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邵轩空
3429 0

[经济现象] 浅析跳蚤市场——基于微观经济学理论分析(二) [推广有奖]

  • 1关注
  • 1粉丝

博士生

9%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80379 个
通用积分
94.5659
学术水平
2 点
热心指数
7 点
信用等级
3 点
经验
20655 点
帖子
130
精华
0
在线时间
311 小时
注册时间
2013-4-24
最后登录
2024-4-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四、消费者行为理论

关于消费者行为理论,之前学过较多的是消费者在收入与闲暇之间的选择(推导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显示性偏好理论、跨期消费理论等,这里跟跳蚤市场关系较大的是跨期消费理论。据说巴罗老先生对跨期消费理论讲得比较多比较深刻,理论上作为报考过CCER的笔者应该考前翻看一下,事实上当年笔者屌丝般地连曼昆都没看完就跟研友去了考场,活该考研落榜(笔者对于跨期消费理论也只是浅尝辄止,希望众看官批评吐槽的时候和颜悦色些(*^__^*) )。

言归正传。对于跳蚤市场,之所以好多学妹学弟都选择观望而不是轻易下手,是因为他们担心教材改版、换了任课老师等,毕竟这是在为未来的事情消费,从来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的。就买教材而言,我们可以这样假设:(1)买方的选择分为两个时期,即这个学期和下个学期,学妹学弟要么选择在这个学期的跳蚤市场上花五块钱买旧教材,要么在下个学期开学时买打了八折还是死贵死贵的新教材;(2)买方具有时间偏好,由于对未来具有不确定感,心大的学妹学弟会认为先买了教材可以预习(至少学姐学长在推销时是这样说的)、对课程有了熟悉感,先人一步,即现在消费得到的效用增加比未来消费得到的效用增加要多;(3)跳蚤市场是买方在这个学期唯一得到教材的途径,不存在学妹学弟接受了学姐学长赠与的情况,学妹学弟也不会在网上购买教材;(4)由于笔者能力有限,跳蚤市场模型还不至于复杂到引入利率(实际上跨期消费理论上重要的假设是借款理论等于存款利率的),让利率不利率的靠边站吧。

当我们假设完了之后,运用跨期消费理论分析跳蚤市场最终可以归结为“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的问题(有木有觉得,经济学家有时倾向于把一个简单的问题搞复杂?!不就是现在买和到时候再买的问题么),简单来说就是看看学妹学弟是否能沉得住气。选择在这个学期在跳蚤市场上买教材,优势在于便宜,顺便能打听到课程与任课老师的八卦,劣势在于要冒着改版、换老师的风险;选择在下个学期买新教材,优势在于用新书心情好、能跟随老师的进程而不用发愁新旧教材的变化,劣势在于死贵死贵的(当然了也可以复印、到图书馆借,但是这超出了我们的假设)。最后,选择在于自己,有得必有失。

综上,笔者觉得用跨期消费理论分析跳蚤市场略显矫情。但是正是前辈们在这种微不足道的现象中进行了无数次的分析才找到了共性,归纳出一条条经典的理论,不是么?

五、买旧货的风险

前面笔者多次提到了学妹学弟要冒风险买书的问题,在经济学教材中较为类似的案例就是买彩票问题--——探讨人们对于风险的态度。根据每个人承担风险的意愿,我们有如下三种分类:风险趋避者、风险爱好者和风险中立者,这三种人的差别在于对待公平赌局的态度是不同的,公平赌局是买方在无风险条件下获得的确定性收入与其在有风险条件下获得的期望收入相等的赌局。结合跳蚤市场的情况,笔者认为应该为“公平赌局”与三个类别重新注解:若学妹学弟在不买东西时获得的效用(为了方便论述,笔者在此使用基数效用理论进行分析,此时效用可以用1、2、3等数字来衡量大小,区别于前面所述的序数效用论;在用来衡量效用的大小时,仅限于同一个人对不同物品之间进行比较)大于在买了东西时获得的期望效用(期望效用可以看成类似于学妹学弟在心中高呼“我要预习、我下学期要变身学霸”诸如此类豪言壮志所带来的快感),这就是风险趋避者;若前者小于后者,就是风险爱好者;若二者相等,就是风险中立者。纵观市场上摩了肩接了踵的行人,那些只看热闹不掏钱的属于风险趋避者,看了热闹又爱掏钱的是风险爱好者,心中打着小算盘买不买无所谓的是风险中立者。对学姐学长来说,你买,或不买,我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偌大一个跳蚤市场,要让所有买方都知道哪里的毛概最便宜、让所有的卖方都看穿了买方的需求,是不可能滴。之所以学妹学弟频频感慨“买贵了”、学姐学长高呼“卖贱了”,那都是信息不对称捣的鬼——市场上买卖双方所掌握的信息量是不同的,一方掌握的多些,另一方掌握的少些。一旦供求双方信息不对称,市场上达成的均衡对于整个社会来说都是无效率的(双方忙着讨价还价、交换信息,谁还给你诚信交易);更何况跳蚤市场极少达成均衡,否则学姐学长的东西最后无不落在收破烂大叔的手里(学姐学长一直都在忍受着非均衡造成的资源无效率配置与信息不对称的双重压迫!!有木有有木有!!!)。于是乎逆向选择开始肆虐——类似于劣币驱逐良币,由于买方并不了解有关商品的隐藏信息,差的商品会逐渐将好的商品逐出市场,表现在某些无良学姐学长身上的就是:极力推销听不到声音的耳机、已经改版了的教材(“只是换了封皮,内容一点没变”“老师根本不照着课本讲课”)、扣子残缺的衬衣,and so on。令人欣慰的是,学姐学长卖的只不过是旧书、日常用品,其无良行为还不至于扰乱社会秩序,加上学妹学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有少数知法懂法的四有青年上门退款退货的),所以大家的日子依旧每天红红火火。

