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tramp
4318 9

Fetter:价格的定义 [推广有奖]

  • 0关注
  • 0粉丝

大专生

56%

还不是VIP/贵宾

-

威望
0
论坛币
4719 个
通用积分
0
学术水平
1 点
热心指数
2 点
信用等级
1 点
经验
830 点
帖子
74
精华
0
在线时间
0 小时
注册时间
2004-9-18
最后登录
2020-9-26

+2 论坛币
k人 参与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一份

应届毕业生专属福利!

求职就业群
赵安豆老师微信:zhaoandou666

经管之家联合CDA

送您一个全额奖学金名额~ !

感谢您参与论坛问题回答

经管之家送您两个论坛币!

+2 论坛币
(萧敢翻译)(http://www.beiwang.com/bbs/dispbbs.asp?boardID=28&RootID=18178&ID=18178)


<P>这次我们来讨论《价格的定义》,作者是前美国经济学会会长菲特Fetter,他常年工作于普林斯顿大学,一直希望沿着心理学来修正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本文中,他把自己与奥地利学派归入一类,就是一个象征。这篇文章于1912年发表于美国资格最老的期刊“美国经济评论”上。
我们得先注意这篇文章的发表日期,1912年。从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状况来看,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经济高速发展,我们教科书上称之为“帝国主义初期”,同时一些经济危机的征兆也逐渐显露,工人运动活跃,但还没有危机大爆发。
再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看。此时边际革命的浪潮已经过去,甚至剑桥的马歇尔也已经退休,活跃在英国经济学界的是埃奇沃斯(Edgeworth)和威克斯蒂德(Wicksteed)。而美国经济学界的代表人物是克拉克(Clack),伊利(Ely)和凡伯伦(Veblen)等,年轻的经济学家费雪(Fisher),陶西格(Tausig)等也在崛起。另一个活跃的流派是奥地利学派,庞巴维克(Bohm-Bawerk)已经声名远播,熊彼特(Schempeter)等正在成长。法国和瑞典的经济学家也有一定的影响,但远不及英美奥(德)的经济学家,维克塞尔(Wicksell)还没引起大家的注意。还必须一提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个时代是马克思主义最活跃的时期,各国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布哈林,希法亭的经济学都有很大的影响,但这篇文章没有一句话提到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这篇文章讨论“价格”的定义,价格大概是最古老的经济学定义之一了,几乎每个经济学家都必须讨论价格,Fetter在梳理思想史上价格的定义时找出了118个不同的定义。因此,我们讨论价格的定义,其实就是讨论一遍经济思想史,这篇文章就是这么做的。
从总体结构来看,这篇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把不同的经济学家归入不同的类别(当然仅仅是根据他们对价格的定义划分的,当代的经济学家往往有很多不同意见),逐一介绍这几个流派的特点和宗旨。第二部分是从思想史角度对这几个类别进行回溯与展望。</P>
<P>第一部分</P>
<P>我们先看第一部分。作者将所有经济学家分成三类:客观价值论者(Objective-exchange-value),主观价值论者(subjective-exchange-value)和交换价值论者(Ratio-of-exchange)。
客观价值论者认为,价格是一般购买能力“价值”(value)的表现形式。(包括许多表面上没有提到价值的论述),作者称为A组。
主观价值论认为,价格仅仅是主观的需要,评价等主观价值的表现。(包括一些认为价值由价格决定的思想),作者称为B组。
交换价值论者认为,价格是不同商品交换的比例,是一个简单的数学表达式。(即使他们有时提到价值,也指的是价值的数量表现形式即价格,通常情况下他们不关心“价值”),这就是C组。
与这相类似,作者又提出一种两分法,即货币相关论与货币无关论。
货币无关论认为货币仅仅是商品交换的中介,商品的价格与作为商品价格表达形式的货币之间没有联系。作者称为为第一组。而货币相关论者则认为,价格是与货币表达形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第二组。
这样,我们就有6组不同的观点。例如,A2就表示这个经济学家秉持这样的价格观点:主观价值论且价格与货币相关。</P>
<P>下面我们就先来看第一组,A1:客观价值论,货币无关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公认的经济学之父,他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开创了古典经济学。我们的思想史分析就从斯密开始。作者文中忽略了斯密以前的经院哲学家,重商主义者甚至法国的重农学派,作者没有提到更早的配第,洛克,魁奈这些人。考虑到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是1912年,作者从斯密谈起就和我们现在从萨缪尔森谈起一样天经地义。
斯密的价值论是多元的,包含了许多复杂的要素。这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新古典主义者乃至奥地利学派都要追溯到他那里寻找思想火花的原因。
