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赵小明
3995 9

[讨论]《劳动与垄断资本》的一些段落意思讨论(增补第12章一处问题)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小学生

21%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32 个
通用积分
0.1200
学术水平
0 点
热心指数
0 点
信用等级
0 点
经验
91 点
帖子
7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7-11-11
最后登录
2017-6-21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p><font size="2"><strong>劳动与垄断资本》的一些段落意思讨论</strong><br/>  <br/>发信站:</font><a href="http://bbs.tecn.cn/"><font color="#003366" size="2">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font></a><font size="2">,版面:</font><a href="http://bbs.tecn.cn/forumdisplay.php?fid=149"><font color="#003366" size="2">马克思主义研究</font></a><br/><font size="2">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26795 <br/><br/></font><span style="FONT-SIZE: 14px;">网上没找到英文本,中译本质量又不高,起码几个译者之间的分工合作很成问题,译名不统一,虽然不太严重,还有错别字  全书还没看完,刚看到一半。<br/><br/>欢迎各位提供自己的看法。<br/><br/>中文版全文 <a href="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24610&extra=page%3D1" target="_blank"><font color="#003366">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24610&extra=page%3D1</font></a><br/><br/><b>导言</b><br/><br/>P13『这种适应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其中有许多现在可以看作是在意识形态上非常有害的。这种马克思主义的行动哲学,<b>不同于其使人高兴的宣告</b>,其注意力已越来越不集中于资本主义的深刻的内在性质和工人在其中所处的地位,而集中于它的各种多事之秋的事态和危机。』<br/><br/>“不同于其使人高兴的宣告”,谁知道这是在说什么?<br/><br/><br/>p24-25『关于资本主义的这些说法,也可以用来说“社会主义”,按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来说,这种社会主义在任何地方都还没有存在过。苏联发生了革命,但这个革命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发生的,而且在革命后的几乎全部历史中,技术和生产的进步是和放弃一些原来的革命目标结合在一起的。这种特殊的结合,需要作非常细致而具体的分析。在苏联社会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转变时期的不同寻常的形式,这个转变时期很可能持续若干世纪之久,而且毫无疑问会呈现出许多矛盾的、复杂的和过渡的形式。不论人们对苏联的工业化抱什么观点,谁也不能把它的历史,甚至它最初和最革命时期的历史,认真地看作是要用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方法来组织劳动过程的一种尝试——<b>因而也是一种要在克拉克·克尔的永恒真理的岩石上撞得头破血流的尝试</b>。人们很难提出证明说,哪一届苏联领导人曾主张说,应该在苏联历史的这一阶段进行这样一种尝试。*(这里,在苏联的和中国近来的纲领性文献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别。赫鲁晓夫嘲笑中国要把建设共产主义的工作体现在工业化过程之中的计划是试图“用锥子来喝汤”。<b>他的俏皮话在一种正统的共产主义想法的范围之内是有趣的</b>,正统共产主义的想法是属于列宁和列宁以前的时期的想法;但他的话现在已毫无趣味,因为中国人已把他们的值得注意的想法说得更加明白了。)』<br/><br/>“一种要在克拉克·克尔的永恒真理的岩石上撞得头破血流的尝试”——永恒真理的岩石,显然是一种反讽的说法。