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东亚富
3335 3

[学科前沿] [转帖]中印经济发展背后的逻辑及未来潜力比较 [推广有奖]

  • 2关注
  • 10粉丝

荣誉版主

学术权威

2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10
论坛币
141592174 个
通用积分
3.1465
学术水平
2 点
热心指数
5 点
信用等级
6 点
经验
4740016 点
帖子
3920
精华
6
在线时间
84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6-22
最后登录
2021-2-14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P align=center><B>2005-04-15 </B></P>
<P>    <b>[内容提要]:</b>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传统制度调整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改造传统制度,学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项任务。中国和印度谁的经济发展潜力大,关键是看哪个国家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两项任务。</P>
<P>  <b>[关键词]:</b>制度演进;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潜力</P>
<P>  中印两国都是世界文明古国,又都经历了比较类似的、痛苦的政治经济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国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致力于本国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被誉为“中国奇迹”。从1991年开始,印度也通过实施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的目标。到目前为止,两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势头仍然在继续。无论是中印两国内部还是国际社会,始终对中印两国未来发展潜力和发展趋势的比较给予更多的关注。</P>
<P>  <b>一 中印经济成功背后的逻辑</b></P>
<P>  回顾中国和印度20世纪40年代末以后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都对国际资本的剥削和控制高度警惕,特别强调发展民族工业(表现为存在较高比例的国有工业),并且经过多年努力,基本形成了自成体系的、门类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为了实现经济独立,两国都十分重视重工业发展,自觉不自觉地执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政策,结果形成了许多经济学家总结出来的进口替代战略。</P>
<P>  不过,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过去的进口替代道路并不成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代价太大,经济效益太差。亚洲“四小龙”之所以成功,并被经济学家视为实施出口导向战略的典范,并不意味着它们没有搞进口替代,而是它们特别注意讲求经济效益,将本国新兴产业置于国际大市场的竞争环境之中。</P>
<P>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如何趋利避害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一大课题,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大国,认识到这一点尤其重要。关键不在于对外开放度的高低,而在于中国和印度能否认识到现代化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的现代化,能否对传统制度加以改造,为现代化创造出很好的制度环境。单纯移植西方国家生产设备的现代化努力在经济上是无效率的,在技术上是不可持续的,所以都免不了失败的结局。</P>
<P>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印两国都在很大程度上实行计划经济,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于重要位置,政府保持对经济生活的强大干预越来越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桎梏。</P>
<P>  中国于1978年开始的持续20余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印度于1991年开始的持续10余年的经济快速增长,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这两个国家都对过去实行的国内外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为了经济发展而不断改造传统制度,政府干预经济的范围和程度都有所收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另外,两国还积极改变过去过分脱离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做法,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国际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可以说,中印两国经济成功都是因为较好地处理了传统制度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积极改造本国体制,使之适应现代化需要,并且积极利用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能够很好地借助国际现成的现代化因素发展本国经济。中国和印度未来的发展仍然需要遵循这些从过去几十年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客观规律。</P>
<P>  在比较中印经济发展潜力之前,我们首先要纠正一种错误的看法。国内外都有一部分人误以为印度经济改革比中国更为成功,甚至潜藏着印度经济改革后来居上的味道。其实,中印两国的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是大致同时起步的,只是中国的影响比较大,更为突出。20世纪80年代,英·甘地和拉·甘地当总理时已经开始着手调整改革印度独立后形成的体制和政策,只是力度不够大,方向还不是很明确。1991年拉奥上台之后,印度政府执行了比较明确的市场化改革政策,而且力度很大,坚持10年之后效果十分明显,印度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以至于现在人们十分热衷于讨论中印两个大国未来发展潜力这样的话题。印度的这种经历与中国多多少少有些类似,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实行的改革在方向上也有诸多模糊和摇摆之处,比如长期实行价格双轨制,国有企业试行利润分成、承包制等偏重改善管理的措施等做法,银行、证券等金融体系本身属于改革开放以后的新生事物,但是我们在制度设计上却过多地考虑了与计划体制的衔接,以至于成为今天的一大麻烦。我们也是从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才真正明确改革方向的。</P>
<P>  <b>二  决定中印经济发展潜力的关键</b></P>
