地方就实行了呢,国家要求控制经济过热,而吉林市却提出了三年经济总量翻番的目标呢?哪位能告诉我原因.

使用道具

藤椅
liuchenbest 发表于 2007-3-19 07:5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超级支持这篇文章,

前几天我一直在想 新计划经济 的问题

这篇文章论述了我们不该排斥计划的合理性

而我还想说,计划特别是在金融政策方面很有实效

比如WTO 就详细计划了5年来的具体入世条件,这样给商家们合理的预期和准备时间

而不是像汇率一样的说变就变,这样的政策不如换成,将来2年内完成汇率的结构调整,然后按照计划一步一步实施。

很多改革的问题也是,计划反而是它们透明化。而不是一味的有中央突然放出消息,让提前知道消息的人的得利了。

另外中国的计划主要体现在指标上,这也是个很大的问题。从而让地方上用错误的方法实现,不如规定他们

应该在做什么而不是作多少。

使用道具

板凳
davidzcc1977 发表于 2007-3-22 14:06: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邓小平说过“不管是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一种经济手段,不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只要是让社会发展,为人民谋福利,让经济得到发展等,就可以用。如果一提计划经济就批评,动不动就扣大帽子,只能说这些意识里还是真正区分这些经济手段。也许他们就不喜欢不同的声音。可惜的是,过程那种一言堂的情况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了,他们是到该清醒的时候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