我从文中摘抄几句斯密《国富论》里的话:
“任何商品的真实价格,就是想获得这样东西的人必须付出的成本,就是为获取它所遭受的艰辛和困难”。(P99)-这句话是否暗含着主观价值论?
“劳动是第一价格-是最初的货币”(p24)-这句话又包含了劳动价值论的思想。
“任何商品都能很容易地交换,与其他商品做比较,除了劳动。于是很自然地,我们经常用商品能从交换中获得其他商品的数量来表示商品的交换价值,而很少用劳动作为度量。”(p23)-毫无疑问,这句话说的是交换价值论。
斯密的观点如此复杂,我们无法在这里过多讨论斯密思想的背景。仅从他的价值论这一维度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重农学派的影响。斯密正是在居住于法国图卢兹期间开始撰写《国富论》的,而且有许多证据表明他与杜尔阁(Turgot),魁奈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据说,《国富论》原来是准备献给魁奈的,可惜魁奈在成书前2年逝世了。
不管怎样,作者还是把斯密算在了A1的范畴里。在作者的名单里,我要介绍的下一个人是马尔萨斯。(Malthus)
马尔萨斯谈论价格的是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本书的出版晚于《人口原理》20多年,影响也比《人口原理》小得多。直到百年后凯恩斯在研究总需求时才发现了它。在这本书里,马尔萨斯说“一般认为,商品的价格可以由劳动,或其他商品的价格决定。“
与马尔萨斯同时代的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Torrnes)的表述非常重要,“价格表示相同的购买力!“。顺便说一句,托伦斯被认为是级差地租和比较优势理论的发明者。
这份名单里还有我们熟悉的李嘉图两大弟子: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即老穆勒和麦克库洛赫(McCulloch)。值得注意的是,他们两人以后,英国就很少有人继续支持这一派的观点了-我们下面就要谈到,更多的人被李嘉图拉到A2去了。德国历史学派创始人罗雪尔(Roscher)也在这份名单里。
美国经济学家沃克(Walker,1984)在《政治经济学原理》(那个时代多数经济学书都叫这个名字,我遵循国内的习惯译法,英文原名就是“Political Economy“)中说,“一些文章认为价格就是购买力的表达形式。也就是说,那些标价购买的小麦,牛肉,或者金子,银子,他们都有相同的购买力。换句话说,价格就是货币表达形式。75蒲式耳小麦,它的意思就是100美元。“</P>
<P>
接着我们就可以讲A2了,客观价值论,货币相关论
很自然,我们必须先来重点讨论李嘉图的价值论。(Ricardo)。李嘉图的思想主要表现在1817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又是一本《原理》),遗憾的是,1912年的作者菲特还没有机会读到斯拉法整理的《李嘉图书信集》。李嘉图清晰地定义了“价值“但没有定义“价格”。《原理》的论价值一章一开始就说,“商品的价值或能所能交换的任何另一种商品的量,取决于其生产所必须的相对劳动量,而不取决于付给这种劳动的报酬的多少”。
李嘉图更是引用斯密的话,认为劳动是“真实的价格”(real price),“第一价格”(the first price)。李嘉图进一步区分道,我们使用“价值”时,指的是普遍的交换力,类似于上面提到的托伦斯的“购买力”,而我们谈论“价格”时,一般是指总的交换数量。这样,他分别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区分开这两个概念。
接着,我们必须讨论李嘉图的货币观了。作者引用李嘉图1816年讨论货币的短文“关于流通安全与经济的建议”中的话,“商品的价格仅仅是它交换货币的数量”。这条证据,使得作者可以把他归入到A2中去。
但我们知道,李嘉图对待货币的态度并不一致。他在较早的谈论货币的小册子中固然以货币数量论的形式来讨论货币,但他在晚年的代表作《原理》中却是以劳动价值论的方式来讨论货币的。毫无疑问,关于金块问题的辩论,金本位的恢复这些现实问题都深深影响了李嘉图的思考。我们从李嘉图与马尔萨斯等的通信中可以看到,价格问题始终萦绕在李嘉图心中,直到他的去世。
李嘉图曾经提出过一个权宜的办法,如果能够假定生产等量的黄金需要等量的劳动,黄金生产中使用两类资本的比率与生产其他商品的平均水平相接近,黄金就大致可以作为一种价值的不变尺度。从这条论述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李嘉图的无奈。
作者在A2这一栏的目录里与A1一样列出了大量的英美经济学家。
紧接在李嘉图之后的就是我们熟悉的西尼尔(Senior),那个在《资本论》里饱受嘲讽的经济学家。我们现在都把西尼尔视作主观价值论的代表人物,他把资本看作“节欲”的结果,“那一力量,与劳动力和自然的作用相区别,他们的合作共存对于资本的存在是必要的,并且它与利润的关系就像劳动对工资的关系一样”。作者并没有提到为什么把西尼尔归入A2,但这个归类让我很困惑。
在这份名单里,最著名的无疑就是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S.Mill)即小穆勒。但我们发现,穆勒对价值理论并不很关心,他在1948年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说,“幸运的是,在价值法则中,现在和将来都没有为作者留下任何需要澄清的问题,有关这一主题的理论都是完备的。”但穆勒还是进一步区分了“价格”与“价值”。
他说,“交换价值必须同价格区分开来。价值与价格在早期政治经济学中是同意的,甚至李嘉图也不严格地区分他们。但对于一个现代经济学家而言,避免无谓地纠缠于这些概念的一个好办法就是,价格是价值通过货币表现的数值,或者说交换中所需货币的数量。通过一样商品的价格,我们能够知道商品价值的货币表达。通过价值,或者交换价值,我们可以理解一般购买力,即商品占有的购买其他商品的一般能力。”
