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业社会(一)
一、从采集和渔猎时代到农业和畜牧业时代是人类生产力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1.从以采集和渔猎为主到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标志着人类生产力的质变
我们都知道,人类最初是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在采集和渔猎时期,人类的生产力也在缓慢地发展着:石器的制造和使用、火的利用、弓箭的发明、捕鱼工具的发明,等等,都标志着人类生产能力的巨大进步,但是,这些都只属于生产力的量变,而不是生产力的质变。就拿弓箭的发明来说吧,它使人们捕猎的范围大大扩展,在此以前,人们对于在天上飞的鸟类只能望而生叹;弓箭的发明也大大增强了人们对地上跑的兽类的远距离攻击能力,这就大大提高了人们打猎的效率,增加了猎物的数量。其他如捕鱼工具的发明等对人类生产的进步也有类似的意义。但是,这些只能标志人类生产力的量变,而非质变。
采集和渔猎的本质,就是攫取自然界现成地存在着的植物和动物来充当人类自己的生存资料。采集和渔猎的工具的进步,并不能改变这一本质。而真正导致人类生产力性质改变的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发明,以及它们成为人类生产的主要内容。
农业和畜牧业的本质是: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出自然界不曾 现成地存在着的植物和动物来。通过农业和畜牧业,人类第一次能够对某些自然过程,即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进行人工控制,通过这种人工控制,人类能够获得比天然野生动植物资源更多得多的生存资料。
人类生产力这一性质上的变化,引起了人类生产和社会的一系列其他变革。
2.人类过渡到以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为主,突破了采集和渔猎时代压在人类生产和生存上的一个“铁律”
在采集和渔猎时代,人类无论在生产还是生存方面,都受到一个客观规律制约:人们从自然界攫取的植物和动物数量,不得超过自然界动植物资源的再生能力,否则,自然界的动植物资源就会枯竭。这是一个“铁律”。
在采集和渔猎时代,人类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要受这个“铁律”的制约,也就是说,那个时候,人们采集和捕鱼打猎的本领太高,劳动生产率太高,未必是件好事。因为采集和捕鱼打猎所得的食物多了,一方面,会促进人口的繁殖;另一方面会导致自然界的动植物资源枯竭。鲁迅先生有一篇小说叫《奔月》,写了古代一位名叫“羿”的神射手,由于射箭的本领太高强,把方园百里内的鸟兽全部打光了,最后什么也打不到了,这就使他和他的妻子嫦娥陷入了生活困境,最终嫦娥忍受不了这种困苦生活,偷偷地奔了月。这虽然是个神话故事,也说明了一个道理。
在采集和渔猎时代,人类自身的生存和人口繁殖也要受这个“铁律”的制约。在这一时代,人类只能生活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而且,聚集在同一地区的人口数量不能太多,人口数量一旦超过了该地区动植物资源再生能力所能容纳的限度,就会发生动植物资源枯竭的后果。其实,我们知道,处于原始状态的人类社会并不是很太平的,常常会发生氏族或部落之间的战争,这类战争的起因很可能是为了争夺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
一旦某地区的动植物资源发生枯竭,无论这种枯竭是因为人们向自然界索取过多还是因为自然界自身发生的灾变,人们就得离开该地区,去寻找新的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如果有幸找到了,自然是大好事,如果一时找不到,就有可能是整个氏族或部落饿死,因为那个时候的人们不可能有很多的食物储存。
只有当人类掌握了农业和畜牧业生产技术,才可能摆脱上述“铁律”的制约。这时候,人们需要的只是适宜耕种或适宜放牧的土地或草原。哪里有土地或草原,人们就能在哪里生存下去,而对于早期的数量还很少的人类来说,地球上的土地资源似乎是无穷无尽的。农业和畜牧业的发明,使人类获得了极大的生存空间,也促使了人口数量的极大繁殖。
3.从以采集和渔猎为主转变为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促成了人类生产方式的大转变
进入农业和畜牧业时代,适于耕作或放牧的土地成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农具取代弓箭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劳动的对象,不再是那些人类不能控制其生长过程的野生动植物,而是人类自己培育的农作物和畜群。更重要的是,人类不再需要以氏族为单位成群结队地从事生产和消费活动,而可以转入以家庭为单位的基本上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
在采集和渔猎时代,人类必须居住在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地方,即居住在野兽经常出没的地方。人们每天出去采集或捕鱼、打猎,必须成群结队地行动,因为一方面,少数人或单个人行动,如果遇上凶猛的野兽,就会相当危险,较多的人在一起,遇上凶猛的野兽可以运用群体的力量与之对抗,甚至将其猎获;另一方面,利用群体的力量对野兽或鱼类进行围猎或围捕,收获可能较多。
在采集和渔猎时代,人们每天出去采集或捕鱼、打猎所得都必须交给氏族重新分配。因为采集和渔猎的收获极不稳定,在很大的程度上要靠运气。也许有些人运气好,今天收获颇多,也许有些人运气不好,今天一无所获。如果不把每个人收获的东西集中起来重新分配,那些一无所获的人就要挨饿,如果有的人一连几天一无所获,就会被饿死,而一个群体中的任何人饿死,都会削弱群体的力量,最终招致群体的灭亡。
进入农业或畜牧业时代以后,人类的居住地开始远离野兽。为了防止较凶猛的野兽危害人畜,为了防止较弱小的野兽糟蹋庄稼,人们或者迁居到远离野兽的地区,或者将野兽驱离自己居住的地区。这就使人们开始有了即使单个人也能安全活动的环境。
农业和畜牧业天然适合少数人(甚至单个人)单独进行生产活动的性质。在农业和畜牧业中,将许多人集合在一起进行集体劳动,不但无益于提高劳动生产率,甚至会降低劳动生产率。
相比起采集和渔猎来,农业和畜牧业的劳动收获比较稳定,并能随着人们耕作技术和畜牧技术的提高而不断增加其收获。
以上这一切,都促使了从以氏族为单位的集体生产和消费的经济形态,转为以家庭为单位的自然经济形态。关于这一点,笔者以后还会继续分析。
4.进入农业和畜牧业时代以后,人类开始有了经常性的剩余产品
剩余产品,就是指劳动者所生产的超过劳动者自身需要的产品。
前面已经说过,在采集和渔猎时代,人们从自然界攫取的动物和植物,不能超过自然界动植物资源再生能力所决定的极限,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劳动生产率过高,其实对人们并无好处,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可能有经常性的剩余产品。
进入农业和畜牧业时代以后,情况就不同了。随着农业和畜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开始有了剩余的农牧业产品。而这剩余农牧业产品,是以后一切社会进步的基础。
有了剩余农牧业产品,社会的一部分成员就可以脱离农业和畜牧业生产,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活动;
有了剩余产品和社会分工,就开始出现产品交换,并创造条件,使社会的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生产领域,专门从事商业活动;
有了剩余产品,社会的一部分人就可以从生产领域脱离出来,专门从事一般的社会管理活动,以及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活动;
有了剩余产品,就形成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