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张建平
3310 1

[张建平] [原创]《我想去桂林》 [推广有奖]

  • 0关注
  • 78粉丝

贵宾

大师

25%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5
论坛币
49357 个
通用积分
10574.8512
学术水平
1474 点
热心指数
1318 点
信用等级
987 点
经验
129409 点
帖子
12241
精华
12
在线时间
2531 小时
注册时间
2008-9-25
最后登录
2023-10-8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桂林十几年前我已经去过了。这里说的是曾经大家熟悉的一首歌曲《我想去桂林》:

……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

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

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时间。

http://www.chinaschool.org/szzl/special/guilin/Wave053.mp3

 

不知道此歌的作者有没有读过西方经济学,也不知道他听没听说过“供给决定需求”的萨依定律。但是,他却用最朴素幽默的语句重新阐述了曾经赫赫有名、而今淹没在 “需求决定供给”的凯恩斯定律光辉之下的萨依定律。

 

“我”去桂林了吗?没有。歌词唱出的是一种空想的欲望。

为何“我”没去桂林?原因已经明白告诉你了: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换句经济学的话说:没有有效供给,就没有经济事实的发生。用我的话来表达,就是“稀缺之下不言经济”。

但是“我”依然在“想”,这个“想”不是经济学的需求,而仅仅是不考虑供给能力的所谓的“欲望”,尽管没有时间和金钱资本去“桂林”,但是“想去”不犯法,无碍他人生活。

 

与“想去桂林”相反的是“去桂林”。当很多热爱旅游的人在长假日或者退休之后,如果手头积蓄有余,就会想到处走一走、看一看,就可能“去桂林”了。是什么促使“去桂林”这件事情发生了?是他充裕的时间和口袋里的钱,用经济学术语讲就是“盈余”。盈余是导致经济事件发生的必要条件,是“有效需求”概念所联系的那个“有效供给”。

 

“月光族”在领取月薪之后,就频繁出入于各种消费场所,用手中的金钱和厂商做交换。待到“光”了之后,就足不出户老老实实戴在家里,眼巴巴地期待着下一个发薪日的到来。

 

《西方经济学的终结》把“供给能力”分为两类:时间和金钱。并用两个预算方程来表达这两个供给能力:资金预算和时间预算,合并称为“量力而行方程”。 一如《我想去桂林》中所唱的那样。

 

在中国民语当中,很多可以用来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诠释“萨依定律”。如“温饱思淫欲”、“吃饱了撑的”、“钱多了烧的”、“无事生非”、“穷奢极欲”、“一掷千金”、“有多大本事办多大事”、“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儿”、“你也不撒泡尿照照自己”、“穷要饭的”、“逼上梁山”、“你能吃几两干饭?”、“将心比心”、“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富人饭量大,穷人瞌睡多”、“酒壮行色”、“有恃无恐”、“吃了豹子胆了”……

心理学家maslow将此普遍的需求心理总结为“层次需求理论”——人的需求动机是分层次的,高层次的需求是在低层次的需求得以实现之后展开的。“层次需求论”已成为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入门常识。

 

经济史的研究者把以市场交换为特征的经济的发展,归结为产品的剩余。因为产品普遍有剩余,基于私有权和彼此的偏好不同而发生了交换。这也是萨依定律的思想表达。现在或许我们很难对这种析做出实证,但是其逻辑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

 

话到此地,我们就不知道当今主流经济学以“稀缺”为核心的理论是如何展开的了。我建议大家在学习经济学的时候,不妨一边学习一边嘴里哼着《我想去桂林》的曲调。如果想不折磨他人的话,就在自己耳里塞上MP3耳塞吧——这可是时尚生活方式呢。

什么?你没MP3?没有MP3的原因你自己清楚了,还用我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西方经济学的终结 Special Chinas Guilin school 桂林 原创

沙发
6059102 发表于 2007-11-27 11:4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也想去桂林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5-1 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