美国最早一批学院派经济学家纽康伯(Newcomb)特别强调价格作为价值的尺度的作用,而且必须是用货币来衡量的。他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数学家,1885年他出版了《原理》,“价格被认为是价值的衡量尺度。商品的价格就是该商品能够在公开市场上交换到的货币数量...价格是价值的尺度正如长度是线段的尺度。”我们注意到,他提到了交换,他的思路暗含着交换价值论的思想,但他仍然坚持客观价值论,这也是作者把他安排在A2的原因。我不知道他的思想是否受到了杰文斯的影响,但他的价值论显然是后来费雪的价值论的基础,尽管费雪属于C2。值得一提的是,纽康伯研究货币时提出一个交易方程,也是后来费雪方程的基础。
这一派中最后要介绍的是芝加哥大学经济系的创始人劳格林(Laughlin),正是他的宽容精神,造就了芝加哥学派。本文作者最后把“芝加哥学派”也归入A2,我不是很了解那时候的芝加哥学派究竟是何等地位,奈特,维纳这些日后的大师还在求学吧。但当时的芝加哥的学生一定受劳格林影响很深,观点也一定较为接近。;劳格林说,“价格就是可以交换商品需要的货币总量。”(《政治经济学》,1888)-很显然,他继承了李嘉图的思想。同时,李嘉图与费雪的思想又有着微妙的联系,下面讲到费雪时再讲。
这一派思想在李嘉图之后,特别是经过小穆勒的工作,成为了主流经济学。“价格就是商品所要交换商品的货币数量”,“价格就是商品可以交换货币数量的总量”,后人的论述仍然跳不出李嘉图的窠臼。作者最后把剑桥学派的马歇尔也归入了这一派,当代经济学家都因为马歇尔采用“需求-供给”分析而把他视为主观价值论这,作者这里的分类又让人很费解,尽管马歇尔的“准地租”概念显示出他与李嘉图千丝万缕的联系。</P>
<P>
我们可以开始讨论主观论了,首先是B1,即主观价值论,货币无关论
与在上面客观价值论的名单中大把的英国经济学家以及美国经济学家所不同,我们在主观价值论的名单里可以看到很多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欧陆国家的经济学家。
列在作者名单最前面的是意大利的贝卡利亚(Beccaria),我们都知道贝卡利亚是近代刑事诉讼法领域最有影响的人。贝卡利亚说,“给予补偿的任何商品的数量称为价格”-尽管我从这句话中并没有体会到主观价值论的味道。
下一个经济学家是公认的主观价值论的代表人物,萨伊(Say)。萨伊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这里只讨论他的主观价值论的思想。萨伊认为,生产不是创造物质,而是创造效用。价值就是用来衡量效用的,而价格用来衡量价值。在他的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中,萨伊说,“一样商品的价值就是它与其他商品相对比的满意程度。凡是有价值的商品都能在比较中给人带来一定的满意。”
“对价值唯一公平的批评就是,在与其他商品交换过程中,所以者普遍地只愿意部分地进行交换。于是,用货币表示价值,这就是货币价格”。-这句话非常深刻,可以说直接地导致了马克思的“一般等价物”的思想。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对萨伊冷嘲热讽,但他受到这些法国学者的影响是一目了然的。这句话也说明萨伊是个货币无关主义者。萨伊把价值归于主观感受,甚至认为对两样商品,只要主观感受一致,他们的价值就一致,这对日后的奥地利学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再接下来是门格尔。(Menger)我们上次详细讨论过斯蒂格勒的“门格尔”,因此我无需对他过多介绍了。我想指出的是,英国古典经济学并没有对德国产生深远的影响。门格尔也和德国本土的历史学派的思想格格不入,他与新历史学派的施穆勒的大论战即是明证。但德国有康德唯心哲学的传统,这种传统与主观价值论有着天然的联系。有证据表明,当时的门格尔还不知道边沁的功利主义,他的理论完全源自他对抽象思考的热爱。
门格尔始终在抽象层面思考,希望建立起一套完美的抽象的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他抓住了“需要”这个关键字。门格尔认为,价值不是商品内在品质,而是归算给他们的。严格地说,只有满足才有价值。他说,“无论一颗钻石是偶然发现的还是使用一千天的劳动在钻石矿中取得的,这与钻石的价值毫不相关。”门格尔对价格的定义则是,“价格,换句话说,商品交换中的数量”(《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在这里,门格尔把价格作为他的“归算论”中需要用到的工具。门格尔的教育是颇值得一提的,没有门格尔就没有奥地利学派,维塞尔,庞巴维克这些第二代奥地利学者的努力使得奥地利思想传入了英美,对20世纪早期经济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在这篇文章中,菲特把所以奥地利成员都归入B1,这在经济思想史上没有任何争议。
另一位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Wagner)说,“一种商品的价格就是它能交换的其他商品的数量...一种商品能和多少种商品进行交换,它就有多少种价格。货币价格仅仅是价格形式的一种,当然是最常见的...价格的概念就是广义地任何可以和它等价交换的东西的数量,无论它是货币还是其他。”-瓦格纳的观点最好地说明这一派主观价值论,货币无关论者的观点,即货币价格只是商品与货币交换的比率,是价格的特殊形式。但我们必须把这与后面的交换价值论区分开来。交换价值论根本否认“价值”的存在,而这一流派还是承认“价值”的存在的,尽管他们更多地用“需求”来表示价值的存在。
在这一派中,我们还能看到许多奥地利学派成员的名字,庞巴维克,熊彼特,还有洛桑学派的帕累托。另外,作者把自己也归入他们的行列。</P>
