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概况(二)
——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展的事实探讨(3)
1929年的危机尽管空前地深刻和持久,仍赖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力量的作用得以克服。1932年夏,在世界范围内达到了危机的最低点;危机缓慢地和极不均衡地(指各个国家和生产部门)转为种种萧条。资本主义经济新的周期开始了。在这里没有必要详细述说克服危机的那些结构:仍然是以前所有危机中起过作用的那些力量——通过破产排除没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靠把生产降到日益缩减的消费水平以下,靠降低价格,靠腐烂和销毁商品等办法,消除了过多的库存;更换固定资本已磨损部分的必要性;有利于长期投资(有利于住宅建设)的低下的利率,等等。萧条阶段开始了。
但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条件阻碍了通常使复苏阶段和繁荣阶段代替萧条的内部力量的作用。固定资本的过剩妨碍了固定资本的更新和扩大,而这种更新和扩大乃是向繁荣阶段过渡的前提。经常的大量失业现象限制了消费品的销路的扩大。所谓“危机合理化”(用提高劳动强度的办法增加产量)更加缩短了工人阶级在社会产品中所得的份额。依靠农民的瓦解来扩大资本主义销售市场的可能性,以前曾经有助于危机和萧条的克服,但现在对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来说,这种可能性差不多完全消失了。在这些国家中使农民成为商品生产者的过程已经结束;在美国,危机时甚至出现转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一定趋向,因为出售价格是亏本的。在危机中,农民的分化日益强烈;但是已破产的广大农民不能为工业所吸收,他们加入了失业者大军的队伍。
由此可见,销售市场问题已成为危机达到最低点以后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的中心问题。在资本主义总危机时期,生产能力的增长同有限的相对固定的销售能力之间未能解决的矛盾,导致工业周期的变形,妨碍向全面繁荣阶段的过渡。这种萧条的特殊性是资本主义总危机的影响下工业周期的变形。这种变形在1921-1929年的周期中已经显露出来;当时,高涨已经不带有普遍性,在某些国家(例如英国),许多重大工业部门(采煤工业、造船业、棉纺织业)都有所高涨,但高涨程度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不是必须医治战争创伤,则高涨会更低。高涨阶段由于屡遭挫折而受到破坏。
另一方面,在某些国家中,由于两个特别因素:大量军备和货币贬值而暂时促进了危机和萧条的克服。在一定的条件下,进行军备就意味着在“正常”范围外暂时扩大资本主义的销售市场。军备的开支不靠税收拨款、市场便只能吞没同以前一样多的商品。只不过工业产品的实物形态有所改变而已:广大居民的需用的消费资料以及生产资料代之以军备物品。
如果用借债办法进行军备拨款,这就能够扩大销售市场,但是,这也有一定的限度,就是说只有用闲置的资本进行军备拨款时,才能扩大销售市场,否则,进行军备还会成为防止危机的绝妙办法哩!如果未被利用的游资已经用尽,那么继续进行军备,就要耗用“正常”生产所需要的资本;表现在扩大市场上面的军备的作用不仅仅停止,而且还会变成自己的对立物。具体地说,在拥有最多闲置资本的国家中,如在英国和美国,军备是促使繁荣开始的因素之一;在资本不足的国家中,如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军备仅仅在萧条阶段起了这种作用。
货币贬值,特别是在货币贬值较早的国家,加强了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加速了第一部类部门的投资。然而,随着货币贬值日益普遍,这个因素的作用越来越少。
因此,“战争——通货膨胀景气论”,和否认资本主义内部力量在克服危机方面的作用都是根本错误的。这并不排斥在某些国家中。军备和通货膨胀在一定时间帮助了对危机和萧条的克服。
新的工业周期。按照各个国家和各生产部门来说,发展实际不平衡的。各个国家中周期不同过程的真正原因在于:扩大固定资本的可能行不通;军备规模的大小;垄断性的殖民地销售市场的有无;国内市场容量增长的条件如何,这也和实际工资变化的特点有联系;等等。
这种日益扩大的不均衡性明显地证明,总危机如何深刻地动摇了资本主义的基础。无情的事实彻底揭穿了什么“有组织的资本主义”,什么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等等空谈,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者的各种捏造。
劳动者2012年8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