<P>  关于中印两国今后的经济发展潜力比较,国际上既有更看好中国的意见,也有更看好印度的意见。不过,就国内而言,进入21世纪之前则是看好中国的居多,而进人21世纪之后是看好印度的声音越来越大了。过去,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都不很看好印度的经济增长,即使拉奥上台之后厉行改革,人们也普遍担心印度经济增长不能持续,改革会因为种种困扰停顿下来。1996年拉奥下台之后,印度经济体制改革并没有半途而废,经济增长也没有中断,特别是印度软件产业逐渐在世界上崭露头角,印度经济这才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和赞赏,中国国内也慢慢开始有人“居安思危”,担心印度经济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会超越中国。</P>
<P>  比较而言,某些学者更为看好印度经济发展前景的理由主要如下:(1)印度金融业和金融市场比中国先进、完善;(2)印度私营经济发达;(3)印度民主政治已成气候。当然还有其他一些理由(比如印度流行英语),而且这三个主要理由也还可以继续细分成更多的理由。应该说,看到这些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实是很大的进步。过去,人们一谈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总是首先想到它的幅员、自然资源、气候、地形地貌等因素。然而,这些理由是否真的就那么充分,是否真的就足以决定印度经济发展潜力优于中国?从根本上说,印度早就拥有的这些条件,以前并没有导致印度经济表现比中国更优,而且中国目前也在努力拥有这些条件,也在不断进步。分析比较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潜力应该更为看重未来的演变,而不是现实的状态。</P>
<P>  金融体系是现代经济的中枢和神经系统,对发达市场经济尤为如此,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功能健全、覆盖面广的金融网络也是动员、聚集和配置资本的重要条件。不过,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对各方面条件要求很高,要以实物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反过来再促进实物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一般都不具备比较优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发展比较成功的国家或地区,除了香港和新加坡这两个特殊的城市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上普遍乏善可陈。可见,我们既要重视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同时也不能生搬硬套发达国家的标准来品评像中国和印度这种发展层次上的发展中国家。而且,印度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甚至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就比中国先进、完善,但是其经济发展却始终没有超越中国。所以,简单地根据两国金融业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来比较两国经济发展潜力是不足为据的。</P>
<P>  印度私营经济发达确实是维持其经济活力的重要因素,值得我们中国学习借鉴。中国自1997年中共十五大以来,政策上一直十分重视民营经济的发展,现在民营经济已经在国民经济中三分天下有其一。中国和印度一样,都在努力完善私营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印度私营经济和市场制度发展历史很长,而且中间没有间断过,中国则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断了30年。不过,印度长期实行政府强力干预经济的政策对其私营经济和市场制度发展还是有很大负面影响的。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民营经济和市场制度迅速恢复、发展,目前第二代民营企业家已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民营经济发展基本上没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障碍。即使是被许多人津津乐道的私有财产保护,印度也未必真比中国做得更好。产权保护实际效果怎么样,不仅仅取决于宪法的文字规定,更取决于宪法规定的执行情况。只要看看我们国家各级地方政府与当地民营企业家的密切关系就能说明问题。①公允地说,两国在私营经济发展方面,不存在谁比谁更有优势的问题。</P>
<P>  至于说印度的民主制度已成气候,宪政发展比较完善,那确实是印度的优势,单纯从政治发展的角度说,发展中国家也确实应该在这方面不断进步。②但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虽然不可分离,却也不是绝对的相互决定的关系,印度宪政民主的这种优势体现在经济发展上作用很有限,50余年来印度一直有这种优势,可是印度经济发展成绩却一直不如中国。类似的例子还有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另外,印度的宪政民主与亚洲“四小龙”相比也不逊色,但其经济表现却不能与后四者相提并论。</P>
<P>  说到印度英语比中国流行等说法更不能成为更为看好印度经济发展潜力的理由。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严肃的经济学文献得出过国民英语熟练有助于现代化之类的结论。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的例子最为明显。其他在诸如教育普及和人才储备方面,中国和印度相比也不一定就真的逊色。</P>
<P>  印度软件产业雄踞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值得中国学习。但是,软件产业毕竟只是一个产业,尚不足以支撑拥有10亿人口的印度实现现代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印度这么大的国家和经济体可能还会有若干产业发展水平与中国比肩,甚至超过中国,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此大惊小怪。</P>
<P>  比较中印经济发展潜力,也不能光看GDP增长率、基础设施状况、吸引外资数量、进出口数额、国民储蓄率等指标。单看这些指标,中国肯定大大好于印度,但是,这些指标更多的属于经济发展绩效好坏的现实表现,而不是真正决定因素,何况国民储蓄率、进出口数额等指标是不是越高越好也还值得商榷。只要决定经济发展绩效背后的因素发生变化了,这些作为结果和表现的指标就会跟着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这些经济发展的结果和表现来断言中国和印度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哪个更大。</P>
<P>  真正决定中印两国未来经济发展潜力的因素,还是传统制度能否对现代化及时做出适应性调整以及两国经济能否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趋利避害。</P>