<P>
下面是B2,也就是主观价值论,货币相关论。
这一派中我们熟悉的人稍少一些,但我们仍然可以发现多半是欧陆国家的经济学家。
首先要提的是维也纳大学的教授库德勒(Kudler),他说“谈论价格时,我们一般指购买或竞价一样商品时一般交换媒介的数量。”-很显然,这一般交换媒介就是指货币。
另一个法国经济学家吉德(Gide)说,“一种商品的价格...就是它的价值的货币表达形式;在任何文明的国家里,货币是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价格这个词就变得和价值同意了...价值就是欲求”-我们对号入座,吉德的这些观点无疑属于B2。
美国经济学会创始人伊利(Ely)也表达了和吉德几乎一模一样的意思。他还说,“价值就是激发欲望的能力”-这是典型的主观价值论的表达方法。
这一派还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克拉克,德国的施穆勒(Schmoller)等等。</P>
<P>
第五个派别就是交换价值论,货币无关论,C1
这个派别与B1,B2非常接近,很难区分,甚至在某些地方,我怀疑这种区分的必要性。广义来看,我们可以把这交换价值论视作主观价值论的一个分支。作者之所以把这一支拉出来单独论述,是因为这些经济学家往往抽掉了“价值”,把价值的本质用一个比率来替代。我们下面可以看到,这种替换往往是并不彻底的。这个派别的人出奇地少,作者只列举了3个人。作者花了很大篇幅来介绍杰文斯(Jevons),我们当然应该对他投入更多的重视。
杰文斯只活了47岁,意外地死于一次海滨游泳,他在逻辑学和经济学等多方面都显示出惊人的天赋。出于对逻辑学的热爱,他很小就开始思考“价值”,“货币”这样一些概念。他反对货币,也反对价值,因为这些概念都显得模糊不清(毫无疑问,这几个概念直到现在还是模糊不清,我们今天讨论的任务就是弄明白关于这些概念的争论始末),他建议用“交换率”来取代“价值”。这个举措对我们理解杰文斯的价值论意义深远,杰文斯根本取消了“价值”的在经济学中的核心地位,我们发现,当代经济学很大程度上就是沿着杰文斯的思路进行下去的。
杰文斯很早就是一个边沁主义者,他的主观价值论明显地受到边沁的影响。他常引用边沁的话,还把经济学说成“快乐与痛苦的微积分”。与前面我们说过的门格尔不同,杰文斯不愿意做抽象的思辩,他努力地把物理学和化学中使用的数学工具用于经济学。
他说,“如果存在关于价值的事实的话,那它绝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商品的质量,功能,甚至商品的环境。事实上,价值意味着某种关系。如果这样的话,价值就不是其他任何东西。”(《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很显然,如果两种商品的价值互相维系于对方,那么价值显然就只是“数量,功能甚至环境”了。
作者说明了把杰文斯归在这一类的理由,杰文斯在书中的好几个例子也表明,他用货币的目的仅仅是方便地表示交换率。很显然,杰文斯感兴趣的不是交换商品的数量,而是交换率这个抽象的数字。也正是这个数字,符合他一贯的数学思想。尽管从现在的角度来看,杰文斯算不上什么出色的数学家。
杰文斯把价值定义为交换率,是一种关系。但虽然杰文斯说价值就是质量,功能,但这绝不意味着质量就是价值。显然,高度,重量这些物理量都是质量,但它们和价值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于是,很多人顺着杰文斯的思路去找价格的本质,寻找数学比率背后依托的概念,最后他们都失望了,他们发现除了这一对比率数字他们并不能找到更多。
作者正是在这一点上表达了对杰文斯的怀疑。但他显然没有深刻体会到杰文斯的思想暗含着劳动价值论反面的进路-也就是现在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的进路。杰文斯的分析中,效用和稀缺代替了劳动成为价值的决定因素。他认为,劳动的价值必须由产品的价值来决定,而不是劳动的价值决定了产品的价值。杰文斯的推理思路是这样的,生产成本决定供给;供给决定效用的最后程度(也就是后来的边际效用);效用的最后程度决定价值。
菲特认为,继承杰文斯的人很少。如果这是从“价值论”的角度来说的,那么这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杰文斯的书里几乎已经没有“价值”的地位了。斯皮格尔说,杰文斯终结了关于价值的讨论,这当然已经是历史学家的马后炮了。我们更广义的从方法论来看,杰文斯的后继者是非常多的,特别是马歇尔以后,这种方法论成为了主流经济学。1912年,虽然马歇尔已经退休了,但“只缘身在此山中”,菲特也许还没有意识到杰文斯的深远的影响吧。
法国经济学家雷保德(Rambaud)属于杰文斯这一派。他顺着杰文斯的思路评价说,“价格是交换比率的货币表达形式。”作者还把另一位美国经济学家达文波特(Davenport)列入这一组,作为杰文斯的“少数”继承者。达文波特是康奈尔大学经济系的创立者,凡伯伦的学生,同时具有鲜明的道德关怀。他曾说,经济学应该限制在价格理论中来净化其不道德的倾向。在价值论的问题上,他说,“货币也许被认为是衡量价值的尺度...市场价格不能够作为最基本的度量,因为度量必须是可数的,又必须能够计算商品的数量。但市场价值不是数量,仅仅是一个比率。”(《价值与分配》,1908)在另一篇文章里,达文波特从逻辑学直接拷问“价格与价值”这两个概念,于是他最终走向了把“价值”理解为一个心理学概念。而这正是现在所以经济学家都认同的。</P>
<P>
我们来看最后一个分类,C2,交换价值论,货币相关论
与上一组相类似,这组也只有三个人。从时间上来看,这三个人都非常晚,最早的意大利的伊波里提(Ippoliti)也是在1893年才发表言论的。毫无疑问,这三个人都受到了边际革命的影响。
伊波里提说,“有用的物之间的关系和衡量关系被称为价格,这个关系就是一样商品的价值等同于另一样。如果我们用货币来衡量,价格就称为价值的货币表达形式。价值是两种经济商品之间真正相等的东西,是一种比率,是一个方程。”
