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俊森1962年12月出生在市区矮凳桥一个教师家庭。小学就读于延安小学(现永东路小学),1974年进入温州九中读初中,1977年考入温州二中读高中。1979年考入浙江大学材料工程系,1983年进入南开大学管理系攻读硕士学位,1985年留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于1990年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多年来,张俊森主要从事劳动和人口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学术成果斐然,有多篇学术论文在包括芝加哥大学《政治经济学》(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等世界著名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目前他已在西方主要经济学刊物上共发表论文60多篇,引人关注。他的专著《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及回报》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俊森现任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系讲座教授(在英国及香港大学体制里,讲座教授为最高级别的教授)、香港经济学会会长、香港ZF中央政策小组成员等职务。在由欧洲经济学与统计学研究中心发布的20世纪90年代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千人榜上,他排名第357位,是全球著名的华人经济学家。
采访对象:张俊森香港中文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系讲座教授博士(以下简称张)
专栏主持:金辉本报记者(以下简称金)
家乡变化大认不出了
1897年由晚清朴学大师孙诒让筹资创办的温州二中,始名“永嘉蚕学馆”。1912年改名为“温州蚕桑学校”。1931年,商科职业学校、女子中学并入,定名“温属共立初级中学”。1942年增设高中,换名“永嘉中学”。解放后改称“市立中学”。1954年又改名为温州二中,一直至今。
今年金秋,温州二中迎来了建校110周年的校庆,来自海内外的1000多名校友聚集母校共贺生日。他们当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各地高校教授等著名人士,其中来自香港的张俊森是这次建校110周年庆典中的海外校友。
在筹备校庆期间,二中的老师向我推荐采访张俊森。在张俊森老师的眼中,他在中学读书时并不怎么优秀,甚至还有点淘气,可是如今他的学术成果令老师感到自豪和欣慰——似乎可以告诉我们,只要持之以恒,努力付出,无论何时用功均未晚。
见到张俊森时,他的脸上仍留有老师所说的当年淘气的影子,与我想象中的经济学家的模样有点异样。他有一张年轻的脸孔,眼睛不大,白皙的皮肤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轻。他是位好说话的学人。
金:今年秋天温州二中喜逢110年校庆,我也是二中校友,在这美好的日子里我们共同祝福母校。这次邀请你回来参加校庆,觉得母校、家乡变化大吗?你是什么时候在温州二中读书的?
张:我的老家原来居住在矮凳桥商业仓库附近,现在拆迁了,父亲、姐姐、姐夫现住水心住宅区。我父亲原来是永嘉县教育局的语文教师,母亲是服装厂的裁缝师傅。
我读小学和初中时,正值“文革”,学校读书气氛不好,常常学农或者学工,再加上我的顽皮,因此小学和初中我并没有好好读书。十分感谢父亲,我的一些书本知识(尤其是数学)是他在家里教我的。1977年当我从初中进入高中后,当年恢复高考对我震动很大,我仿佛蓦然一醒,感到该好好读书了,只有上大学才有出路,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从此我拼命用功了。
这次回到家乡,来到温州二中黄龙新校区,虽然没有海坛老校区那么熟悉亲切,可是毕竟学校发展了,校园扩大了,崭新的教学楼,高大的图书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实母校的变化反映了家乡的变化。香港与温州飞机来往方便,我几乎每年暑假都回乡的,然而每次回来,我仍是认不得回家的路。温州变得越来越美丽了。谁不说家乡好,温州就是个好地方。
金:如今你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从事劳动和人口经济学、应用计量经济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那么你的专业选择是否与母校老师有着直接的关联,或者是受谁影响的?
张:虽说没有直接影响,可是我高中老师对我的人生是极为重要的。我在前面说了,我是在高一时才奋起努力学习的。这与我的班主任林帆云老师有关,他教我们数学,是他选拔我当数学课代表,从而激励了我学习数学的兴趣,后来分班时进了重点班。重点班里的老师都非常优秀。
我在浙江大学读的是材料工程专业,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个专业,而喜欢经济管理。我走上经济学的研究道路是在我考上南开大学研究生之后。那是1983年,南开大学招收经济管理研究生班,强调数理、外语等工科背景的本科生。这与传统经济学研究生班的招考有点两样,开始按国外培养经济学研究生模式招考。因此,我发挥了我的长处,考得不错。
翌年,世界著名计量经济学家、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邹至庄教授为选拔优秀人才到国外深造设立了“邹至庄项目”,我参加了考试,在南开大学考生中我的成绩非常好,可是因技术上原因我未能成行。是邹至庄教授等采取补救办法使我到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所以,我到麦克马斯特大学报到时离开学已经是一个多月。
金:你的博士论文选题是什么?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为何选择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
张:197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系加里·贝克尔教授首次把经济学方法引入对婚姻行为的分析,并也对经济学做出了其它重要贡献,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贝克尔教授及其后继者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于婚配行为的理解。我的博士论文也是与这个命题有关,是由两篇论文组成的,分别是关于婚姻与出生率的。1990年我获得了博士学位,先是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后来又到了加拿大西安大略省大学执教。这是个很好的大学,可是我总觉得西方的文化有缺陷,后来还是选择了香港中文大学。这里东西文化交融,很适合我的价值取向,因此我于1993年来到了香港中文大学。
嫁女彩礼中的经济学
金:人的文化背景是很重要的,香港是个多元社会,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土壤是个做学问的地方。
据我所知,你用计量分析方法解释的婚姻经济学很有影响力,也很通俗,曾在北大讲座时引起轰动,你能否简单地介绍一下?