六、福利经济学的视角

从整体上看,笔者认为跳蚤市场对众位亲们来说还是利大于弊的,否则大家怎么会每年都有拳擦掌大展身手的盼头:有利之处在于,减轻了学姐学的离校负担,学妹学弟得到了下个学年课程与任课老师、考研司考出国就业的众多信息(说不定更有甚者在讨价还价之余不忘眉来眼去,此处省略一万字),众人在交易过程中收获了诸多乐趣;不利之处在于,市场打烊后的校园垃圾满地,等等。如果忽视了跳蚤市场这微不足道的弊端,那么我们就可以引用帕累托的话:当社会已经达到了在无人受害的情况下有人得到了好处,那么这个社会就达到了帕累托最优。

恕笔者直言,福利经济学在经济理论中的处境,说好听了它是较为高深晦涩的一部分,说难听了它是最扯淡的一部分。很少有人能够建立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能够说明白全面均衡的模型,受环境背景所限,不同的学者对福利的理解更是千差万别,福利的判断标准及社会福利函数的存在与否一直是福利经济学的软肋。还是邓爷爷的话有道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既然诸位学者不能达成一致,那么就该让各派别各抒己见,执政者多多听从来自不同的声音也不是什么坏事。

七、完全竞争市场的视角

跳蚤市场是个门槛很低的市场(营业前还抽签交押金,第二周就变成摊位先到先得了),谁都可以卖货,谁都可以见好就收。开始时200个摊位之所以很快就被哄抢完毕,主要是学姐学长们看到了参与其中还是有利可图的。事实确实这样,第一个周六上午是行情最火爆的,卖相还不错的书卖个十块二十块比比皆是,第一天大家都能赚个一两百,随后就每况愈下的厉害,到了营业的第四五天,一天赚个四五十就是大户了。笔者认为,一方面是因为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尤其是买方,前一两天新鲜劲过去了以后不来了;另一方面是因为短期内赚了超额利润的引来了眼馋的,摊位遭到了滥用,供给逐渐严重大于需求,长期以来导致整个市场的东西都卖不上好价钱,最终使得所有人只赚到了正常利润——公共地(commons goods)悲剧讲的就是类似的事。当学姐学长觉得摆摊的钱无法补贴买水买饮料的钱时,他们就收摊回去了。笔者的经验是,赚的差不多了、在这个市场达成长期均衡这种半死不活的状态之前就应该打道回府了,末了还能让自己停留在一个较为美满的回忆中,而不是像怨妇般那样抱怨“连白送都没人要”而草草收尾。

八、Cournot寡头市场的视角

难道跳蚤市场中真的没有一点点竞争吗?非也。竞争无处不在。笔者认为,从宏观上来看,公共课教材、同学院同专业的专业课教材这两类属于完全竞争市场(同是卖国贸专业的课本,小卖部门口吆喝的学姐与在食堂门口吆喝的学姐视为完全替代品;最有可能的是学妹学弟直奔卖书的学长去了),从微观上来看,每一个专业的教材又是Cournot寡头市场(买日语的参考书就去找日语专业的摊位,买计算机的书就找卖计算机的书的学长等等)。

此外,极个别商品由于卖方少、东西确实稀罕而造成了垄断。市场上偶尔会惊现卖吉他、卖二胡、卖跆拳道服、卖手机的,不是很挑剔又不愿意出原价的学妹学弟往往就会受到垄断卖方出价的影响。