美国经济学家古同(Gunton)则主张不要区分价格与价值。他在1900年的《社会经济学概要》中说,“价格与价值是等价的。价格与价值只不过是同一样东西的两面。都意味着商品(包括货币)与其他商品(或人的服务)交换的比率。小穆勒根本搞错了,在使用货币的现代经济中,价格与价值是一回事。”
我们前面说过小穆勒的思想,他继承托伦斯的思想进一步区分价格与价值。穆勒认为,价格是价值与货币之间的关系。正是通过价格,我们知道value in money。但古同彻底否认了穆勒的工作,这也意味着古典经济学向着主观价值论的转向。
我们最后要提到的,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学家是美国经济学家艾尔文.费雪(I.Fisher)。费雪是那时代经济学家中非常少见的精通数学分析的人。他对主观价值论有着深刻的认识,他在1906年的《资本和收益的本质》中说道,“用两种商品数量中任何一个去除以另一个,除下来的商就称作后者的价格。在现代社会中,这两样东西通常是货币。但这不是必要的,在原始社会这甚至不是普遍现象。”-费雪这一分析极为深刻,令人佩服。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方程来表示,V=PQ,V是价值,Q是商品数量,P是交换比率也就是价格!不过,我们从费雪后一句话来看,似乎应该把他作为C1的成员,因为货币不是必要条件。
费雪还说,“价格-交换的比率。货币价格-商品的货币价值除以商品数量的商。商品的价值(财富,财产,服务)是商品的数量与商品的价格的乘积。”-费雪这个方程很有意思,不禁让我们想起他的货币方程,同样很简单,同样很深刻。费雪对价值的理解与杰文斯显然不同,杰文斯那里已经抽掉了价值,而费雪则把价值置于等式的一边,可见其重要。而费雪定义的价值既不是主观价值论,更不是客观价值论,只是一个数值表达式,这把他与奥地利学派严格地区分了开来。
费雪还建议说,经济学家总是在讨论个体(unit)和总体(aggragate)时混用价值这个概念,造成了逻辑的混乱。这让我想起,台湾对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翻译分别是“个体经济学”,“总体经济学”,也很形象,只是我们刚一接触有些无法接受。费雪为此提出比较好的一个办法:当我们讨论个体时,使用价格,而不要跟着商人们一起说价格。而讨论总体的经济状况时(那时候还没有宏观经济学),经济学家们才应该使用价值。
讨论到这里,我就想起了前面说过的李嘉图。李嘉图也主张区分价格,价值的使用范围,但他恰和费雪相反。李嘉图认为价格适应于总体的交换数量,而价值是个体具有的“一般交换能力”,因此适合在讨论个体的交换行为时使用。费雪自己分析道,“价值在这里不是一个主观概念,而是一种纯粹的客观概念,如货币价值,小麦价值。价值这个概念当然有其主观的一面,但在这里并不涉及。”
本文作者菲特引用杨(A.A.Young)在1911年5月份的“经济学季刊”(这份刊物同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杂志一样都有上百年历史,而且长盛不衰,至今仍然是最顶级的三本刊物,与之相比,英国的“经济学杂志”就有些不行了,已经沦为二流刊物)上的话,价格,价值,货币这些重要的概念缺乏一致和一贯的理解与使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一个作者对另一作者的论文进行批评,但最后大家发现这两人对同一术语的使用并不统一。毫无疑问,这个批评十分厉害,这是古典经济学的弊病,同时也是绝大多数社会科学的弊病。经济学逐渐走上了数理的道路,数学工具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经济学家因为术语不统一而产生的争论。但必须注意,对这些“关键字”的理解分歧并没有消失,只是很长时间不用,大家都忘记得差不多了。</P>
<P>
第二部分</P>
<P>讨论完这6大类别,我们就可以进入下半部分纵向的思想史的讨论了。时过境迁,我们现在再来看思想史,似乎比前人更有历史感,但前人叙述时的亲切感也是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的。
作者首先回顾了斯密以前的思想史,作者无意再引述什么重农学派的观点,而是直接从德国,意大利,法国等欧陆国家的传统中引出这么一个观点,“价格的讨论是从对道德的讨论引发的。”这个观点我们已经非常熟悉了,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我们称之为“义利论”,主要是儒家的《论语》,《孟子》与《管子》,《盐铁论》的争论。而在西方世界,我们必须比作者更进一步,追溯到“圣经”的传统与古希腊传统。比较系统的论述可以在亚里斯多德的《尼里马克伦理学》中找到。从古代的公平概念引发出的价值论多半是主观价值论。《圣经》中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句子。亚里斯多德的交换性公平的概念以晦涩著称,但他把人与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视作比物与物之间比例关系更重要,这点是无疑的。欧洲大陆对亚里斯多德思想的不断阐释,就渐渐有了客观价值论的思想。人们倾向于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来源,商品按照包含在他们之中的或者它们所花费的劳动数量的比例进行交换。
中世纪以后的经济学,都是以为“利润”正名为目的,随着基督教对私有财产的确认,阿奎那提出“公平价格”的概念,这使得欧陆国家的经济思想(当然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经济学)发生了很大的转型,许多思想家开始思考主观价值论的问题。。本文作者菲特特别强调的18世纪中叶的三个欧陆学者,意大利的贝卡利亚,瓦里(Verri)和法国的孔迪拉克(Condillac)就是这一时代的人物。</P>