张:贝克尔的理论很普通也很权威,我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把研究推进了一步。我对1989年台湾“妇女和家庭调查”的数据进行了计量分析,并归纳了男子和女子在婚姻市场上选择配偶的三个特征:结婚年龄、教育和嫁妆、彩礼。
我发现,如果母亲的教育水平较高,则女儿的教育水平也较高。相反,父亲的教育水平对女儿的教育水平几乎没有什么影响。但是,父亲的财富越多,则女儿的教育水平会越高。女子的结婚年龄越大,父母给她的嫁妆就越多。而男子的结婚年龄越大,其配偶带来的嫁妆也越多。这表明年长妇女对其潜在配偶的吸引力小于年长男子对其潜在配偶的吸引力,这与女性的传统角色和社会规范是一致的。男子的教育水平越高,其配偶带来的嫁妆也越多。另外,男子给女方的彩礼越多,女方带来的嫁妆也越多。在另一研究中,我发现女方的嫁妆的价值可以提高女方在新家庭中的地位。
金:你说的婚姻利益的最大化在温州人的婚姻中也存在。特别是近年来,一些发达乡镇的家庭女儿高价嫁城市,嫁妆不仅有名车还有豪宅,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中国城乡差异还是很大。利用婚姻走进城市、进入上层就会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在其它发展中国家也存在。农村家庭花费巨大或凭借美貌走进城市可以视为一种投资,他们期望自己家人及子女有更美好的未来。这种现象也完全符合婚姻经济学中的婚配行为。
千名经济学家排名依据
金:2000年第2期的《经济学动态》报道了全球千名著名经济学家的排名,其中19位是华人,而当时在中国工作的只有4位,分别是名列357的你、排名526位的当时在北大的邹恒甫教授和排名772位和794位在香港科技大学的李稻葵教授和谢丹阳教授。那么你名列全球357位,这样的排名其依据是什么?怎么不见我们熟知的如张五常、吴敬琏、厉以宁等经济学家,而且连杨小凯、林毅夫都没有,这是为什么?
张:这个排名是在欧洲经济学会的资助下得出的,总部设在比利时的权威研究机构欧洲经济学与统计学研究中心(ECARES)依照全球经济学家普遍公认的指标,开展了全球经济学家进行排名的研究。负责该项研究的Tom Coupe博士完成了对世界经济学家和研究机构的排名,也给出了世界大学和经济学家的成绩随时间演变的情况,分析了关于美国大学和非美国大学之间的差距。
ECARES的排名使用的是经济学(Econlit)数据库(www.econlit.org),这个数据库索引了世界上650种经济学杂志,组成了比较全面和权威的“经济学文献”。根据Econlit数据库,1994~1998年间,大约有55000人在经济学文献上发表了文章,ECARES在55000名经济学家中筛选出的1000名杰出学者进行了排名,并对各种影响排名的因素进行了综合考虑,尽量剔除了一些主观和随机因素带来的干扰,因此其排名为大多数经济学家认可。
你说的有的著名经济学家怎么没有排列其中,我想,像吴敬琏、厉以宁等经济学家是中国现代经济学的先驱,他们引进西方经济学理论,贡献巨大,但他们年事已高,并基本上没有在英文经济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因此他们的贡献并不能被这个排名所体现。其他几位也对西方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有的演讲比较多,或者有影响力比较大的著作,或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政策有重要的影响力。而ECARES的经济学家排名则是根据1994~1998年时间内发表论文数量及质量而确定的。
企业家多读书开阔视野
金:你作为经济学家,你对家乡经济,特别是对温州发达的民营经济今后进一步的提升有何高见?
张:高见谈不上,其实温州的民营经济在全国范围来看已经非常成功了,我希望这些企业家、经理人在空闲的时候多看一些书,这样对提升个人修养、开阔视野及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一定是有帮助的。希望他们在创品牌、扩大企业规模方面有进一步的发展。
金:回顾你的治学经历,你能说说你的人生感悟吗?
张:我的治学就是把所有时间挤出来用在读书学习上,一般生活在寝室、教室、图书室三点一线上,生活在品味读书的乐趣中。在我看来,做学问就得慢慢来,急是急不来的,要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学,才有成功的欢乐。其实做任何事情都一样,一定要投入、认真,及持之以恒。
金:你现在都生活在香港吗,你是否介绍一下你的家庭情况?
张:是的,我们全家都生活在香港。我太太的祖籍是嘉善,我们是在南开大学时认识的,她现在是香港理工大学的副教授,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妻子。我有两个非常可爱的子女,大女儿今年16岁了,儿子今年10岁。他们有时会来温州看望爷爷、伯父、姑妈及姑父。我一直很难过的是,辛辛苦苦了一辈子的母亲,几年前因病去世了。愿世人一定要抓紧时间多尽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