纵观整个跳蚤市场的交易环节,其本质就是买方与卖方的博弈——有来有往,见风使舵,直到你情我愿。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交易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分析:从横向上来看,交易是静态博弈,大部分学妹学弟只会光顾某个摊位一次,双方过招后若缘分未到基本上形同路人,使得买卖双方会出现不合作甚至欺诈的行为(笔者听过的最霸气的交易是,某学长由于前来买枕头的学妹不够漂亮,虽然谈好了价钱,但是最后该学长还是委婉地拒绝了把枕头卖给学妹)。从纵向上来看,交易是动态博弈,买卖双方同时讨价还价,往往要经过若干回合才能敲定成交价格,随着博弈的时间足够长、次数足够多,大多数的买卖双方是能够达成交易的(多是学姐学长忍痛割爱,以白菜价卖出了自己的宝贝)。

九、生活权益部的角色

跳蚤市场虽小,可是它五脏俱全:有大量的买方卖方,有商品货币的流动,还有个像模像样的管理者——校会生活权益部。同样,跳蚤市场也有着市场失灵的时候,主要是外部性、公共品分配和交易成本问题。

外部性,顾名思义就是买卖双方的经营活动对交易以外的第三方造成了影响,第三方要么得到了收益却不用承担费用,要么受到损失却无法要求赔偿。若存在外部性的经济状态任其发展,最后可能使交易双方遭受损失。前面提到过,跳蚤市场带来了巨大的外部性。从外部收益来看,市场内部的交易带动了周边小卖部和收破烂大叔的生意;从外部成本来看,每次收摊都会忙坏打扫卫生的叔叔阿姨,关于这种污染问题,科斯说过:外部成本(污染)只能转移不能消除,因此生活权益部会要求学姐学长在收摊的时候清理垃圾,虽然仍是收效甚微。

公共品(public goods)具有两大特性——非排他性,即很难禁止他人消费该商品;非竞争性,即多一个人消费该商品,它的效用并不会减少,成本也不会增加。于是乎我们发现身边的公共品都是供不应求的,在使用的过程中存在着搭便车的现象,需要有政府出面管理公共品市场。回头看看我们的跳蚤市场,门槛低便是应了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之说。今年的跳蚤市场只授权给了200个摊位,生活权益部势必要出面协商监督。基于公共品的这些特点,生活权益部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交易成本是为了促使交际顺利进行而要求供需双方皆要付出的成本。笔者认为跳蚤市场中的交易成本大多是协商沟通成本。在后来几天的买卖中,学姐学长似乎摸索到了摆摊的规律,大肆哄抢有利地形,食堂门口、农行旁边摊位比比皆是,邮局那边、七号楼下虽然阴凉却门可罗雀。偶尔会有因为圈地运动而大动干戈的,这时候生活部的不管乐意不乐意都要出面协调。有的学姐学长报名了却不出摊,生活部就会取消他们的摊位而转让给要加入的新人,要是没有这些举动,恐怕市场会混乱下去的。

我们能够发现,生活权益部总是若隐若现地出没在跳蚤市场中,就像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那样,对市场活动时时刻刻进行协调干预。除了人气与传统之外,这大概就是民大跳蚤市场能够平稳健康持续运行的重要原因了。

十、小结

“跳蚤市场”的名字从何而来?有个版本是这么说的(感谢百度TV):早期英国人经常把自己的旧衣服、旧东西拿到街上去卖,而那些旧东西上时常会有跳蚤、虱子,逐渐的人们就将这种卖旧货的地方叫做flea market(这个词又可以追溯到18世纪左右纽约曼哈顿地区的一个名叫fly market的固定市场,fly源于该市场的荷兰语名称vly或vlie,其发音又同英语的flea相同,于是乎fleamarket问世了)。后来不知哪个好事的中国人就将其按着字面意思译成了“跳蚤市场”。

跳蚤市场是个神奇而又欢乐的地方。在这里,学姐学长卖萌无数,希望能在大学的尾巴上将疯狂进行到底;学妹学弟精打细算,希望能够得到前辈们的经验真传。笔者倾尽所能,在真实记录了这两天半营业过程的同时,借着分析跳蚤市场特点的机会,把学过的微观经济学理论胡乱套用了一番,不禁感慨:生活处处都是经济学,只是缺少发现经济学的眼睛。欢迎众位看官吐槽拍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微观经济学理论 经济学理论 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 理论分析 课程 跳蚤市场 经济学 消费者 老先生

已有 1 人评分论坛币 收起 理由
admin_kefu + 100 鼓励积极发帖讨论

总评分: 论坛币 + 100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8 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