<P>介绍完斯密以前的经济思想史,我们对价格理论之争的发端稍有了些了解。
从斯密开始,我们可以好好看一看客观价值论的发展过程了。上文说过,斯密深受法国重农主义影响,认定价格背后的的本质是价值。斯密一直在试图分析价值的组成结构,而对于价格,他一直把它认做是“使用价值的度量”-这一观点后来成为李嘉图-马克思理论的核心。但斯密没有把价值与货币联系起来,我们从作者收集的统计数据来看,斯密到李嘉图之间这段时间(1776年-1817年)是A1这组的天下,也就是说,那个时代的主流经济学是劳动价值论,货币无关论。很显然,金本位已经废除,英国人出于对重商主义的敌视,还没有意识到货币的重要性。
斯密之后,客观价值论的发展任务被李嘉图接了过去。李嘉图一方面彻底化了斯密的价值论,他把斯密驳杂思想中与劳动价值论无关的要素剔除出去,在他的《原理》的第一章就剔出了出去,这保证了他的逻辑一致性。但李嘉图始终没法解决“陈年葡萄酒”的问题,于是他的劳动价值论发生了致命的危机。李嘉图是个坚定的人,他承认问题,但绝不放弃劳动价值论的原则。最后,他只能以93%的原则来搪塞。斯蒂格勒就有一篇记叙李嘉图思想的文章,题目是“93%的劳动价值论者”。
同时,李嘉图开始意识到货币的重要性,他把货币同价值挂上了钩。作者菲特提出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当时随着城市的发展,物物交换的商品经济越来越少见,绝大多数交易都以货币完成。作为一个城里人,李嘉图可没有斯密那么朴实,他不了解货币以外的商品交易,因此李嘉图想当然地认为价值必定于货币相关。李嘉图属于A2,从李嘉图以后,主流经济学逐渐变成了A2。李嘉图的两大弟子还没有完全接受他的思想,他们竟然还属于A1。但从19世纪2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变成了A2,例如西尼尔。在菲特的统计名单里,1817年到1948年间的13个客观价值论经济学家中,A1:A2的数字是7:6,接力棒传到小穆勒的手里,A2才又到达了一个高峰。
小穆勒是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他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作为主流教科书,流传了整整半个世纪,直到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出世才取而代之。穆勒是如此聪明,以至于他的书成为一个大杂烩。穆勒的性格不似李嘉图那么坚定,他总是试图吸收别人理论中可以借鉴的部分,杂糅进自己的书中,因此他的很多理论都不怎么彻底。但穆勒受到了很多经济学家的推崇。1948-1970(边际革命)之间,在菲特的表中的12位客观价值论者中,倒有11位成为了A2,穆勒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啊。
穆勒之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客观价值论经济学家,这就是马克思。马克思继承李嘉图的传统,又提出了“剩余价值”的概念,从而构建起一套完美的经济学体系。大家对马克思已经非常熟悉了,西方很少把他作为正统经济学家,我们这里也就不多说了。
总的来看,客观价值论是沿着斯密-李嘉图-穆勒这三代伟大经济学家足迹发展起来的。这一派经济学堪称是古典时期绝对主流的经济学。在菲特的所有的名单里,60%的人属于客观价值论。(23%A1,37%A2)A1是从斯密到芝加哥学派的教师(如劳格林),A2是从李嘉图到哈佛的陶西格,无论怎么看都是响当当的主流经济学家。
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些经济学家多半都学习生活在欧陆以外的地区(主要是英国),这决不是一个巧合。“自由放任”,“竞争”和“劳动价值论”是古典经济学的基本特征,这三点其实是密不可分的。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斯密的思想,就可以找到几条重要的渊源。一是自然法,一是洛克的政治哲学,一是牛顿的自然秩序。(当然,这几股思潮背后都有其神学背景)斯密对社会经济秩序有着深深的敬畏,他坚信背后有看不见的手来进行协调,而商品外在的价格背后也有看不见的客观价值。
斯密使用的是经验式研究,李嘉图则采取逻辑演绎的研究方法,为劳动价值论构建起抽象的理论框架。穆勒是个综合型的天才,他很努力地把李嘉图思想构建成一个庞大的体系,尽管其中有逻辑不尽一致的地方,但从总体上来看,堪称是那个时代最完美的经济学体系。一整套思想经过这样三代风格迥异却又互补的天才经济学家的努力,成为最成功最主流的经济学理论也就不足为怪了。</P>
<P>
我们再来看看主观价值论的思想史的发展。1871年对主观价值论者是最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门格尔与杰文斯的两本巨著同时问世。(菲特似乎还不是很熟悉法国的瓦尔拉,瓦尔拉的边际分析思想与他们两个同样重要,瓦尔拉的价值理论与奥地利学派很接近)门格尔创立了奥地利学派,影响深远,而杰文斯则影响了后来的剑桥学派。(尽管1912年的菲特还不承认什么剑桥学派)
我们开头就说过,菲特一直试图以心理学来修正经济学,因此主观价值论的兴起对菲特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大事。从文中可以看出,那时候维塞尔,庞巴维克等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的书已经有不少被译成英文。作者为这些书没有能影响英国经济学家而遗憾,同时为影响了美国经济学家而鼓舞。作者没有意识到剑桥学派的兴起,马歇尔会对经济学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是作者始料未及的。