不过我总觉得作者这里用的有点怪。不能把苏联的历史看作尝试用根本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方法组织劳动过程,因为那个特定的社会条件,转变时期的复杂、过渡等等,这些都没问题。但为什么说这种尝试会撞的头破血流?还是在克拉克·克尔的永恒真理——从事工业的人不可避免地和永恒地被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岩石上?<br/><br/>“他的俏皮话在一种正统的共产主义想法的范围之内是有趣的,正统共产主义的想法是属于列宁和列宁以前的时期的想法;但他的话现在已毫无趣味,因为中国人已把他们的值得注意的想法说得更加明白了。”——整个不知道什么意思。这个是因为缺乏背景知识。<br/><br/><br/>P30-31『这里我们看到社会学家们所测验的并不是公众的意识而是他们自己的意识。然而,调查表作为测验社会现象的手段具有优越性,仍然是一种信条。法国社会学家米歇尔·克罗泽在批评赖特·米尔斯的《白领工人》时说: <br/><br/>不幸,米尔斯的著作……并不是一种真正的调查研究。其实,使米尔斯感到兴趣的,并不是女售货员或在广告社工作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可能感受到的那种厌倦的感觉,<b>而是这些人通过分析向他们施加压力的那些力量而设想出来的客观的厌倦</b>。这种态度自认为比民意测验更加科学,但这仅仅在表面上是如此罢了。』<br/><br/>“而是这些人通过分析向他们施加压力的那些力量而设想出来的客观的厌倦”——“这些人”是哪些人?我觉得是指那帮社会学家通过分析向女售货员或在广告社工作的知识分子施加压力的那些力量而设想出来的客观的厌倦。<br/><br/><br/><b>第二章 管理的起源</b><br/><br/>P58『当伯明翰的小金属行业开始有工厂时,“雇主必然要寻找厂址、厂房和原料,<b>并且</b>对制造过程的细节实行监督的想法并未产生。”(4) 』 我觉得似乎用“<b>但是</b>对制造过程的细节实行监督的想法并未产生”,语气更合理。<br/><br/><br/><b>第三章 分工 </b><br/><br/>P65『这种行业内部的专业化,只有在房屋、独木舟或<b>鱼梁</b>这类大型资本货的生产中才能遇到』鱼梁是啥?<br/><br/>P73『现在,一天能做成许多扣针确实成了一件值得想望的好事情。但是,我们只要看看用什么砂粒来磨这些针尖——<b>人类精神的砂粒,在被分辨出是什么东西以前是会被大大放大的</b>——我们应当想到其中也会有某些损失。我国所有生产城市里发出的喊声,比鼓风炉的声音还要大,实际上完全是为了这个原因——我们除了不制造人以外,什么东西都造……”』 “人类精神的砂粒,在被分辨出是什么东西以前是会被大大放大的”这句话看的似懂非懂。<br/><br/>P76-77『劳动力已经变成商品。劳动力的用途不再按照出卖者的需要和愿望来安排,而是安装购买者的需要来安排;劳动力的购买者根本就是企图扩大其资本价值的雇主。这些购买者特别关心而且永远关心的事情,就是降低这种商品的价格。巴贝奇原理说明了最常见的降低劳动力价格的方法:把劳动力分为各个最简单的成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适合自身需要的劳动人口,所以巴贝奇原理通过这种“劳动市场”的形式迫使<b>资本家</b>不得不接受了。 』我怀疑应该是“巴贝奇原理通过这种“劳动市场”的形式迫使<b>工人</b>不得不接受了”,我看不出资本家有什么被迫的地方,这不就是他们干的吗?<br/><br/><b>第四章 科学管理  </b><br/><br/>p91『劳动工资是社会上同类劳动力的雇主们在一定时期内规定的一个数字,和生产率没有什么关系,这一点泰罗是知道的。生产出比过去多两三倍产量的工人并不因此而使他们的工资增加两三倍,但可能比别人稍微多得一点好处,这一好处,当他们的产量水平普遍化时就消失了。因此,<b>关于体现在每一产品中的劳动力在一天的劳动力中应占多大部分的争执</b>,与工资的高低没有什么关系,工资的高低主要是随着市场、社会及历史的因素而变化的。』<br/><br/>“关于体现在每一产品中的劳动力在一天的劳动力中应占多大部分”这句话我琢默了半天,认为是在说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即一天能生产多少件产品。如果不错的话,我非常奇怪作者为啥绕这么远的弯子说话。<br/><br/><br/>P105『我们前已看到,人的劳动能力之所以优于动物的劳动能力,其重要特点是人能够把一件要做的工作的执行和关于它的概念结合在一起。但是随着人类劳动逐渐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个人现象,这就有可能把概念和执行分离开来——不像在动物那里,动力即本能是和行动分不开的。使劳动过程失去人性,这就把工人的劳动几乎降低到动物的劳动水平,同时使一个生产者社会的自己组织的、有自己动机的社会劳动成为没有目的和不能想象的东西,可是这对<b>买得劳动</b>的管理部门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事情。』