<P>  在中印两国不利于现代化的制度因素中,体制和政策这些由政府造成的因素相对而言容易克服,但是对于社会传统中所固有的不利于现代化的因素却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对于印度而言,主要是以种姓制度为代表的阶级差异。直至今日,这种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落后制度仍然十分顽固。除此之外,宗教和民族冲突也严重威胁着印度经济发展。相反,中国自1949年以来历经各种政治运动,传统等级制度在大多数人的观念中被基本清除,客观上为适应市场经济的现代观念(例如通过个人努力可以改变本人或下一代命运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观念,这十分类似于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的普及铺平了道路。对中国而言,从未来发展着眼,制度方面需要改进的主要还是加快和深化改革自1949年以后建立起来的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体制及政策体系,大力推进政治文明,实现以法治国。</P>
<P>  另外,世界经济一体化是影响中印两国未来发展的共同课题。中印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需要借助外部的现代化因子改造本国的传统经济,弥补国内现代化因子的不足。印度对外开放没有中国彻底、深入,但是印度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却很高,拥有一批国际竞争力比较强的本土企业。中国对外开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商品贸易的进出口上以及大规模吸引境外投资上。印度需要在保持本土竞争优势的前提下扩大开放,逐步增加外贸进出口,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中国则需要在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无论是外贸进出口还是吸引外资,都要特别重视本国在其中的得利。</P>
<P>  迄今为止,无论是鼓吹对外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及其他理论,还是鼓吹利用外资的理论,基本上都不涉及对外开放的利益分配问题。的确,开展对外贸易和吸收外资都有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但是,这种效率提高产生的收益依然存在一个如何分配的问题。这一点却是经常为学界和政策制定者所忽略的。在经典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中,埃奇沃斯方形盒中有无数个点可以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以至于形成一条契约曲线。契约曲线上的每一点都是效率最高的,但是参与这一市场过程的各方各自所面临的收入分配格局在每一点上却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在对外开放过程中必须尽可能争取到在收入分配上最有利于自己的帕累托最优资源配置,商品和劳务的进出口要充分考虑成本和效益,不能不计成本,仅仅将出口创汇作为出发点。吸引外商投资也需要考虑中方的利益分配问题。在当前国内外经济条件下,我们应该将重点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上。</P>
<P>  无论是外贸进出口还是吸引外商投资,都要特别重视增强中国本土的技术创新能力,改善本土的分工协作体系,而不是仅仅围绕境外企业开展分工协作。目前,中国对外开放中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种不利于中国本土经济发展的格局: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严重依赖进口,本土企业满足于简单地引进国外成熟的技术甚至生产线,并且分别以不同的境外企业为龙头开展分工协作,龙头和核心在境外,本土企业之间反而很少开展分工协作,过去形成的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的内在联系实际上已经支离破碎。这种格局非常不利于中国长远的发展,也限制了中国更好地获取对外开放的好处,目前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出口产品附加价值低,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理由和目的就是先引进、后开发,借鉴、吸收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经验。现在看来,我们在这方面做得并不够好。</P>
<P>   <b>三  结束语</b></P>
<P>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传统制度的现代化改造、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和印度也不例外。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印度的现代化都属于外生型,都需要借助外部现代化因素推动本国的现代化。同时,现代化还是改革传统体制,使之适应现代化需要的一个过程。改造传统制度,学会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趋利避害,是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项任务。分析比较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未来的经济发展潜力,关键是看这两个国家哪个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两项任务。简单地断言中国和印度哪个经济发展潜力更大,显然有悖于科学精神.</P>                  作者:胡书东 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经济发展 经济一体化进程 比较优势理论 自主创新能力 GDP增长率 经济发展 逻辑 潜力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沙发
masquake 发表于 2005-4-22 23:3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P>大家都是苦命的人。也说不上谁的潜力更大,要使我们和印度都实现了现代化,必须有一场技术革命才行,加起来有25亿人,可真不少!</P><P>作者有一点说得很好:“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必须处理好两大因素之间的关系:传统制度的现代化改造、本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中国和印度也不例外。”每个国家有自己的不同的文化基础,即使发达国家,美国和欧洲也是不完全一样的文化基础。</P><P> </P>

使用道具

藤椅
vagabond 发表于 2005-4-23 00:57: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头头是道,不着边际,例如:“公允地说,两国在私营经济发展方面,不存在谁比谁更有优势的问题。”作者知道金融的作用吗?肯定知道。那么,印度有私营银行,中国有没有?中国巨额的不良贷款、地方政府债务、隐性债务会不会有一天导致人民币成为金圆券?另一点也有问题:问题不在于印度是否民主,问题在于印度政府没有可能滥用国库资金为政党或个人脸上涂金,人民有途径用手投票,而且印度人没有那么强烈的仇恨情绪。
4:12 I know both how to be abased, and I know how to abound: every where and in all things I am instructed both to be full and to be hungry, both to abound and to suffer need. [Philippians]

使用道具

板凳
zwh7059 发表于 2005-5-17 19:2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中印都还不行.
寄寓客家寂寞寒窗空守寡迷途远避退还莲迳返逍遥蒋建波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