从18世纪下半叶算起,持主观价值论的学者有意大利和法国的那3个先驱。斯密以后,萨伊以宣传斯密思想为己任,从斯密的思想中汲取了主观价值论的思想,成一家之言。写出了《政治经济学概论》。但那时的萨伊显得多么得不合时宜,他远没有受到斯密,李嘉图那么高的评价,拿破仑禁止萨伊的书出版,萨伊只好改行经营制造业。但他死后,他的著作才成为普及的教科书。在菲特的名单里,1805-1870年这段日子里,只有三个经济学家坚持主观价值论。(全是德国人)那个时代,正是劳动价值论一统天下的时代。作为一个非主流经济学家,萨伊的待遇可想而知。
1871年到1911年,作者的样本中有30余个主观价值论者。作者认为这是心理学原理在经济学中的复兴,不无道理。
主观价值论中的B2,即货币相关论,是1845年左右在德国兴起的,人并不多。这是德国抽象思维加上经验研究的自然结果,稍近的施穆勒的研究似乎也是受这样思潮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一派没什么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但他们都深受奥地利学派的影响。同样的,因为研究货币,他们往往也继承了李嘉图的传统。吉德,伊利等人,莫不如是。
不在乎价值的交换价值论者,似乎也应该纳入这一部分的思想史考察。根据菲特的研究,吉文斯也是通过对价值的心理学研究,步入经济学的殿堂的。我们说过,吉文斯的主观价值论很大程度上受边沁影响。我们知道,小穆勒也深受边沁影响,因为他的父亲老穆勒本身就是边沁的好友。小穆勒耳濡目染,对主观的功利主义有着深刻的认识,随着人逐渐成熟,穆勒意识到“某些类型的快乐比其他类型的更加理想和快乐”-即我们不仅要注意快乐的数量还要研究其质量。于是,穆勒从《论功利主义》开始,偏离了边沁的功利主义,而且他在经济学上也更多继承了李嘉图的思想。(穆勒与边沁的功利主义的分歧日后在埃奇沃斯的研究中被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成为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之争的起点,直到希克斯和萨缪尔森那里才彻底解决,这是经济学史上又一桩公案了)杰文斯可没管那么多,他沿着边沁的思想继续走下去,他开创的经济学成为最适合借助数学工具来分析的经济学,所以日后通过马歇尔一跃成为主流经济学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这里,我们发现主观价值论与欧陆传统(主要是德国和奥地利)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把视野放宽一些,注意到德国的康德传统,以及他之后的黑格尔,叔本华这两派唯心主义哲学,这就显得很自然了。德国向来有抽象思维的习惯(如黑格尔),因此会有奥地利学派的抽象;德国又有人本主义的历史(如叔本华和尼采),因此有奥地利学派的人-物关系的思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奥地利学派只能也必然产生在德奥这片哲学的土地之上。</P>
<P>
专业术语如此的不统一,以至于社会科学成为了修辞学。如何来解决呢?作者菲特显得还挺乐观,一种手段是加强术语的批评和反思,正如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所做的那样。另一个措施则是,经济学家们必须放弃一些自己喜欢的术语用法,改用公认的统一的术语。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就是学术规范。等大家都习惯了,遵守学术规范也就不再是很困难的事情了。经济学的发展证实了菲特的看法。随着数学在经济学里的广泛应用,经济学现在已经很少出现术语之争了(除非引入一些其他学科的概念,如社会学)。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学术规范也会压制创新,当然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最后我简单描述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这篇文章说它是经济思想史也行,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文献经济学,也就是用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的手段对经济学文献本身做定量分析。现在,文献经济学已经成为非常热门的一个领域了,因为经济学文献增长的太快了,于是关于文献的文献自然就有需要了,如同图书馆里书太多,必须为书做编目一样。斯蒂格勒就写过这样的论文,分析著名经济学家被引用的频率,从而展望未来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去年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上某一期就一下子登了2篇文献经济学的论文,可见对其重视。我记得夏业良在2000年的“经济研究”上也发过对“经济研究”50年来文献的统计分析。现在随着经济学数据库的扩充,做文献经济学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普及,各种排名就是这项技术的产物。我们为这门新兴学科做思想史回顾,就是菲特1912年这篇著名的论文。
我们无法讨论清楚什么是价格,但我们至少知道了,价格是多么的复杂。</P>
<P>
谢谢大家。</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关键词:FETTER FET subjective McCulloch Political 普林斯顿 美国经济 资本主义 帝国主义 世界大战