<br/><br/>“买得劳动的管理部门”不知道是译文问题还是原文问题。显然,这里应该是“买得劳动力的管理部门”。<br/><br/><br/>P111『我们不能根据这一点就认为,工人和管理人员关系的这样一种心理上的转变,完全是一件过去的事情。恰恰相反,在各种新职业的演进过程中,在这些新职业因工商业的发展而诞生、然后成为常规并服从经理部门的控制这整个演进过程中,它是经常在反复重演的。因为这种趋势已侵袭了办公室、技术和“有教养的”职业,社会学家们谈到它时都把它说成是“官僚主义化”,这是对韦伯术语的含糊其辞的、不适当的使用,<b>这个术语往往反映出使用者这样一个观点,即这种形式的工作管理是“大规模”或“复杂的”企业所特有的,而最好把它理解为资本主义工作组织的特殊产品,它主要并不反映规模,而反映各种社会对抗关系</b>。』 <br/><br/>我感觉最后一句话断句有问题,否则很难理解。应该是“这个术语往往反映出使用者这样一个观点,即这种形式的工作管理是“大规模”或“复杂的”企业所特有的。<b>其实</b>,最好把它理解为资本主义工作组织的特殊产品,它主要并不反映规模,而反映各种社会对抗关系。”<br/><br/><br/><br/><b>第六章 使工人适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br/><br/>P128『但是,工商业的目的是什么呢?明斯特堡把这个问题留给别人去解答:“经济心理技术学可以为工商业的某些目的服务,但这些目的是不是最好的目的,那并不是心理学家所必须关心的事。”(5)他为他的“科学”解除了这一任务,并把规定他的调查研究的参数的任务转移给管理“工商业”的那些人之后,只是在有人认为也应该考虑其本身也是“工商业”一部分的那些工人的观点的时候,他才回过头来谈这个问题。<b>这样一种受有特殊利害关系的人欢迎的庸俗说法,引起了他的厌恶,他坚决加以驳斥了</b>:<br/><br/>关于心理学对增大成绩问题可能作出何种贡献的研究,必须不受肤浅的反对意见的阻挠,这种反对意见认为在某一工业公司里可能一开始就会造成解雇职工的事件。心理技术学并不是为某一方服务,而完完全全是为文明服务的。(6)』<br/><br/>“这样一种受有特殊利害关系的人欢迎的庸俗说法,引起了他的厌恶,他坚决加以驳斥了”——第一,我觉得应该在开头加一个“有”字——“有这样一种受有特殊利害关系的人欢迎的庸俗说法,引起了他的厌恶”;第二,我认为这里表达的意思是:“认为在某一工业公司里可能一开始就会造成解雇职工的事件”在明斯特堡看来,而不是作者看来,是庸俗说法。<br/><br/><br/>P128『在说明“文明”的利益并不是和大多数工人而是和管理他们的那些人的利益相一致之后,他现在就可以无须为了“科学的工作设计”对于工人的每日影响而脸色发白了:“……科学管理的发展清楚地表明,最重要的改进恰恰是从科学研究中推断出来,<b>而且在新习惯形成之前,开始时无须使劳动者本人感到满意的那些改进</b>。”』<br/><br/>汉语语法有错误。正确的应该是“科学管理的发展清楚地表明,最重要的改进恰恰是从科学研究中推断出来,而且也是在新习惯形成之前,开始时无须使劳动者本人感到满意的那些改进。”<br/><br/>P129『在这段话里,我们看出了以后心理学派、生理学派和社会学派研究工人和工作的目的——尽管它没有十分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大体上,他们已经找到了能产生管理部门所希望的结果的工人和工作小组的模式:适应资本主义企业所提出的雇用条件,并在这种基础上令人满意地完成任务。这些学派和理论相继提出了越来越多的令人眼花缭乱的研究方法和理论,这只不过是证明它们的失败而已。』<br/><br/>我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是:那帮教授们虽然找到了工人和工作小组的“理想”模式——只要工人如何如何——就可以满足管理部门的希望。可惜,在把理想变成现实的道路上,全栽了跟头。<br/></span></p><p><strong>第十二章 现代公司<br/><br/><br/></strong>P237『最后,公司还有一种社会协作的职能。上一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的社会分工的错综复杂,<b>以及力图使大量群众保持均势的集中的城市社会</b>,都需要以往并不需要的大量社会协作。』<br/><br/>“使大量群众保持均势的集中的城市社会”——什么叫大量群众保持均势?</p>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11-13 9:28:1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垄断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马克思主义研究 thread 资本主义生产 马克思 错别字 中文版 英文 网上

