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民是在市场经济中磨练出来的 | |
2007-10-26 中国农业信息网 | |
<style id="_Custom_Style_"></style> 自中央确定新农村建设以来,一些学者和地方政府官员掀起了一场“培养新农民”的导向性讨论,试图通过他们把现在的“旧农民”培养成“新农民”。 “培养新农民”论点的前提,是把现在的农民当作“旧农民”,而“旧农民”的素质低,不但不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需要,而且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制约着城乡和经济社会的统筹协调发展。 “旧农民”的素质低,如果指的是文化水平整体没有城市人口的高,那当然是对的。但是我们要问,造成农民文化水平整体低的原因是什么?谁应该负责?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执行的是城乡不同的政策,即对农村教育重视不够,投入少,形成了基础设施差,师资力量薄弱,义务教育水平不高,技能教育更差。这一情况早已引起了中央的重视,多次决策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和技能培训。因此,农民文化水平整体没有城市人口高的主要原因,不在农民自己,而在于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深自责,而不能由此责难农民。 “旧农民”的素质低,如果指的是劳动技能不高,那当然是对的。但是我们也要分析,是什么样的技能不高,如果指的是种田、养殖等传统农业技能,“旧农民”们可以说是行家里手。但是,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即地方政府每年都要在一定时期派大批干部下乡去“指导农民春种秋收”,在他们看来,如果不派人下去,“旧农民”们是不会按期“春种秋收”的。 “旧农民”的素质低,如果指的是选育良种、测土配方施肥、网上农场品销售等现代化农业技能,那当然需要有关专家们来进行。“旧农民”的素质低,如果指的是不会经营农产品运输与营销、农产品加工及管理、经营资金筹措与运营,那当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实践中,一些人之所以总想由他们来把“旧农民”培养成“新农民”,是不明白一个常识,即新农民是在市场经济的实践中锻炼出来、磨练出来的,而不是在课堂里、书本里培养出来的。虽然从课堂里也可以听教员宣讲一些理论,从书本里也可以学到一些知识,但是这些理论与知识毕竟是别人的经验,并不一定符合自己的实践。一个农民、乃至于任何一个人,他的成长终究需要在实践中“磨爬滚打”不可。 我并不反对给予农民以各种职业技能培训,而且认为这种职业技能培训应该越快越多越好。这是因为,经过培训的农民,相对于没有经过培训的农民来说,以其所学技能,在市场中能够较快的找到工作,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收入,能够胜任更多更复杂的工作,因而能够为用工单位、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实际上,决策层对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是很重视的。大家都能看到,大约自1990年代以来,政府的农业部门、畜牧部门、林业部门、水利部门、扶贫办部门、财政支农部门、乃至于农业高等与中等院校,差不多都由政府财政拨款,建设了一大批针对农民的培训中心一类的楼堂馆所。这些楼堂馆所造价之高、装修之豪华,堪与高级宾馆相媲美。但是,这些专为农民盖的培训中心,却很少让真正的农民来接受培训,许多都变成了行政机关的办公楼,或赚钱的宾馆。因此,如果仍然由行政机关为首来搞农民培训,我担心会重复这一过程,变成为新一轮行政机关更新办公大楼和高级宾馆的运动,而真正需要培训的农民,仍然难于接受培训,甚至于连这样的“培训中心”也“进不去”。 更加令人不能容忍的,是一些行政机关在自己的培训中弄虚作假,贪污、挪用培训农民款。例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2006年11月8日晚,曾报道了安徽省一个县弄虚作假,把中央和地方财政下拨的钱,并没有用在对青年农民的就业培训上。记者采访当地农民,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件事;更要命的是,尽管这个县的有关官员声称他们超额完成了培训计划,但记者好不容易在杭州找到两位被官方声称的所谓“培训农民”却满脸惊诧,没听说政府给钱这回事,她们在原来县里那家职业学校学习,就是自己交钱上学的学生。据调查,政府财政所拨培训农民之款,或被挪用,或被贪污,并不个别案例。因此,凡是行政机关自己争着要做农民培训,人们不免要问几个问号,多几个心眼,从而把政府拨款“培养新农民”的很不理想的效率,提高一下。 据我的调查,在市场经济中,所有的用人单位是十分重视培训的,特别是对于招收的农民工更是把培训放在首位,全部做到了不培训不得上岗。我曾经和我所在的驻地的农民环卫工人交谈,他们告诉我,单位在他们上岗前,已经详细交代了各人负责的路段、清扫的要求、怎么样躲避路上来往车辆、有害垃圾的特殊处理,如此等等。在此,我们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我们自己如果要雇人帮忙,也是会对被雇者进行详细交代的。否则,被雇者是不会知道如何工作的,有可能把事情干坏。 许多学者的研究者都发现了以下两个这样的事实:一是为数不少的农民工在进城打工一段时间后,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回乡领办、创办了一批乡镇企业,成为带领乡亲们致富的带头人;二是珠三角、长三角的千万家民营企业,实际上承担着培训上千万农民工的重任,是名副其实的农民工大学校。在这些农民工大学校里,农民工们都是免费学习着现代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几乎所有技能,不少人成为了熟练工人、技术工人、技师、领班、车间主任、小经理,等等。而政府没有对这千万家民营企业,补助过一分钱的培训费! 因此,怎么样的培训农民才有效率、效率才高?怎么样把政府财政有限的培训经费用在急需的地方?看来还得好好地研究一番。不过,由地方政府机关垄断着来做,肯定不是一个好的做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