沙发
tramp 发表于 2004-10-31 12:2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价格是反映到市场中的全部信息的出清。

这个定义怎么样?

数学分析上的精密是最重要的,而经验相干性则是无足轻重的。请不要和我谈论现实,我们是经济学家。

使用道具

藤椅
stevenying 发表于 2004-10-31 22:2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楼主好贴!

使用道具

板凳
tramp 发表于 2004-11-3 09:0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来点实惠的,例如积分、魅力什么的。
数学分析上的精密是最重要的,而经验相干性则是无足轻重的。请不要和我谈论现实,我们是经济学家。

使用道具

报纸
nie 发表于 2004-11-5 18:14: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tramp在2004-10-31 12:24:26的发言:

价格是反映到市场中的全部信息的出清。

这个定义怎么样?

这是标准的主流经济学的定义,主流金融学的有效市场假说(EMH)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一点也不反映作为非主流的行为经济学的意思,行为金融就是要推翻这个假说,如果这是Fetter的本意,我不敢苟同。
天下滔滔,我看到象牙塔一座一座倒掉, 不禁为那些被囚禁的普通灵魂感到庆幸, 然而,当我看到, 还有少数几座依然不倒, 不禁对它们肃然起敬, 不知坚守其中的, 是怎样一些灵魂?

使用道具

地板
闲人 发表于 2004-11-5 19:35: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tramp在2004-10-31 12:24:26的发言:

价格是反映到市场中的全部信息的出清。

这个定义怎么样?

为什么是全部信息的出清呢?信息不会出清的。按照主流经济学,价格能有效反映所有有用信息。按照哈耶克的说法,价格能有效协调分散的知识。
面对渐渐忘却历史的人们,我一直尽力呼喊!

使用道具

7
tramp 发表于 2004-11-6 19:4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以下是引用nie在2004-11-5 18:14:42的发言: > 这是标准的主流经济学的定义,主流金融学的有效市场假说(EMH)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一点也不反映作为非主流的行为经济学的意思,行为金融就是要推翻这个假说,如果这是Fetter的本意,我不敢苟同。

对“有效市场假说”最有力的打击是“Grossman-Stiglize悖论”。

1、Grossman and stigliz :1980,on the impossnbility of informationanlly efficient marke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70(3)(在这里:学术交流 → 西方经济学 → 斯蒂格利茨的一组经典论文https://bbs.pinggu.org/viewFile.asp?Boardid=3&ID=2330)

2、Informational and Competitive Price System,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66,pp246-254

或<<阿克洛夫,斯彭斯和斯蒂格利茨论文精选>>,谢康,乌家培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12月第一版.定价12元.--------这是2001年诺奖获得者的经典论文汇编,里面有这两篇关于Grossman-Stiglize悖论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6 20:02:22编辑过]

数学分析上的精密是最重要的,而经验相干性则是无足轻重的。请不要和我谈论现实,我们是经济学家。

使用道具

8
ccggqq 发表于 2004-11-7 13:22:00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我定义价格是分配符号。

如同样劳务在美国分的财富更多,于是工价高;在中国分的财富少,于是工价低。

使用道具

9
mny72 发表于 2009-11-7 17:17:3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好贴呀,只到了价格这么复杂,我怎么 呢?

使用道具

10
1993110 发表于 2019-8-3 20:46:12 |只看作者 |坛友微信交流群
nie 发表于 2004-11-5 18:14
这是标准的主流经济学的定义,主流金融学的有效市场假说(EMH)就是这个意思。但是这一点也不反映作为非 ...
价格,就是一些物品能够换取(或者期望换取)的他物。他物,指货物、货币。

比如,一把斧子能够换取一元钱,则一元钱就是一把斧子的价格。

比如,一堆麦子能够换取一袋食盐,则一袋食盐就是一堆麦子的价格。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微信群
加JingGuanBbs
拉您进交流群

京ICP备16021002-2号 京B2-20170662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2788号 论坛法律顾问:王进律师 知识产权保护声明   免责及隐私声明

GMT+8, 2024-4-27 22:15