沙发
lvxingjia008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7-11-11 15:5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现在的学生 ,包括博士们,英语功底上去了,国文功底则普遍降低了。

使用道具

藤椅
赵小明 发表于 2007-11-11 16:3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书是1978年翻译的。总的说来,还算可以吧。和现在的译著水平比。

使用道具

板凳
索然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7-11-12 08: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个中译本质量已经很高了.比90年代以来的很多翻译强多了.不要苛求责备了.

您把这本书制作成电子版是做了大好事,以后会有更多的人读到这本书.

这本书五道口旧书摊可能还有英文版,但是需要好好找一找.我一个朋友曾经在那里买了三本英文版.其中一本是林毅夫的.

呵呵!

使用道具

报纸
赵小明 发表于 2007-11-12 13:10: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俺人不在北京诶。http://www.marxists.org/archive/braverman/index.htm 上也没有该书。

读的时候有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刚读完一半。

使用道具

地板
索然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7-11-13 08:5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布雷弗曼的《劳动与垄断资本》出版后,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1],布雷弗曼的著作被学术解誉为里程碑式的贡献之一并广为称赞。既然布雷弗曼毫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扎根于马克思那里,那么,对于他们其中一人或是他们两者是否充分掌握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过程的本质,在学术界引发广泛的争论:一些人试图在马克思和布雷弗曼的大框架里进行严密而精确的证明;另一些人则强烈批判布雷弗曼和马克思,从而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一场布雷弗曼争论(Bravemanian Debates)。

对布雷弗曼或马克思的第一种批评涉及到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否具有对抗性的利益关系。Littler提出,资本和劳动之间的依赖关系是相互的,资本要依靠劳动来保证积累,从而合作而不是冲突,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最好方法。所以,采取与工人合作的管理策略符合资本的利益[2]。对布雷弗曼的第二种批评涉及到去技能化是否存在和是否存在着线形的去技能化的趋势。Elger认为“专门的技术可能植入集体劳动的复杂结构中”[3]。虽然这种专业技术从属于资本,但它们能被认为是技能。除此之外,Walker指出把技能从技术上客观地剥离下来也是不可能的,虽然技术可能形成了任务,但它没有决定谁来完成任务,任务被定义为技术要求高还是技术要求低取决于谁来完成这个任务[4]。批评者们提出经验的证据说明技能退化的轨迹是不均匀的和复杂的[5]。对布雷弗曼的第三种批评是他和马克思都把雇佣工人当作劳动过程的客体,任由资本剥削控制。雇佣工人在满意工作现实时,会顺从和改变;但必要时会为捍卫自身的劳动权利与资本家作永久的工资斗争。因此,劳动过程中阶级斗争被缩小为相对次要的转瞬即逝的斗争,容易使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变化导致的的工人抵抗被完全忽略了[6]

一些学者转而进行历史和案例研究,进一步对马克思和布雷弗曼的观点进行严格证明。Friedman以英国为例,分析了近200年来的控制策略的变化。他指出,重要的是研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如何适应工人抗争的,而不是简单地研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如何因为工人抗争而可能被推翻的。必须把工人抗争视为影响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力量,而不是简单地把它当成可能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一种力量。在劳动过程中,管理者通常采用两种主要的策略来行使他们对劳动力的权威:责任自治(responsible autonomy)和直接控制(direct control)。在责任自治和直接控制这两个极端的形式之间还有许多可能的情形[7]Edwards对美国的工作场所的转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他利用美国一些大公司(IBMAT&TGEPolaroidFord Motors )的资料,说明自19世纪以来,随着从竞争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工作场所的控制方式也从简单控制(又分为资本家亲自控制和等级控制)转变为结构控制(又分为技术控制和官僚控制)。这些变化的主要触发因素就是连续的阶级斗争[8]Burawoy通过自己的民族志调查,指出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本质是榨取和掩盖剩余价值,资本家不断使用强制同意的手段来满足资本积累的需要,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可划分为专制的和霸权的两种类型。在专制的劳动过程中,强制明显胜过同意,面对专横、任性的管理者或监视者,工人没有任何维护自己的手段;霸权的劳动过程建立在同意比强制更居支配地位的基础上,企业能够把自己与市场隔离开来或者直接控制市场[9]

AgliettaM.为代表的一批法国学者,在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研究的基础上,吸收了凯恩斯、卡莱斯基和法国年鉴学派的理论,发展了一种研究资本主义经济长期发展的理论框架,形成了法国“调节学派”。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积累体系,经历了以简单协作为特征的外延型积累体系,向以泰罗制为特征的没有群众消费的内涵型积累制度的发展。泰罗制积累体系内在的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结构性矛盾,使其在战后被以福特主义为特征的伴有群众消费的内涵型积累体系所取代。福特主义积累体系作为一种社会、经济和技术体系的资本积累过程,是基于以下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以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标准化形成的流水线作业及其相应的工作组织,通过大规模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劳资之间通过集体谈判所形成工资增长与生产率联系机制诱发了大规模消费,促进了大规模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资本家之间的垄断竞争使生产建立在对未来计划的基础上。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政策与福利国家制度,不断熨平经济周期和维持有效需求,调节着大规模生产与大规模消费的良性循环。美国支配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过程顺利进行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国际环境[10]



[1] 1976年以后,研究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的文献飚升,以英语文献为例,Monthly Review19767-8月)、Politics & Society1978,夏季号)、Capital & Class1977,创刊号)、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119796)、Economic & Industrial Democracy1980,秋季号)、The Insurgent Sociologist1978,冬季号;1979,春季、夏季号)都开设了专栏进行讨论,其中Review of Radical Political Economics经常发表这方面的文章。同时,也出版了很多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和历史、案例研究的文献。但是非常可惜,在前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几代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忽略了对劳动过程的研究,(安德鲁·芬伯格,《技术批判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没有解决劳动过程中工人自我和责任丧失的问题。(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 LittlerC.R.;《The Development of the Labour Process in Capitalist Societies》,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1982

[3] ElgerT.;《Valorisation and ‘deskilling’: a critique of Braveman》,《Capital & Class》,vol.71979

[4] WalkerR.;《MachineryLabour and Location》,载WoodS.ed.);《The Transformation of Work》,LondonHutchinson1989

[5] WoodS.ed.);《The Degradation of Work : Skill De-skilling and the Labour Process》,LondonHutchinson1982

[6] 关于这个批评,在我所见到的文献中是最多的,具体观点请见LazonickW.《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所篆写的“劳动过程”辞条,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当然,布雷弗曼是有意这么做的,他说:“我不打算讨论现代工人阶级的意识、组织或活动的水平。这是一本关于工人阶级作为一个自在的阶级而不是作为一个自为的阶级的书。(前引书,29页) Cohen则认为,事实上布雷弗曼主要关心的并不是控制,或者甚至也不是去技能化本身,而是建构这些趋势的资本主义特有的逻辑。(CohenS.;《A Labor Process to Nowhere,New Left Review》,1987165

[7]FriedmanA.;《Industry and Labour》,London1979

[8] EdwardsR.;《Contested Treeain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Workplace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1979

[9] BurawoyM.Manufacturing Consent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Chicago1979

[10] AgliettaM.;《A Theory of Capitalist Regulation Theory》, London1979BoyerR. & SaillardY.Regulation Theory》,Routledge2002

使用道具

7
索然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7-11-13 09:1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所以说你做了一件大好事.天益社区上的巡夜可能对这个问题不清楚,也没有仔细读过这本书.故那样评价.

另外,布雷弗曼因车祸于1978年去世,不是马克思主义文库网上说的因癌症去世.

使用道具

8
赵小明 发表于 2007-11-13 09:38: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举这些问题,也不是为了苛求责备译者。正因为以后会有很多人看,为了对读者负责,我不能当作没看见那些问题。那些问题里面也不一定全是译文不好,也许有我个人的理解问题。

这书中文版的出版年份怪有意思的,巫继学一篇文章尾注上说是1973年(商务版上说英文版是1974年),孟捷的《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创造性转化》说1979年(我记得是这个),谢富胜一篇论文尾注说上1978年。

经我仔细反复辨认那个像8像9又像3的印刷模糊的字,是8的可能最大。

使用道具

9
索然 在职认证  发表于 2007-11-13 10:13: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这本书英文1974年出版,获得了社会科学界最高的米尔斯奖,也是迄今为止每月评论出版社销量最大的一本书。

中文版是1978年商务印书馆作为内部材料翻译出版的。我手头有英文和中文版。

巫继学和孟捷都错了。另外,这本书大量引用的《生产力》一书马上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生产力》也是一本很好的写技术史的书。

使用道具

10
赵小明 发表于 2007-11-13 18:09: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你可否抽一点点时间对那些问题和英文版核对一下?

特别是这里『所以巴贝奇原理通过这种“劳动市场”的形式迫使资本家不得不接受了。 』 我十分怀疑是翻译有问题。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2 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